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昌华
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初期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不易察觉,这与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有密切关系,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对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当前的治疗方法根治性手术治疗、辅助性治疗等手段进行了阐释。
作者:黄志达;秦春宏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观察断指再植的术中配合与舒适护理措施对断指再植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进行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84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总结两组术中配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成活率及护理满意度(92.31%、95.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断指再植术中采取合理的术中配合以及舒适护理可以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玉珍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舒张压与收缩压相比于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在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蔡金保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对免疫学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3年1~12月检测的18000例样本,选取我疾控中心质量控制实施前的18000例样本作对照,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质量控制前后标本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质量控制实施后的样本不合格率是1.24%,质量控制实施前是3.64%,质量控制前后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学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不仅有效保证了样本的质量,而且提高了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雪花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研究分析肛肠患者术后直肠出血的发生原因及其临床防治措施,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方法本次研究中共入选58例患者为研究资料,研究入选的时间为2012年4月-2014年4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找出导致患者术后直肠出血的因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结果本研究中共2.83%的患者经肛肠手术后出现直肠出血症状,主要手术类型表现为肛瘘切开术,所占百分比为2.82%、通过肛门前括约肌直肠息肉切除手术,所占百分比为3.05%、实施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所占百分比为2.63%、实施直肠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所占百分比为3.26%、实施直肠放射切口瘢痕松解手术,所占百分比为2.08%。结论对不同肝肠手术患者的术后风险,找出导致患者出血的原因和规律,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直肠出血的发生率,对于其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赵永江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对消痛汤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消痛汤联合阿昔洛韦)与参考组(阿昔洛韦)各为40例,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及疼痛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随访期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结论消痛汤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起效快,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复发率较低,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
作者:姜蕾;徐迎涛;宫少波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析小儿手术麻醉中应用七氟醚与氯胺酮的麻醉效果对比。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小儿手术患者84例,按麻醉方法的不同分入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进行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进行氯胺酮静脉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各时点的心率、呼吸频率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0、T3的HR值及R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1、T2的HR值、R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手术时间(min)、体动或睁眼时间(min)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s)、疼痛反射消失时间(s)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术患者应用七氟醚麻醉,可迅速苏醒,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是小儿手术的较佳麻醉方法。
作者:陈景亮 刊期: 2014年第30期
当前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之中存在有较多的风险因素,深入的对相关因素的要点及重难点加以分析,将是完善儿科护理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当前现代化的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之中的重难点,同时对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对策以及核心理念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的促进当前儿科护理工作的全面稳定发展,为更好的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陈万红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手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工作站后处理后获取多平面重建、透明显示图像、CT仿真内镜、表面阴影成像等,与横断面图像进行结合,明确术前分期,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CT显示均出现阳性表现,60例患者病灶均检出,检出率为100%,其中术前分期准确率为90%;预测食管癌手术切除率为96.7%;术前CT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CT诊断食管癌能够明确淋巴结转移、病灶侵犯范围、远处转移等,准确术前分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郭建平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是以健康体检为重点的,对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明确看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以及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差异,从而为规范化研究以及制定合理的健康体检项目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王静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比较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与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为患者提供佳治疗方法作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观察组行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χ2=0.0000(P=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7 d、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比较分别为t=9.7544(P=0.0000)、t=11.6537(P=0.0000)、t=12.1268(P=0.0000),术后3、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比较分别为t=7.7634(P=0.0000)、t=15.5503(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优良率无明显的差异,但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椎间盘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蒋海波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关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情况。方法采用条形码技术,给每一个手术器械包唯一条形码标识,从而到达预警、监控、安全、追溯的效果。结果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信息化管理后,定岗定位、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工作质量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服务大众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结论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各科室的重点,传统的消毒供应中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的需求,改变传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有效地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作者:陈艳;谭思源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维持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6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2组均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HAMD评分和治疗前治疗后3、6、9个月自动思维问卷(ATQ)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12周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6、9个月ATO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抑郁剂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维持治疗亦有明显影响。
作者:杨永春;汪正华;周海丽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产后出血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比较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产后出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36.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孟钥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总结老年大肠癌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为改善老年大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大肠癌患者治疗经过和治疗结局,总结老年大肠癌患者外科治疗经验。结果本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28例,并发症发生率17.5%。其中:肺部感染10例(6.25%),切口感染8例(5.00%),切口裂开3例(1.87%),吻合口瘘2例(1.25%),肠梗阻2例(1.25%),心肌梗死2例(1.25%),脑梗死1例(0.63%)。围手术期死亡2例(1.25%),1例死于心肌梗死(0.63%),1例死于脑梗死(0.63%)。患者随访3个月~6年,1、3、5年存活例数122例,107例和83例,存活率分别为76.25%、66.88%、51.88%。结论老年大肠癌患者行手术外科治疗时,需要尽量准确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手术宜根治性手术,预防梗阻。术后及时回访对于改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强;李井野;况立革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门诊护理工作中临床价值,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于2011年12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4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护理工作中,观察对比两组投诉率、风险事故发生率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投诉率为0%,对照组为6.0%,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故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6.0%,观察组患者于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18.0%,观察组在投诉率、风险事故发生率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临床门诊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增强医院的整体服务治疗、提升医院形象从而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临床价值显著,值得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黄荷端 刊期: 2014年第30期
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国药械组合产品的分类和市场应用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实现患者使用安全、合理与经济性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管理策略。为药械组合产品的有效监管提供参考。
作者:华小黎;陈东生;廖婧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对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的诊治及手术时机的探讨。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患儿32例,分析其临床诊治及手术资料,探讨合适的手术时机。结果32例患儿中均易患肺炎,部分反复发生,其中5例室间隔缺损均在1.0 cm以上,年龄在6个月以下,肺炎较重,不易控制,且心功能不全控制不理想,故予早期手术治疗,3例痊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其余27例患儿经积极抗感染、改善心功能不全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肺炎治愈,心功能不全控制,行择期手术,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大部分经内科保守治疗可痊愈而择期手术,但部分患儿因年龄小、缺损大、肺炎重,心功能不能控制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作者:张芝艳;翟光地 刊期: 2014年第30期
传染病作为当前为主要的危险类疾病,我们需提高警觉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控。主要是因为传染疾病具有危害性高、难以治疗、多发且分布广泛等特点,因此,综合性医院需要进行疾病防控工作的严密部署,有针对性的对传染病进行控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起传染病防控体系,为实现对传染病的控制而不断努力。本文主要针对综合性医院在传染病预防以及控制体系建立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来实现对传染病有效控制研究。
作者:王永江;马春媚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全麻手术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原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68名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占总数的16.8%。导致躁动的原因主要是疼痛,共计69例,占总数的41.07%,气管导管刺激,共计44例,占总数的26.19%,尿管刺激,共计28例,占总数的16.67%。同时,躁动发生率与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催醒药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生率高的手术类型为耳鼻喉手术,共计56例,占总数的46.67%,其次为胸外科手术,共计40例,占总数的40.40%,应用药物催醒的患者中有65例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占总数的28.26%,而不用催醒药中有103例患者发生躁动,躁动发生率为13.3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原因主要包括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同时与患者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应用催醒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时对全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干预措施,降低躁动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的度过麻醉复苏期。
作者:张伟;杨惠杰 刊期: 2014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