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耳垂血涂片上血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王慧;周行;贺海晶

关键词:耳垂, 血涂片, 血细胞, 形态学改变, 临床,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计数, 自动分析, 血象指标, 检测, 准确性, 重复性, 计数仪, 血液, 血球, 标本
摘要:通过对临床血液常见规标本的实际检测中发现,用血球自动分析计数仪检测血象指标时,80%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准确性、重复重复性均较好.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侵袭性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将微侵袭观念引入立体定向活检手术中并探讨其在确定脑深部或主要功能区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在近10年立体定向手术经验的基础上,自2000年1月始将微侵袭观点引入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并对155例脑深部或主要功能区病变进行了活检手术研究.结果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脑肿瘤118例(76.13%),炎性病变25例(16.13%),放射性坏死6例(3.87%),脑变性性疾病3例(1.94%),另有3例(1.94%)未能获得阳性病理学诊断,总阳性诊断率为98.06%.共发生并发症4例(2.58%).无死亡发生.结论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明确颅内占位病变的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方法,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微侵袭技术的引入则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于新;亓树彬;翟忠太;刘宗惠;田增民;李士月;徐永革;王亚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体会

    目的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1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4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为治疗组;其它12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年、2年及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1.9%)比对照组(28.7%)低(P<0.05),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作者:张玉华;王伟刚;周洪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晕车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来院就诊的儿童检测血常规,经常发现白细胞数超过15×109/L,而这些儿童无任何细菌感染指征,未服用可使白细胞数增高的药物,在采血过程中非常合作,不存在因情绪激动致使白细胞数升高的因素.针对这一反常现象,我们做了详细的研究,得出结论,晕车可致使儿童白细数明显升高.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癌基因C-my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癌基因C-my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大肠癌组织及10例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癌基因C-my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癌基因C-myc蛋白表达阳性率在大肠癌组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结论癌基因C-myc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高度表达,但表达程度与癌症病理分级不相关.

    作者:姜涛;田晓丰;张广;任辉;张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化疗药物对体外培养OS-732人成骨肉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许多报道证实,抗癌药物可诱导敏感细胞凋亡[1].这为肿瘤包括骨肉瘤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2].迄今为止,有关化学激发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报道,主要局限在上皮系统及激素依赖性肿瘤方面[3],而对骨肉瘤的研究未见报道.由于诱导凋亡对靶细胞具有选择性,因此,首要的问题是阐明化疗药物能否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张文武;袁玮;刘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单片段检测与总抗体检测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对国产HCV抗体分片段酶联免疫检测试剂与进口第三代抗-HCV检测试剂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研究来了解丙肝病毒抗体单片段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国产基因重组表达的丙型肝炎病毒不同区(C、NS3、NS4、NS5)特异性抗原分别包被酶标板,以间接EIA法检测75例丙肝患者血清中不同区特异性抗体,并以Abbott公司第三代抗-HCV试剂进行总抗体检测,同时做HCV-RNA检测.结果75例血清中HCV不同区抗原片段NS3、HCV-C、NS4、NS5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3.3%(70/75)、92.0%(69/75)、70.7%(53/75)、64.0%(48/75),含两个片段以上的抗体检出率为94.7%(71/75);抗-HCV总抗体的检出率为98.7%(74/75);HCV-RNA检出率为77.4%(58/75).结论HCV不同区抗原片段的抗体检出率有差别,NS3、HCV-C检出率较高,其次为NS4、NS5.两种试剂有较好的相关性,HCV抗体单片段试剂可作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补充试剂,单独片段抗体阳性具有一定意义,动态观察NS3、NS4抗体水平可预测IFN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雪娟;王晓宇;黄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根据AP的临床诊断标准,入选的45例AP患者分为水肿型20例和出血坏死型25例.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入院第1、4、7、10天血清PCT,并与正常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AP患者血清P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出血坏死型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水肿型,且持续较长时间(>7天).结论PCT可以作为AP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宋秀琴;时兢;俞娅芬;穆会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UV诱变对金葡菌生产α毒素的影响

    紫外线照射是基因诱变的因素之一.不同波长、不同照射时间会使细胞DNA发生不同的变异,其结果会给子代带来不同的个体性状;相同诱变条件,由于个体差异,变异结果也不同.[1,2]

    作者:姚平;张桂荣;苏敏;刘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辽河油田职工血脂4项水平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根据我们在辽河油田地区收集的体检调查资料做血脂4项的统计分析,为临床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梁英杰;齐国春;于少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绝经后妇女血清激素水平的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度预测

    目的分析绝经后正常和骨质疏松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血清水平的改变,探讨和骨质疏松关系密切的激素,预测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度和早期诊断.方法57名绝经3年以上的妇女,测量腰椎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隔夜空腹取血测定血清LH,LH,E2,DHEA,DH]EA-S,SHBG,CT,PTH,25(OH)2D3,分析其血清水平的改变和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在年龄上没有差异(57.8±4.67&58.1±5.23).绝经后妇女血清E1,DHEA,DHEA-S的水平和年龄负相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相比,LH,SHBG显著增高(P<0.05),DHEA,DHEAS,CT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检测该变化可以有效的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和预测其危险度.

    作者:刘光耀;高忠礼;刘玉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尿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

    尿常规检验广泛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对无症状人群进行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对疾病进展的监测;治疗效果或并发证的监测;滥用药物检测等.尿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是发挥尿常规检验功能作用的基础和关键.

    作者:刘春英;朱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3的检测在狼疮肾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白细胞介素-13(IL-13)于1993年命名,由活化Th2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CD8+细胞、B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多效应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10~17 KD,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及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分泌、阻止细胞凋亡的功能[1-4],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与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倍受重视,但IL-13在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N患者血、尿IL-13含量,观察LN患者血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夏成云;周京国;谢建平;张国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HoxC5基因内2个SNP位点与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关联研究

    目的在前期工作定位的人类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易感区域12q13.1~13.3内,选取HoxC5基因内2个已知单核苷酸多态(SNP)rs2071448、rs2071450,检测其在单纯性CHD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单纯性CH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结合测序分析108名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及200名正常人2个SNP位点基因型,应用x2检验统计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编码区SNP位点rs2071448未检测到多态;位于HoxC5基因3,侧翼序列的SNP位点rs2071450存在A/G多态,且患者组G等位基因频率及AG、C,G基因型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oxC5基因编码区SNP位点rs2071448在中国东北人群中可能不存在;3,侧翼序列的SNP位点rs2071450与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具有G等位基因的人发生CHD的危险性相对增高.

    作者:宫立国;邱广蓉;邱广斌;崔娴维;孙开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脾动脉栓塞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

    脾动脉栓塞术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栓塞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胜军;高舒华;田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同型半胱氨酸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及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结果,揭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在培养中加入不同型及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对平滑肌细胞刺激,然后用MTT比色方法,观察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D-Hcy促进平滑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D,L-Hcy与L-Hcy在一定浓度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D-Hcy、D,L-Hcy、L-Hcy在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方面,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只有D,L-Hcy及L-Hcy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程度与D,L-Hcy及L-Hcy的水平呈正相关,而D-Hcy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不明显.L-Hcy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程度与D,L-Hcy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与D-Hcy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捷;崔丽艳;王小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ENV DNA的研究与探讨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临床上仍有部分肝炎患者的病因不明.因此,不少学者推测除现有的甲~庚型肝炎病毒外还存在新型肝炎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存在可经肠道外传播并引起人类肝炎的致病因子[1-5].

    作者:张翠萍;孙庆国;高俊芬;彭慧颉;王佳楠;桑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素标记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目的通过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BsAb)的免疫学活性进行检测.方法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应用标记好的免疫荧光双特异性抗体对人膀胱癌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直接染色,并同时以正常膀胱粘膜标记作为对照组,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显色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标记后的抗体,通过凝胶过滤法收集PBS洗脱第一个荧光素结合蛋白峰,测定F/P比值约为0.82.标记后抗体对膀胱癌组织及对照组正常组织分别进行标记显色,膀胱癌组织呈黄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正常组织无任何荧光显色,其中膀胱癌组织切片标记显色率约为90%,正常膀胱组织切片显色率为0,两者相比较,差异极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对膀胱癌组织有特异性结合能力,证实了我科所制备的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生物学活性.

    作者:魏巍;刘秋菊;王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5-(OH)2维生素D3放射受体检测技术与化学发光受体检测技术的比较及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作为抗体调节骨质代谢中心环节的DHCC,对激素分泌具有较大影响,还具有促进细胞分化,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调节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而DHCC检测又是进行上述各项研究及诊断多种代谢性骨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徐宝顺;舒立涛;郭薇;张培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绒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

    目的通过建立绒癌JAR细胞的裸小鼠动物模型,探讨有关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将JAR细胞接种至裸小鼠胁腹部皮下,动态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和带瘤生存时间;尸解裸小鼠,取组织行显微镜下观察和作透射电镜检查;监测血hCG变化(FLA);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的hCG和PECAM-1表达情况.结果JAR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成功率为90%,移植瘤呈紫蓝色,切面出血坏死明显;显微镜下见滋养细胞大量增生,有大量血窦和新生血管形成;电镜下滋养细胞核分裂相多见,核仁多个,胞浆富含线粒体和内质网.免疫组化染色示滋养细胞hCG(+)、PECAM-1(-),血管内皮细胞hCG(+)、PEAM-1(+).结论与正常妊娠过程中滋养细胞侵袭母体血管机制相似,恶性滋养细胞也能够侵犯裸小鼠的血管,并取代宿主的血管内皮细胞hCG可能与血管生成有关,绒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临床药物试验的研究.

    作者:李娟清;石一复;胡东晓;赵承洛;周彩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细菌学检查对前列腺术后尿路感染的诊断

    前列腺摘除术后的尿路感染是一种长期、反复、不易治愈的感染,我们对74例前列腺术后患者,用不同标本杯采集方法进行细菌学检查,探讨一种对前列腺术后尿路细菌感染的敏感、准确的诊断方法.

    作者:刘淑文;张学英;张洪雁;娄若康;刘学霞;张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