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广德;孙少娇;黄菲;刘敏;赵素蓉;蒲丽蓉;齐文玲;王丹;伏文雪
血流感染(BS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真菌)和毒素侵入血循环,在血液中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并诱导因子释放,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和炎症反应.结果可以导致血压下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引起原因是由于器官移植、介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等大量应用、免疫受损,从而为致病菌乃至机会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抗感染治疗的不规范、不合理,容易造成菌群失调,诱导病原菌耐药基因的表达,使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危及生命,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困难[1].
作者:陈媛媛;刘晓峰;高海燕;于秀艳;缪晓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分子影像学是指在人或者其他生物体内从分子及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代谢的无创性显影及测量[1].分子影像学源于靶向核素成像,而靶向成像的目的则是找出探针与靶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分子影像成像为关键的两个部分是成像技术及探针的选择.
作者:田新华;康志臣;刘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其中,梗死组按照时间(第1、2、3、5、7天)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全部人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分析其在梗死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常规检测血常规.结果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在第1天、第2天低于对照组,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第1-2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显著异常升高,且中性粒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664,P<0.01).结论 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可以成为评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缺血的非侵入性指标;Treg细胞可作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金夕雅;王立波;赵云华;陈加俊;李媛冰;刘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以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更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这项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危险度和其他外界的偶然因素,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中学生业余体育训练作为一个年轻的,一个特别研究小组,学生具有好强、有活力、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多,运动负荷和会不断的增加.运动伤害防护意识的差异,如个人运动的机能,运动损伤的类型,高频率的损伤,所以在正常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中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方面的影响.本文对中学生体育业余训练队中的中学生运动损伤的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有效的提出预防措施,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健康水平,成功地完成了业余体育训练教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扩展意义.
作者:卢景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不仅可以作为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双重激活的主要指标,也是继发性纤溶亢进敏感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研究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白血病细胞中的异常促凝物质不仅可能会引起促凝和导致凝血活性的增高,还可能会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通过检测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化疗前后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董大鹏;徐爽;艾清;袁宝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诊断对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肾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主要包括光镜、免疫荧光( 免疫组化) 和电镜检查三种方式,缺一不可.其中,由于电镜检查对设备及经济的要求较高,得出结果需较长时间,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然而发生Alport 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时,依靠光镜或免疫荧光是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的,此时电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发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时,此时电镜对光镜的病理诊断可进行修正;在发生狼疮性肾炎时,光镜一般会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免疫荧光则显示阴性,但电镜观察到多部位电子致密物,可以修正诊断[1].特别是在很多肾小球微小病变中,电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电镜对于肾小球疾病,尤以AS、FSGS、狼疮性肾炎为代表,在病理诊断方面的重要性做以综述.
作者:王连有;陈桂秋;翟天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氟比洛芬酯配合舒芬太尼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运动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60例,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泵,术后静息无痛,入ICU2小时后,开始运动试验.实验前30 min,Ⅰ组静脉缓慢滴注氟比洛芬酯50 mg,Ⅱ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运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监测开始输注氟比洛芬酯(T1)、输注后10 min(T2)、20 min(T3)、运动前(T4)、后(T5)5个时点的SP、DP、HR、SpO2.结果病人运动后Ⅰ组和Ⅱ组VAS评分差异明显(P<0.05);Ramsay镇静评分无差异(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HR在T3、T4、T5时点明显升高(P<0.05);SP、DP在T5时点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SpO2无明显变化.结论 氟比洛芬酯配合舒芬太尼镇痛泵能够良好的控制老年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运动性疼痛.
作者:李琳琳;柏晓漫;陈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恶性肿瘤病人并发感染是影响其住院治疗效果,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不可忽视因素, 甚至是威胁肿瘤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为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更好地加强管理,防控医院感染,我们对住院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作者:冯刚;高忠;张雅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11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120例有室早的健康体检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其室早后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及其平均值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组室早后TO值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冠心病组中TO和TS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44%和31.9% ;对照组TO和TS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20.8%和12.5%.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TO和TS均异常者27.6%,对照组TO和TS均异常者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TO 值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r=0.470,P<0.05),TS值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负相关(r=0.611,P<0 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TO、TS值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异常程度随病变严重程度而增加,且TO、TS值均异常时心源性猝死风险增高.及时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TO和TS值对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爱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死亡率比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常有内分泌变化[1].肿瘤患者可以出现甲状腺功能的改变[2].单核巨噬细胞可以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作用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高亲合性特异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s)结合而产生.本组研究了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经确诊肝癌患者46例手术治疗前后的甲状激素的变化以及sTNFR I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昌卫;陈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疾病[1],其获得过程通常是由患者自身的抗体和补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红细胞造血功能缺失,从而引发的溶血性贫血.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个人身体体质大不如前,导致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逐年增多.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学界逐渐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抗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得到了医学界普遍认可.根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以及预后和患者自身带有的抗体类型和基本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利用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单特异性抗体IgG、抗C3抗血清这3种抗血清[2,3],注射到病人体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的临床试验,再结合相关溶血性贫血的理论对注射3种抗血清的患者做进一步的治疗.本次临床试验,对我院3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分析,并根据临床治疗结果,探讨该方法的治疗意义,具体报道方案如下.
作者:汪克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回顾性比较单一动态增强(DCE-MRI)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MR资料.分析病变的增强表现和DWI的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DCE-MR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95.4%.DW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86.4%.DCE-MRI及DWI联合应用恶性病灶检出率为100%.单纯TIC、ADC值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2.7%,72.7%,86.4%;特异性为75%,83.3%,89.1%;准确性为73.9%,81.8%,91.3%;阳性预测值72.7%,80%,90.5%.结论 DCE-MRI及DWI联合成像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TIC结合ADC值较单一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合保;赵向荣;李保卫;刘武杰;刘晓亮;张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国民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病人占受手术病人的比例稳步增高,很多老年病人又同时患有一些重要器官疾病,却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也很常见.老年病人,尤其常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的老年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时不仅不能改善心脏功能,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难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风险比进行心脏手术还要大.目前我院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老年人对人工气腹的耐受能力有限,因此,术中经常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而影响麻醉质量.总结我院完成的100例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老年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智敏;周姝;张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前研究认为海马是人体认知、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控制中枢.人体衰老后,发生脑老化时海马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马区突触、神经递质以及基因表达的改变.人脑具有可塑性和代偿性的特点,运动可以逆转突触数量减少及突触体膜流动性的下降,增加c-fos及BDNF的表达,改善脑老化时海马神经功能,从而延缓脑老化的进程.本文就其具体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郑妍;刘忠民;陈桂秋;翟天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并绘制出血浆BNP的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佳临界点.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急性脑梗死组(P<0.01)及正常组(P<0.01);BNP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界点为299 pg/mL,此时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5%,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888.结论 血清BNP是一个判断急性脑梗死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
作者:杜月菊;吕翠环;马玉腾;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是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低血糖是强化治疗过程中为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血糖监测被公认为防治低血糖的主要手段,但如何利用获得的血糖值信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饮食指导是防治低血糖的关键.现对2011年12月--2012年6月我科住院期间行胰岛素泵治疗发生低血糖的46例糖尿病患者,回顾性调查低血糖处理后的血糖波动情况及原因分析.
作者:李俊琦;刘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M)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价值日益突出,本研究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MM患者骨髓标本中的浆细胞与瘤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进行检测,以期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本病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岩;吕忠文;魏洪涛;张永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慢性根端脓肿有瘘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慢性根尖周炎是指根管内长期存在感染源及病原刺激物,根尖周围组织呈现慢性炎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和牙槽骨破坏.病变类型包括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致密性骨炎.慢性根端脓肿有瘘型,是口腔内科治疗的常见病,多因根管感染波及根尖周组织而发病,根尖部脓液逐渐蚀破骨壁和软组织,而形成瘘道,以往临床治疗常需反复多次,瘘道难以愈合.本文通过对经X线检查根尖部有阴影并在临床上检查有明显脓瘘形成的78例或有脓瘘形成的经过反复根管治疗失败的患者28例牙齿,治疗前经过根管预备消毒后,采用Vitapex糊剂在跟充前通过根管注入根管及根尖周围,观察其疗效.
作者:罗云纲;于倩;魏洪涛;李美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多发性脑梗死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发病后会出现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甚至出现痴呆,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临床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发现,造成多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准确诊断脑梗死的有关信息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该病有效的诊断方法就是进行MRI 和CT 检查[2].本研究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 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两种方法对该病检测的优缺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望洲;张燕;陈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纤维化疾病是一大类疾病,包括系统性硬化、骨髓移植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硬皮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肝硬化、进展性肾病、心血管纤维化等.虽然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多不明,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受损细胞外基质的大量沉积.纤维化的发生关键的作用是产生胶原的肌成纤维细胞,这种细胞来源于组织中的间质细胞,上皮或内皮转化的间质细胞,骨髓干细胞分化的存在于外周血循环的纤维细胞.本文主要综述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艳;王皓;杨再兴;仲人前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