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9817
  • 国内刊号:34-1092/R
  • 影响因子:1.42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48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2009年10期文献
  • 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专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医学大专在校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睡眠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大专在校生PSQI总分均值为(6.62±2.54),睡眠质量好、较好、较差、差所占比例分别为23.13%,43.66%,24.89%和8.32%.睡眠质量状况有性别、城乡、农业与非农业家庭、不同专业和年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年龄、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负担、就业问题是影响医学专科学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城乡差别也是影响高校学生睡眠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结论 医学大专在校生的睡眠问题较为严重,应针对影响睡眠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改善措施.

    作者:韦成全;蓝琼丽;梁惠琦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皖西学院学生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西学院1 650名本科大学生,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自杀意念调查表(BSS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 皖西学院大学生1周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4%,低年级、单亲家庭、有躯体残疾的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级、较高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而经济状况差和较高的负性生活事件则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自杀意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作者:鲍东霞;范引光;叶冬青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北京某高校2008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准确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某高校2008级新生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抽样调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作者:李彤;刘计荣;蒋风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对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心理档案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已为各高校普遍认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田德勇;解如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特点及其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关系,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学生行为自评量表和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某中学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在总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显著(F=3.575,P<0.05);违纪行为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3,6.332.P值均<0.01),考试焦虑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2,P<0.05),总问题行为、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113,4.926,3.519,P值均<0.05).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总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两者仅在问题行为的退缩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P<0.01).在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上,支持利用度对学习适应不良、违纪、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对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有与城市儿童相似的方面,但也有自身的特点;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谢子龙;侯洋;徐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青少年亲子性格匹配与亲子冲突的关系

    目的 从性格角度探讨青少年亲子性格与亲子冲突的关系,为构建亲子冲突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湖州市普通中学250名初一、初二、高一及高二的学生及其父母.结果 青少年性格中的内外向维度与亲子冲突的关系密切;父母和青少年内向组在亲子冲突内容和形式上的得分绝大多数都高于外向组,而不稳定组在亲子冲突内容和形式上的得分绝大多数都高于稳定组;亲子双方均内向且在稳定性维度上不匹配者其亲子冲突的得分高,亲子双方均稳定者且在内外向维度上不匹配者其得分次之,亲子双方均为外向且在稳定性维度上不匹配者其得分低;亲子性格类型、亲子性格匹配对亲子冲突的预测程度基本在10%~20%.结论 青少年对亲子冲突的发生应负更大的责任.亲子性格匹配在亲子冲突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作者:龚银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体育投入、提高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4所普通本科高校657名大学生的体育投入和生命质量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男、女生的体育投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男和的体育精力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投入水平均明显高于女生(P<0.05或P<0.01),但体育情感投入水半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命质量的8个维度中,社会功能佳,情感功能差.男、女生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3个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的体育投入对生命质量有重要影响,体育精力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投入与生命质量显著相关(P值均<0.01),而体育情感投入与生命质量相关不显著.结论 高等教育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投入水平,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作者:刘卫;戴瑞美;王秀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目的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阐明医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某医科大学的1 2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初始模型,并予以验证,再根据模型参数检验、修正指数对初始进行修正,以得到终模型.结果 医学生心理健埭影响因素依次为:和活困扰、入校时间、人际关系、学校满意度、生存压力、个人状态和家庭环境.这些因素均通过生活困扰和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医学生处理人际天系和解决生活困扰的能力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关键,学校满意度、生存压力等因素均通过其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结论 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独立解决生活困扰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作者:王媛;郭剑;王建华;王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深圳市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消费安全意识及卫生行为习惯,为实施食品安全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对2 100名深圳市小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 随着年级的增高,被调查的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向好的趋势,男、女生在食品安全知识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安全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食用不安全食品、有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的情况.结论 应尽早、系统地对小学生实施食品安全教育计划,同时把家长纳入配合监督的教育行动中.

    作者:沈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漯河市城乡肥胖儿童家长健康知识现状比较

    目的 了解漯河市城乡肥胖儿童家长的健康知识状况,为开展儿童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漯河市252名城市肥胖儿童家长(A组)及168名农村肥胖儿童的家长(B组)进行相关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A组家长一般健康知识平均得分为(22.98±2.83)分,B组家长平均得分为(17.22±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P<0.05).A组家长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家庭和学校,B组则依次为学校、社会、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7,P<0.05).31.75%的A组家长的和26.19%的B组家长认为儿童肥胖需要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7,P<0.05).结论 城乡肥胖儿童家长有关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一般健康知识普遍缺乏,乡村肥胖儿童家长尤为明显.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

    作者:王建国;崔明辰;王凤枝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州市6所高校大学生对食管癌的认知和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食管癌的认知和行为,为开展预防食管癌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广州市6所高校6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对食管癌的认知和行为现状.结果 大学生对食管癌各项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41.0%~69.1%,对各项诱发因素的知晓率为40.8%~90.8%.其中293人(42.8%)认知得分偏低,224人(32.7%)行为得分偏低.在认知方面,医学类专业学生得分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t=13.19,P<0.01),广东本地学生得分低于外地学生(t=-2.813,P<0.01);在行为方面,男生得分低于女生(t=-4.44,P<0.01),本地学生得分高于外地学生(t=3.615,P<0.01).结论 大学生对食管癌的认知和行为水平亟待提高.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食管癌的重要举措.

    作者:何夏婷;范存欣;刘国宁;马绍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浙江省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试点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学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为开展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知识传播、校园活动和信息入户等形式,对浙江省11个市89个县的89所小学12岁学生4 117名及其家长3 652名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前调查对象5项核心信息的知晓率结核病的传染性为53.7%、专业机构诊治48.5%、坚持正规治疗39.3%、可疑症状20.2%和免费政策15.6%;干预后该5条核心信息知晓率有明显上升,分别为86.7%,78.4%,71.1%,52.5%和57.6%(P值均<0.01),对肺结核患者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在学校中开展传播结核病防治知识效果显著,采用的知识传播、校园活动和信息入户等形成易于被学生接受.

    作者:刘北斗;王晓萌;陈松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市中小学学校卫生工作者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中小学学校卫生工作者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态度和相关行为卫生保健,为做好学校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师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09年3月对某市77名负责中小学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学校卫生保健的教师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77名中小学健康工作人员中,96.1%赞成学校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45.5%知道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多为儿童熟悉的人;22.1%知道受到性侵犯的儿童通常不会在身体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在被调查的25名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中,有32.0%给学生讲过人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被人看和摸.结论 中小学学校卫生工作者缺乏基本的预防性侵犯知识.急需编写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培训资料,重视对学校健康工作人员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培训工作.

    作者:陈晶琦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淮安地区高校学生早餐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淮安地区高校学生的早餐行为,为开展营养宣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准安地区4所高校3 584名学生的早餐行为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有77.3%的男生和93.2%的女生正常食用早餐,男、女生的就餐率和早餐来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没有食欲;有33.1%~33.5%的学生认为早餐很重要,1.2%~1.7%的学生认为早餐不重要,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85.5%的学生不吃早餐会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学生早餐结构以米、面制品为主,肉类、蔬菜、水果较少;学生喜欢的早餐口味以成、甜、辣为主,喜欢的早餐食物集中在牛奶、面包、粥、鸡蛋、包子、饼、豆浆等几个品种上;75.7%的学生能接受的早餐价格为1.0-2.5元.结论 学生早餐就餐的随意性强,就餐率不高,食物结构不合理.需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发合理的早餐品种,提高早餐质量,逐步改善学生的饮食行为.

    作者:丁玉勇;徐大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高校男大学生吸烟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对男大学生吸烟行为干预的效果,探讨适合大学生的控烟策略与干预措施.方法 以教师为干预者,采取集体与个人的健康教育活动、制定和实施控烟计划的方法,对某高校现在吸烟的62名男大学生进行吸烟行为干预,并比较其干预前、后吸烟认识与行为的变化.结果 干预活动对干预对象的吸烟行为有减少和控制作用.干预后,干顶对象对吸烟的认识提高,态度转变,87.1%的男大学生吸烟主动性下降,75.8%尝试了戒烟,85.5%日均吸烟量明显减少,27.4%达到了预期的戒烟目标.结论 健康教育仍是男大学生控烟的有效方法.教师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有助于男大学生在控烟中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

    作者:印爱平;贺尚荣;张晓方;王博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身体活动的家庭影响因素,为儿童身体活动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9~12岁儿童及其家长1 225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过去7 d内身体活动状况及儿童身体活动家庭环境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身体活动影响因素.结果 家长常与儿童一起活动、家长有时与儿童一起活动、家长有运动特长和家长对儿童体重判断正确是儿童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家长常送儿童到活动场所和家长认为自己运动量不足是男童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家长静坐活动时间不过长、家长对儿童体重判断正确、社区运动设施好和一般是女童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作者:程改平;曾果;刘婧;冯敏;郭宏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海南省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海南省黎族中小学生502名和汉族中小学生968名,利用自填问卷方法收集早餐情况资料.结果 黎族与汉族中小学生每天都吃早餐的分别为56.8%和66.2%,黎族与汉族中小学生对进食早餐的看法、早餐行为及不吃早餐的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黎族学生早上起床时间、对一日三餐中早餐重要性排位与1周内早餐进餐次数有关,汉族学生对一日三餐中早餐重要性排位、对进食早餐的看法及不吃早餐影响的认识与1周内早餐进餐次数有关.结论 黎、汉族中小学生的早餐就餐率均较低.提供合理的作息时间、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就餐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海溶;汤小兰;唐忠波;周虹;杨金花;夏真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长沙市中学生健康危险感知与闲暇锻炼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青少年健康危险感知水平、锻炼决策平衡与闲暇锻炼间的关系,为制定中学生健康行为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按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各1所初一至高三年级706名中学生,采用锻炼利弊决策平衡量表、健康危险感知自评量表及跨理论模型锻炼阶段量表对其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男生健康危险感知水平、锻炼获益分数高于女生(t=2.34,P<0.05),锻炼损弊分数低于女生(t=4.21,P<0.05);中学生所处锻炼阶段与锻炼态度呈正相关(r=0.38,P<0.01),与危险感知、锻炼损弊呈负相关(r=-0.25,-0.20,P值均<0.01).危险感知、锻炼态度、锻炼损弊3个变量进入锻炼所处阶段的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量的18.20%.结论 中学生健康危险感知水平较低,锻炼态度对闲暇锻炼状况有强预测作用.中学生在遇到锻炼困难与冲突时倾向于中断锻炼.

    作者:曹佃省;谢光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运动致学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报道

    运动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exercise induced acute renal failure,EIARF)较少见,多因短时剧烈厌氧运动所致,如体能训练等,但日常工作引起的复发性急性肾衰竭也有个别报道.

    作者:秦苇;肖兰香;陈爱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传染病患病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高校在校学生传染病患病状况及流行特征,探讨高校传染病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传染病患病资料.结果 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2005-2008年传染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70‰,4.76‰,4.03‰.4.34‰;水痘、肺结核、感染性腹泻为高发的前3种疾病,其患病构成比分别为64.23%,21.92%,13.85%.患病学生中,男生占69.73%,女生占30.27%;农村生源占61.90%,城镇生源占38.10%.患病率高的季节是第四季度,为38.78%;高的年级是大一年级,为42.18%.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为高校的高发传染病,冬春季节为高发季节.应针对高校学生的传染病发病特点,开展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作者:江新;贺刚;龚学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一起可乐饮料引起学生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7年9月17日至30日,乐清市翁垟镇二中63名学生先后发生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经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定为一起由可乐饮料污染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作者:卢汝透;杨曙光;谢建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幼儿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特点与防治对策

    2001年以来河北省人民医院先后组织参与了2起儿童暴发性细菌性痢疾事件的救治工作[1].通过积极有效的组织,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病例发生,收治患儿的各病区内未发生交叉感染和医疗差错及纠纷,伞部患儿均痊愈出院.经过对2起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儿童类似突发事件的应对有了深刻认识和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建英;张新平;曹静;程亚颖;王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现状,为儿童伤害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镇江市抽取1~14岁儿童5 477名为研究对象,通过统一调查表进行伤害问卷调查.结果 镇江市1~14岁儿童的伤害发生率为9.6%,男童伤害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1~4岁儿童伤害发生率在各年龄组中高.伤害发生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跌倒/坠落、交通事故、碰掩/挤压伤、扭伤、昆虫/动物咬伤.常见的伤害部位为手指/脚趾(26.6%)和下肢(17.6%).41.1%的伤害发生在家里/宿舍,46.4%在娱乐活动时发生伤害.单亲家庭、男童、儿童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现状不容乐观,应开展有针对性的伤害防控工作.

    作者:柳艳;何广立;吴晓军;陈刚;王国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三亚市黎族和汉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营养不良与肥胖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的其他功能,还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引发部分成年期疾病[1].为了解三亚地区黎族和汉族学生的营养状况,以便为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9-12月对三亚地区黎族和汉族7~18岁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莲芬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不同判定标准筛查学生肥胖超重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身高标准体重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筛查中小学生的肥胖超重状况,判定2种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选取2001-2007年上海市静安区营养监测点校7~18岁学生28 197名,分别采用2种方法筛选肥胖、超重学生.结果 BMI法筛查结果低于身高标准体重法结果,分别为9.22%和15.98%.筛查一致性男生为55.68%~59.33%,一致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女生为57.46%~68.94%.身高标准体重法不能评价率为5.62%;性别以男生为主,年龄以初、高中居多.2种标准筛查结果均表现为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男生肥胖率均表现为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女生肥胖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表现为小学、初中差别不大,但都高于高中;BMI法表现为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结论 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反映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超重明显滞后,2003年WGOC的BMI标准能科学评估学生肥胖、超重情况.在对肥胖、超重趋势和现阶段的干预研究中,后者更科学.

    作者:郭亚文;姜庆五;何永频;陈毅琼;沈小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高校贫血与非贫血女大学生发中铁锌铜含量比较分析

    Hb是评定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依据.Fe,Zn,Cu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身体的代谢.人发中的微量元素与体内的元素含量对应,反映人体微量元素的摄入水平.女大学生正处于活动量大及特殊的生理时期,各种营养素需求量大.头发中微量元素能够反映出近几个月内人体中微量元素的代谢情况,能够为预防控制贫血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坦;申野;吕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宝鸡市儿童血中微量元素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宝鸡市0~14岁儿童微量元素状况,为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和预防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电位溶出法检测宝鸡市1142例儿童末梢血Zn,Fe,Cu,Mg,Ca,Pb含量.结果 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以Zn,Ca缺乏为主,缺乏率分别为46.58%和31.09%,铅中毒发生率为12.43%;男、女儿童血铅中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儿童血Zn缺乏率、血铅中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缺Zn、缺Ca儿童吏易铅中毒.结论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远离铅污染,是预防儿童微量元素缺乏和铅中毒的主要措施.

    作者:贾敏;梁文革;杨海峰;何朝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南阳市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南阳市8~10岁在校儿童碘营养状况,为全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南阳市所辖、市、县、区的30个乡30所小学共1 500名在校儿童,采集晨尿和当日食用盐、饮用水,用碘催化砷铈反应试剂盒等进行检测.结果 共检测尿样1 500份,尿碘中位数为201.7μg/L.尿碘<20 μg/L的样本只有1份,占检测数的0.07%;>100 μg/L的样本有1 238份,占检测数的82.53%.盐碘合格率为89.47%,水碘合格率为30.67%.结论 南阳巾在校儿童碘营养状况较好,但盐碘合格率略低于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水碘缺乏.应进一步加强合格碘盐的供应和监测工作.

    作者:贺东霞;曹俊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高校贫困大学生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贫困生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评价高校贫困生营养健康状况,为贫困生的管理和营养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选取某高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224名和112名,采用双缩脲法和溴甲酚绿法测血浆蛋白含量,氰化高铁比色法测血红蛋白质量体积分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特困组学生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均值分别为60.48 g/L和40.18g/L,一般贫困组学生的血红蛋白均值为125.81 g/L,特困组学生的血红蛋白均值为121.90 g/L;与对照组比较,一般贫困组和特困组大学生的Hb均显著偏低(P值均<0.01).结论 贫困生的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偏低,贫血率明显偏高.

    作者:张丙伟;徐哲;王文房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漳平市某中学初中女生月经初潮年龄调查

    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月经正常与否关系女性的身心健康.为了解漳平市城区初中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及围经期身心症状情况,为开展女生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于2008年11月对漳平三中初中女生初潮年龄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苏庆英;陈文金;郑淑妹;蒋香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20年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20 a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7~18岁蒙古族学生的体质调研资料与1985年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慨率单位同归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及性发育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20 a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城、乡分别提前0.87岁与1.36岁,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0.44岁和0.68岁.蒙、汉族之间月经初潮年龄差别在乡村相差0.60岁(P<0.05).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及维尔维克指数3个因素相关;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握力及维尔维克指数4个因素相关.结论 蒙古族学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形态和力量因素关系密切.蒙古族城乡女生月经初潮均呈提前趋势,提示青春期健康教育应适时提前.

    作者:李明芳;哈森高娃;佟伟军;张壮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沈阳市中学生高血压与体格发育状况关系分析

    目的 了解沈阳市中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对血压的影响,为早期预防成人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沈阳市城市初、高中各1所学校和乡村1所完中共843名学生,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为5.10%,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肥胖和超重学生以及身高上等、体重上等的学生高血压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血压与体格发育状况关系密切.应积极宣传,普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生控制体重,科学锻炼,控制血压.

    作者:曹彦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西藏民族学院藏族与汉族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西藏自从民主改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到2008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 482元.

    作者:杨建军;杨海航;宋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州市某高校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评价

    为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学生食堂的卫生状况,加强学生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笔者于2008年6月24日对该校学生食堂进行了卫生学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曾柳苑;毛明飞;李贵喜;卢晓翠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高校学生宿舍室内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在室内空气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的成分增加,其数、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使空气质量发生恶化,对健康和精神状态、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影响的现象[1-2].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比成年人更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伤害,因此宿舍空气质量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李飞凤;武越;谭彩;黄涛;李四海;杨鹏娇;阮晓颖;罗家有;尹逊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开封市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效果分析

    为提高我国的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使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模式与国际接轨,卫生部在总结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2002年出台并于2004年在全国推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以下简称量化管理)制度.

    作者:王亚丽;赵腾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西学校幼儿园食品和饮水卫生考评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学校和幼儿园的食品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探讨学校食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方式.方法 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考核评分表>,对2008年广西14个市59个县230所申报学校进行考评,将各校考评表中食品、饮水卫生评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食堂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的187家,占96.39%(187/194),城、乡学校食堂持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功能布局合理的有128家,占65.98%;防蝇、防鼠、防尘等卫生设施完善的有101家,占52.06%;设有餐具清洗消毒间和配置消毒设施的有122家,占62.88%.有自备水源、二次供水的学校54所,每年进行水质检测的有31家,占57.41%.使用直饮水机有消毒记录的有30所学校,占30.93%;有维修记录的有14所,占14.43%.结论 广西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加工场所卫生状况得到质的改变,但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亟待加强.

    作者:张维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浙江省学校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浙江省学校饮用水卫生状况,为制定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按地区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浙江省867所学校进行水质检验,对使用自备水的学校进行卫生学调查.结果 学校饮用水总合格率较低,仅为48.44%,二次供水和自备水的合格率低.学校中市政供水首位不合格指标是锰,农村乡镇供水和学校自备供水首位不合格指标是总大肠菌群,二次供水首位不合格指标是余氯.结论 浙江省学校饮用水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不同供水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作者:和蓉;张振荣;应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大学2002-2007年新生体检结果分析

    为了解和掌握高校入学新生的健康状况,防止传染病在校园传播,并为做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华北电力大学每年均对入学新生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现对该校2002-2007年入学的22 477名新生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彦平;董轩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吉林农业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就诊情况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所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而军训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是能否参加军训的关键.为了解农业高校新生入学期间的发病特点、规律及主要病闪,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入学期间新生就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范洪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是指设在高等学校内、主要为师生员工及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看,高校设立比较完整、配套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作者:王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北京8所高校学生计算机使用情况与视疲劳症状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高校学生每日计算机使用时间、内容及视疲劳症状,为建立长期使用计算机人群视力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8所大学4 236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每日计算机使用时间、内容及视疲劳症状.结果 北京市8所高校学生平均每只计算机使用时间为(4.70±3.08)h;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用途是工作/学习(86.2%)、看电影听音乐(71.8%)与获取信息(65.4%);视疲劳症状中发生率高的是视力下降(29.3%)、眼干(28.7%)和视物模糊(28.3%);计算机使用时间、内容及视疲劳自觉症状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8所高校学生计算机使用时间普遍较长,首要用途是工作和/或学习.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用眼卫生的健康教育,防止计算机荧屏暴露对眼睛的损害.

    作者:徐锐;王慧杰;林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洛阳市小学生第一恒磨牙龋病情况调查

    第一恒磨牙是萌出早的恒牙,由于牙釉质刚萌出时很薄,(牙合)面窝沟发育不健全、钙化差等解剖生理特点,易于患龋.临床见儿童时期,第一恒磨牙患龋或因龋早失,不仅直接影响咀嚼,还影响到颌骨发育和牙齿的正常排列.为了解儿童时期第一恒磨牙的龋病发病情况,加强防治措施,笔者对洛阳市在校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豫北高校教师自评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豫北高校教师自评健康状况与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对豫北地区高校708名教师进行自评健康状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高校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为59.18%,其中女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明显高于男教师;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或35~54岁的中青年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相对较高;每周课时在14学时以上、工作压力达到中等及以上程度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较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教师的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率显著下降.结论 豫北地区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高校应对自评健康状况不良的教师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尚保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青少年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相关性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全身性疾病.高三酰甘油血症是我国I临床脂质代谢异常构成中常见的类型.研究显示,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病史密切相关[1],可通过内皮损伤导致患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增加.

    作者:李洪臣;马春明;尹福在;王术艺;王锐;韩改玲;陆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晋京六十年——庆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办30周年

    编者按:本文作者施承斌先生,系上海市人,1930年8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班,1954年任助教,1955年在教育部首期学校卫生高级师资培训班结业,1978年调入卫生部卫生防疫司,为卫生部首位学校卫生管理专职干部,也是从事此项工作久的专职干部,1989年4月任主任医师.曾为美国学校卫生杂志撰稿<中国学校卫生展望(英文)>,编著<实用学生营养指南>,担任美国行为卫生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评审委员,1991年退休.施承斌同志从事学校卫生教育与管理工作40余年,对新中国的学校卫生工作做出过许多创新性的贡献,成绩斐然;在本刊创办与发展过程中,他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深为同道们称赞.

    作者:施承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西某高校学生甲型H1N1流感KABP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知识、态度、行为,为评价在校大学生开展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广西某高校2个年级大学生245名,采用自行编制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60.4%的学生不知道甲型H1N1流感严重流行时的后果,79.2%的学生睡眠不充足,66.8%的学生不注意参加体育锻炼.结论 应开展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防控校园甲型H1N1流感.

    作者:龙少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分布情况、临床表现、疫情发现途径以及处理措施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广州市8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确诊病例为46人,罹患率为0.52%;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平均2.13 d有1起暴发,平均持续时间为6 d;在大专学校暴发疫情占62.5%.46例确诊病例中,男、女各占50%,平均年龄为16.85岁,其中67.39%病例年龄为16~19岁;60.87%和30.43%的病例分别从暴发调查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发现.8起暴发疫情中,有2起是由于学生密切接触确诊病例导致续发,其余6起是由于本地社区感染导致;从发现首发病例到采取控制措施的间隔时间与疫情流行时间有相关性(r=0.932,P=0.001).结论 学校是广州甲型H1N1流感暴发防控的重点场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疫情的监测、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培训以及接种疫苗宣教等工作.

    作者:谢朝军;袁俊;刘于飞;毛新武;蔡文锋;杨智聪;王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大型活动中甲型H1N1流感防控模式初探

    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正在全球持续快速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9月3日,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约25万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2 837例.世界卫生组织还估计,未来2 a内全球感染甲型HlNl流感的人数可能多达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作者:张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州市首起小学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特点,为控制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小学的每一个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对发病3 d内的现症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使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对密切接触者进行7 d的医学观察.收集学校所在社区部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结果 疫情持续14 d,共发生流感样病例96例,罹患率为5.90%.采集21份现症患者咽拭子标本,其中14份甲型H1N1核酸为阳性.302名密切接触者经过7 d医学观察,未发生被感染病例.采集275份社区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率为5.81%.结论 此次疫情为广州市首起小学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感染来源为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与季节性流感相似.

    作者:柳洋;陆剑云;陈庆良;伍业健;李铁钢;王玉林;王鸣;杨智聪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