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吸毒人群中庚肝病毒与乙肝病毒基因的同步检测

伍欣星;郑义;赵旻;谭云;戴天力

关键词:庚肝病毒, 基因, 同步检测, 吸毒者
摘要:目的调查吸毒人群中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探讨肿炎病毒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庚肝病毒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从血清中司步提取RNA和DNA,RT-PCR扩增HGVRNA,多重PCR扩增HGV cDNA和HBV DNA 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吸毒人群中HGV感染率为39.6%、HBV 31 1%、HGV 与HBV合并感染率为11.3%;HGV RNA阳性和HGV-RNA/FBVDNA阳性者,ALT平均值分别为46 U/L和47UL,与全阴性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建立了一种基因检测方法,可同步检测DNA病毒和RNA病毒②吸毒人群HGV感染率高,其单独感染或与HBV合并感染对ALT改变有一定影响.但HGV与肝病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资料积累.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造血前体细胞的方法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析技术.结果淋巴细胞设门内各种造血前体细胞的参考值:(1)CD34+总干祖细胞占0.16%±0.14 %,(2)髓系前体细胞CD34+/CD33+0.08%±0.06%、CD33+1.32%±1.28%、MPO+0 67%±0.88%,(3)淋巴系前体细胞CD45dim/CD19+0.75%±0.62%,CD45dim/CD10+0.45%±0.11%;CD45dim/CD7+0.24%±0.14%,CD45dim-/CD2+0.22%±0.13%.鉴别异常细胞的敏感度可达10-3,发现1例完全缓解期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髓系前体细胞有异常,3个月后临床证实复发.结论流式细胞术对正常人外周血中各系造血前体细胞的定性定量检测有可能用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检出和早期诊断复发.

    作者:翟志敏;吴竞生;潘理明;何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异常变化1例

    2001年5月,我们为1例慢性乙肝、肝功能失代偿、终末期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施行了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现已存活了110余天,可进行户外活动,并可承担家务劳动.现将术后血小板异常变化及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曹浩强;郑树森;孔凡创;费建国;黄东胜;毕平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CT诊断的意义

    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55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探讨AP患者CT诊断的意义及CT诊断评分积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武轩;窦会敏;李中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肿瘤患者血清Ⅳ型胶原的检测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份,与层粘连蛋白结合形成基底膜的骨架维持基底膜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清Ⅳ型胶原水平极低,如果机体合成增加或基底膜被破坏,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上升,在肿瘤转移时更为明显.研究Ⅳ型胶原在各种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向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近年来,泌尿系统感染日益增多,临床上进行尿液培养、药敏试验以及L-型菌检查也随之增多.现对我院1998、1999两年间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陈镇海;李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P和sTM,并根据24h尿白蛋白(24hUAE)分为A组(n=36,24hUAE<30 mg)、B组(n=24,24hUAE30~300mg)和C组(n=14,24hUAE≥300mg).结果与K组比较,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正sE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小于0.01和0.001;sEPCR与sTM、24h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hUAE(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作者:叶山东;李素梅;周志中;吴竟生;陈超;陈若平;莫蔚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门、脾静脉血流变化的彩超评价

    多普勒超声在评价慢性肝病、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1],但缺乏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时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为了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了3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发现其变化的规律,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及分型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徐丽;王岩;李修范;高雁;吴晓燕;郑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的检测

    近年有关胃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的研究较多,而且国外学者已仿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方案以ER阳性为指标,对胃癌患者进行了抗ER的内分泌治疗,但结果大相径庭[1,2].

    作者:许开利;窦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RV5电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价值

    近年来我们对133例心电图提示单纯性Rv5电压增高的成年人UCG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单纯性Rv5电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敏;王忠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AFP、GPDA-F与GGT-Ⅱ对原发性肝癌的互补诊断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同工酶F(GPDA-F)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T(GGT-Ⅱ)对原发性肝癌的互补诊断价值.方法对101例肝癌和124例其他肝病患者血清AFP、GPDA-F和GGT-Ⅱ进行了同步检测,对比分析联合检测这三项指标对肝癌的互补诊断价值.结果AFP、GPDA-F和GGT-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2.3%、85.1%和66.3%;联合检测GPDA-F和GGT-Ⅱ或AFP可使敏感性提高至92,1%和93.1%;三项指标联合检测使肝癌的检出率高达97.0%.结论AFP、GPDA-F和GGT-Ⅱ之间存在有互补诊断价值,联合检测这三项标志物可提高肝癌尤其是AFP阴性肝癌的诊断效率.

    作者:倪润洲;肖明兵;黄介飞;李梅;孟宪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老年人坏疽性胆囊炎误诊分析

    坏疽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类型,可导致胆囊坏死穿孔,继发弥漫性腹膜炎.发生在老年人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更为严重,必须及时诊断和治疗.但是由于一些因素影响,有时诊断不易明确.本文分析了二例误诊的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旨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

    作者:杨松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端粒酶催化蛋白亚单位mRNA

    目的研究端粒酶催化蛋白亚单位(hTERT)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建立一种恶性肿瘤诊断的新方法.方法提取肿瘤组织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进行检测.结果76例各型肿瘤组织中66例阳性,5例恶性胸腹水全部阳性.结论RT-PCR法检测hTERT mRNA是一种灵敏、简便的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的新方法.

    作者:邱广斌;邱广蓉;富伟能;孙开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源性严重低钾血症18例原因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为我院急救中心及内科住院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50±16岁(20~78岁).基础疾病:肝硬化腹水3例,肾病综合征2例,慢性肾炎、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3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2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2例,长期发热2例,慢性胃炎1例.

    作者:刘荷生;兰开荣;叶其旺;吴长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小球疾病患者体液免疫状态研究

    肾小球肾病大多与免疫因素有关,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体液免疫异常[1].以前检测方法费时,重复性差.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本文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和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试对肾小球肾病的体液免疫变化作分析,以便临床对肾小球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永亮;谢华斌;李云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甲状腺疾病的实验诊断及病因分析

    提供甲状腺毒症的实验诊断方案,原发性甲状腺毒症的病因分析方案,正常TSH伴高T3或高游离T4的病因分析方案;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实验室诊断方案;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因分析方案;正常TSH伴低总T4或低游离T4的病因分析方案;甲状腺肿诊断方案;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筛选方案;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实验室监测方案和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实验室监测方案,有助于合理选择实验,正确解释结果及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李萍;许淑惠;罗通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55例异位妊娠误诊原因分析

    回顾分析本院1993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曾经误诊为其他疾病的55例,以吸取教训.

    作者:芦雅苹;杨爱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ADA、TBA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当肝脏功能受到损害时,血清中腺苷脱氨酶(ADA)和总胆汁酸(TBA)释放增多.本文就ADA、TBA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作一探讨,并与传统肝功能酶学指标做对比研究.

    作者:李维春;王圣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

    颈静脉球瘤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1],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由于肿瘤细胞对铬酸盐不染色,有别于肾上腺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静脉孔该部位解剖复杂,加之颈静脉球瘤血供丰富,临床手术对这一肿瘤的切除十分困难.因而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探讨其CT和MR影像表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本谊;冯晓源;沈天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剂量木通煎剂致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入院18日前因左肩关节疼痛,服用中药汤剂共2副(木通10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为一副,煎服,2次/日).首次服药后2日出现恶心、纳差,伴呕吐,尿量明显减少为不足400ml/日,就诊于某私人中医,诊为胃炎,予服胃乐宁3片,3次/日共3天无效,尿量进一步减少致不足100ml/d,并出现双下肢水肿.

    作者:柳常青;郑明日;罗健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快速测定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检测88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群的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作方法学的比较.结果DIGFA法检测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GAD-Ab阳性率分别为61.3%和19.3%,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与ELISA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1型及有高度1型糖尿病倾向的人群中检出率较高,可作为糖尿病分型的依据,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快速、简便、可靠,有实用价值.

    作者:邓德耀;韦丽华;赵金美;赵东岩;张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