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可能决定了儿童青少年具有某些心理倾向,使之可能更易发生某些心理问题,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身经历的心理矛盾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这些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徐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州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州市选取4所院校,每院校每年级随机选取20名学生,采用统一调查问卷,采取自填式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AIDS相关知识总的知晓率为88.0%.AIDS知识得分为(10.59±2.06),对待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态度得分为(2.43±2.52);知识与态度的分值呈正相关(r=0.121,P=0.024),态度分值与年级呈负相关(r=-0.145,P=0.006).AIDS一般知识得分医学院校学生高于非医学院校学生(t=2.037,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5,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年级学生的态度得分随年级的上升明显下降(未加权F=9.229,加权F=9.770,P值均<0.01);85.2%大学生对待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抱支持或同情态度.结论高校AIDS知识教育仍需全面普及,加强、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进一步改善对待AIDS/HIV感染者态度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作者:聂少萍;沈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水平测评表、体育社团活动调查表和健康认知调查表对566名体育社团成员和580名非体育社团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73%,明显低于非体育社团成员的46.14%.SCL-90测试中,体育社团成员的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非体育社团成员.结论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
作者:赵武;程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检索并纳入的12篇研究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一致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OR值95%CI.结果各因素合并OR值分别为:父母文化程度(0.516,0.547)、父母职业(0.991,0.447)、亲子关系差(1.380)、父母关系差(1.199)、父母期望过高(0.954)、教育方式不当(1.025)、教育方式不一致(1.916)、打骂孩子(2.045)、性别(1.693)、居住条件差(1.610)、学习压力大(1.790)、城乡(0.566)、血铅值超标(14.771).结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文化程度、母亲职业、父母关系差、亲子关系差、教育方式不一致、学习压力大、性别、打骂孩子、城乡、居住条件差、血铅值超标等.
作者:季莘;李春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高校学生肥胖程度对体能素质的影响,为预防学生肥胖和提高高校学生体能素质提供依据.方法测量潍坊医学院696名2003级本科生的身体素质,分析体重与台阶试验、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闭眼单脚站立测试成绩的关系.结果肥胖人群和超重人群台阶试验,握力成绩不及格率高于正常人群(P值均<0.05).立定跳远不及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肥胖人群>超重人群>正常人群(P值均<0.05).肥胖人群闭眼单脚站立不及格率高于正常人群和超重人群(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肥胖者体能素质较差,应通过加强锻炼、合理饮食、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改进体能素质.
作者:沈晓丽;贺圣文;刘燕;唐云锋;范志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自杀的态度,探讨中学生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杀态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哈尔滨市12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2 44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占35.9%,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焦虑、学习压力等;对自杀行为和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中学生分别占11.1%和23.7%;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中学生对自杀所持的态度明显不同.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自杀发生率.
作者:王海莲;武丽杰;孙彩虹;夏薇;宫贺;殷培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与大学生应付方式相关较密切的父母教养方式应激源.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9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仅第1、第2对典型变量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 7和0.348 3,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0.537 1和0.739 6.第1对典型变量中,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等积极的应付方式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标准化典型系数较大;第2对典型变量中,退避的应付方式和母亲的惩罚、严厉的标准化典型系数较大.结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等积极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与退避的消极应付方式呈正相关.
作者:陈炳为;卫平民;宋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检验<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CC,Dyslexia Checklist for Chinese Children)的信度与效度,为临床科研工作者诊断儿童阅读障碍提供有利工具.方法应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CC),在武汉市随机抽取979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96份,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43,整个量表的信度系数R=0.965.各分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644~0.748之间.分量表与总分平均相关系数为0.873,Cronbach's α系数为0.724.各分量表包含的条目之间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374,条目与分量表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714.分量表评分与IQ测验成绩相关系数为-0.395~-0.507,标准效度良好.分量表评分与阅读测验成绩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阅读水平学生的DCCC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表明DCCC能够较好地区分出不同阅读水平层次,区分效度较好.结论<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具备较好的信、效度,是一种良好的儿童汉语阅读障碍诊断工具.
作者:吴汉荣;宋然然;姚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对健康人群进行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可预测麻疹流行强度,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蓟县中小学生麻疹IgG抗体水平,2004年4月5~29日笔者对全县中小学生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进行了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桂东;李辉;于连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形势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各职业技术院校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三峡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探索出了1套较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余莉;吴玉斌;黄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唐山市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现状,以便为加强学生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唐山市市区和农村8~15岁中小学生466名,利用微量荧光法测定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结果城市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1.39±0.46)μmol/L,农村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1.14±0.3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市区和农村不同性别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农村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所占比例较高,为9.66%.结论唐山市农村儿童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比例较高,消除维生素A缺乏需从加强儿童营养入手.
作者:刘华;徐国卉;白玉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性生理、性心理逐步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容易产生不适应和心理问题,导致特殊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多与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出现的性困惑有关[1].所以,认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运用心理策略去帮助青少年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唐翠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发生情况,以便为儿童睡眠障碍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无锡市3个行政区3~12岁健康儿童2 354名,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3~12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1.6,11.3,10.9,10.5,9.8,9.6,9.4,9.2,9.1,8.9 h.睡眠障碍症总发生率为25.5%,其中睡眠频繁打鼾发生率为7.8%,喉头哽咽为0.63%,张口呼吸为6.06%,睡眠呼吸暂停为6.43%,磨牙7.7%,梦呓4.2%,梦游6.6%,遗尿1.4%,睡眠中肢体抽动3.2%,睡眠不安6.2%.结论无锡市儿童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儿童睡眠障碍问题应引起重视.
作者:陈灏健;诸澎伟;谢娟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结核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感染状况及PPD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河北省8所高校,对其在2001~2004年新入学大学生的PPD试验记录及监测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接种人口数量明显增多;经χ2检验,2001~2004年PPD试验的阳性率、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阳性率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强阳性率随时间呈缓慢上升趋势.结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PPD试验的监测力度,提高PPD的监测质量.
作者:葛景荣;袁从英;马立新;张建彩;马维树;郭付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教育态度和行为等因素与学生口腔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提供参考.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7所中学中抽取初二年级559名学生及其家长填写调查问卷.结果不同文化程度家长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P=0.03),高文化程度家长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较好.父母双方对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44),但影响方式有所不同.家长的知识、行为、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均与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相关(r=0.37,P<0.001).家长对学生口腔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口腔行为,其次是知识水平.学生刷牙行为及与刷牙相关行为受家长的影响大,其次是其他口腔卫生行为.结论家长的文化程度、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对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均有影响,其中影响大的因素是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其次是家长的知识水平.
作者: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至2004年底,已有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84万,其中艾滋病患者8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总体上处于低流行水平,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已经居亚洲第2位,全球第14位[1],且流行趋势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在目前无有效疫苗预防和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针对重点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廊坊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笔者对廊坊市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彦;杨磊;李晓玲;李俊梅;王利生;王丽敏;张瑶;王振宏;李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考试对学生是一个应激事件,可引起考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改变.本文通过比较大学生不同时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病率,分析其行为、心理状态变化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病率的影响以及常见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
作者:窦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营养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儿童贫血状况的影响,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云南傈.僳族聚居地2所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1所为干预学校(65人),对其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另一所为对照学校.将健康教育前后干预学校学生的血红蛋白(Hb)测定结果与对照学校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营养干预对傈僳族学龄儿童贫血率的影响.结果干预学校的学生Hb含量由教育前的(132.5±13.2)g/L升高到教育后的(139.9±10.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学校学生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学校(P<0.05),优质蛋白质、铁等营养素的摄入量有明显提高,饮食行为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儿童中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对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降低贫血患病率有一定效果.
作者:赵春;张雪辉;殷建忠;王琦;周建于;范琳波;徐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在校中小学生学习日的日常活动模式,发现存在问题,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中专生11 438人(男生6 067名,女生5 371名)1周的上课、做作业、上下学交通、户外活动、锻炼、做家务、久坐少动以及睡眠等8项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中专生平均每个学习日学习时间分别为5.97 h,7.22 h,7.63h,进行户外活动、锻炼以及做家务等体力活动总时间分别为2.07h,1.93 h,1.78 h,久坐少动的时间分别为2.08h,2.09h,2.554 h,睡眠时间分别为9.08h,8.53 h,8.15 h.结论性别、年龄和地区影响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模式,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作者:刘爱玲;李艳平;崔朝辉;胡小琪;栾德春;马冠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掌握河南省儿童青少年口腔疾病患病现状,为制订口腔保健规划与目标,合理配置口腔卫生保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不等比、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4个地市12,15,18岁年龄组儿童青少年6 959人(城乡、男女各半)进行口腔检查.结果河南省3个年龄组儿童青少年龋齿的患病率为28.2%,以窝沟龋和浅龋为主,恒牙龋均(DMFT)为0.54,龋患牙充填率为10.11%,需治龋牙86.71%为单面洞.结论河南省儿童青少年龋病患病率和充填率均较低,应加强龋病的早期检查和治疗,控制儿童青少年的龋患率.
作者:杨汴生;何健;钟娅;张丁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