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七氟醚和异丙酚麻醉对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刘岩;王金兰;赵国庆;李龙云

关键词:全身麻醉, 皮质醇, 异丙酚, 七氟醚
摘要: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七氟醚麻醉对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手术提供一种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Ⅰ组20例异丙酚静脉诱导,异丙酚静脉持续泵入4-8μgkg/h维持麻醉;Ⅱ组20例七氟醚诱导,七氟醚持续吸入1%-2%维持麻醉.观测两组病人不同时期的血糖、皮质醇及SBP、DBP、HR、SpO2的变化.结果Ⅰ组术中SBP、DBP比Ⅱ组明显降低(P<0.05);术中,术毕Ⅰ组皮质醇明显高于Ⅱ组(P<0.01);术毕时Ⅰ组血糖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 七氟醚吸入麻醉比异丙酚静脉麻醉应激反应小,血流动力学变化小,更适合于麻醉的选择.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aFGF核转位序列的敲除后蛋白结构稳定性及促分裂活性的变化

    目的 通过比较野生及重组人类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waFGF,raFGF)的蛋白结构稳定性、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核转位序列的敲除对aFGF促分裂活性的影响.方法 Western-blot检测waFGF和raFGF两种蛋白结构稳定性;MTT法检测NIH3T3细胞增殖,即促细胞分裂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检验肝素(HS)对waFGF和raFGF有关生物学作用.结果 waFGF的结构稳定性大于raFGF;细胞增殖实验表明,waFGF的促分裂活性大于raFGF,P<0.05.在肝素的参与下,waFGF和raFGF表现出更大的促分裂活性;结论 与waFGF比,raFGF的结构稳定性小于waFGF,具有较弱的促分裂性,仍具有刺激DNA合成和细胞增殖的能力.肝素具有增强aFGF活性的作用,可作为aFGF体外实验中模仿机体内环境的辅助因子.

    作者:吕文天;付士波;彭菲;吕喆;顾加祥;王志成;李校堃;龚守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尿蛋白与肌酐比值的测定及临床应用的初步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24h尿蛋白定量(24Up)与随机尿和晨尿蛋白/肌酐比值(UP/Ugcr)的相关性,研究随机尿和晨尿UP/Ugcr代替24Up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肾内科住院病人119例,对其24UP与随机尿及晨尿UP/Ugcr进行相关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随机尿UP/Ugcr相对于24UP为1 g及3 g的诊断界点.尿蛋白采用改良双缩脲法进行测定,血尿肌酐采用Jaffe法测定.结果 按肾功能分组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Ccr)<10 ml/min时,随机尿和晨尿UP/Ugcr比值与24UP两者不相关,Ccr>10 ml/min时高度相关.随机尿Up/Ugcr相应24UP为1 g及3 g的诊断界点分别为0.94g/gcr及2.61g/gcr时敏感性分别为91.6%和96.2%,特异性分别为85.7%和91.1%.随机尿和晨尿UP/Ugcr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好.结论 Ccr>10 ml/min的肾脏病患者,可以用随机或晨尿UP/Ugcr代替24 UP用于监测尿蛋白排泄的变化.当Ccr<10 ml/min时,两者相关性较差,无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焦莉莉;杨文双;李海霞;徐国宾;夏铁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例心肌桥病变的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可被心肌部分覆盖,走行于心肌内的冠状动脉于心肌收缩期受挤压,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一时性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该部分冠状动脉即为壁冠状动脉,该部分心肌纤维称心肌桥.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心肌桥认识的不断加深,心肌桥的临床检出率不断增多.本文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0-2005年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心肌桥病例64例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萍;王宇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瘦素和胰岛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前已发现,瘦素(Leptin,Lep)与除肥胖之外的多种疾病如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2].本文探讨了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eptin和与其相关的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樊丽超;李颖;李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APN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1概述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一种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之一,APN在人类属于可溶性防御性胶原家族成员,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人APN基因(aPM1)定位于3q27染色体上,全长16kb,aPM1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构成.

    作者:贾玫;张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在肝炎方面的应用与分析

    有部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久治不愈,还有一些不明原因、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慢性肝病,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细胞破坏长期用药医治无效,究其原因是由于患者肝脏本身的免疫耐受性减退,不能识别肝组织(抗原)成份而产生免疫反应引起一种非自限性肝炎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自身免疫性肝炎只要早期确诊,是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甚至达到治愈[1].为使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得到早期确诊我们开展了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特异性蛋白抗体(LSP)、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LMA)、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肝肾微粒体抗体(LKM-I)等项目.报告如下.

    作者:马艳丽;张翠萍;高俊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糖尿病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和早期诊断指标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相关因素和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1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24小时的尿白蛋白(u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TH糖蛋白(THP)的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血浆PAI-1与UAE、α1-MG呈显著正相关(r=0.62和r=0.52,P均<0.01),与THP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1).结论 血浆PAI-1与UAE、α1-MG、β2-MG、THP等反映肾脏不同病变部位的指标联合应用,可更准确诊断早期DN,监测其发展.

    作者:周文华;罗从娟;卞淑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几种结核杆菌检测方法在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

    结核病是一种较严重的传染病,目前的疫情呈上升趋势.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是发现传染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的可靠标准.痰中结核杆菌的检测方法常规采用痰涂片及痰培养.涂片虽简单易行,但阳性率低,培养虽为金标准,但周期太长,均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一些针对结核分支杆菌检测的新方法陆续报道.本文对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噬菌体裂解法、PCR-斑点杂交法,几种结核分支杆菌检测方法的应用进行评价.

    作者:马兴钢;韩中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在白细胞介素-1诱导下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

    目的 观察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及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对人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作用的影响,探讨角膜溃疡的发生机理.方法 角膜基质细胞三维胶原凝胶模型表面添加含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及IL-1α的MEM液,培养5天,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HYP)的量作为胶原降解活性单位.结果 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直接降解Ⅰ型胶原,但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无明显影响,同时添加弹性蛋白酶和IL-1α,明显增加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结论 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和IL-1α协同作用促进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可能在角膜溃疡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贾卉;张冰洁;郝继龙;刘泊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CD146的表达

    目的 探讨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CD146表达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11例慢性肾炎患者与10例正常人外周血CD146的表达.结果 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CD146表达(425.68±87.84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8.85%±70.90ng/ml),P<0.01;CD146表达与尿蛋白定量的相关系数为0.08,P>0.05.结论 慢性肾炎患者存在CD146的高表达,但与尿蛋白定量并无相关性.

    作者:王锋;汪年松;晏春根;倪培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大鼠小体积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 根据SD大鼠各肝叶/全肝重比例设计大鼠不同比例小体积供肝.用原位肝叶切除法获得小体积供肝移植给相同或相近体重的大鼠.供肝植入用双袖套法.共行大鼠50%小体积肝移植150例.结果 本组大鼠3 d和7 d存活率分别为88%(132/150)和81.3%(122/150).并发症包括:下腔静脉血栓6例,门静脉血栓3例,门静脉扭曲3例,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3例,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渗血6例,胆漏5例,腹腔感染2例.结论 基于SD大鼠各肝叶/全肝重比例的原位肝叶切除法是获取大鼠不同比例小体积供肝的理想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致的操作是成功制作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关键.

    作者:汪根树;陈规划;朱晓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肾脏早期损害的实验室诊断

    目的 探讨早期肾脏损害的实验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 回顾32例正常人和52例尿蛋白阴性、血清尿素、肌酐正常的患者晨尿微量白蛋白(MA)及N-乙酰-β-D-氨基酸葡萄糖苷酶(NAG)、碱性磷酸酶(ALP)、亮氨酸氨肽酶(LAP)等尿酶测定结果.结果 病例组MA、NAG、ALP、LAP与正常组相比增高有显著性差异,两项或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结论 尿MA、NAG、ALP、LAP是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灵敏的实验室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作者:林云;张小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VEGF和八因子相关抗原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人脑胶质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八因子相关抗原(Ⅷ-R Ag)的表达,探讨VEGF在脑胶质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脑组织对照标本3例,取自脑外伤后内减压的病人.62例胶质瘤病人的手术标本,其中胶质母细胞瘤23例,间变胶质细胞瘤20例和星形胶质细胞瘤19例.采用VEGF多克隆抗体、兔抗人八因子相关抗原(Ⅷ-R Ag)行常规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计算VEGF免疫活性指数和微血管密度值.结果 VEGF染色指数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增高;脑胶质瘤组织微血管密度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高;脑肿瘤病理分级和VEGF(r=0.941)的表达及与MVD(r=0.907)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 VEGF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在人脑胶质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对判断恶性程度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曹浩强;姚明;周永庆;沈剑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晚孕蜕膜NK细胞与外周血NK细胞表型变化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晚孕蜕膜NK细胞(dNK细胞)与外周血NK细胞(pNK细胞)表型变化,探讨dNK细胞特异性标志与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晚孕蜕膜组织及外周血各2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中NK细胞含量及其表面分子CD16、NKG2A、NKG2D表达水平.结果 dNK细胞占蜕膜淋巴细胞39.1±3.9%,p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10.3±3.2%;dNK细胞表面CD16的表达明显低于pNK细胞,两者分别(10.3±3.9)%与(95.6±2.6)%(P<0.05),NKG2A的表达明显高于pNK细胞,两者分别为(88.7±5.4)%与(24.9±7.8)%(P<0.05),NKG2D的表达两者相近,分别为(90.4±3.9)%与(93.2±3.5)%(P>0.05).结论 晚孕蜕膜中NK细胞的特殊表型可能是维持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颖;石永云;凌斌;高婷;王梅梅;姚凤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乳腺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误诊为黑色素瘤1例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SBH)临床少见,且HE染色不易识别,常造成本病的漏误诊,现将我院发现1例局限性乳腺海淀组织增生症误诊为黑色素瘤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伟;杨艳;李雪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巨核细胞和多小核巨核细胞核象的观察

    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M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病人骨髓象均可见病态造血现象,如多小核巨核细胞作为分化较好的病态巨核细胞均可在这两病中出现,但我们发现在病态巨核细胞的类型和多小核巨核细胞核象的变化上,各有特征和不同.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作一报告.

    作者:范贤斌;徐志;卢兴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CK20mRNA和CEAmRNA的意义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CK20mRNA和CEAmRNA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76例,健康志愿者30例外周血CK19mRNA、CK20mRNA和CEAmRNA水平.结果 7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的水平为5 962.5±19926.1 copies/ml,其中38例阳性,阳性率为50.0%;CK20mRNA的水平为6 244.3±15 113.1 copies/ml,其中28例阳性,阳性率为36.8%;CEAmRNA的水平为7 377.0± 26 281.5 copies/ml,其中36例阳性,阳性率为47.4%.对照组30例未见表达.单项检测阳性率较低,联合其中二项检测阳性率较高,联合三项阳性率可达68.4%.结论 外周血CK19mRNA、CK20mRNA和CEAmRNA可作为大肠癌微转移辅助诊断指标,联合二至三项指标有较高的检出率,定量检测有助于大肠癌微转移的监测.

    作者:李招云;戴岳楚;张黎明;吴晓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牛磺酸对运动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PLA2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运动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大鼠力竭运动为模型,观察了牛磺酸对运动后大鼠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抗氧化酶、游离钙及磷脂酶A2(PLA2)的影响.结果 力竭运动可引起大鼠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磷脂酶A,活性显著升高,心肌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游离钙浓度的显著下降,而牛磺酸可抑制人鼠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磷脂酶A:活性的显著升高,抑制大鼠心肌线粒体SOD的活性和游离钙浓度的显著下降.结论 牛磺酸可减少力竭运动后自由基对心肌线粒体的攻击,具有保护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的功能和防止心肌损伤的作用.

    作者:张陵;张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小肠Dabska瘤1例并文献复习

    小肠Dabska瘤是极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现报告1例并作文献复习.1临床资料1.1患者男性,47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3个月伴下腹疼痛1周,于2004年8月10日门诊以盆腔肿物收入院.

    作者:陈立平;王玉欣;高洪文;姚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髓母细胞瘤分子病理学研究:PTEN抑癌基因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

    目的 探讨PTEN抑癌基因突变在髓母细胞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PCR-DNA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对34例髓母细胞瘤、10例小脑星形细胞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进行PTEN基因第5、8重要功能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 10例小脑星形细胞瘤中exon5和exon8均无点突变的发生;髓母细胞瘤PTEN基因纯合性缺失率为2.9%;exon5-1突变者3例;exon5-2突变者4例;exon-8突变者3例;PTEN基因总变异率为32.4%.结论 髓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高变异率可能与髓母细胞瘤的发生相关.

    作者:王亚明;田增民;罗世祺;田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