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特点及其关系分析

谢子龙;侯洋;徐展

关键词:社会支持, 行为, 精神卫生, 儿童, 暂居者和移居者
摘要:目的 探讨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关系,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学生行为自评量表和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某中学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在总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显著(F=3.575,P<0.05);违纪行为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3,6.332.P值均<0.01),考试焦虑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2,P<0.05),总问题行为、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113,4.926,3.519,P值均<0.05).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总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两者仅在问题行为的退缩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P<0.01).在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上,支持利用度对学习适应不良、违纪、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对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有与城市儿童相似的方面,但也有自身的特点;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目的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阐明医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某医科大学的1 2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初始模型,并予以验证,再根据模型参数检验、修正指数对初始进行修正,以得到终模型.结果 医学生心理健埭影响因素依次为:和活困扰、入校时间、人际关系、学校满意度、生存压力、个人状态和家庭环境.这些因素均通过生活困扰和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医学生处理人际天系和解决生活困扰的能力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关键,学校满意度、生存压力等因素均通过其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结论 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独立解决生活困扰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作者:王媛;郭剑;王建华;王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是指设在高等学校内、主要为师生员工及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看,高校设立比较完整、配套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作者:王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海南省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海南省黎族中小学生502名和汉族中小学生968名,利用自填问卷方法收集早餐情况资料.结果 黎族与汉族中小学生每天都吃早餐的分别为56.8%和66.2%,黎族与汉族中小学生对进食早餐的看法、早餐行为及不吃早餐的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黎族学生早上起床时间、对一日三餐中早餐重要性排位与1周内早餐进餐次数有关,汉族学生对一日三餐中早餐重要性排位、对进食早餐的看法及不吃早餐影响的认识与1周内早餐进餐次数有关.结论 黎、汉族中小学生的早餐就餐率均较低.提供合理的作息时间、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黎、汉族中小学生早餐就餐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海溶;汤小兰;唐忠波;周虹;杨金花;夏真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晋京六十年——庆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办30周年

    编者按:本文作者施承斌先生,系上海市人,1930年8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班,1954年任助教,1955年在教育部首期学校卫生高级师资培训班结业,1978年调入卫生部卫生防疫司,为卫生部首位学校卫生管理专职干部,也是从事此项工作久的专职干部,1989年4月任主任医师.曾为美国学校卫生杂志撰稿<中国学校卫生展望(英文)>,编著<实用学生营养指南>,担任美国行为卫生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评审委员,1991年退休.施承斌同志从事学校卫生教育与管理工作40余年,对新中国的学校卫生工作做出过许多创新性的贡献,成绩斐然;在本刊创办与发展过程中,他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深为同道们称赞.

    作者:施承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南阳市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南阳市8~10岁在校儿童碘营养状况,为全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南阳市所辖、市、县、区的30个乡30所小学共1 500名在校儿童,采集晨尿和当日食用盐、饮用水,用碘催化砷铈反应试剂盒等进行检测.结果 共检测尿样1 500份,尿碘中位数为201.7μg/L.尿碘<20 μg/L的样本只有1份,占检测数的0.07%;>100 μg/L的样本有1 238份,占检测数的82.53%.盐碘合格率为89.47%,水碘合格率为30.67%.结论 南阳巾在校儿童碘营养状况较好,但盐碘合格率略低于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水碘缺乏.应进一步加强合格碘盐的供应和监测工作.

    作者:贺东霞;曹俊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沈阳市中学生高血压与体格发育状况关系分析

    目的 了解沈阳市中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对血压的影响,为早期预防成人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沈阳市城市初、高中各1所学校和乡村1所完中共843名学生,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为5.10%,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肥胖和超重学生以及身高上等、体重上等的学生高血压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血压与体格发育状况关系密切.应积极宣传,普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生控制体重,科学锻炼,控制血压.

    作者:曹彦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西某高校学生甲型H1N1流感KABP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知识、态度、行为,为评价在校大学生开展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广西某高校2个年级大学生245名,采用自行编制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60.4%的学生不知道甲型H1N1流感严重流行时的后果,79.2%的学生睡眠不充足,66.8%的学生不注意参加体育锻炼.结论 应开展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防控校园甲型H1N1流感.

    作者:龙少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西学校幼儿园食品和饮水卫生考评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学校和幼儿园的食品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探讨学校食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方式.方法 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考核评分表>,对2008年广西14个市59个县230所申报学校进行考评,将各校考评表中食品、饮水卫生评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食堂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的187家,占96.39%(187/194),城、乡学校食堂持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功能布局合理的有128家,占65.98%;防蝇、防鼠、防尘等卫生设施完善的有101家,占52.06%;设有餐具清洗消毒间和配置消毒设施的有122家,占62.88%.有自备水源、二次供水的学校54所,每年进行水质检测的有31家,占57.41%.使用直饮水机有消毒记录的有30所学校,占30.93%;有维修记录的有14所,占14.43%.结论 广西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加工场所卫生状况得到质的改变,但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亟待加强.

    作者:张维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高校贫困大学生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贫困生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评价高校贫困生营养健康状况,为贫困生的管理和营养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选取某高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224名和112名,采用双缩脲法和溴甲酚绿法测血浆蛋白含量,氰化高铁比色法测血红蛋白质量体积分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特困组学生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均值分别为60.48 g/L和40.18g/L,一般贫困组学生的血红蛋白均值为125.81 g/L,特困组学生的血红蛋白均值为121.90 g/L;与对照组比较,一般贫困组和特困组大学生的Hb均显著偏低(P值均<0.01).结论 贫困生的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偏低,贫血率明显偏高.

    作者:张丙伟;徐哲;王文房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宝鸡市儿童血中微量元素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宝鸡市0~14岁儿童微量元素状况,为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和预防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电位溶出法检测宝鸡市1142例儿童末梢血Zn,Fe,Cu,Mg,Ca,Pb含量.结果 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以Zn,Ca缺乏为主,缺乏率分别为46.58%和31.09%,铅中毒发生率为12.43%;男、女儿童血铅中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儿童血Zn缺乏率、血铅中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缺Zn、缺Ca儿童吏易铅中毒.结论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远离铅污染,是预防儿童微量元素缺乏和铅中毒的主要措施.

    作者:贾敏;梁文革;杨海峰;何朝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大型活动中甲型H1N1流感防控模式初探

    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正在全球持续快速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9月3日,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约25万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2 837例.世界卫生组织还估计,未来2 a内全球感染甲型HlNl流感的人数可能多达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作者:张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特点及其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关系,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学生行为自评量表和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某中学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在总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显著(F=3.575,P<0.05);违纪行为上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3,6.332.P值均<0.01),考试焦虑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2,P<0.05),总问题行为、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113,4.926,3.519,P值均<0.05).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总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两者仅在问题行为的退缩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P<0.01).在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上,支持利用度对学习适应不良、违纪、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对退缩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有与城市儿童相似的方面,但也有自身的特点;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谢子龙;侯洋;徐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不同判定标准筛查学生肥胖超重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身高标准体重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筛查中小学生的肥胖超重状况,判定2种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选取2001-2007年上海市静安区营养监测点校7~18岁学生28 197名,分别采用2种方法筛选肥胖、超重学生.结果 BMI法筛查结果低于身高标准体重法结果,分别为9.22%和15.98%.筛查一致性男生为55.68%~59.33%,一致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女生为57.46%~68.94%.身高标准体重法不能评价率为5.62%;性别以男生为主,年龄以初、高中居多.2种标准筛查结果均表现为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男生肥胖率均表现为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女生肥胖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表现为小学、初中差别不大,但都高于高中;BMI法表现为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结论 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反映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超重明显滞后,2003年WGOC的BMI标准能科学评估学生肥胖、超重情况.在对肥胖、超重趋势和现阶段的干预研究中,后者更科学.

    作者:郭亚文;姜庆五;何永频;陈毅琼;沈小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某高校学生宿舍室内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在室内空气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的成分增加,其数、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使空气质量发生恶化,对健康和精神状态、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影响的现象[1-2].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比成年人更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伤害,因此宿舍空气质量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李飞凤;武越;谭彩;黄涛;李四海;杨鹏娇;阮晓颖;罗家有;尹逊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身体活动的家庭影响因素,为儿童身体活动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9~12岁儿童及其家长1 225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过去7 d内身体活动状况及儿童身体活动家庭环境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身体活动影响因素.结果 家长常与儿童一起活动、家长有时与儿童一起活动、家长有运动特长和家长对儿童体重判断正确是儿童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家长常送儿童到活动场所和家长认为自己运动量不足是男童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家长静坐活动时间不过长、家长对儿童体重判断正确、社区运动设施好和一般是女童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作者:程改平;曾果;刘婧;冯敏;郭宏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20年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20 a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7~18岁蒙古族学生的体质调研资料与1985年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慨率单位同归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及性发育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20 a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城、乡分别提前0.87岁与1.36岁,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0.44岁和0.68岁.蒙、汉族之间月经初潮年龄差别在乡村相差0.60岁(P<0.05).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及维尔维克指数3个因素相关;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握力及维尔维克指数4个因素相关.结论 蒙古族学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形态和力量因素关系密切.蒙古族城乡女生月经初潮均呈提前趋势,提示青春期健康教育应适时提前.

    作者:李明芳;哈森高娃;佟伟军;张壮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吉林农业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就诊情况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所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而军训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是能否参加军训的关键.为了解农业高校新生入学期间的发病特点、规律及主要病闪,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入学期间新生就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范洪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传染病患病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高校在校学生传染病患病状况及流行特征,探讨高校传染病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传染病患病资料.结果 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2005-2008年传染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70‰,4.76‰,4.03‰.4.34‰;水痘、肺结核、感染性腹泻为高发的前3种疾病,其患病构成比分别为64.23%,21.92%,13.85%.患病学生中,男生占69.73%,女生占30.27%;农村生源占61.90%,城镇生源占38.10%.患病率高的季节是第四季度,为38.78%;高的年级是大一年级,为42.18%.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为高校的高发传染病,冬春季节为高发季节.应针对高校学生的传染病发病特点,开展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作者:江新;贺刚;龚学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现状,为儿童伤害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镇江市抽取1~14岁儿童5 477名为研究对象,通过统一调查表进行伤害问卷调查.结果 镇江市1~14岁儿童的伤害发生率为9.6%,男童伤害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1~4岁儿童伤害发生率在各年龄组中高.伤害发生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跌倒/坠落、交通事故、碰掩/挤压伤、扭伤、昆虫/动物咬伤.常见的伤害部位为手指/脚趾(26.6%)和下肢(17.6%).41.1%的伤害发生在家里/宿舍,46.4%在娱乐活动时发生伤害.单亲家庭、男童、儿童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现状不容乐观,应开展有针对性的伤害防控工作.

    作者:柳艳;何广立;吴晓军;陈刚;王国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分布情况、临床表现、疫情发现途径以及处理措施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广州市8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确诊病例为46人,罹患率为0.52%;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平均2.13 d有1起暴发,平均持续时间为6 d;在大专学校暴发疫情占62.5%.46例确诊病例中,男、女各占50%,平均年龄为16.85岁,其中67.39%病例年龄为16~19岁;60.87%和30.43%的病例分别从暴发调查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发现.8起暴发疫情中,有2起是由于学生密切接触确诊病例导致续发,其余6起是由于本地社区感染导致;从发现首发病例到采取控制措施的间隔时间与疫情流行时间有相关性(r=0.932,P=0.001).结论 学校是广州甲型H1N1流感暴发防控的重点场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疫情的监测、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培训以及接种疫苗宣教等工作.

    作者:谢朝军;袁俊;刘于飞;毛新武;蔡文锋;杨智聪;王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