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芳;吴凤玲;侯俊芳
目的比较某医学院4个不同专业毕业生实习前后的心理状况,为探索医学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医学院4个不同专业的644名毕业生进行心理状况测试,并分类比较分析.结果 644名毕业生实习前后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偏执等因子分实习前优于实习后,差异有显著性.实习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与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和护理学3个专业学生的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焦虑、抑郁等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差于其他3个专业.结论该医学院毕业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金世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诞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全科医学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观和方法论,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的不足,真正实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作者:梁万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青春期性知识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情况,以便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4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的2 51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学生的性知识水平逐渐提高,但还不适应身体发育的需要;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有一定了解,但仍有大部分学生认为日常生活接触可以传播HIV/AIDS;多数学生希望获得系统的青春期性知识和AIDS知识.结论目前学校的性教育、艾滋病知识教育滞后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学校应开展正规的性教育和AIDS知识教育.
作者:姚绍芳;吴凤玲;侯俊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贫困医学生综合性心理干预模式的实施和效果,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将实习前贫困生分为干预组(47名)和对照组(45名),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模式,对干预组进行了为期8周的综合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用3种心理量表对2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测试.结果干预后,2组学生SCL-90量表除恐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有显著性;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干预后心理测试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综合干预模式是提高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嵘;秦竹;赵宗翼;楚更五;杨玉芹;杨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石林县民族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对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447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石林县民族中学学生焦虑检出率为1.79%,其中学习焦虑问题非常明显;撒尼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MHT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初二年级与高一年级学生过敏倾向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生与女生的学习焦虑因子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2个民族中学生学习焦虑问题均较严重,民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过敏倾向和学习焦虑因子分各年级之间与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张姣妹;李菊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智力、个性特征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智力、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对东营市7~13岁同性别双生子儿童66对的智力和个性特征进行调查,采用Vogel遗传度计算法估计遗传度.结果儿童智力水平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个性特征E量表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N,P,L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遗传只决定了智力和个性发育的可能性,决定智力和个性发育可能达到的程度是外在环境因素.
作者:舒峰;宫欣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了解青岛市学生健康状况,按照<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统一要求,于2000年5月对青岛市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监测,现将2000年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贫血、蛔虫感染等常见疾病的调查结果与1991和1995年调查资料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李泽民;陈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1].
作者:左银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上海市宝山区原有简易学校101所,大部分学校租用民宅,借用仓库、厂房,教育设施简陋.学校课桌椅不符合标准,无化粪池、粪便不施行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有食堂的学校无卫生许可证,食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消毒不符合卫生学要求等问题.
作者:杨卓敏;张宝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防止高、中考期间学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死灰复燃,确保广大考生、考务工作者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保证高、中考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方法制订高、中考期间学校防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指引,建立体温监测和报病系统,开展培训工作,定期监督检查.结果广州地区204个考场,149135名高、中考生和15584名考务人员没有发生SARS疫情爆发.对149135名考生进行考前体温监测,体温在37.5℃~37.9℃有370人,占考生的0.25%,被记录并专人追踪每天健康情况;38.0℃~38.9℃有61人,占0.04%,按要求进入隔离考室考试并专人追踪;39.0℃以上者8人,占0.005%,被送入定点医院就诊.对体温在37.5℃以上的8名考务人员停止考务工作.结论经历此次SARS疫情,为今后防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经验.
作者:林琳;马林;林国桢;倪莉红;李泽荣;陈健;赵宇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小学生冬季体育课运动能量消耗情况,以便为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小学一~六年级参加体育课的小学生260名,应用能量监测仪进行体育课运动能量消耗测量.结果小学一~六年级学生体育课能量消耗在113.04~276.32kJ,平均为212.55kJ,其中基本活动部分学生能量消耗在74.82~167.kJ,平均117.01 kJ.结论体育课学生能量消耗与课程内容安排有关,体育课3个组成部分的能量消耗分配只有1个年级比较合理.应尽快制定小学生体育课能量消耗的标准.
作者:宋逸;马军;尹遵栋;方秀君;潘永平;兰跃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神经心理学因素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运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临床记忆量表、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等多种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不同学习成绩的儿童在智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根据儿童的神经心理学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学业进步.
作者:匡华;王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身高、体重中等儿童每日能量总消耗及运动能量消耗水平,以便为小学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X-1型能量检测仪,记录小学二-六年级学生100名每日能量总消耗(TEE)及运动能量消耗(ECPA),连续检测7 d,其中学习日5 d,休息日2 d.对资料齐全、有效的75名小学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男、女生每日TEE分别为(7055.30±1176.84)kJ和(5789.72±683.72)kJ;ECPA分别为(1116.85±375.91)kJ和(858.61±319.64)kJ.每日运动能量消耗占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男女学生分别为15.8%和14.8%.结论男女学生每日运动能量消耗占总能量消耗的比例较低,学习日和休息日能量消耗差异不明显,说明学生运动不足.
作者:尹遵栋;马军;龙海珍;宋逸;潘勇平;凌诒淑;万左红;储大公;方秀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是大势所趋.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是一项防患未然,共同承担风险,利国、利校、利己的举措,是符合当前高校实际情况的医疗保健模式.安徽财贸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工作,并将其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已闯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家长、学校均能满意接受的医疗保险途径.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魏新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毕业生焦虑、抑郁的影响,为开展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31名初三毕业生,分成研究组125人,对照组206人,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心理健康教育前后进行测查.心理健康教育采取集体上课方式,包括青春期心理教育、焦虑和抑郁的表现与心理干预、心理防御方式、学习与考试心理,每周2学时,共10周20学时.结果研究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SAS得分分别为(31.76±8.22)分和(28.58±9.34)分,SDS得分分别为(35.41±10.16)分和(30.80±11.21)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对照组SAS和SDS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轻初三年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
作者:张玉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极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现将1例中学生狂犬病案例报道如下.
作者:韩业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泰安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卫生部、教育部有关要求,泰安市于1985,1991,1995和2000年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加强了学生常见病防治,现将1985~2000年的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金英;张振民;王进力;郑光丽;丛庆;李学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新生的体质状况,是关系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南京大学入学新生的体质状况,笔者对2000~2002年入学新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保健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孙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3年初,广东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其传染之快、危害之大前所未见.学校作为特殊的公共场所,当出现病例时,疫情更容易扩散和蔓延,因此受到教育、卫生部门高度的重视.广州市某中学曾出现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由于患者发病早期仍在校上课,密切接触者多,且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在1个月内死亡,在社会上一度引起恐慌.笔者依照防制要求做了大量调查及控制处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抚,稳定了学校教学秩序.
作者:倪莉红;马林;林国桢;李泽荣;陈健;林琳;赵宇腾;刘小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以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健康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依据.方法以2002~2003年度参加<健康心理学>选修课程的医科大学生352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近期效果组和中期效果组,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研究课程前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结果近期效果组在教学前后除合理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余各因子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中期效果组在教学后合理化的得分升高,而幻想、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降低(P<0.05);2组的变化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合理化、强迫、抑郁和焦虑等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从近期效果和中期效果看,以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健康心理学>课程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近期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蒙衡;吴汉荣;王礼桂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