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长春市中学生业余体育训练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卢景波

关键词:长春市, 中学生体育, 业余体育训练, 运动损伤, 体育教育, 学生身心发展, 运动伤害, 运动负荷, 预防措施, 业余训练, 训练过程, 学校教育, 体育运动, 偶然因素, 精神健康, 健康水平, 防护意识, 训练作, 危险度, 高频率
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以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更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这项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危险度和其他外界的偶然因素,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中学生业余体育训练作为一个年轻的,一个特别研究小组,学生具有好强、有活力、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多,运动负荷和会不断的增加.运动伤害防护意识的差异,如个人运动的机能,运动损伤的类型,高频率的损伤,所以在正常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中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方面的影响.本文对中学生体育业余训练队中的中学生运动损伤的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有效的提出预防措施,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健康水平,成功地完成了业余体育训练教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扩展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BN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并绘制出血浆BNP的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佳临界点.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急性脑梗死组(P<0.01)及正常组(P<0.01);BNP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界点为299 pg/mL,此时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5%,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888.结论 血清BNP是一个判断急性脑梗死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

    作者:杜月菊;吕翠环;马玉腾;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血清S100β蛋白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检测意义观察

    血清S100β蛋白可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中,属于钙结合蛋白.血清S100β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影响着细胞的分化增殖等[1,2].在脑损伤的早期,神经细胞受损后,S100β蛋白会大量被释放进入血液,能够被检测出来,被认为是脑损害的重要特异性生化标志物之一.本文观察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改变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郭政次;曾捷;廖泰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多发性脑梗死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发病后会出现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甚至出现痴呆,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临床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发现,造成多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准确诊断脑梗死的有关信息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该病有效的诊断方法就是进行MRI 和CT 检查[2].本研究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 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两种方法对该病检测的优缺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望洲;张燕;陈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ICC的方法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及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信息.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我院采用传统方法进行PICC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76,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7.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4679,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引导PICC临床效果满意,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王乐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浆B 型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意义

    目的 探讨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浆B 型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共106例,根据心功能改变情况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或Ⅳ级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选对象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结果甲亢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或Ⅳ级组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或Ⅳ级组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高于心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或Ⅳ级组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高于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亢患者血浆B 型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了解此类患者心功能情况,有利于甲亢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测意义.

    作者:张令晖;张胜利;胡菊萍;肖金华;严兆丹;陶冬青;周红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白血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的鉴定方法

    ABO血型抗原的正确鉴定是关系到临床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安全配型的关键和基础.一些疾病发生后尤其在疾病加重时往往出现血型抗原减弱而导致正反定型不符,造成配型困难.目前国内外均有白血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或消失的报道[1],我们总结7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白血病患者正确定型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光辉;鞠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HLA-DR与慢性乙肝持续病毒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与抗HBV疗效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自身因素.方法 观察和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肝各160份全血标本及临床治疗资料,采用PCR-SSP方法检测患者HLA-DR抗原基因位点信息,分析HLA-DR检测的位点信息与拉米夫定服药患者持续病毒应答的相关性.结果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的持续病毒应答能力较差,即在持续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均有肝功和病毒复制数的反复;HLA-DR基因分布在服用拉米夫定后的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存在差异:HBeAg阳性患者中DR3、7、8、14的基因频率(GF:0.217;0.141;0.045;0.22)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GF:0.006;0.038;0.006;0 055)(P<0.01),而HLA-DR4、13的基因频率(GF:0.035;0.029)明显低于HBeAg阴性患者(GF:0.193;0.225)(P<0.01).结论 HLA-DR3、7可能具有促进HBV持续感染降低拉米夫定疗效作用,而HLA-DR4、13则作用相反,而HLA- DR8、14与抗HBV的相关性有待证明,此研究结果提示了乙肝患者自身因素HLA-DR基因多态性可对乙肝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

    作者:蒿广德;孙少娇;黄菲;刘敏;赵素蓉;蒲丽蓉;齐文玲;王丹;伏文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血气分析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国民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病人占受手术病人的比例稳步增高,很多老年病人又同时患有一些重要器官疾病,却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也很常见.老年病人,尤其常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的老年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时不仅不能改善心脏功能,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难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风险比进行心脏手术还要大.目前我院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老年人对人工气腹的耐受能力有限,因此,术中经常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而影响麻醉质量.总结我院完成的100例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老年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智敏;周姝;张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正常人群血清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参考范围的建立

    目的 建立正常人群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参考范围.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3222例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880人、女2342人,年龄从20到93岁)的血清AFP和CEA进行检测,以百分位数法(≤P95)计算血清AFP及CEA的参考范围.结果血清AFP和CEA的检测结果均呈正偏态分布,参考范围分别为≤6.12 ng/ml及≤3.94 ng/ml.CEA测定男女组参考范围分别为≤4.65 ng/ml和≤3.37 ng/ml,男性组显著高于女性组(P<0.001).血清AFP及CEA浓度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结论 AFP应按年龄分组建立参考范围,CEA则应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建立参考范围.

    作者:夏长胜;樊春红;杨铁生;韩蕾;张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的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M)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价值日益突出,本研究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MM患者骨髓标本中的浆细胞与瘤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进行检测,以期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本病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岩;吕忠文;魏洪涛;张永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对比研究

    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且常用于长期输液、肠外营养的患者.由于锁骨下静脉(SCV) 位置恒定且表浅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首选途径[1].目前大多数医院仍采用的是传统的盲穿法,其缺点很多,如一次性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多等.而随着介入性超声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凭借其创伤小、穿刺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在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的选择上,传统方式更倾向右侧锁骨下静脉.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刘磊;林元强;隋国庆;张根茂;王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先天性皮肤平滑肌错构瘤1例

    先天性平滑肌错构瘤是一种来源于平滑肌的皮肤良性肿瘤,皮损常见于腰部,位于上臂及左肩背部者罕见.我们在临床中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5岁,因左上臂及肩背部片状斑块3年于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岁左右其父母发现患儿左上臂伸侧有指甲面大小的淡褐色斑块,略隆起,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皮损逐渐扩大至左肩背部,呈条带状,未诊治.既往健康,正常分娩,无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上臂伸侧至左肩背部见一略隆起的淡褐色斑块,边界不清楚,大小约20.0 cm×5 0 cm,触之质韧,稍有浸润感,无触痛,摩擦皮损后发生暂时性隆起.皮损组织病理活检示:真皮内见大量平滑肌样组织增生,平滑肌束排列不规则,向各个方向延伸,有时延伸到毛囊(图1A).免疫组化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阳性(图1B).临床诊断:先天性皮肤平滑肌错构瘤.

    作者:魏婷;李洪霞;于艳;李珊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下肢CTA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据统计,60岁以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为2%-5%,而6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25%-35%[1].因此,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患者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临床症状.对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传统的诊断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该方法具有创伤性,后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又出现了超声、CT、MRI,但诊断效果均不明显.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具有更加强大的扫描功能,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能够较好的诊断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首选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2].本研究对58例疑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采用CTA进行了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猛;戴月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慢性前列腺炎致病细菌的临床分析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成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之一,近年来,CP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对 CP 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和研,到目前为止,对CP 的发病机理仍然不是很清楚[2].故了解 CP 病原体的感染、分布规律、及对药物的敏感情况,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对2009 年6 月至2011 年12 月434例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病原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光;王松岩;陈岐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已居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超过100万人[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尽管含铂的双药化疗在肺癌中的地位已经确立,但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仍差强人意,化疗已达到其疗效平台.以EGFR基因突变为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标志着肺癌的治疗已进入了个体化的时代[2-4],为NSCLC的治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大约20%的恶性疾病是由染色体易位导致,通常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发现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检测手段的进步,证实在实体瘤中同样存在融合基因.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ML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发现第一次证实了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基因融合[5],作为一个新的癌基因参与NSCLC的发生过程[6].本文就EML4-ALK分子结构特点及亚型、临床特征、EML4-ALK阳性的NSCLC患者应用ALK抑制剂的疗效及预后、ALK抑制剂耐药机制、患者的选择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杨杨;干惠珠;卢振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T.SPOT-TB试验与PPD试验对结核病患者诊断价值相关性比较

    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世界结核病每年发病830万人,死亡180万人.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结核病的实验技术十分重要.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是传统结核病辅助诊断试验,PPD是多种抗原混合物,卡介苗、环境中分枝杆菌及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所共有,诊断特异性、敏感性较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是体内曾受到结核杆菌抗原刺激形成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遇到同类抗原ESAT-6和CFP-10时产生γ干扰素(IFN-γ),通过检测IFN-γ浓度反映释放IFN-γT淋巴细胞数目,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结核菌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2]、本研究对本院268例疑似结核病患者进行T.SPOT-TB试验和PPD试验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荣兰香;马淑红;艾清;刘天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FT3、FT4在肝癌手术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死亡率比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常有内分泌变化[1].肿瘤患者可以出现甲状腺功能的改变[2].单核巨噬细胞可以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作用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高亲合性特异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s)结合而产生.本组研究了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经确诊肝癌患者46例手术治疗前后的甲状激素的变化以及sTNFR I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昌卫;陈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快速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提高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人类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或炎症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在机体感染和组织损伤时血浆浓度快速,急剧升高.炎症开始后6-12 h可被检测到.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2].在传统的临床诊断中我们常规单独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但是由于在临床治疗中,部分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不能排除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导致在治疗上的偏差,从而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本文通过对200例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末梢血CRP的快速检测联合小儿末梢血常规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RP联合血常规检测,使临床医生对小儿感染程度及其呼吸道病原体做出明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及其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作者:徐爽;庄金宝;艾清;董大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

    目的 对CT和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共88髋,年龄均在31-57岁之间,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两侧髋关节的CT和MRI检查,以ARCO法分期为标准,比较两者定性诊断敏感度和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以及早期影像学.结果CT和MRI对ANFH的识别与诊断都有准确的效果,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MRI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达到了100%,远高于CT的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ANFH早期诊断中,MRI较CT更敏感且更为准确,因此ANFH早期诊断中MRI较CT具有更高的运用价值.

    作者:任勇;母其文;陈世孝;张福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温度或时间对常规凝血4项检验的影响.方法 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选择3种商品化的凝血真空采血管每人随机采集三管标本,及时低温离心分离血浆和检测.BD组凝血真空采血管检测结果分别与另两组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将BD组血浆分装于冰箱和室温下保存,在2 h、4 h、8 h后上机检测,所得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结果①国产A组的PT、APTT 、FIB 、TT结果与BD组结果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PT、APTT 、FIB 结果与BD组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TT结果低于BD组结果P<0.05.②冰箱保存血浆8 h后APTT和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室温保存血浆4 h后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8 h后PT、AP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冰箱和室温保存后的FIB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差异(P>0.05).结论 ①由于凝血真空采血管厂家不同,质量有差异,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建议根据医院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凝血真空采血管;②凝血标本采集后应控制在2 h内完成检测,建议不超过4 h,应制定实验室凝血检测影响临床决策的界限.

    作者:沈伟;杨炼;罗德幸;向玉林;吴明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