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练平;王乔笙;曾穆峰
2003年4月5日~5月18日,无锡市滨湖区某高级中学发生一起在校学生群发性出疹性疾病.5月19日滨湖区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对这起学生风疹爆发的疫情进行了调查,确诊为风疹病毒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汉顺;孔维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学生青春期性知识知晓状况,以便在初中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14~16岁年龄段的男生204名和女生212名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对月经害怕的比例占42.45%;男生对遗精害怕以及认为手淫影响健康的比例分别为25.9%和59.7%,而不知道是否影响健康的比例占36.8%。46.8%的学生渴望参加集体交往,希望有一般关系异性朋友的比例占53.5%。只有30.5%的男生和15.6%的女生知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42.46%的学生希望了解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知识。结论 初中学生性观念、性态度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显示出对性知识、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掌握的不足。学校的性教育应以科学的性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开展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性道德教育。
作者:黄友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小学生三餐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的效果,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方法对杭州市、温州市3所小学三~五年级学生1 423名进行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本底和终末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1周内每天吃早餐的小学生占83.3%.在家吃早餐、中餐、晚餐的小学生依次占75.8%,31.5%和92.6%.健康教育后,小学生中餐良好膳食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早餐和晚餐行为改变不明显,主要是家庭成员影响所致.营养知识知晓率经干预后明显提高.结论在小学开展营养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促进饮食行为改变,形成良好的三餐行为.同时应加强家庭成员的营养教育.
作者:陈钢;徐锦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影响因素,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与相关影响因素量表对大学生1 040名进行问卷调查,在SPSS支持下进行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评分与负性生活事件量表、特质焦虑问卷、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间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社交自尊、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特质焦虑被引入回归方程.结论应加强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及社会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指导.
作者:梁执群;卢莉;籍继颖;朱素娟;虞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促进身体素质.
作者:张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单纯性肥胖女孩的血清瘦素(Leptin)、雌二醇(E2)、胰岛素(Ins)3种激素水平和内分泌相互作用及与体重指数(BMI)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青春期女生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荥阳市6所中小学女生2 000名测量体重后,从筛查出的单纯性肥胖儿童中随机抽取60名,同时从正常体重女生中抽取60名为对照.按年龄分组,分别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其血清3种激素的含量.结果各年龄组对照组和肥胖组女孩的Leptin和Ins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Leptin和Ins水平与BMI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3种激素水平均随年龄、体重和BMI的升高而升高.肥胖女孩的Leptin和Ins分泌紊乱.瘦素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肥胖的程度,结合内分泌水平可对肥胖程度以准确评价.
作者:胡巧云;耿敏学;张春利;张磊;张德甫;陈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娄底市初中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生原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娄底市4所中学3 830名初中生进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总的伤害发生率为30.76%,且随年级上升而升高,初三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区学生,分别为36.76%和25.61%.伤害类型以跌伤、刀(锐)器伤、碰伤为主,占66.91%,且居前3位.伤害发生的原因以玩耍与游乐(31.07%)、走路与骑自行车(19.19%)、运动(14.60%)占前3位.伤害程度中、重度伤占7.98%,致残(死亡)率为104.44/10万.伤害平均每人次引起缺课3.78课时,活动受限2.11 d,家长误工0.86 d,直接医疗支出37.19元.伤害的发生与父母监护及收入有关.结论娄底市初中生伤害发生率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伤害预防重在行为规范,宜采取健康促进的方法,实行综合防制策略.
作者:戴练平;王乔笙;曾穆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其中学校后勤社会化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后勤社会化减轻了校方管理上和经营上的压力,给学生带来了品种齐全、花式多样的饭菜,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然而,学校周边的饮(副)食店也随之兴起,这些饮(副)食店卫生条件较差,且业主多半是进城农民工,卫生意识不强,所售食品来源渠道复杂,从而给校园埋下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为确保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笔者于2002年6月和2003年4月对宁波市部分大中专院校及中学周边饮(副)食店的卫生现状进行了调查.
作者:彭升友;倪松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鄂西土家族和苗族小学生的偏食和贫血状况,为有效地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校7~12岁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偏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氰化法.结果偏食和贫血男女差异无显著性,但各年龄组间差异较明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偏食会造成小学生营养素摄入比例失调,并导致贫血.结论
作者:魏文科;侯建军;张宏;许建安;郑庭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高血压是人群常见病,其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组人群中均呈现不同的比率.为了解中小学教职工高血压患病情况,笔者对2002年度北京市东城区正常
作者:王广胜;万左红;田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长沙市3~6岁儿童问题行为现状,探讨其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为对幼儿的健康行为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儿童问题行为调查表,对长沙市3所幼儿园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测查.结果长沙市3~6岁儿童问题行为表现较突出,饮食问题、睡眠问题和一般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1.19%,11.4%和9.08%;3种问题行为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儿童的饮食问题性别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 3~6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种问题行为的发展存在相应的关键期.小班可能是儿童饮食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大班可能是儿童一般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而整个幼儿期可能是睡眠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
作者:刘国华;张桂英;孟宪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河北省贫困地区儿童的环境卫生知识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探讨健康教育对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影响.方法在目标人群中整群随机抽取298人进行基线调查,针对问题进行健康教育,经过5 a的干预后,用同一方法调查194名儿童在环境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通过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儿童的环境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引起腹泻的原因、引起肠道寄生虫病的原因、消化道疾病如何传播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同时,个人卫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洗手时间和方法、喝开水的人数等方面.结论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对提高儿童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卫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玉霞;谭凤珠;徐兵;闫宝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城乡蒙汉族中小学女生的经前准备情况,为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蒙汉族中小学女生6 298名进行经前准备情况调查.结果城乡蒙汉族中小学女生的经前教育情况城市好于农村,汉族好于蒙族,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对月经感到紧张忧虑的女生其月经失调、痛经和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应对中小学女生进行正确的、恰当的经前教育,以确保其身心健康.
作者:王忆军;张慧;康震宙;张敏;郭志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单纯性肥胖男生血清中瘦素及性激素水平,探讨瘦素对男性性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市郊县8~16岁肥胖男生49例为观察对象,另选年龄相同、体重正常男生46例为对照,按年龄分为8~10岁、11~13岁、14~16岁3个年龄段,分别测定血清瘦素、睾酮、雌二醇含量,调查首次遗精时间.结果肥胖男生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睾酮含量、雌二醇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瘦素与首次遗精时间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睾酮、雌二醇水平和首次遗精时间与正常男生差异无显著性,其瘦素水平的升高对性发育影响不明显.
作者:张德甫;耿敏学;胡巧云;陈姜;马爱华;段新维;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用药知识、用药行为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大学生药物滥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5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用药知识的答对率为56.0%,用药行为的不良率为26.6%,性别、专业、来源地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用药知识、用药行为的因素.结论大学生对用药知识缺乏了解,并普遍存在不良的用药行为.应加强对大学生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蔡玲;杨丽;林汉生;夏苏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合肥市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吸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控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城、郊随机抽取6 670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总吸烟检出率为19.7%,不同性别及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周围人群(同学、朋友、父母、教师等)吸烟、对吸烟行为的错误认识(认为吸烟有风度、时髦、是消遣手段等)等因素可能是促发学生吸烟行为的因素;而能正确认识吸烟的危害、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父母文化水平高等因素有利于学生避免吸烟.结论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吸烟的危害,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等,对降低学生的吸烟率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继民;叶冬青;李白坤;凌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淮南市儿童弱视的患病状况,以便提高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儿童弱视的危害和早查早治重要性的认识,保护并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方法采用国标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并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对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视力不足0.8者,经1%阿托品眼水、眼膏散瞳检影验光,矫正视力≤0.8者定为弱视.结果受检儿童2 520人,弱视患病率为2.54%,初诊率为78.12%.男女及不同年龄组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以屈光不正性弱视(65.63%)居首位.儿童弱视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儿童弱视的漏诊、漏治率较高,需加强儿童眼保健工作.
作者:屈立宜;王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江南大学新生结核菌素(PPD)试验结果,为制定高校学生结核病爆发流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南大学1998~2002年本科新生共16 556人进行PPD试验,阴性者接种卡介苗,强阳性者登记随访,不采取预防性服药方法.结果被调查学生中PPD试验阳性率为67.68%,其中强阳性率为1.38%.强阳性者中有结核病史者占33.77%,有过敏史者占17.54%,高于普通人群.新生入学后2~3 a是结核病的高发期.结论 PPD试验是在高校新生中发现结核病的必要辅助诊断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对学生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结核病在高校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单平;王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湖南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趋势,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资料.方法分析2000年湖南省7~22岁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并与1985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男女生、农村男女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了2.9 cm,2.4 cm,2.3 cm和1.5 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了4.7 kg,2.6 kg,1.8 kg和0.6 kg.城市男女学生胸围分别平均增长了1.1 cm和2.6 cm,农村男生胸围平均减少0.9 cm,农村7~9岁女生胸围下降明显.城乡各年龄组男女学生肺活量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农村学生形态指标发育高峰年龄明显提前.结论湖南省学生身高、体重发育呈现出长期增长趋势,其增长值小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应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注意改善农村学生营养,青春期卫生教育应始于小学高年级.
作者:李光春;文麦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市区中学生采取多级抽样法,对抽取的中学生1 421名使用自编一般调查问卷、Beck抑郁问卷(BDI)、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进行评估.结果来自单亲家庭的被试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有自杀意念组被试较少地体验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较多地受到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影响.母亲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中学生影响较大,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作为保护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异性家长的过干涉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以减少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作者:张志群;郭兰婷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