陈莲芬
目的 了解深圳市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消费安全意识及卫生行为习惯,为实施食品安全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对2 100名深圳市小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 随着年级的增高,被调查的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向好的趋势,男、女生在食品安全知识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安全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食用不安全食品、有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的情况.结论 应尽早、系统地对小学生实施食品安全教育计划,同时把家长纳入配合监督的教育行动中.
作者:沈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运动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exercise induced acute renal failure,EIARF)较少见,多因短时剧烈厌氧运动所致,如体能训练等,但日常工作引起的复发性急性肾衰竭也有个别报道.
作者:秦苇;肖兰香;陈爱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淮安地区高校学生的早餐行为,为开展营养宣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准安地区4所高校3 584名学生的早餐行为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有77.3%的男生和93.2%的女生正常食用早餐,男、女生的就餐率和早餐来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没有食欲;有33.1%~33.5%的学生认为早餐很重要,1.2%~1.7%的学生认为早餐不重要,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85.5%的学生不吃早餐会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学生早餐结构以米、面制品为主,肉类、蔬菜、水果较少;学生喜欢的早餐口味以成、甜、辣为主,喜欢的早餐食物集中在牛奶、面包、粥、鸡蛋、包子、饼、豆浆等几个品种上;75.7%的学生能接受的早餐价格为1.0-2.5元.结论 学生早餐就餐的随意性强,就餐率不高,食物结构不合理.需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发合理的早餐品种,提高早餐质量,逐步改善学生的饮食行为.
作者:丁玉勇;徐大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豫北高校教师自评健康状况与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对豫北地区高校708名教师进行自评健康状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高校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为59.18%,其中女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明显高于男教师;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或35~54岁的中青年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相对较高;每周课时在14学时以上、工作压力达到中等及以上程度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较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显著下降.结论 豫北地区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高校应对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的教师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尚保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宝鸡市0~14岁儿童微量元素状况,为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和预防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电位溶出法检测宝鸡市1142例儿童末梢血Zn,Fe,Cu,Mg,Ca,Pb含量.结果 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以Zn,Ca缺乏为主,缺乏率分别为46.58%和31.09%,铅中毒发生率为12.43%;男、女儿童血铅中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儿童血Zn缺乏率、血铅中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缺Zn、缺Ca儿童吏易铅中毒.结论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远离铅污染,是预防儿童微量元素缺乏和铅中毒的主要措施.
作者:贾敏;梁文革;杨海峰;何朝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第一恒磨牙是萌出早的恒牙,由于牙釉质刚萌出时很薄,(牙合)面窝沟发育不健全、钙化差等解剖生理特点,易于患龋.临床见儿童时期,第一恒磨牙患龋或因龋早失,不仅直接影响咀嚼,还影响到颌骨发育和牙齿的正常排列.为了解儿童时期第一恒磨牙的龋病发病情况,加强防治措施,笔者对洛阳市在校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全身性疾病.高三酰甘油血症是我国I临床脂质代谢异常构成中常见的类型.研究显示,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病史密切相关[1],可通过内皮损伤导致患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增加.
作者:李洪臣;马春明;尹福在;王术艺;王锐;韩改玲;陆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高校学生每日计算机使用时间、内容及视疲劳症状,为建立长期使用计算机人群视力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8所大学4 236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每日计算机使用时间、内容及视疲劳症状.结果 北京市8所高校学生平均每只计算机使用时间为(4.70±3.08)h;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用途是工作/学习(86.2%)、看电影听音乐(71.8%)与获取信息(65.4%);视疲劳症状中发生率高的是视力下降(29.3%)、眼干(28.7%)和视物模糊(28.3%);计算机使用时间、内容及视疲劳自觉症状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8所高校学生计算机使用时间普遍较长,首要用途是工作和/或学习.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用眼卫生的健康教育,防止计算机荧屏暴露对眼睛的损害.
作者:徐锐;王慧杰;林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准确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某高校2008级新生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抽样调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作者:李彤;刘计荣;蒋风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高校在校学生传染病患病状况及流行特征,探讨高校传染病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传染病患病资料.结果 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2005-2008年传染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70‰,4.76‰,4.03‰.4.34‰;水痘、肺结核、感染性腹泻为高发的前3种疾病,其患病构成比分别为64.23%,21.92%,13.85%.患病学生中,男生占69.73%,女生占30.27%;农村生源占61.90%,城镇生源占38.10%.患病率高的季节是第四季度,为38.78%;高的年级是大一年级,为42.18%.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为高校的高发传染病,冬春季节为高发季节.应针对高校学生的传染病发病特点,开展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作者:江新;贺刚;龚学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是指设在高等学校内、主要为师生员工及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看,高校设立比较完整、配套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作者:王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特点,为控制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小学的每一个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对发病3 d内的现症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使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对密切接触者进行7 d的医学观察.收集学校所在社区部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结果 疫情持续14 d,共发生流感样病例96例,罹患率为5.90%.采集21份现症患者咽拭子标本,其中14份甲型H1N1核酸为阳性.302名密切接触者经过7 d医学观察,未发生被感染病例.采集275份社区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率为5.81%.结论 此次疫情为广州市首起小学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感染来源为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与季节性流感相似.
作者:柳洋;陆剑云;陈庆良;伍业健;李铁钢;王玉林;王鸣;杨智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海南省黎族中小学生502名和汉族中小学生968名,利用自填问卷方法收集早餐情况资料.结果 黎族与汉族中小学生每天都吃早餐的分别为56.8%和66.2%,黎族与汉族中小学生对进食早餐的看法、早餐行为及不吃早餐的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黎族学生早上起床时间、对一日三餐中早餐重要性排位与1周内早餐进餐次数有关,汉族学生对一日三餐中早餐重要性排位、对进食早餐的看法及不吃早餐影响的认识与1周内早餐进餐次数有关.结论 黎、汉族中小学生的早餐就餐率均较低.提供合理的作息时间、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就餐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海溶;汤小兰;唐忠波;周虹;杨金花;夏真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关系,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学生行为自评量表和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某中学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在总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显著(F=3.575,P<0.05);违纪行为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3,6.332.P值均<0.01),考试焦虑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2,P<0.05),总问题行为、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113,4.926,3.519,P值均<0.05).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总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两者仅在问题行为的退缩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P<0.01).在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上,支持利用度对学习适应不良、违纪、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对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有与城市儿童相似的方面,但也有自身的特点;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谢子龙;侯洋;徐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西学院1 650名本科大学生,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自杀意念调查表(BSS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 皖西学院大学生1周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4%,低年级、单亲家庭、有躯体残疾的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级、较高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而经济状况差和较高的负性生活事件则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自杀意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作者:鲍东霞;范引光;叶冬青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身高标准体重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筛查中小学生的肥胖超重状况,判定2种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选取2001-2007年上海市静安区营养监测点校7~18岁学生28 197名,分别采用2种方法筛选肥胖、超重学生.结果 BMI法筛查结果低于身高标准体重法结果,分别为9.22%和15.98%.筛查一致性男生为55.68%~59.33%,一致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女生为57.46%~68.94%.身高标准体重法不能评价率为5.62%;性别以男生为主,年龄以初、高中居多.2种标准筛查结果均表现为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男生肥胖率均表现为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女生肥胖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表现为小学、初中差别不大,但都高于高中;BMI法表现为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结论 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反映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超重明显滞后,2003年WGOC的BMI标准能科学评估学生肥胖、超重情况.在对肥胖、超重趋势和现阶段的干预研究中,后者更科学.
作者:郭亚文;姜庆五;何永频;陈毅琼;沈小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编者按:本文作者施承斌先生,系上海市人,1930年8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班,1954年任助教,1955年在教育部首期学校卫生高级师资培训班结业,1978年调入卫生部卫生防疫司,为卫生部首位学校卫生管理专职干部,也是从事此项工作久的专职干部,1989年4月任主任医师.曾为美国学校卫生杂志撰稿<中国学校卫生展望(英文)>,编著<实用学生营养指南>,担任美国行为卫生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评审委员,1991年退休.施承斌同志从事学校卫生教育与管理工作40余年,对新中国的学校卫生工作做出过许多创新性的贡献,成绩斐然;在本刊创办与发展过程中,他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深为同道们称赞.
作者:施承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高校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知识、态度、行为,为评价在校大学生开展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广西某高校2个年级大学生245名,采用自行编制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60.4%的学生不知道甲型H1N1流感严重流行时的后果,79.2%的学生睡眠不充足,66.8%的学生不注意参加体育锻炼.结论 应开展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防控校园甲型H1N1流感.
作者:龙少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青少年健康危险感知水平、锻炼决策平衡与闲暇锻炼间的关系,为制定中学生健康行为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按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各1所初一至高三年级706名中学生,采用锻炼利弊决策平衡量表、健康危险感知自评量表及跨理论模型锻炼阶段量表对其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男生健康危险感知水平、锻炼获益分数高于女生(t=2.34,P<0.05),锻炼损弊分数低于女生(t=4.21,P<0.05);中学生所处锻炼阶段与锻炼态度呈正相关(r=0.38,P<0.01),与危险感知、锻炼损弊呈负相关(r=-0.25,-0.20,P值均<0.01).危险感知、锻炼态度、锻炼损弊3个变量进入锻炼所处阶段的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量的18.20%.结论 中学生健康危险感知水平较低,锻炼态度对闲暇锻炼状况有强预测作用.中学生在遇到锻炼困难与冲突时倾向于中断锻炼.
作者:曹佃省;谢光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学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为开展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知识传播、校园活动和信息入户等形式,对浙江省11个市89个县的89所小学12岁学生4 117名及其家长3 652名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前调查对象5项核心信息的知晓率结核病的传染性为53.7%、专业机构诊治48.5%、坚持正规治疗39.3%、可疑症状20.2%和免费政策15.6%;干预后该5条核心信息知晓率有明显上升,分别为86.7%,78.4%,71.1%,52.5%和57.6%(P值均<0.01),对肺结核患者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在学校中开展传播结核病防治知识效果显著,采用的知识传播、校园活动和信息入户等形成易于被学生接受.
作者:刘北斗;王晓萌;陈松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