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和误诊分析

孙志霞;王雪;杨冬艳;高东梅;刘丹;田丹;伊莲花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 超声诊断, 诊断符合率, 诊断结果, 病理证实, 月经, 手术, 患者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旨在更进一步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符合率.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建立酶切图谱法从日本历年本土基因型麻疹病毒株中鉴别中国输入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建立一种酶切图谱法从日本历年本土C1、D3、D5基因型麻疹病毒中鉴别中国输入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即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T-PCR-RFLP).方法对C1、D3、D5及H1基因型麻疹病毒H基因全长的序列进行分析,寻找能够从日本本土株中鉴别出输入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建立RT-PCR-RFLP方法.同时,我们又应用多株已经过序列分析确定为C1、D3、D5、H1基因型的麻疹病毒用该RT-PCR-RFLP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应用该RT-PCR--RFLP方法所得结果与序列分析方法结果一致.结论该RT-PCR-RFLP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又实用的从日本本土株中筛查H1基因型输入株的方法.

    作者:周剑惠;常新;陈超;许强;刘影;李大强;张书娟;中山哲夫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3例

    1临床资料例一:患者,女性,8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七年余,伴活动后气促一月入院.查体:BP150/85mmHg,心界左下扩大,HR 70次/分,心音有力;双肺听诊(-);腹部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胫前凹陷性水肿.

    作者:姜雪;蔡则骥;张象贤;鲍晓荣;高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脾动脉栓塞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

    脾动脉栓塞术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栓塞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胜军;高舒华;田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辽河油田职工血脂4项水平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根据我们在辽河油田地区收集的体检调查资料做血脂4项的统计分析,为临床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梁英杰;齐国春;于少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颅多普勒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前后的检测分析和评价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和评价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球囊栓塞疗效.方法对12例TCCF患者采用TCD检测颅底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流频谱形态,血流声频特征.结果治疗前双侧虹吸部血流不对称,血流速度增快,PI减低,频谱内部分布紊乱伴明显杂音,眼上静脉血流逆返.球囊栓塞后异常血流信号消失.结论TCD能够提供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是检测介入治疗后TCCF是否完全栓塞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王海东;刘占川;许侃;王长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肺结核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亚类水平检测

    为了解结核病与IgG及其亚类水平变化的关系,从IgG亚类水平探索肺结核病人体液免疫状况,我们采用ELISA法测定了60例健康人和50例肺结核患者的IgG亚类水平,并将肺结核病程中二个主要时期的IgG及IgG亚类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肺结核患者IgG及IgG亚类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有差异,且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作者:崔文玉;王琦;闫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胸腺上皮细胞.方法剪切、胶原酶消化自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BXSB小鼠)胸腺,进行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培养,光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经剪切、胶原酶消化的BXSB胸腺植块,在体外培养2~3天后,可见上皮样细胞从植块长出,8~15天后胸腺上皮细胞在培养瓶底部长满,细胞间通过胞浆突起连接成网孔结构.当原代培养的细胞长满瓶壁的90%左右时可传代,角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纯度达95%以上.结论剪切、胶原酶消化法简便易行,可获得符合实验要求的BXSB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建立了稳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鼠胸腺上皮细胞培养体系.

    作者:刘波;毕黎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表浅淋巴结肿大的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淋巴结是机体防御器官之一,由于抗原刺激后,即出现增生和肿大是多种疾病常见和共有的表现,本次研究应有高频彩色多普勒与能量图超声技术观察各种原因所致肿大淋巴结,从二维声像图和血流速度变化对良,恶性病变加以鉴别进行探讨,为临床的早期诊疗提供帮助,降低恶性淋巴结肿大疾病的死亡率.

    作者:张桂芬;何艳慧;赵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绝经后妇女血清激素水平的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度预测

    目的分析绝经后正常和骨质疏松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血清水平的改变,探讨和骨质疏松关系密切的激素,预测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度和早期诊断.方法57名绝经3年以上的妇女,测量腰椎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隔夜空腹取血测定血清LH,LH,E2,DHEA,DH]EA-S,SHBG,CT,PTH,25(OH)2D3,分析其血清水平的改变和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在年龄上没有差异(57.8±4.67&58.1±5.23).绝经后妇女血清E1,DHEA,DHEA-S的水平和年龄负相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相比,LH,SHBG显著增高(P<0.05),DHEA,DHEAS,CT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检测该变化可以有效的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和预测其危险度.

    作者:刘光耀;高忠礼;刘玉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绒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

    目的通过建立绒癌JAR细胞的裸小鼠动物模型,探讨有关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将JAR细胞接种至裸小鼠胁腹部皮下,动态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和带瘤生存时间;尸解裸小鼠,取组织行显微镜下观察和作透射电镜检查;监测血hCG变化(FLA);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的hCG和PECAM-1表达情况.结果JAR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成功率为90%,移植瘤呈紫蓝色,切面出血坏死明显;显微镜下见滋养细胞大量增生,有大量血窦和新生血管形成;电镜下滋养细胞核分裂相多见,核仁多个,胞浆富含线粒体和内质网.免疫组化染色示滋养细胞hCG(+)、PECAM-1(-),血管内皮细胞hCG(+)、PEAM-1(+).结论与正常妊娠过程中滋养细胞侵袭母体血管机制相似,恶性滋养细胞也能够侵犯裸小鼠的血管,并取代宿主的血管内皮细胞hCG可能与血管生成有关,绒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临床药物试验的研究.

    作者:李娟清;石一复;胡东晓;赵承洛;周彩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冷冻保存对人精子顶体酶活性影响

    目的了解冷冻对人精子顶体酶活性影响.方法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精子顶体酶活性.结果冷冻后精子顶体酶活性明显低于冷冻前(P<0.05).结论冷冻后人精子顶体酶活性减少.

    作者:刘睿智;郭航;孙妍;薛百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感染

    子宫颈病变是女性常见的疾患之一,其中严重的是宫颈癌,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HPV的亚型,现在发现已超过100种,其中感染生殖道的HPV亚型有近30种,可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2,3] .

    作者:蔡兰;刘颖;瞿文珍;谢军花;邹先进;王梅;姚爱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素标记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目的通过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BsAb)的免疫学活性进行检测.方法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应用标记好的免疫荧光双特异性抗体对人膀胱癌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直接染色,并同时以正常膀胱粘膜标记作为对照组,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显色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标记后的抗体,通过凝胶过滤法收集PBS洗脱第一个荧光素结合蛋白峰,测定F/P比值约为0.82.标记后抗体对膀胱癌组织及对照组正常组织分别进行标记显色,膀胱癌组织呈黄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正常组织无任何荧光显色,其中膀胱癌组织切片标记显色率约为90%,正常膀胱组织切片显色率为0,两者相比较,差异极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对膀胱癌组织有特异性结合能力,证实了我科所制备的抗人膀胱癌双特异性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生物学活性.

    作者:魏巍;刘秋菊;王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体会

    目的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1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4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为治疗组;其它12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年、2年及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1.9%)比对照组(28.7%)低(P<0.05),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作者:张玉华;王伟刚;周洪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尿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

    尿常规检验广泛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对无症状人群进行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对疾病进展的监测;治疗效果或并发证的监测;滥用药物检测等.尿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是发挥尿常规检验功能作用的基础和关键.

    作者:刘春英;朱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3的检测在狼疮肾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白细胞介素-13(IL-13)于1993年命名,由活化Th2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CD8+细胞、B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多效应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10~17 KD,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及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分泌、阻止细胞凋亡的功能[1-4],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与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倍受重视,但IL-13在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N患者血、尿IL-13含量,观察LN患者血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夏成云;周京国;谢建平;张国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分析及诊断方法选择(附308例分析)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已成为生育年龄妇女的较常见病,生育期妇女发病率达10%.但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拟通过我院收治病人的分析寻找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以期获得较好的诊断方法.现就308例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文陶非;彭燕;谷秀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UV诱变对金葡菌生产α毒素的影响

    紫外线照射是基因诱变的因素之一.不同波长、不同照射时间会使细胞DNA发生不同的变异,其结果会给子代带来不同的个体性状;相同诱变条件,由于个体差异,变异结果也不同.[1,2]

    作者:姚平;张桂荣;苏敏;刘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肌钙蛋白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级及远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分级的关系和对远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119例UAP患者和148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清cTnI测定,并观察2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UAP组血清cTnI≥0.16 ng/ml的UAP患者2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8.0%,显著高于血清cTnI<0.16 ng/ml患者的10.1%(P<0.005),比数比(RR)=8.17,95%可信限为3.12~21.34.cTnI≥0.16ng/M预测UAP患者2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灵敏度为77.4%,特异性为71.0%,阳性预测值48.0%,阴性预测值为90%.UAP组内随着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Ⅰ~Ⅲ级血清cTnI值也相应增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81,P<0.05)BraunwaldⅢ级患者中,血清cTnl升高者,2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9%,显著高于BraunwaldⅢ级中血清cTnI正常的UAP患者的21.1%(P<0.05).结论血清cTnI水平与UAPBraunwald临床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UAP患者2年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作者:刘建英;高凯;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拓扑替康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AN3CN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拓扑替康(TPT)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AN3CN生长的抑制作用及TPT对诱导肿瘤细胞调亡的作用.方法共分为5组,对照组:不加TPT,治疗组根据所加TPT浓度的不同分为:20μg/L组、40μg/L组、80 μg/L组及160μgL组.MTT法检测各组在不同时间经TPT处理后的肿瘤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经TPT处理24小时后的细胞周期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治疗组不同浓度的TPT对AN3CN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40μg/L组和80μg/L组随药物作用的延长,肿瘤抑制率也显著增大,各治疗组C0/G1期的细胞比例数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其中40μgL组、80μg/L组和160μgL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各治疗组的细胞在形态学上呈细胞调亡的表现.结论TPT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AN3CN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诱导肿瘤细胞调亡是TPT抗肿瘤作用的机理之一.

    作者:关颖;付莉;宋改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