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13的检测在狼疮肾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夏成云;周京国;谢建平;张国元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 检测, 狼疮肾炎, 患者, 酶联免疫吸附法, 细胞的增殖, 狼疮性肾炎, 抑制细胞,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细胞分泌, 细胞凋亡, 肾脏疾病, 免疫反应, 临床意义, 活化, 发病机制, 单核细胞, 分子量, 多效应
摘要:白细胞介素-13(IL-13)于1993年命名,由活化Th2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CD8+细胞、B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多效应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10~17 KD,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及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分泌、阻止细胞凋亡的功能[1-4],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与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倍受重视,但IL-13在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N患者血、尿IL-13含量,观察LN患者血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二胺氧化酶速率测定法及对先兆流产监测的研究

    目前采用常规的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二胺氧化酶的活性比较烦琐,准确性不高.为探讨一种新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测定方法,以及研究DAO和先兆流产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良一;张泽芬;张柏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对小鼠工型葡萄糖载体(mGLUT1)的表达调节

    目的探讨SREBP-1c对mGLUT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SREBP-1c和mGLUT1 cDNA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SV-sport和pGL3b上.SREBP-1c与mGLUT1克隆载体同时或单独转染NIH 3T3细胞,然后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法、RT-PCR及Northern blot等方法测定SREBP-1c对mGLUT1的启动子活性调节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SREBP-1c可激活mGLUT1启动子的活性,并且可增加内源性mGLUT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SREBP-1c可增强mGLUT1的表达,可能介导胰岛素对mGLUT1的调节过程.

    作者:李天洙;张学武;柳明洙;崔长旭;孙权;陈丽艳;尹宗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顶叶区病变手指运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fMRI)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各功能区在磁共振设备上成像的方法,它结合了功能、影像和解剖三方面的因素,是一种在活体人脑定位各功能区的有效方法.它已经被用于认知科学、心理学、药物滥用等多个研究领域[1-3].尤其是对神经肿瘤学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4,5].本文对2001年6月~2003年3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5例顶叶区病变患者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图像进行回顾性报道.

    作者:张惠茅;李祎;周生岩;阚兴亮;杨海山;来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干扰素-α、干扰素-γ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对比研究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1]是由眼部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它的特点是视网膜产生大量新生血管而危害视功能.干扰素(IFN)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生血管抑制剂.本研究,对比分析IFN-γ与IFN-α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旨在筛选出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药物.

    作者:李亚萍;孙大军;刘早霞;张晓光;拱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耳垂血涂片上血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通过对临床血液常见规标本的实际检测中发现,用血球自动分析计数仪检测血象指标时,80%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准确性、重复重复性均较好.

    作者:王慧;周行;贺海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尿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

    尿常规检验广泛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对无症状人群进行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对疾病进展的监测;治疗效果或并发证的监测;滥用药物检测等.尿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是发挥尿常规检验功能作用的基础和关键.

    作者:刘春英;朱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不同浓度的糖对疲劳小鼠血乳酸等指标的影响

    为探讨食品中糖的添加对缓解体力疲劳的意义,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糖对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疲劳小鼠的血乳酸、血清尿素及血糖、小鼠肝糖原储备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报道如下.

    作者:张琨;邹梅;高峰;马中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根据AP的临床诊断标准,入选的45例AP患者分为水肿型20例和出血坏死型25例.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入院第1、4、7、10天血清PCT,并与正常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AP患者血清P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出血坏死型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水肿型,且持续较长时间(>7天).结论PCT可以作为AP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宋秀琴;时兢;俞娅芬;穆会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颅多普勒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前后的检测分析和评价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和评价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球囊栓塞疗效.方法对12例TCCF患者采用TCD检测颅底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流频谱形态,血流声频特征.结果治疗前双侧虹吸部血流不对称,血流速度增快,PI减低,频谱内部分布紊乱伴明显杂音,眼上静脉血流逆返.球囊栓塞后异常血流信号消失.结论TCD能够提供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是检测介入治疗后TCCF是否完全栓塞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王海东;刘占川;许侃;王长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方法的探讨

    近年来,引起临床感染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因其多种耐药,耐药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实验室及时检出产ESBLS菌株,加强监测,防止其传播,十分必要.检测方法有多种[1],各有优缺点.NCCLS推荐的纸片筛选法和确认法以及非NCCLS推荐的双纸片协同法比较经济方便,适用于基层医院和所有医院.

    作者:包秀花;许淑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同型半胱氨酸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及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结果,揭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在培养中加入不同型及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对平滑肌细胞刺激,然后用MTT比色方法,观察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D-Hcy促进平滑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D,L-Hcy与L-Hcy在一定浓度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D-Hcy、D,L-Hcy、L-Hcy在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方面,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只有D,L-Hcy及L-Hcy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程度与D,L-Hcy及L-Hcy的水平呈正相关,而D-Hcy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不明显.L-Hcy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程度与D,L-Hcy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与D-Hcy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捷;崔丽艳;王小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氯化镉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镉对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增值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下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比色微量分析,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PC12细胞增值影响.②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镉对PC12细胞的增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不同浓度的氯化镉、不同作用时间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无明显影响.结论氯化镉对PC12细胞的增值有抑制作用,而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的分化无显著的影响.

    作者:王欣;孟洪琪;凌翎;张春霞;龙英丽;林文华;叶军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以左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

    嗜铬细胞瘤分泌高浓度儿茶酚胺可引起持续性和阵发性高血压,以及头痛、焦虑、颤动、脑血管意外、高糖血症和心脏损害等.本文报道了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心脏损害表现为左心功能不全.其中2例病人死亡,另外3例病人,手术切除肿瘤后,心衰症状改善.本文5例病人均是1980年以来于我院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

    作者:孟繁波;刘勇;段修康;杨萍;王文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单片段检测与总抗体检测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对国产HCV抗体分片段酶联免疫检测试剂与进口第三代抗-HCV检测试剂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研究来了解丙肝病毒抗体单片段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国产基因重组表达的丙型肝炎病毒不同区(C、NS3、NS4、NS5)特异性抗原分别包被酶标板,以间接EIA法检测75例丙肝患者血清中不同区特异性抗体,并以Abbott公司第三代抗-HCV试剂进行总抗体检测,同时做HCV-RNA检测.结果75例血清中HCV不同区抗原片段NS3、HCV-C、NS4、NS5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3.3%(70/75)、92.0%(69/75)、70.7%(53/75)、64.0%(48/75),含两个片段以上的抗体检出率为94.7%(71/75);抗-HCV总抗体的检出率为98.7%(74/75);HCV-RNA检出率为77.4%(58/75).结论HCV不同区抗原片段的抗体检出率有差别,NS3、HCV-C检出率较高,其次为NS4、NS5.两种试剂有较好的相关性,HCV抗体单片段试剂可作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补充试剂,单独片段抗体阳性具有一定意义,动态观察NS3、NS4抗体水平可预测IFN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雪娟;王晓宇;黄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P16、P53、Bcl-2表达,Ki-67标记指数与胸腺瘤侵袭性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16、P53、Bcl-2表达,Ki-67标记指数与胸腺瘤侵袭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1例胸腺瘤患者P16、P53、Bcl-2、Ki-67的表达.结果胸腺瘤P16、P53、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8%、58.5%、41.5%,Ki-67标记指数(Ki-67 LI)为9.55%±6.75%.P16、Bcl-2蛋白表达与胸腺瘤的侵袭性和预后均无关系.P53蛋白表达和Ki-67LI与胸腺瘤侵袭性相关(P<0.05,P<0.01),Ki-67 LI还与胸腺瘤预后有关(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和Ki-67 LI可为侵袭性胸腺瘤诊断提供依据,Ki-67 LI还可作为估计胸腺瘤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郭占林;田燕;高旭东;赵龙;张玉龙;梁俊国;刘志平;朱宪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3例

    1临床资料例一:患者,女性,8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七年余,伴活动后气促一月入院.查体:BP150/85mmHg,心界左下扩大,HR 70次/分,心音有力;双肺听诊(-);腹部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胫前凹陷性水肿.

    作者:姜雪;蔡则骥;张象贤;鲍晓荣;高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5-(OH)2维生素D3放射受体检测技术与化学发光受体检测技术的比较及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作为抗体调节骨质代谢中心环节的DHCC,对激素分泌具有较大影响,还具有促进细胞分化,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调节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而DHCC检测又是进行上述各项研究及诊断多种代谢性骨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徐宝顺;舒立涛;郭薇;张培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3的检测在狼疮肾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白细胞介素-13(IL-13)于1993年命名,由活化Th2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CD8+细胞、B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多效应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10~17 KD,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及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分泌、阻止细胞凋亡的功能[1-4],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与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倍受重视,但IL-13在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N患者血、尿IL-13含量,观察LN患者血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夏成云;周京国;谢建平;张国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肌钙蛋白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级及远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分级的关系和对远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119例UAP患者和148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清cTnI测定,并观察2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UAP组血清cTnI≥0.16 ng/ml的UAP患者2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8.0%,显著高于血清cTnI<0.16 ng/ml患者的10.1%(P<0.005),比数比(RR)=8.17,95%可信限为3.12~21.34.cTnI≥0.16ng/M预测UAP患者2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灵敏度为77.4%,特异性为71.0%,阳性预测值48.0%,阴性预测值为90%.UAP组内随着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Ⅰ~Ⅲ级血清cTnI值也相应增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81,P<0.05)BraunwaldⅢ级患者中,血清cTnl升高者,2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9%,显著高于BraunwaldⅢ级中血清cTnI正常的UAP患者的21.1%(P<0.05).结论血清cTnI水平与UAPBraunwald临床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UAP患者2年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作者:刘建英;高凯;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化疗药物对体外培养OS-732人成骨肉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许多报道证实,抗癌药物可诱导敏感细胞凋亡[1].这为肿瘤包括骨肉瘤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2].迄今为止,有关化学激发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报道,主要局限在上皮系统及激素依赖性肿瘤方面[3],而对骨肉瘤的研究未见报道.由于诱导凋亡对靶细胞具有选择性,因此,首要的问题是阐明化疗药物能否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张文武;袁玮;刘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