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方法检测铜蓝蛋白的结果分析及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俞连琴;骆益华;陆怡德

关键词:方法, 检测, 铜蓝蛋白, 结果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造血系统肿瘤, 铜氧化酶, 临床应用, 肝胆疾病, 测定, 特异性, 酶特性
摘要: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或CER)具有氧化酶特性,又称铜氧化酶,近年来CP测定在造血系统肿瘤、肝胆疾病等的临床应用得到重视,对肝豆状核变性(HLD)的诊断具有特异性.现将两种测定CP的方法介绍如下.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位核酸杂交检测膀胱癌中结核菌L型DNA的意义

    目的探讨结核菌L型DNA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改良抗酸(IK)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68例膀胱癌组织中抗酸菌L型和结核菌抗原;原位核酸杂交(ISH)检测20例膀胱癌细胞内结核菌L型DNA.结果抗酸菌L型阳性率35.2%,结核菌抗体(BCG)阳性表达率36.7%.40%膀胱癌细胞内有结核菌L型DNA阳性信号,膀胱癌I、Ⅱ、Ⅲ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30%、80%(P<0.05),随着膀胱癌级别的增加,结核菌L型感染率显著增高.改良抗酸(IK)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核酸杂交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膀胱癌中常伴有结核L型感染,结核菌L型DNA可进入膀胱移行细胞内,引起细胞增生和癌变,提示结核菌L型感染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章尧;汪万英;何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清中骨钙素水平的临床观察

    骨钙素(Osteocalcin)是49~5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是骨组织中丰富的非胶原性蛋白,又称为骨谷氨酸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是成骨细胞分化的标志之一.其作用是促进羟磷灰石在骨基质的沉着,成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BGP有2/3与羟磷灰石结晶结合沉着在骨基质,1/3进入血循环.

    作者:潘莉莉;李强;卢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观察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CHF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岁,于入院后采血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射血分数(EF)及心功能.结果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随心功能不同而有变化,心功能Ⅳ级时T3、T4、FT3均明显降低,与Ⅱ级、Ⅲ级心功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TSH、FT4、rT3在心功能Ⅳ级与Ⅱ级、Ⅲ级间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EF与rT3呈负相关(r=-0.74);EF与TSH呈负相关(r=-0.68);EF与FT3/FT4呈正相关(r=0.59).结论CHF时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心功能参数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作者:季汉华;那开宪;康苏平;张玉春;张薇;侯新燕;王欣平;蔡起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TSH受体抗体的变动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术后血消TSH受体抗体(TRAb)值变化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对52例甲亢术后患者观察,分析TRAb值在甲亢复发中的作用.结果52例甲亢术后患者中有16例复发,TRAb值皆高于15%,高值可达87.2%,4例TRAb值在30%以下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较轻微,12例TRAb值在30%以上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明显,通过治疗后绝大部分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结论TRAb的增高可以预测甲亢术后复发,早期发现复发积极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作者:梁培明;陈瑞新;王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研究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方法对3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拉米夫定治疗3、6、9个月后的血清,分别采用荧光全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浓度和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和治疗3、6、9个月后,HBVDNA的含量(x±s)分别是18 678.9±9 895.2、1 472.7±762.5、134.4±216.5、24.8±42.8(fg/ml),LN为189.9±42.8、150.0±24.6、133.7±18.5、123.0±11.7(μg/L),HA为225.1±108.2、177.7±88.5、123.9±43.3、99.5±19.8(μg/L),PⅢ为184.3±83.5、136.8±56.2、115.3±30.0、102.3±26.1(μg/L),ⅣC为 119.7±31.9、93.5±19.2、84.7±22.9、65.8±10.8(μg/L).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拉米夫定不仅抑制HBV DNA复制效果理想,而且间接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十分显效.

    作者:陈然峰;陈国军;黄晓文;陈孟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电离辐射生物标志的检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随着核科学的进步及核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放射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为电离辐射所致机体损伤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合理的方案.特别是,1980年以来我国对主要的放射性疾病拟定了国家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及内外照射的估算方法等,使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日趋完善.

    作者:龚守良;林承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方法检测铜蓝蛋白的结果分析及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或CER)具有氧化酶特性,又称铜氧化酶,近年来CP测定在造血系统肿瘤、肝胆疾病等的临床应用得到重视,对肝豆状核变性(HLD)的诊断具有特异性.现将两种测定CP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俞连琴;骆益华;陆怡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环枢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CT诊断

    环椎、枢椎在解剖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过去,对环枢椎骨折通常靠普通X线检查.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CT机的应用,大大弥补了普通X线的不足.本文通过对25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对照,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1997年~2000年间25例环枢椎骨折的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坠落伤14例,车祸8例,其他3例.

    作者:郭士伟;黄成;王景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MDS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本文通过对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MDS)患者的外周血及骨髓象作回顾性分析,以评价MDS的外周骨髓造血异常之间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收集我院近几年收治并确诊的MDS 28例.

    作者:张善辉;徐士荣;潘怀富;丁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乙肝病毒Pre S1与HBV M和HBV DNA检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Pre S1与HBV M和HBV DNA检测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Pre S1检测采用ELISA方法,HBV M检测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HB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Pre S1在HBeAg(+)组的检出率86.9%,明显高于其他HBVM模式组(P<0.01);Pre S1检出乙肝病毒的灵敏性高于HBeAg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0.9%(HBeAg为61.8%),检测有效率为86.1%(HBeAg为75.7%).结论Pre S1与HBeAg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检测灵敏性(与HBV DNA的相关性)和检测有效率都优于HBeAg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杰峰;潘柏申;贾哲甫;宋斌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术前不同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8只大鼠分成3组,15 min肝右叶缺血组,30 min肝右叶缺血组,对照组只开腹,分离肝右叶血管,24 h后行缺血肝叶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免疫组化染色和ATP酶活性测定,同时行肝左叶和尾状叶切除,观察肝切除前、肝切除后1、2、3、和第5日肝功能指标GOT、GPT和LDH变化,第5日测定肝再生指数.结果缺血组缺血后24h,对照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阴性,15 min缺血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阳性,30min缺血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强阳性,并由中央小静脉周围向汇管区逐渐减弱,3组肝ATP酶活性无差异;80%肝切除后第5日,缺血15 min组血清GOT、GPT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缺血30 min组(P<0.05),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3组肝再生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缺血15 min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被大量诱导产生,短时间缺血可以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缺血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迅速改善可能与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的诱生有关.

    作者:张海山;房学东;张德恒;包大庆;张海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几种新生儿疾病时尿系列酶活性改变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不成熟,易受窒息、缺血缺氧、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在应急状态下发生损害和功能失调.新生儿疾病伴随肾功能障碍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仍沿用传统的方法,以少尿、血尿素和血肌酐升高来判断新生儿疾病合并肾功能受累,尚缺乏早期较敏感的指标.

    作者:韩平治;丁进芳;陈虹;周爱华;常若云;王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正确评估肝脏的实验诊断检查

    肝脏的生理、生化功能复杂,为检查肝脏状态和组织有无损伤,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很多的实验检查项目,包括肝脏各种功能、病理损伤、病原生物感染、异常增生和肿瘤标志物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项目,如与肝脏有关的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细胞外基质、免疫和基因检查.这些检查的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各有不同,相互差别很大,应客观评价它们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荣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是一种能促进恶性肿瘤组织的血管增生的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形成早期,释放到血液中并达到一定浓度,对恶性肿瘤有特异性而与非恶性肿瘤细胞及血管的增生无明显关系.TSGF在恶性肿瘤的普查及早期诊断方面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本文对不同肿瘤患者的血清TSGF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永军;王丽芳;曹青;郭欣;王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西比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证实西比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自由基清除剂治疗组、西比灵治疗组、自由基清除剂加西比灵治疗组,对各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3、7、15 d分别采静脉血,应用WSPS法测定LPO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SOD活性.结果西比灵治疗组LPO含量降低,SOD活性稳定,自由基清除剂加西比灵组LPO含量降低更加明显.结论西比灵可抑制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内自由基的生成,与自由基清除剂联合应用疗效更加显著,可广泛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作者:刘松岩;邬巍;庞玉春;陈宇宏;李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脏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肝血管瘤为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临床常分为4种类型:即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常见.我们经过多种影像诊断58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生;张秀梅;杨海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慢性乙肝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应用

    慢性乙肝患者对乙肝病毒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机理.消除患者对乙肝病毒的耐受状态,提高对病毒的免疫力是治疗乙肝的关键.有关免疫治疗结论不一,我们对在1994-1995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和CD4+/CD8+比值,以及乙肝病毒标记物的变化,并且随访1~5年.发现治疗前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对预测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有重要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长嘉;韩伟;刘宇琼;路洪艳;房长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血清中自细胞介素-10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检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并探讨IL-10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发病中意义.方法41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IL-1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3、6天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423.7±31.6、351.2±27.3、224.5±23.6、103.6±21.7 pg/ml,健康人血清IL-10浓度为92.5±21.6 pg/ml.与健康人比较,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入院时血清IL-10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1、3、6天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IL-10增加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作者:戴东;汪根树;谭小宇;杜松涛;曾宪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与碳氧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为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病,因发病急,病情较重,部分病例预后凶险,造成神经系统的不同程度损害后遗症,对其发病的原因,中毒表现,神经系统改变,已有较多研究,但对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改变及与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相关关系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就急性CO中毒患者血浆SOD的改变,以及与HbCO的关系,作了比较观察.

    作者:杜简秋;崔俊彪;刘淑杰;王淑侠;安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艾滋病误诊为肺结核病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5岁,曾有献血史,近半年来,反复发热、寒战,于2001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医.患者于94年5月曾有2次采血史,当时为压积红细胞、血浆进行了还输.2000年4月7日,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5~39℃,无明显规律,明显消瘦、咳嗽,咯出物伴少许血液,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后转到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肺结核病,应用多种抗结核药,无明显效果.

    作者:肖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