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紫燕;张翼;张士虎

关键词:胃癌, q-PCR, ERCC1,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ERCC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4例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ERCC1基因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ER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而与性别有关。 ERCC1高表达病例3年生存率33.3%(8/24),ERCC1低表达病例3年生存率60.0%(12/20),ERCC1低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结论 ERCC1与胃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提示ERCC1与肿瘤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无关。 ERCC1基因在胃癌中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胸壁及腋窝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胸壁以及腋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4月入我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患者11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甲组与乙组。甲乙两组均采用适行或传统放射治疗技术,甲组58例患者照射胸壁,乙组60例患者照射胸壁加锁腋野。两组患者照射剂量46~56GY,治疗时间为5~6周。在完成放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与复发率。结果乙组与甲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近期总体缓解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生存率与复发率和乙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组患者进行腋窝照射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研究未得出乳腺癌根治术后采用适行或传统放射治疗照射胸壁或胸壁加锁腋野有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复发率,但是照射胸壁加锁腋野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在实施时需要加以考虑。胸壁放射治疗的价值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的个体化确定需要更多的随机研究来证实。

    作者:刘向阳;夏小春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不同方法在ICU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中应用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不同方法在ICU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 A组患者采取常规置管,B组进行气囊放气,C组进行牵拉气管。对比分析三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A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总置管成功率低,B组其次,C组高,A,B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恶心、呕吐、呛咳以及鼻咽部粘膜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次为B组,A组高。 A,B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采取镇静状况下牵拉气管并且置入胃管的方法效果显著,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总置管成功率均很高,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文英花;金莲花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与常规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价值对比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与常规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价值差异。方法选取含有红细胞同种抗体血液样本163例,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与常规抗球蛋白法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红细胞同种抗体总检出准确率,-D,-E,-C,-c,-e,-C + e,-E + c,-M,-N,-S,-s,-Dia,-Fya,-Fyb,-Jka,-Jkb,-K,-k,-Lua,-Lub,-Lea,-Leb,-P1及未知抗体特异性检出准确率等。结果常规抗球蛋白法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准确率分别为82.21%(134/163),98.77%(161/163)﹔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抗球蛋白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规抗球蛋白法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MSN系统M抗体检测准确率分别为28.00%(7/25),100.00%(25/25)﹔而常规抗球蛋白法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未知抗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准确率分别为52.17%(12/23),100.00%(23/23)﹔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MSN系统M抗体、未知抗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抗球蛋白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总体价值优于试管抗球蛋白﹔但在临床配血时如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检测出现不匹配现象,应与常规试管抗球蛋白法联合应用以提高输血指导效果。

    作者:宋惠英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PDCA管理提高输液治疗满意度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管理输液治疗对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运用PDCA 管理改进住院患者的输液治疗,调查统计PDCA管理施行前后对患者满意度影响的区别。结果 PDCA管理施行后较施行前输液治疗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由93.93%提高至97.86%。结论PDCA管理住院患者的输液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金红梅;王玉;陈聪玲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细节管理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5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2012年同期50例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压疮护理、管道护理等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①压疮护理:护理后观察组Waterlow scale评分<10分13例,10~15分9例,15~20分16例,>20分12例,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住院期间只发生Ⅰ度压疮2例,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管道护理:住院期间观察组出现敷料松脱2例(4%),标识不完整2例(4%),管道移位1例(2%),管道处理不当1例(2%),记录不全面1例(2%),各项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开展压疮护理、管道护理等细节管理,可以降低压疮与管道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利平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艾滋病皮肤瘙痒误诊2例原因分析

    目的:减少临床医生对艾滋病引起的全身瘙痒性皮肤患者的误诊。方法介绍2例皮肤瘙痒疾患为首要症状的艾滋病病人之就诊过程,并就长时间多次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对临床诊断为“痒疹”、“神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使用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瘙痒性皮肤病,又不能用一般疾病来解释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和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误诊。结论临床医生应警惕对久治未愈全身瘙痒性皮肤为艾滋病引起的防治意识。

    作者:韦贞舟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甲硝唑联合雌激素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甲硝唑联合雌激素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萎缩性阴道炎患者80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甲硝唑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甲硝唑联合雌激素治疗,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疗效对照中,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7.50%,组间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出现阴道瘙痒2例,白带异常1例,灼痛2例,不良反应反胜率为12.50%﹔研究组患者并没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硝唑联合雌激素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疗效效果较为确切,不仅能抑制阴道瘙痒、白带异常,还能够有效的中和患者阴道的pH值,从根本上调节患者的雌性激素水平,达到抑菌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颐和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介入技术在妇产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和研究妇产科疾病治疗中介入疗法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在该医院妇产科中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发现其中有55例都出现了较大量的急性出血现象,有29例出现子宫肌瘤现象,有16例出现了恶性肿瘤现象。对其全部使用介入疗法,然后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进而对介入疗法的效果进行总结。结果100例患者在治疗之后都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且急性大出血病症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另外子宫肌瘤、恶性肿瘤患者在其治疗之后的半年随访时得出结果为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1%和87.5%。结论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介入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田颖;于龙飞;崔舜瑀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目的:对丙戊酸钠与托吡脂联合在难治性癫痫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随机的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13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7例,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观察组的患者合用丙戊酸钠片与托吡脂片口服,对照组患者仅服用托吡脂片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癫痫发作频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0%)与对照组(73.1%)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发作频率(10.5±1.6)次/月明显低于对照组(15.8±2.2)次/月,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良反应的症状都比较轻,在停药之后能够自行消失,没有对患者造成太大的影响。结论在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丙戊酸钠与托吡脂联合用药的方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吴相平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婴幼儿慢性腹泻的治疗与护理

    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2013年6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病理病因及诊断结果等采用中医、西医等治疗方法,分析与探讨慢性腹泻患儿的病理病因等,以更好的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减轻患儿的痛苦。

    作者:宋菊红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从采供血角度探讨血站充足供血的对策

    本文主要从采供血角度概述了临床充足供血的影响因素及有关应对策略,并从落实“四个转移一个延伸”保障临床充足用血﹔完善无偿献血的激励机制﹔“开源”和“节流”工作﹔科学合理用血,充分发挥血站供血部门的专业作用等方面保障临床供血进行了探讨。

    作者:汤武成;何秉洪;陈平;卢涛;余祥妙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通过对我市200例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调查研究,分析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我市200例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调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患病者进行年龄、家族史、受教育程度、工作、运动习惯、母亲年龄、是否有脑外伤、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年龄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受教育程度较低、运动较少、无业、母亲年龄较大,有过脑外伤史和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发病率较高﹔经过单因素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运动程度、职业、母亲年龄、脑外伤史和心血管疾病史的RR值均>1,P均<0.05﹔应用logistic回归研究,RR值由大到小分布为无业、不运动、脑外伤史、低教育水平、母亲年龄较大、心血管疾病史。结论阿尔茨海默病常发病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职业、脑外伤史、教育水平等都为其危险因素,运动为保护因素。

    作者:陈世友;黎晓绮;陈坚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及质量控制分析

    目的:为重视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提高临床细菌检验效果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临床患者,依照医学微生物学的检验规范采集检验标本,共收6459个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6459个细菌检验标本中,6143例标本质量合格,总合格率达95.11%,其中血液标本的合格率高,可达97.46%,其他依次为痰液标本、创伤标本、尿液和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液标本的合格率低,合格率为84.68%,明显低于其他标本,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按要求采集、运送和处理各种标本,保证无菌操作及标本取样操作选位的准确性,能有效提高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

    作者:余兴化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CT常规扫描的成像特点进行总结探讨,评估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从92例腰椎间盘CT检查的患者中,共搜集了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结合影像资料对搜集病例进行分析。根据该病的CT平扫和部分手术术后结果,进一步回顾分析总结。结果笔者通过这74例病例进行总结,CT检查结果如下:以L4-5、L5-S1间盘为多发,且可累及多个间盘。结论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其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段云霞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辽源市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析

    目的:了解和掌握辽源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2009-2013年辽源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逐年显著递增趋势,均在同年死因顺位构成中居首位。随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增高,70岁达到死亡率的高峰。结论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应成为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作者:苑海英;刘旭阳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应采取的措施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要想保证实验室检验质量,必须做到患者、护士、医生和检验技术人员一起努力共同负责,共同保证。通过对患者讲解配合医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向临床科室发放《检验手册》、《检验标本留取指南》手册和对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进行思想、业务素质的再提高,使样本的不合格率明显降低,检验结果的误报率降至低。因此,必须的管理制度和提高医生、护士和检验技术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是保证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作者:韩文君;王晓平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论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在食品卫生法中,食品卫生标准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卫生监督管理法制化的必要手段和基本依据。然而随着食品卫生标准的发展和完善,其在卫生监督管理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主要论述食品卫生标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便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借鉴参考。

    作者:张天辉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浅谈如何有效地在无偿献血工作中运用护理美学

    采血护士在为献血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和献血者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只有合理运用护理美学这个手段和工具,将其中的真、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为无偿献血者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颜新红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中药超声雾化治疗急性结膜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超声雾化治疗急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并诊断为急性结膜炎患者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人,24只眼睛。观察组以西药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药超声雾化治疗。观察不同用药时间两组治愈率的异同。结果治疗组在3 d后有效率为58.33%,观察组为25%,治疗组治愈率方面优于观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 d及9 d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与观察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6 d、9 d时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5.83%,观察组分别为66.67%、83.33%,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治痊愈及好转数高于观察组。结论西药结合中药超声雾化治疗急性结膜炎,能够在缩短治疗时间加强治愈效果,提高治愈效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李秀杰;秦立国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心力衰竭患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对MMP-9、TIMP-1和BNP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治疗儿童心力衰竭时对患儿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及B型利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54例心力衰竭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笨那普利0.2mg/kg口服,1次/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及血浆MMP-9、TIMP-1和BNP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LVDd、LVDs、LVEDV、LVESV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5)﹔观察组治疗后LVDd、LVDs、LVEDV、LVESV较治疗前下降(P<0.05),LVEF上升(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MMP-9及BNP较治疗前下降(P<0.05),TIMP-1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儿采用ACEI治疗,能明显降低患儿血浆MMP-9、BNP,提高TIMP-1,改善心功能。

    作者:张军;王迪 刊期: 2014年第28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