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龙
蠕形螨是一类可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2种,其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国外人群感染率为27%~100%,国内人群感染率在0.8%~81.0%之间[1].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睑缘炎等与蠕形螨的感染有关[2].为了解农村儿童蠕形螨感染状况,笔者于1999~2001年的每年秋季,对开封地区农村儿童进行了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视力低下、龋齿、沙眼是中小学生常见的3种疾病,了解和掌握患病情况,可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双鸭山市1998~2002年监测点校中小学生的疾病检出情况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冀晓辉;翁瑾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是儿少卫生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是观察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营养、体育锻炼等诸因素对生长发育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指标.为此,笔者对1985~2000年青岛市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作者:李泽民;陈柬;段海平;常春;纪锋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2002年秋末冬初,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第二中学因使用污染的河水引起甲肝爆发.11月1日接到疫情后,该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小组立即进入现场,并展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宝文;贾春玲;葛永胜;马皖玉;王国安;葛显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脂肪肝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以利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方法体检前3d忌吃油腻食物,检测空腹血脂、血糖、肝功能等;脂肪肝诊断采用GE200B型超声波诊断仪.结果绍兴市中小学教师脂肪肝患病率男女差异无显著性(29.93%,29.12%);不同年龄段教师脂肪肝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以51~60岁年龄组患病率高,达39.04%;脂肪肝组高脂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脂肪肝组;高脂血症中,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均以单项三酰甘油增高为主,差异无显著性;脂肪肝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肝功能异常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结论中小学教师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且患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多见.
作者:黄丹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校学生生活应激状况及其变化,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对高校学生672名分别于2001年12月和2003年12月进行测试.结果2001年和2003年比较,研究对象应激总分分别为(157.12±28.46)和(151.37±21.36)分,应激反应分分别为(86.87±18.50)和(81.69±15.39)分,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而应激源分值下降不明显,2001年为(70.25±9.97)分,2003年为(69.68±9.58)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学生各因子分2001年与2003年比较均有变化,但变化不同.结论大学生生活应激存在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不同步性,应引起大学生心理工作者的注意.
作者:任光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基础,人格特征影响人对外界的认知过程、调节机制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各类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1-5].为全面了解高等职业学院(校)学生人格特征,笔者对浙江省4所高职高专学校学生1620名进行了调查.
作者:邵晓顺;马伟娜;王华;倪杭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泰安市中小学生肥胖现况,探讨引起中小学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便为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法进行研究.结果泰安市中小学生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5.48%,5.48%和5.88%;男生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肥胖,高盐、高脂、高热饮食,缺乏运动及家族史是高血压主要患病危险因素.结论男生和高中学生是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学校、学生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预防干预的满意效果.
作者:李应光;张新力;郝晓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吸烟害己害人,人尽皆知,而且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烟龄越长,对健康的危害越严重.因此,控制吸烟,尤其是控制青少年吸烟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解青少年吸烟现状,探讨杜绝青少年吸烟行为,笔者于2003年3~4月对安阳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男生进行了吸烟现状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秀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50a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少年发育水平长期变化趋势以近20a的发展更为良好[1].为探讨永定县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生长发育趋势,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学校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于2001年对永定县中小学生进行了身体形态指标的调查和分析,并与1981年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秋玉;苏德忠;沈衍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和运动系32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体育专业学生使用多的是成熟防御机制,但与一般文理科学生比较,使用的频度仍较低.在退缩和制止等部分防御策略方面存在性别、城乡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成熟防御机制使用得较多,但使用频度不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作者:柯遵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营养更是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为了解上海市金山区部分学校在校学生的营养状况,以便确定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笔者于2002年4~5月对该区共7所中学和5所小学在校学生进行健康筛查,现将监测点校学生的营养状况分析如下.
作者:金建玲;彭艳英;周静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湘西土家族、苗族学生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趋势,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湘西2000年和1985年土家族、苗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对2个民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15 a间,湘西土家族、苗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发育速度多数未步入快速增长阶段,苗族学生生长发育增长速度快于土家族学生.发育过程多数出现提前,身体发育的充实度和匀称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不断改善该地区学生生长发育状况.
作者:张天成;张福兰;徐建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饮酒行为及父母、同伴对其饮酒的影响,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5所高中高一~高三学生969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饮酒行为,学生父母、同伴的饮酒行为,以及学生对高中生饮酒的态度.结果年级高的学生、男生、零花钱比较多的学生更容易成为饮酒者,重点中学学生报告的饮酒比例少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父母和同伴的饮酒行为及其对高中生饮酒的态度均与高中生的饮酒行为存在明显的相关.结论在开展减少过量饮酒危害的健康教育项目时,应该考虑父母方面的因素,并教给学生一些抵制同伴不良压力的方法.
作者:Ian M.Newman;薛建平;方晓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者HBV-DNA及乙肝二对半结果,以便为研究乙肝二对半的不同模式与病毒复制、传染性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乙肝二对半及HBV-DNA.结果被试者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及HBsAg阳性+抗HBc阳性的HBV-DNA的阳性率与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及抗HBs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HBeAg与HBV-DNA的存在呈正相关.HBeAg阴性不代表没有乙肝病毒的复制.抗HBs阳性的少数个体,仍存在乙肝病毒复制的可能性.
作者:贾绍春;岳伟彬;刘蕊;郑晓丽;阚耀东;纪凤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兰州市大中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个人行为,以便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防制依据.方法对兰州市3所大学和2所高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自填式问卷收集有关个人背景、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个人性行为资料.结果大学生和高中生对艾滋病、性病及相关知识的掌握,除个别项目外,差异均无显著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认识较明确,但对游泳、手淫,特别是蚊虫叮咬、共用牙具和剃须刀能否传染艾滋病认识模糊.大、中学生各有7.9%和2.9%发生过1次以上性行为,学生认为没有性经历的仅占24.3%,44.2%的学生赞成在学校设立避孕套销售点,62.4%的学生从未参加过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结论大中学生的健康行为、性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要培养青年学生自尊、自重、自爱,特别要加强对农村青年学生的艾滋病和性病健康知识教育.
作者:李小明;李志强;程徽;王炳涛;席沧海;谢伟;李莹;刘新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大学生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以便为师范类大学生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同伴教育者所在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4人为研究对象,与之对应的同年级、同性别、同专业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8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预防艾滋病的同伴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前2组具有可比性,教育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误解率,教育后明显降低,总误解率下降6.9%;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教育后有明显的转变;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同伴教育近期效果不明显.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预防中,以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近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但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作者:叶利贞;徐秀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网民的心理卫生状况,为控制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网民进行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大学生网民SCL-90各项因子分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男、女大学生网民的躯体化、恐怖因子差异存在显著性;城、乡大学生网民仅在躯体化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项因子差异无显著性;上网频率高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等项目上的得分比上网频率低者有着更高的分值.结论网络给频繁上网者带来了更多的心身问题.
作者:顾小莲;王慧;印勇;陈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年龄、性别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对照1∶1配对,对203对小学生进行家庭影响有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父亲吸烟、父亲嗜酒、父亲童年多动、父亲为体力劳动者、夫妻不良关系、母亲孕期精神创伤、母亲血型及单双胎等8项因素与小学生ADHD呈统计学关联.结论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与家庭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吴丽慧;邹长林;王德选;留佩宁;汤春萍;胡鸿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铅的环境污染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已成为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儿童长期接触低浓度铅会导致行为功能改变,如注意力下降、多动、冲动.为了解武穴市小学生铅吸收情况,根据<全国学生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笔者于2003年4月对武穴市城区小学生铅吸收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作者:王应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