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肥胖程度对中老年教职工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的影响

尹汤恒

关键词:肥胖症, 血糖, 血脂, 血压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中老年教职工肥胖及肥胖程度对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的影响,为高校教职工老年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桂林电子工业学院40岁及40岁以上参加健康体检的475名教职工测量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S)、空腹血脂(TC、TG、HDL-C)、血压(SBP/DB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肥胖检出率为42.74%,其中男性为47.24%,女性为37.56%,男女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53,P<0.05);(2)FBS,TC,TG,SBP,DBP平均值随肥胖程度加重而增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即体重正常组<肥胖前期组<Ⅰ度肥胖组<Ⅱ度肥胖组,HDL-C则相反;(3)BMI与FBS,TC,TG,SBP,DB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中老年教职工是肥胖症的高发人群;肥胖前期已出现DBP显著升高,随着肥胖程度加重,血压越高,糖、脂类代谢紊乱也越重,因此对中老年教职工超重者进行干预迫在眉睫.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鄂西土家族苗族小学生偏食与贫血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鄂西土家族和苗族小学生的偏食和贫血状况,为有效地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校7~12岁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偏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氰化法.结果偏食和贫血男女差异无显著性,但各年龄组间差异较明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偏食会造成小学生营养素摄入比例失调,并导致贫血.结论

    作者:魏文科;侯建军;张宏;许建安;郑庭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ARS流行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恐惧情绪反应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恐惧情绪反应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自编的SARS心理行为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西安交通大学学生1 019名进行调查,使用SPSS统计软件做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恐惧因子得分在均值1个标准差以上的人群占总人数的17.86%,情绪稳定性是影响恐惧因子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大学生中有近1/5对SARS感到明显恐惧,其中情绪不稳定者的个体认知建构系统存在缺陷,要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

    作者:高延;马延生;杨玉凤;姚凯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所中专学校学生自杀行为及其人口特征学研究

    目的了解中专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为中专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市2所中专学校共2 032名中专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况调查.自杀行为的定义与问卷设计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相同.结果中专生总体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6.6%,自杀计划发生率为13.4%,自杀企图发生率为7.5%.各年龄分组比较,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17岁以下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18岁以上组(P<0.001),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男生,非汉族中专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汉族学生.来自农村学生3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均低于来自城市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在外工作(打工)对中专生的自杀行为无显著影响.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非汉族、家住城镇和学习成绩差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学习成绩差为自杀计划的危险因素;年级为自杀企图的保护因素,而家住城市为危险因素.结论中专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发生率较高,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受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应加强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李光友;陶芳标;许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计算机视听觉反应时测定及评价

    目的了解自编计算机反应时测定系统的信度和效度,以便推广应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55名研究对象分别用计算机和传统方法进行反应时测试.结果 2种仪器反应时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表明,除听觉反应时中的快、慢反应时和视觉简单反应时中的慢反应时外,其余各项反应时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P<0.05或P<0.01);计算机各项反应时指标间具有高度内相关性(P<0.05或P<0.01);对同一样本采用计算机进行2次测试(间隔10 d),结果经t检验有7项指标(共9项)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计算机反应时测试系统具有方法可靠、结果稳定、重复性好等特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陈容;汤天趵;赵忠诚;白春玉;张迪;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州某高校学生用药知识与用药行为现状

    目的了解大学生用药知识、用药行为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大学生药物滥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5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用药知识的答对率为56.0%,用药行为的不良率为26.6%,性别、专业、来源地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用药知识、用药行为的因素.结论大学生对用药知识缺乏了解,并普遍存在不良的用药行为.应加强对大学生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蔡玲;杨丽;林汉生;夏苏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小学生头部意外伤害63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头部意外伤害的原因,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997~2002年收治头部意外伤害的中小学生63例的伤害原因.结果头部意外伤害中小学生63例中,车祸伤40例,高处坠跌伤12例,硬物击伤8例,锐器刺伤3例.经积极治疗,治愈51例,轻残6例,重残3例,死亡3例.结论应提高学校及家长的安全意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作者:周钟阳;温振东;王廷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福建医科大学161名毕业生总体幸福感和应付方式

    目的了解医科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和应付方式,为进一步开展医科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在校毕业生161名进行自评调查.结果本、专科毕业生在总体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各因子分上差异均无显著性,逐步回归分析中自责、解决问题和幻想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45.0%的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感到需要帮助,8.7%的学生感到将要精神崩溃.结论毕业生基本形成较成熟的应付方式,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心理指导,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毕业分配应激.

    作者:杨金秋;姜小鹰;林大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特质性焦虑对慢性胃炎大学生治病前后焦虑状态的影响

    为了解特质性焦虑对大学生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状态的影响,笔者对100例大学生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状态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兆华;谷来友;迟淑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宁波市部分学校周边饮(副)食店卫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其中学校后勤社会化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后勤社会化减轻了校方管理上和经营上的压力,给学生带来了品种齐全、花式多样的饭菜,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然而,学校周边的饮(副)食店也随之兴起,这些饮(副)食店卫生条件较差,且业主多半是进城农民工,卫生意识不强,所售食品来源渠道复杂,从而给校园埋下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为确保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笔者于2002年6月和2003年4月对宁波市部分大中专院校及中学周边饮(副)食店的卫生现状进行了调查.

    作者:彭升友;倪松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济南市区中小学生2000年度身体素质状况

    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促进身体素质.

    作者:张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娄底市初中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娄底市初中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生原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娄底市4所中学3 830名初中生进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总的伤害发生率为30.76%,且随年级上升而升高,初三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区学生,分别为36.76%和25.61%.伤害类型以跌伤、刀(锐)器伤、碰伤为主,占66.91%,且居前3位.伤害发生的原因以玩耍与游乐(31.07%)、走路与骑自行车(19.19%)、运动(14.60%)占前3位.伤害程度中、重度伤占7.98%,致残(死亡)率为104.44/10万.伤害平均每人次引起缺课3.78课时,活动受限2.11 d,家长误工0.86 d,直接医疗支出37.19元.伤害的发生与父母监护及收入有关.结论娄底市初中生伤害发生率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伤害预防重在行为规范,宜采取健康促进的方法,实行综合防制策略.

    作者:戴练平;王乔笙;曾穆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某职业高中学生性行为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职业高中学生性态度及相关行为现况,为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成都市某职业高中二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大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等问题持中立态度,学生中有过边缘性行为及性行为经历者分别占45.63%和13.88%.对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11个因素与学生是否发生性行为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有边缘性行为经历、年龄较大、对性教育态度积极是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而性态度正确、父母婚姻和睦、父亲文化程度高则是学生发生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学校应高度重视高中生的性态度及相关行为问题,尽早开展性健康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性态度,以预防学生过早发生边缘性行为及性行为.

    作者:孙莉;晁黎明;王钰;魏嗣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营养及健康状况

    目的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及健康状况,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表对西南地区28个少数民族大学生1 386名进行调查.结果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男、女生分别占56.4%和67.3%),存在挑食行为(37.8%)、偏食行为(45.9%)和按自己嗜好饮食(31.9%);体格检查显示,31.7%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58.1%的女生经期不正常,43.2%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结论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是自发行为,缺乏科学指导,应加强健康教育,进行合理营养指导.

    作者:张有平;刘学哲;吴献华;谭学才;陈代梅;李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起中学生风疹爆发的调查

    2003年4月5日~5月18日,无锡市滨湖区某高级中学发生一起在校学生群发性出疹性疾病.5月19日滨湖区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对这起学生风疹爆发的疫情进行了调查,确诊为风疹病毒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汉顺;孔维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体育锻炼状况大学生情绪状态分析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及自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634名的情绪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状态-特质焦虑的测试分值均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测试分值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作者:董玉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兰州市小学生安全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儿童安全教育近期效果,为提高儿童安全意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突发事件对儿童的伤害提供依据.方法对3所小学三~五年级(9~11岁)的小学生采取3种不同方式的安全教育,并在教育前后采用自制儿童安全知识问卷进行调查,评价安全教育的近期效果.结果接受安全教育后,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普遍有所提高,答卷成绩的提高与平时学习成绩有关,而基本不受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因素影响.结论安全教育是提高儿童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牛静萍;李嵘;李仲兴;崔顺军;张彬;孙学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长沙市3所幼儿园儿童饮食、睡眠和一般行为问题调查

    目的了解长沙市3~6岁儿童问题行为现状,探讨其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为对幼儿的健康行为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儿童问题行为调查表,对长沙市3所幼儿园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测查.结果长沙市3~6岁儿童问题行为表现较突出,饮食问题、睡眠问题和一般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1.19%,11.4%和9.08%;3种问题行为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儿童的饮食问题性别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 3~6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种问题行为的发展存在相应的关键期.小班可能是儿童饮食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大班可能是儿童一般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而整个幼儿期可能是睡眠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

    作者:刘国华;张桂英;孟宪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甘肃省汉族中小学生血压及肺活量发育水平分析

    血压和肺活量是了解心脏、血管和肺功能发育程度的重要生理功能指标,在体质和健康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甘肃省地处西北高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与东南各省有较大差别.为了探讨甘肃省汉族学生生理功能的发育特点和趋势,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笔者对2000年甘肃省汉族学生血压及肺活量的发育水平进行了分析.

    作者:韩鸣辉;王凤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三门峡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

    为了解危害中小学生健康、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疾病的发生状况及流行趋势,并为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999~2002年三门峡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程巧云;马振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淮南市儿童弱视患病状况及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淮南市儿童弱视的患病状况,以便提高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儿童弱视的危害和早查早治重要性的认识,保护并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方法采用国标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并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对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视力不足0.8者,经1%阿托品眼水、眼膏散瞳检影验光,矫正视力≤0.8者定为弱视.结果受检儿童2 520人,弱视患病率为2.54%,初诊率为78.12%.男女及不同年龄组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以屈光不正性弱视(65.63%)居首位.儿童弱视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儿童弱视的漏诊、漏治率较高,需加强儿童眼保健工作.

    作者:屈立宜;王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