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孙学华;周振华;李曼;张鑫;高月求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28例),其中A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较A组长[(135.27±15.13) min vs(118.35±12.56) min],住院时间较A组短[(14.28±2.95) dvs(16.37±3.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3、2.516,P值分别为<0.001、0.007).术后1个月,B组患者的IgG、IgM和IgA水平明显高于A组[(14.98±3.12) vs (12.51 ±2.75)、(2.79±1.13) vs(2.25±1.02),(2.42±0.79) vs(1.87±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60、-1.945、-2.636,P值分别为<0.001、0.028、<0.005).术后1个月,A组PLT水平增加较B组明显[(302.46土15.08)×109/L vs(80.25±5.68)×109/L,t=73.481,P<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5%vs 17.86%,x2 =0.008,P=0.929).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可使患者维持较好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桂龙;丁海华;丁志清;邓先仁;夏静波;李宏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AR42J中Toll样受体(TLR) 4/核因子(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AR42J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10 nmol/L雨蛙素刺激)、Ang(1-7)组(10-7 moVL、10-6 mol/L、10-5mol/L Ang(1-7) +10 nmol/L雨蛙素)及Ang(1-7)受体抑制剂A779组(10-7 mol/L、10-6 mol/L、10-5 mol/L A779+ 10 nmol/L雨蛙素).对照组为正常生长的AR42J细胞,模型组用10 nmol/L的雨蛙素刺激AR42J分别于15 min、30 min、2h、6h、12 h及24 h收集细胞,Ang(1-7)组为不同浓度Ang(1-7)作用30 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 h收集细胞,A779组为不同浓度A779作用30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h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LR4及NF-κB在AR42J中的表达部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AR42J细胞中可见TLR4及NF-κB均于细胞胞浆中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LR4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先增高后减少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及6h显著升高,12h显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F-κB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现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6h、12h及24 h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g(1-7)浓度为10-5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70±0.046 vs 0.893±0.057,0.520±0.071 vs0.750±0.057,P值均<0.05).A779浓度为10-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680±0.045 vs 0.563±0.088,0.617±0.071 vs 0.453±0.054,P值均<0.05).结论 雨蛙素刺激的AR42J细胞中,Ang(1-7)能够下调TLR4,抑制NF-κB激活发挥作用.
作者:王艳;崔立建;肖红丽;王国兴;阴赪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该指南的推荐代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的观点,并且是基于可用证据、认真考虑后得出的意见.在临床实践判断时,期望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这份指南,结合个人需求、倾向(偏好)和对患者或者使用者的价值.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并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而制订合适的医疗策略.
作者:柳涛;张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手术部位感染(SSI)往往增加肝癌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甚至增加病死率.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介绍了SSI的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如术前戒烟、控制血糖、改善营养和肝功能等),改进手术操作(如皮肤消毒、切口处理、精准肝切除、腹腔镜肝切除、肝断面处理、腹腔冲洗、引流管放置、预防肠道损伤和胆汁漏)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出肝癌切除术后发生SSI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预防的关键是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到术前精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管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徐锋;唐斌;戴朝六;王超;刘晓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结局,并与肝脏相关事件及远期预后相关;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启动抗病毒治疗、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抗病毒疗效和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半定量组织学评分系统是公认的肝纤维化程度评估方法,是乙型肝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疗效监测的普遍手段,而形态学和结构学全定量方法可提供更客观的组织学肝纤维化评估,可望弥补传统半定量评分的主观性不足;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可减少而不会完全替代肝组织学检查,其作为启动治疗决策的界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可提供更丰富的疗效及远期预后信息.
作者:梁携儿;陈永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PEG-IFNα-2a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血清学应答不佳序贯应用替诺福韦酯(TDF)治疗24周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6月-2016年2月就诊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经PEG-IFNα-2a 180 μg/周治疗48周HBeAg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的CHB患者共21例.其中11例患者加用TDF 300 mg/d,12周后停用PEG-IFNα-2a,继续予TDF单药治疗12周;10例患者序贯阿德福韦酯(ADV) 10 mg/d单药治疗24周.治疗12、24周时检测HBV DNA,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对比两组疗效.两组计量资料比匕较,满足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治疗12、24周时,两组患者的HBsAg、HBe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HBeAg转换率(18.2%,2/11)与ADV组(10.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患者治疗12、24周时HBeAg分别为(1.75±0.59) log10 S/CO、(1.61±0.70) log10S/CO,较基线[(1.86±0.58) log10S/CO]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27);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ALT水平低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15.0 ~27.0)U/L vs 33.0(21.5-63.5) U/L;U=-2.616,P=0.046].两组患者eGFR水平在治疗12、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PEG-IFNeα-2a单药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应答不佳的CHB患者,加用TDF 12周后再单用TDF 12周较直接序贯ADV治疗,短期内更有助于降低血清ALT和HBeAg水平.
作者:吕莹;陈晓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长春市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血清标志物及肝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5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702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并检测HBV DNA载量、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分析基因型与临床检测项目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HBV基因型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702例HBV感染者中成功分型664例,其中C基因型484例(72.9%),B基因型168例(25.3%),B+C基因型12例(1.8%).HBV基因型分布无性别、年龄差异.C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载量为(6.68±1.20) log10拷贝/ml,显著高于B基因型(5.15±1.37) 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4,P<0.001);C基因型HBsAg(+) +HBeAg(+)+抗-HBc(+)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87,p<0.001);但HBsAg(+)+抗-HBe(+)+抗-HB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24,P=0.145);B基因型HBsAg和抗-HBc双阳性率显著高于C基因型(,=28.780,P<0.001).C基因型感染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307.6±113.4)U/L vs(285.8±96.2) U/L,(211.1 ±96.4) U/L vs(192.7 ±89.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9、2.172,P值分别为0.026、0.030).C基因型感染者Alb水平(37.6 ±9.1)g/L低于B基因型(39.9±1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7).C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264例,肝硬化202例,肝癌18例,B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142例,肝硬化20例,肝癌6例,前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 894.000,P <0.001).结论 长春市HBV感染者以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次之.HB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差异无关.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较为活跃,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高于B基因型.
作者:袁野;于雪娇;卢念红;张明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水平对肝硬化腹腔积液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42例.根据是否出现腹腔积液将所有患者分为腹腔积液组(n=81)和无腹腔积液组(n=61),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腹腔积液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无腹腔积液组[290.00(50.82 ~618.40) U/ml vs 15.39 (9.77 ~23.04) U/ml,Z=-8.531,P<0.01].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呈正相关(r=0.812,P<0.01),且对腹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当血清CA12-5取值为35.00 U/ml时具有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和88.5%.结论 血清CA12-5有助于肝硬化腹腔积液的诊断及监测腹腔积液的消长.
作者:张辉;贾雷;吕栋;徐有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microRNA(miRNA)可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在调控HBV转录、复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总结了肝细胞内具有抗HBV作用的miRNA及4种调控机制,HBV通过HBx及自身编码miRNA等影响肝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促进复制的机制.分析表明,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相互竞争调控的结果,决定了HBV转录的活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深入研究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对探索新的抗HBV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邱华;孙学华;周振华;李曼;张鑫;高月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为ACLF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7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ICG R15、MELD评分及PT的差异,并按照患者90 d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总结ICG R15评价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不同临床分期组间ICGR15、PT、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36、3.217、5.883,P值均<0.05),其中中期组、晚期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6±10.01)%、(26.87±6.84)s、(31.56±4.17)分,(54.23±9.21)%、(28.43±3.61)s、(32.87±3.28)分]均高于早期组[(44.00±9.21)%、(19.79 ±2.82)s、(24.00±3.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1±5.83)%、(29.85±3.52)s、(33.81±4.67)分]均高于存活组[(45.03±4.33)%、(21.35±3.18)s、(25.30 ±4.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5、14.20、10.99,尸值均<0.05).以ICG R15 =52%、PT=29 s、MELD评分=32分为截断值,不同指标水平患者病死率比较(22.39% vs 63.33%,25.71%vs 61.40%,21.54% vs 6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8.831、6.263、7.583,P值均<0.05).结论 随着ACLF患者病情的加重与预后质量的下降,其PT、MELD评分逐渐升高,且ICGR15亦有所上升,根据上述指标变化能够早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临床预后.
作者:刘精华;刘娜;刘晨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乏力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PBC乏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研究表明PBC乏力病因包括大脑改变、睡眠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肌肉代谢异常等多种中枢性与周围性因素;而莫达非尼治疗PBC乏力的疗效尚不确切.在PBC乏力的病因与治疗领域还需要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作者:赵健;曹嘉;姚定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ⅡPS)联合脾动脉栓塞(SAE)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肝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行TIPS治疗的患者共24例,根据是否联合SAE分为TIPS组(n=14)和TIPS联合SAE组(n=10),分别在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测量肝动脉和门静脉直径、血流速率和血流量,检测术前及术后肝功能(ALT、AST、TBil),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肝性脑病、脾脓肿)的发生情况.各组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2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TIPS联合SAE组术后5d较术前肝动脉血流速率[200.00(168.25~224.75) cm/s vs91.35(76.00 ~ 113.25) cm/s]、门静脉血流速率[60.30(49.85~ 75.70) cm/s vs 28.30(21.20 ~ 30.00) cm/s]、肝动脉血流量[188.00(172.00 ~232.00) ml/min vs 79.10(61.15~89.75) ml/min]显著增加(Z值分别为2.803、2.666、2.803,P值分别为0.005、0.008、0.005),门静脉压力[29.50(24.50 ~34.00)cm H2O vs 38.00(34.00 ~41.75)cm H2O]显著下降(Z=-2.668,P=0.008);ALT[61.30(28.55 ~ 139.60) U/L vs 21.10(14.00~26.95) U/L]、AST[43.70(22.67 ~ 106.27) U/L vs 23.20(20.97 ~ 36.87) U/L]、TBil[31.75(17.95 ~ 36.92) μmol/L vs 15.35(13.10 ~ 18.62) μmol/L]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2.429、2.599、2.803,P值分别为0.015、0.009、0.005).术后30 d AST较术前显著升高[49.00(26.10 ~58.35) U/L vs 23.20(20.97 ~36.87) U/L](t =2.100,P=0.036),ALT、TBil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PS组术后30 d TBil显著高于TIPS联合SAE组[35.00(24.00 ~51.25) μmol/L vs 18.30(12.55 ~31.00) μmol/L](Z=-2.371,P=0.017).术后3个月,TIPS组发生肝性脑病1例(2级);TIPS联合SAE组发生肝性脑病l例(3级),脾脓肿2例.结论 TIPS术后肝动脉入肝灌注显著增加,联合SAE不能进一步增加TIPS术后肝脏入肝灌注,且可能加重术后短期内肝功能的损伤,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晓华;张峰;诸葛宇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5例CHB合并肺结核患者,按是否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57),对其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等的变化情况及转归等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ALT、AST显著高于治疗组[(382.7(260.7 ~ 635.9) U/L vs 143.3(97.9~260.4) U/L,Z=-4.225,P<0.001;280.7(197.6 ~ 461.8) U/L vs93.8(67.3~156.9)U/L,Z=-4.637,P<0.001],TBil显著升高[157.4(139.7 ~ 269.6) μmol/L vs(106.8(88.3~187.1)μmol/L,Z=-2.671,P=0.008],出现黄疸的比例明显增高(63.2% vs 34.2%,x2=7.650,P=0.007).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PT明显延长[(22.5±15.5)s vs(17.3±9.7)s,t=2.553,P=0.012],PLT水平偏低[(131.0±69.4)×109/L vs(181.7±105.6)×109/L,t=2.826,P=0.004].对照组发生肝衰竭的比例显著增高(42.1% vs 15.8%,x2=7.306,P<0.001),且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因为肝功能受损而被迫停用部分或全部抗结核药物的概率亦增高(17.5%vs 2.6%,x2=4.952,P=0.026;68.4% vs 15.8%,,=25.330,P<0.001).结论 CHB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过程中,予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抗结核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从而保障抗结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作者:朱栋梁;李道波;赵满芝;马科;宋建新;许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临床特点,为诊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n=51)和阴性组(n=2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起病,ALT水平为523 ~2940 U/L,表现为黄疸型肝炎64例(86.49%),4周内临床治愈65例(87.84%).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HBeAg阴性组患者的TBil水平[(141.1±132.9) μmol/L]较阳性组[(80.1 ±68.8)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5,P=0.00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发病过程类似于急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的TBil水平较高,肝细胞损伤较重.
作者:阮建文;高丽娟;苏汝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诊断技术,近年来在慢性肝脏疾病的诊断、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及分类、不同类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指出超声弹性成像具有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组织硬度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超声成像的不足,丰富了诊断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晓彤;郭丽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医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HBeAg阳性CHB的中医证治文献,提取医案的中医诊治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0篇,医案135例.共使用220种中药,其中用药频数较高的中药为柴胡、丹参、甘草、白术、茯苓等;在药物归经中频数较高的为肝经、脾经、胃经等.分析出治疗HBeAg阳性CHB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白术、白芍、郁金、丹参、甘草、茯苓、虎杖、黄芪、茵陈、白花蛇舌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药物核心组合20个;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0个.结论 通过文献挖掘及归纳分析,提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是HBeAg阳性CHB常见证型,总结出了核心药对和新处方,以供临床借鉴.
作者:焦云涛;李小科;杨先照;叶永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以这两类药物为基础所制订的现有治疗方案均不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随着对HBV复制周期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互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上述过程中不同的作用靶点,对抗HBV新药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作者:高沿航;刘培焱;高普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临床研究的102例CHB患者,分为持续治疗组(n=54)与停药组(n=48),以SF-36表测量生活质量.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96周接受评估,停药组于停药点与停药48周接受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与抗病毒前比较,持续治疗组患者抗病毒治疗96周后,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均明显升高(94.91 ±7.11 vs 92.13±10.58,81.94 ±24.96 vs 71.76±34.01,87.72±8.64 vs 82.85±12.88,59.63±14.59 vs 53.52±16.79,t=-3.786~-2.623,P值均<0.05).但心理质量除精神健康由67.30±18.94提高至75.56±15.53(t=-3.883,P<0.001)外,其余维度均无明显改善.停药组在停药后48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均有显著提高(84.20±18.97 vs 72.49±24.38,69.28 ±22.94 vs 56.41 ±18.27,75.02-±16.03 vs 68.94±14.07,t=-3.206~-2.078,P值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婚姻状况与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相关(比值比=11.61,95%可信区间:2.28~59.00,P=0.003).未婚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已婚患者,尤其是生理功能(t=-2.176,P=0.034)、生理职能(t=-2.173,P=0.034)与情感职能(t=-2.811,P=0.007).结论 抗病毒治疗能改善CHB患者的生理质量及精神健康,有效的心理干预对CHB患者尤其是已婚患者非常必要.
作者:钟春秀;蔡少航;尹军花;高钰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包括两大类:IFN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尽管现有药物已经可使大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的HBV抑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实现免疫控制和功能性治愈.未来,随着新靶点药物研发的进展,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像战胜HCV一样,战胜HBV.
作者:樊蓉;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7岁,以“发现肝脏囊性占位4年”为主诉于2014年5月4日收入本院.患者4年前至当地医院体检腹部彩超示肝左叶囊性回声,大小约10 mm×20 mm,未予处理,2个月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左叶囊性回声(50 mm×60 mm),内透声欠佳,无腹痛、腹胀,无反酸、暖气,无呕血、黑便,无腹泻、便秘及里急后重,无食欲减退等,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本院.
作者:郝乔;薛建锋;田向永;胡俊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