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鄂西土家族苗族小学生偏食与贫血状况分析

魏文科;侯建军;张宏;许建安;郑庭菊

关键词:偏食, 贫血, 学生
摘要:目的了解鄂西土家族和苗族小学生的偏食和贫血状况,为有效地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校7~12岁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偏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氰化法.结果偏食和贫血男女差异无显著性,但各年龄组间差异较明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偏食会造成小学生营养素摄入比例失调,并导致贫血.结论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德阳市青少年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分析

    目的了解德阳市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效果,以便为青少年口腔卫生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城区、城郊和农村12与15岁学生613名,检查软垢指数(DI)和牙石指数(CI).结果 12岁软垢指数城郊和农村均为女生高于男生(P<0.01),12岁牙石指数城郊组女生高于男生(P<0.01).12岁和15岁的软垢和牙石指数均以农村高,依次是城郊、城区(P<0.01).结论软垢与牙石指数农村高于城郊和城区,其分布特点与口腔卫生保健和口腔健康教育有密切关系.

    作者:周培秀;徐梅;黄林军;刘宗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起鸡肠球菌污染食品引起的学校集体食物中毒

    2003年9月2日晚,郑州市某高校新生中相继有多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烧等症状.9月3日凌晨4时,郑州市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通过协调省、市、区医疗、预防、卫生监督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马艾华;贾建国;刘宏;殷琪;杨郁葱;颜进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学习成绩不良初中生心理卫生的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学习成绩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太原市某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358名为研究对象,以学习成绩不良学生为目标人群,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实验.用自拟心理健康问卷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对家庭和父母的感受、对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得分和心理健康问卷总分接近中等组和/或优生组,且该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问卷得分及心理健康问卷总得分干预前后变化不显著,而2个对照组干预后得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干预后学习成绩提高显著.结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

    作者:高秀君;王芳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漯河卫生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卫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中等卫生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和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漯河卫校2000级学生中抽取210人为干预组,208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7 d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艾滋病知识教育前后2次问卷调查进行近期效果评价.结果教育后,干预组对艾滋病知识的回答正确率比干预前提高2.8%~47.1%,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卫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教育亟待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作者:赫欣;胡忠德;刘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某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

    目的评价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大学生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以探讨在高校学生中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东某高校参加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462名进行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的正确率有所提高.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的近期效果明显,建议今后应当长期、深入、广泛地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陈青山;严文辉;梁文龙;刘友发;陈晓燕;尹翠英;何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西昌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

    龋齿是小学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为了解西昌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2年度西昌市小学生常规体检资料中的龋齿患病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赵文才;杨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内蒙古西部地区城乡蒙汉族女生经前准备情况

    目的了解城乡蒙汉族中小学女生的经前准备情况,为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蒙汉族中小学女生6 298名进行经前准备情况调查.结果城乡蒙汉族中小学女生的经前教育情况城市好于农村,汉族好于蒙族,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对月经感到紧张忧虑的女生其月经失调、痛经和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应对中小学女生进行正确的、恰当的经前教育,以确保其身心健康.

    作者:王忆军;张慧;康震宙;张敏;郭志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私立学校初一新生焦虑和抑郁状况

    目的探讨私立学校初中新生的情绪状况及性别差异,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青岛市某私立学校初一新生228人进行整群抽样测查,匹配市区公立学校初一新生239人作同期对照,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有15.79%处于焦虑状态(女生检出率较高),高于对照组(9.21%),差异有显著性(χ2=4.65,P<0.05);观察组SAS均分高于对照组及常模,其中独生子女SAS均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23.25%处于抑郁状态(男生检出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32.22%)(χ2=4.67,P<0.05),但SDS均分不低于对照组.焦虑和抑郁同时存在率也以观察组较高(12.28%),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27,P<0.05).结论私立学校初一新生存在以女生为主的较高焦虑检出率、以独生子女为主的较高焦虑水平以及以男生为主的抑郁检出率和较高抑郁水平,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樊晓光;周东明;潘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济南市区中小学生2000年度身体素质状况

    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促进身体素质.

    作者:张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目的研究分析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1997~1999级医学生中的土家族学生509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被试中至少有1项SCL-90因子分≥3分的学生占21.41%,男、女及不同年级学生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总体上,土家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国内其他地区大学生.结论土家族医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且女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应根据土家族人的心理特性对土家族医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作者:袁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学生三餐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小学生三餐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的效果,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方法对杭州市、温州市3所小学三~五年级学生1 423名进行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本底和终末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1周内每天吃早餐的小学生占83.3%.在家吃早餐、中餐、晚餐的小学生依次占75.8%,31.5%和92.6%.健康教育后,小学生中餐良好膳食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早餐和晚餐行为改变不明显,主要是家庭成员影响所致.营养知识知晓率经干预后明显提高.结论在小学开展营养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促进饮食行为改变,形成良好的三餐行为.同时应加强家庭成员的营养教育.

    作者:陈钢;徐锦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江南大学近5届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江南大学新生结核菌素(PPD)试验结果,为制定高校学生结核病爆发流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南大学1998~2002年本科新生共16 556人进行PPD试验,阴性者接种卡介苗,强阳性者登记随访,不采取预防性服药方法.结果被调查学生中PPD试验阳性率为67.68%,其中强阳性率为1.38%.强阳性者中有结核病史者占33.77%,有过敏史者占17.54%,高于普通人群.新生入学后2~3 a是结核病的高发期.结论 PPD试验是在高校新生中发现结核病的必要辅助诊断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对学生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结核病在高校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单平;王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危险性分析在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RA)是由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交流组成的控制食品卫生安全的预防性管理方法,近年来在我国食品行业卫生管理中正逐渐被接受.笔者在对潍坊市学校食品卫生状况作出分析后认为,在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中应用RA原理进行食品卫生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消除危险因素,保证学生饮食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作者:马春诚;孙大永;夏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合肥市高一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合肥市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吸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控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城、郊随机抽取6 670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总吸烟检出率为19.7%,不同性别及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周围人群(同学、朋友、父母、教师等)吸烟、对吸烟行为的错误认识(认为吸烟有风度、时髦、是消遣手段等)等因素可能是促发学生吸烟行为的因素;而能正确认识吸烟的危害、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父母文化水平高等因素有利于学生避免吸烟.结论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吸烟的危害,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等,对降低学生的吸烟率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继民;叶冬青;李白坤;凌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ARS流行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恐惧情绪反应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恐惧情绪反应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自编的SARS心理行为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西安交通大学学生1 019名进行调查,使用SPSS统计软件做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恐惧因子得分在均值1个标准差以上的人群占总人数的17.86%,情绪稳定性是影响恐惧因子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大学生中有近1/5对SARS感到明显恐惧,其中情绪不稳定者的个体认知建构系统存在缺陷,要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

    作者:高延;马延生;杨玉凤;姚凯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单纯性肥胖女孩3种激素水平及与BMI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单纯性肥胖女孩的血清瘦素(Leptin)、雌二醇(E2)、胰岛素(Ins)3种激素水平和内分泌相互作用及与体重指数(BMI)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青春期女生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荥阳市6所中小学女生2 000名测量体重后,从筛查出的单纯性肥胖儿童中随机抽取60名,同时从正常体重女生中抽取60名为对照.按年龄分组,分别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其血清3种激素的含量.结果各年龄组对照组和肥胖组女孩的Leptin和Ins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Leptin和Ins水平与BMI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3种激素水平均随年龄、体重和BMI的升高而升高.肥胖女孩的Leptin和Ins分泌紊乱.瘦素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肥胖的程度,结合内分泌水平可对肥胖程度以准确评价.

    作者:胡巧云;耿敏学;张春利;张磊;张德甫;陈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某职业高中学生性行为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职业高中学生性态度及相关行为现况,为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成都市某职业高中二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大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等问题持中立态度,学生中有过边缘性行为及性行为经历者分别占45.63%和13.88%.对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11个因素与学生是否发生性行为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有边缘性行为经历、年龄较大、对性教育态度积极是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而性态度正确、父母婚姻和睦、父亲文化程度高则是学生发生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学校应高度重视高中生的性态度及相关行为问题,尽早开展性健康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性态度,以预防学生过早发生边缘性行为及性行为.

    作者:孙莉;晁黎明;王钰;魏嗣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起中学生风疹爆发的调查

    2003年4月5日~5月18日,无锡市滨湖区某高级中学发生一起在校学生群发性出疹性疾病.5月19日滨湖区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对这起学生风疹爆发的疫情进行了调查,确诊为风疹病毒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汉顺;孔维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贫困地区儿童环境卫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河北省贫困地区儿童的环境卫生知识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探讨健康教育对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影响.方法在目标人群中整群随机抽取298人进行基线调查,针对问题进行健康教育,经过5 a的干预后,用同一方法调查194名儿童在环境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通过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儿童的环境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引起腹泻的原因、引起肠道寄生虫病的原因、消化道疾病如何传播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同时,个人卫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洗手时间和方法、喝开水的人数等方面.结论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对提高儿童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卫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玉霞;谭凤珠;徐兵;闫宝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山东省中小学生1995与2000年血压水平比较

    血压是反映人体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机能指标.近年来,成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成人期血压与儿童期血压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1].从儿童期开始进行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可能是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2].因此,研究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变化及其规律,对于掌握儿童青少年血压发育趋势,预测成人后血压水平以及预防成人期心血管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毕振旺;徐留臣;魏霞;王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