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等待肺移植患者医学应对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牟晓玲;宫玉翠;陈丽花

关键词:等待肺移植, 应对方式,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等待肺移植患者医学应对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55例等待肺移植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等待肺移植患者面对和回避维度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屈服维度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其中面对维度与男性、在婚、高学历呈正相关,与长等待时间呈负相关;回避维度与等待时间呈正相关,屈服维度与呼吸困难程度和等待时间呈正相关。结论等待肺移植患者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在临床护理中应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尿激酶不同给药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给药方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连续性微泵注射溶栓组;B组:间断静脉注射溶栓组。结果比较两组溶栓的效果A组溶通11例,占84.6%;B组溶通8例,占61.5%。连续性微泵注射溶栓治疗效果优于间断静脉注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持续微泵注射溶栓作用持久,其疗效与血栓栓塞时间密切相关,早期溶栓效果显著。

    作者:毛艳华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脂肪肝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目的:分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脂肪肝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方法选取我院脂肪肝患者共124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则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脂肪肝健康教育中后,脂肪肝发病率为24.2%(15/62);对照组行传统教育后,脂肪肝发病率为56.5%(35/62),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脂肪肝发病率明显较低(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脂肪肝健康教育中,能够有效降低脂肪肝发病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静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等待肺移植患者医学应对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等待肺移植患者医学应对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55例等待肺移植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等待肺移植患者面对和回避维度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屈服维度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其中面对维度与男性、在婚、高学历呈正相关,与长等待时间呈负相关;回避维度与等待时间呈正相关,屈服维度与呼吸困难程度和等待时间呈正相关。结论等待肺移植患者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在临床护理中应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

    作者:牟晓玲;宫玉翠;陈丽花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超声引导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行常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与维持的时间,并记录比较麻醉后5 min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麻醉后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4.86±3.0)、(12.5±2.1) min,而对照组为(5.21±1.0)、(4.4±0.8) min,但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详细结果见表1(P<0.05);麻醉后5 min时,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2.8±10.5)、(74.5±6.4) min,而对照组为(95.6±8.7)、(61.4±4.6) min,心率亦快于对照组,详细结果见表2(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国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CT与MRI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

    目的:对CT与MRI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2例胸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与观B组,A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而B组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由于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存在区别,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漏诊病历, A组漏诊误诊率是19.4%,诊断有效率是80.6%;B组漏诊误诊率是9.7%,诊断有效率是90.3%,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在良、恶性胸膜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良、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有效率,降低了误诊漏诊率。虽然CT的价格低廉,但是需要使用造影剂,而造影剂又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因此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MRI不仅不需要使用造影剂,而且还能够显示出患者纵膈淋巴结中发生转移,诊断有效率由于CT使用。医护人员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龙涛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6例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均实施HMG-HCG疗法,记录其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体内各项激素水平变化情况、B超检查机体生殖系统变化情况及妊娠成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6例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其体内LH[(30.98±6.35)mIU/mL]、P[(23.46±5.59)ng/mL]、FSH[(16.88±4.45)mIU/mL]、E2[(219.87±46.54)pg/mL]及PRL[(13.26±3.87)ng/mL]等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子宫体积[(36.89±11.03)cm3]、优势卵泡数量[(2.31±1.25)个]、卵巢体积[(8.20±5.36)cm3]、子宫内膜厚度[(1.32±0.21)cm]等情况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妊娠成功率为62.50%。结论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采用HMG-HCG疗法可获得满意疗效,机体内相关激素水平显著提高,机体内子宫、卵巢及卵泡等妊娠相关环境获得显著改善,妊娠成功率较高,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作者:徐珍珍;李江;张新清;饶云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6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8.16%)显著低于对照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培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II型呼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和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II型呼衰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COP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对动脉血的PH、PO2、PCO2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前pH、PO2、PCO2值分别为(7.28±0.05)、(50.2±8.9)、(72.1±12.1),治疗后各值分别为(7.35±0.04)、(70.2±9.1)、(58.6±9.6);对照组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前pH、PO2、PCO2值分别为(7.28±0.04)、(51.1±8.6)、(70.4±11.1),治疗后各值为(7.29±0.05)、(62.2±9.2)、(68.9±9.8),治疗后患者的pH、PO2升高,PCO2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II型呼衰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作者:冯丽丽;冯宪真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论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而且目前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我们还没有掌握甲状腺癌的病因,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甲状腺癌的恶性度并不高,治愈率较高,而且愈后良好,所以对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李铁军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肺结核预防与治疗的探讨

    肺结核作为一种以空气传播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发展。其中,肺结核患者可以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将带有病菌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之中,健康人在吸入该类飞沫之后易容易感染细菌,身体抵抗力将强的人会在体内产生钙化点,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则会感染肺结核。因此,只有对从本质上对肺结核进行预防与治疗,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肺结核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庞世娱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妇舒能洗剂与维生素E胶丸治疗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妇舒能洗剂与维生素E胶丸治疗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的阴道炎患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保妇康栓联合醋酸清洗液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妇舒能洗剂与维生素 E 胶丸涂摸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妇舒能洗剂与维生素E治疗后,疗效的总有效率(95%)、健康状况(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健康状况(25%);且观察组的复发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30%),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舒能洗剂与维生素E胶丸治疗阴道炎效果显著,副作用较小,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黄雪梅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间羟胺靶控输注对23例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间羟胺靶控输注对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输注,观察组给予间羟胺输注,监测和比较术后72 h平均动脉压、心率的改变,同时应用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评估两组患者术后72 h认知功能。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6±5)min和(85±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1±18) mL和(309±17) mL,尿量分别为(282±19)mL和(175±16)mL,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输液量对照组为(1655±74)mL,观察组为(985±75)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及术中输液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血压显著低于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6、12、24时血压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2 h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6.09%(6/23),4.35%(1/23);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羟胺目标剂量靶控输注对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手术后意识(认知功能)起积极保护作用。

    作者:尚志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旨在探讨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从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诊的11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奥美拉唑组、法莫替丁组与联合用药组,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内窥镜复查结果。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内窥镜复查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中痊愈的例数与总有效率均较奥美拉唑组与法莫替丁组差异显著(P<0.05),且奥美拉唑组与法莫替丁组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更切实,其次为奥美拉唑,后为法莫替丁。

    作者:钱实践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目标监测预防肝移植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目标检测对于肝移植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行肝移植术后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125例,对患者实施目标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干预,并对患者临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计21例患者确诊为VAP,发生率为16.8%,其中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4.3%;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为(7.2±3.8) d,其中61.9%的患者于术后5~14 d 发生VAP,3例死亡患者均为术后7 d发病。结论采用目标监测对肝移植患者的日常临床数据进行前瞻性分析,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对于提高肝移植手术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羽;武胜涛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给予奥氮平治疗)、B组(给予利培酮治疗)、C组(给予喹硫平治疗)、D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对比观察四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变化情况、血清泌乳素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D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5%、92.5%、95%,四组间差异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第2、4、8周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四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对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患者在治疗第8周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高于C组、D组患者(P<0.05),且极易导致女性月经紊乱、闭经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结论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以及阿立哌唑等四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有一定差异,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体质以及对药物耐受性和敏感性合理选用,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朱亮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探讨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入我院NICU室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DuoPAP呼吸支持,呼吸支持24 h内给予肺复张(LRM),间隔8 h给予1次RM,连续3 d。对照组给予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得出实验组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0.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的(149.2±19.7)mmHg和(162.3±18.1)mmHg;通气72 h后呼吸机参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潮气量分别为(427.2±78.5)mL和(503.6±93.2) mL;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情况和治疗效果比较,主要包括住院天数分别为对照组的(32.2±6.8)d和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组的(25.9±5.1)d及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例和0例。以上数据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肺的顺应性,大幅降低呼吸机的使用条件,显著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插管率、撤机失败率、BPD、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缩短氧暴露时间,减少呼吸机应用时间和住院费用。是临床医师治疗早产儿NRDS首选的无创通气联合治疗方式,简便易行,耐受性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潜力。

    作者:张洁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探讨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存在的问题及治疗分析

    目的:对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具体分析。方法从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接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应的解决措施。结果经分析,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中,32例(53.33%)需重复使用大剂量给药或长期治疗,18例(30%)因肿瘤类型不同而无法判断疗效,23例(38.33%)缺乏固定的治疗方案,38例(63.33%)因其他合并症会增加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概率,还有9例(15%)无法直接检查用药后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提高肿瘤的药物治疗效果。

    作者:张桦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5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内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究与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县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给予中医内科治疗,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出现骨质酥松与药物性糖尿的患者数明显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还可促进康复进程,将其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孙金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发生的相关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收治的16例腹腔镜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类型、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结果16例患者中治愈15例,治愈率93.8%;术后1例出现吻合口漏,对症治疗5个月后痊愈。结论了解胆道损伤产生的原因后,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及时处理异常。同时提高自身理论及技能,积极预防,在其出现时能够针对不同的类型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处理,以达到满意的预后。

    作者:王彦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观察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

    目的: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自2013年4~8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采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并分别采取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对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将室温下不同时段的血常规检测差异进行对比。结果经检测发现,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末梢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检测值明显高于静脉血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值则明显低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值,差异显著性(P<0.05);而两种血液检测结果在中间细胞百分比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当完成检测3 h内,静脉血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中间细胞百分比等检测值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6 h后,血小板值明显低于即刻检测值,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间细胞值则明显高于即刻检测结果,差异显著性(P<0.05);而在其他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结果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患者而言,采取静脉血采集,其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因此,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要尽量选择静脉血,同时要尽快在3h内测定样本,以降低误差的发生。

    作者:李小霞 刊期: 2014年第27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