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橘香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卫生部于1996年制订、下发了<全国加速控制麻疹指南>,对全国的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分类指导原则.从1999年起在全国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为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消除麻疹工作做了准备.
作者:易剑飞;翁弟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究浙南沿海地区城乡小学生晚发性佝偻病(DR)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11岁城镇小学生1 225人、农村小学生803人,通过筛查和辅助检查确诊,比较城乡小学生DR患病率、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城乡DR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但男生患病率农村(8.8%)高于城镇(5.6%).城镇DR与婴儿佝偻病史、经常服药及家住马路边等因素有关,农村DR与母孕期患病及手足痉挛、儿童厌食等因素有关.结论应重视小学生的DR发病倾向,部分DR可能是先天性佝偻病及婴儿佝偻病的延续.
作者:章殷捷;叶怀庄;叶文宣;柳会琼;邓君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广西汉、壮族学生营养干预的效果和对策,为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汉、壮族地区分别抽取中小学校各2所,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后观察效果.结果干预后汉、壮族地区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都有明显提高,汉族地区好于壮族地区.干预后只有壮族地区中学生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干预后汉族地区学生形态、机能指标变化不明显,壮族地区学生体成分和机能指标向有利方面发育.结论对广西汉、壮族学生采取的营养干预措施是可行和有效的,应进一步加强实施和推广.
作者:王家林;黄小鹏;陈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当前,在尚无理想的药物治疗以及有效疫苗预防的条件下,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AIDS)的主要措施.大学一年级学生步入了一个新的、相对开放的集体环境,他们是性活跃人群,并且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有着对性和周围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因而也面临着感染艾滋病的潜在危险[1].在这一人群中开展AIDS健康教育,对降低他们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王声湧;徐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集体合唱活动对改善人际关系敏感的有效性,为高校教职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CL-90量表,筛选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训练人际敏感症状高分(中度)者6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对干预组开展集体合唱训练.结果通过集体合唱干预8周后,干预组大学生人际敏感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集体合唱形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改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厉芳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广东药学院入学新生HBsAg携带和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减少和控制乙肝的传播和流行.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对广东药学院1999~2003年入学新生6 047名统一进行乙肝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1999~2003年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37%,16.71%,14.56%,10.50%和10.79%;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42.87%,41.51%,40.02%,38.46%和23.33%,HBsAg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有逐年减少的趋势(P<0.001).结论广东药学院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及乙肝病毒感染率均较高,应在学生中进行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张信;李伯桂;周和;孙宏慧;何步东;李东东;郭玉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成年期疾病是指成年后容易患的一些疾病,如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病及高血脂症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成年期的健康、老年期的生存质量,而且对生命构成危害.
作者:马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农村幼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甘肃省291名农村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甘肃省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男孩在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女孩多,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行为障碍问题多.影响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抚养人、夫妻关系、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等因素.结论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的重视,父母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郑名;辛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高三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心理状况的变化又会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影响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刘芳娥;杨业兵;马骏;刘宇航;王焰磊;杜柳薪;朱超;陈海威;张济;姚季;张兆瑞;刘博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有关报道,肥胖可简单地定义为过多体脂堆积达到可危害健康的程度的一种疾病[1],其中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称为单纯性肥胖(simple obesity),占肥胖症总数的95%以上.
作者:杨建雄;王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为了解大学生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行为现状,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笔者对湖北大学2003级入学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各200人进行了口腔卫生行为调查和口腔健康检查.
作者:敖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学校食堂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其加工经营的食品是否卫生安全,不但关系着师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教学秩序及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全国曾多次发生学生集体用餐食物中毒事件,宁海县学校食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卫生安全隐患,如一些学校领导对食堂卫生管理的认识不到位,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食堂基本卫生设施简陋,功能布局不够合理等.针对这一情况,宁海县卫生局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开展食堂卫生调研.
作者:王平;王莉微;胡为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双生子儿童贫血状况和贫血同病率,探讨其遗传和环境效应.方法选取5~19岁双生子228对,其中MZ(单卵双生子)142对,DZ(二卵双生子)86对,在DNA卵性鉴定基础上,以成对法计算同病一致率、调整BMI前后组内相关系数及遗传度.结果双生子儿童贫血检出率与一般人群无明显差异,贫血同病一致率分别为MZ 0.28,DZ 0.15,Hb(血红蛋白)遗传度为0.23.调整BMI前后MZ与DZ组内相关系数和遗传度无显著变化.结论儿童贫血状态受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环境效应更明显.
作者:陈天娇;季成叶;逄增昌;王伟;甄宏;翟耀明;胡永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全军各类军校大学生13 102名进行测试,并作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 军校大学生中有63.9%的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2.1%的学员处于亚健康状态,4.0%的学员有心理问题.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员在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大多数军校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少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受人格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对军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其外向、成熟的性格,促进其心理健康.
作者: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2年6月20~23日,丹东市某高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中毒学生96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作者:黄黎生;张羽;白志诚;孙云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中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进行集体测试.结果中学生睡眠质量主要存在睡眠质量欠佳、睡眠时间不足,出现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业负担过重、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情绪3个因素.结论中学生睡眠质量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作者:麦锦城;徐惠珍;周丽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而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将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营养知识水平,端正其营养态度,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初中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在学生中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浙江省台州市3所重点中学初中一、二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平;金彩云;朱灵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掌握学校传染病流行形势,总结其流行特征,以提高学校对传染病疫情控制的认识,切实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现将2002年度桂林市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作者:麦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呈增加趋势.部分肥胖儿童已经显示出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如血管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理改变、高血压、左心室增大、心脏功能异常等,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随着肥胖状态的持续,这些儿童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必然会明显上升.
作者:孙莹;陶芳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性观念和婚恋观现状,为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永州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生1 741名进行调查.结果 89.5%的学生不赞同在校期间恋爱,64.6%的学生认为应对在校恋爱的同学进行正确引导.在择偶条件上,80.0%以上的学生特别重视诚实守信、受过良好教育、身体健康和富有感情.在性观念上,78.1%的学生认为贞操至关重要,48.2%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30.7%的学生赞同婚外性行为.结论高等职业学院的大专学生大多有正确婚恋观和性观念.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作者:付显亮;王中军;李津津;胡宏章;杨定姣;陈仕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