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高沿航;刘培焱;高普均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
摘要:慢性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以这两类药物为基础所制订的现有治疗方案均不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随着对HBV复制周期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互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上述过程中不同的作用靶点,对抗HBV新药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长春市702例HB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长春市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血清标志物及肝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5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702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并检测HBV DNA载量、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分析基因型与临床检测项目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HBV基因型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702例HBV感染者中成功分型664例,其中C基因型484例(72.9%),B基因型168例(25.3%),B+C基因型12例(1.8%).HBV基因型分布无性别、年龄差异.C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载量为(6.68±1.20) log10拷贝/ml,显著高于B基因型(5.15±1.37) 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4,P<0.001);C基因型HBsAg(+) +HBeAg(+)+抗-HBc(+)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87,p<0.001);但HBsAg(+)+抗-HBe(+)+抗-HB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24,P=0.145);B基因型HBsAg和抗-HBc双阳性率显著高于C基因型(,=28.780,P<0.001).C基因型感染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307.6±113.4)U/L vs(285.8±96.2) U/L,(211.1 ±96.4) U/L vs(192.7 ±89.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9、2.172,P值分别为0.026、0.030).C基因型感染者Alb水平(37.6 ±9.1)g/L低于B基因型(39.9±1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7).C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264例,肝硬化202例,肝癌18例,B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142例,肝硬化20例,肝癌6例,前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 894.000,P <0.001).结论 长春市HBV感染者以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次之.HB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差异无关.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较为活跃,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高于B基因型.

    作者:袁野;于雪娇;卢念红;张明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泡状棘球蚴病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入本院前半月余发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就诊于临夏州中心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示:符合肝左叶臣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形成.未行特殊处理,建议转院治疗,于2016年5月4日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少量饮酒.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为牧区,家中饲养牛羊及犬类.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胃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柔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扣击痛阴性,肾区扣击痛阴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

    作者:汪志伟;李强;柴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 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为ACLF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7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ICG R15、MELD评分及PT的差异,并按照患者90 d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总结ICG R15评价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不同临床分期组间ICGR15、PT、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36、3.217、5.883,P值均<0.05),其中中期组、晚期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6±10.01)%、(26.87±6.84)s、(31.56±4.17)分,(54.23±9.21)%、(28.43±3.61)s、(32.87±3.28)分]均高于早期组[(44.00±9.21)%、(19.79 ±2.82)s、(24.00±3.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1±5.83)%、(29.85±3.52)s、(33.81±4.67)分]均高于存活组[(45.03±4.33)%、(21.35±3.18)s、(25.30 ±4.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5、14.20、10.99,尸值均<0.05).以ICG R15 =52%、PT=29 s、MELD评分=32分为截断值,不同指标水平患者病死率比较(22.39% vs 63.33%,25.71%vs 61.40%,21.54% vs 6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8.831、6.263、7.583,P值均<0.05).结论 随着ACLF患者病情的加重与预后质量的下降,其PT、MELD评分逐渐升高,且ICGR15亦有所上升,根据上述指标变化能够早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临床预后.

    作者:刘精华;刘娜;刘晨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华法林抗凝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血栓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黑便、呕血2年余,上腹部不适2周”于2011年2月4日首次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患者于2009年9月起开始出现反复呕血、黑便,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于2009年11月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术后1周因继发性PLT增多,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波利维75 mg/d抗PLT聚集.

    作者:袁伟;张宇一;张正国;邹颖;王介非;钱志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细胞内铜离子的跨膜转运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肾脏、大脑、角膜等部位,引起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其中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为少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如下.

    作者:崔园园;杨以良;王莎莎;华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28例),其中A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较A组长[(135.27±15.13) min vs(118.35±12.56) min],住院时间较A组短[(14.28±2.95) dvs(16.37±3.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3、2.516,P值分别为<0.001、0.007).术后1个月,B组患者的IgG、IgM和IgA水平明显高于A组[(14.98±3.12) vs (12.51 ±2.75)、(2.79±1.13) vs(2.25±1.02),(2.42±0.79) vs(1.87±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60、-1.945、-2.636,P值分别为<0.001、0.028、<0.005).术后1个月,A组PLT水平增加较B组明显[(302.46土15.08)×109/L vs(80.25±5.68)×109/L,t=73.481,P<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5%vs 17.86%,x2 =0.008,P=0.929).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可使患者维持较好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桂龙;丁海华;丁志清;邓先仁;夏静波;李宏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乏力机制与治疗进展

    乏力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PBC乏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研究表明PBC乏力病因包括大脑改变、睡眠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肌肉代谢异常等多种中枢性与周围性因素;而莫达非尼治疗PBC乏力的疗效尚不确切.在PBC乏力的病因与治疗领域还需要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作者:赵健;曹嘉;姚定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弹性成像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诊断技术,近年来在慢性肝脏疾病的诊断、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及分类、不同类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指出超声弹性成像具有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组织硬度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超声成像的不足,丰富了诊断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晓彤;郭丽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脾动脉栓塞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ⅡPS)联合脾动脉栓塞(SAE)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肝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行TIPS治疗的患者共24例,根据是否联合SAE分为TIPS组(n=14)和TIPS联合SAE组(n=10),分别在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测量肝动脉和门静脉直径、血流速率和血流量,检测术前及术后肝功能(ALT、AST、TBil),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肝性脑病、脾脓肿)的发生情况.各组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2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TIPS联合SAE组术后5d较术前肝动脉血流速率[200.00(168.25~224.75) cm/s vs91.35(76.00 ~ 113.25) cm/s]、门静脉血流速率[60.30(49.85~ 75.70) cm/s vs 28.30(21.20 ~ 30.00) cm/s]、肝动脉血流量[188.00(172.00 ~232.00) ml/min vs 79.10(61.15~89.75) ml/min]显著增加(Z值分别为2.803、2.666、2.803,P值分别为0.005、0.008、0.005),门静脉压力[29.50(24.50 ~34.00)cm H2O vs 38.00(34.00 ~41.75)cm H2O]显著下降(Z=-2.668,P=0.008);ALT[61.30(28.55 ~ 139.60) U/L vs 21.10(14.00~26.95) U/L]、AST[43.70(22.67 ~ 106.27) U/L vs 23.20(20.97 ~ 36.87) U/L]、TBil[31.75(17.95 ~ 36.92) μmol/L vs 15.35(13.10 ~ 18.62) μmol/L]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2.429、2.599、2.803,P值分别为0.015、0.009、0.005).术后30 d AST较术前显著升高[49.00(26.10 ~58.35) U/L vs 23.20(20.97 ~36.87) U/L](t =2.100,P=0.036),ALT、TBil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PS组术后30 d TBil显著高于TIPS联合SAE组[35.00(24.00 ~51.25) μmol/L vs 18.30(12.55 ~31.00) μmol/L](Z=-2.371,P=0.017).术后3个月,TIPS组发生肝性脑病1例(2级);TIPS联合SAE组发生肝性脑病l例(3级),脾脓肿2例.结论 TIPS术后肝动脉入肝灌注显著增加,联合SAE不能进一步增加TIPS术后肝脏入肝灌注,且可能加重术后短期内肝功能的损伤,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晓华;张峰;诸葛宇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苦参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苦参碱的抗氧化作用,并观察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疗效.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ASH组和苦参碱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并给予苦参碱36 mg· kg-1·d-1灌胃治疗.观察所有大鼠体质量、肝重变化,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SH组、苦参碱组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加(p值均<0.001),肝重均明显减轻(P值均<0.001).苦参碱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NASH组亦明显减轻.苦参碱组大鼠ALT、AST水平与NASH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0±3.0) U/Lvs(41.8±3.7) U/L;(233.6±9.4) U/Lvs (170.1±1.8)U/L,P值均<0.001)].苦参碱组与NASH组比较,大鼠肝组织SOD、GSH水平明显升高[(17.7±2.0) μg/mg vs(27.0±3.6)tμg/mg;(16.5±1.6) U/mg vs(28.5 ±2.1) U/mg],MDA水平明显降低[(22.9±1.9) nmol/mg vs(17.8±1.8)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苦参碱在治疗NASH大鼠中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对NASH大鼠的治疗作用显著.

    作者:艾正琳;谢步善;姚树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医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HBeAg阳性CHB的中医证治文献,提取医案的中医诊治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0篇,医案135例.共使用220种中药,其中用药频数较高的中药为柴胡、丹参、甘草、白术、茯苓等;在药物归经中频数较高的为肝经、脾经、胃经等.分析出治疗HBeAg阳性CHB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白术、白芍、郁金、丹参、甘草、茯苓、虎杖、黄芪、茵陈、白花蛇舌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药物核心组合20个;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0个.结论 通过文献挖掘及归纳分析,提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是HBeAg阳性CHB常见证型,总结出了核心药对和新处方,以供临床借鉴.

    作者:焦云涛;李小科;杨先照;叶永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6年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建议: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评估指南》摘译

    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婴幼儿疾病,大约每2500个同年龄段的新生儿中就有1例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并且很难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鉴别.目前治疗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方案,因此在新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同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提出了2016年关于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疗评估指南.该指南包括四大部分: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讨论.

    作者:马霖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6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评估和管理指南》摘译

    该指南的推荐代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的观点,并且是基于可用证据、认真考虑后得出的意见.在临床实践判断时,期望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这份指南,结合个人需求、倾向(偏好)和对患者或者使用者的价值.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并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而制订合适的医疗策略.

    作者:柳涛;张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妊娠期肝病诊治进展

    妊娠期肝病主要分为妊娠特有肝病和非妊娠特有肝病.妊娠期机体特殊的理化状态可使孕产妇肝脏代谢负担加重,一旦发生肝损伤,其程度较为严重,与孕产妇和胎儿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如不能及时诊治可使孕产妇并发症增加、围产儿病死率上升.总结了妊娠期肝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妊娠期肝病提供参考.

    作者:罗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清CA12-5水平对肝硬化腹腔积液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水平对肝硬化腹腔积液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42例.根据是否出现腹腔积液将所有患者分为腹腔积液组(n=81)和无腹腔积液组(n=61),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腹腔积液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无腹腔积液组[290.00(50.82 ~618.40) U/ml vs 15.39 (9.77 ~23.04) U/ml,Z=-8.531,P<0.01].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呈正相关(r=0.812,P<0.01),且对腹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当血清CA12-5取值为35.00 U/ml时具有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和88.5%.结论 血清CA12-5有助于肝硬化腹腔积液的诊断及监测腹腔积液的消长.

    作者:张辉;贾雷;吕栋;徐有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以这两类药物为基础所制订的现有治疗方案均不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随着对HBV复制周期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互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上述过程中不同的作用靶点,对抗HBV新药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作者:高沿航;刘培焱;高普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提高.通过检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等特异性抗体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诊断.熊去氧胆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对熊去氧胆酸生化学应答欠佳者疾病进展快,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加用布地奈德、非诺贝特、苯扎贝特或奥贝胆酸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作者:段维佳;田秋菊;尤红;贾继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特利加压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低钠血症的机制和处理原则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特利加压素可以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增加肾脏灌注,是一线治疗药物.近年来陆续报道了部分患者在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期间发生了低钠血症.由于肝硬化患者本身容易发生低钠血症,使用特利加压素可能不利于患者血钠水平的管理.总结了特利加压素治疗期间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主要介绍了特利加压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期间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以及低钠血症的处理原则,若能控制低钠血症的发生,特利加压素则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作者:游佳;江家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癌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SSI)往往增加肝癌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甚至增加病死率.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介绍了SSI的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如术前戒烟、控制血糖、改善营养和肝功能等),改进手术操作(如皮肤消毒、切口处理、精准肝切除、腹腔镜肝切除、肝断面处理、腹腔冲洗、引流管放置、预防肠道损伤和胆汁漏)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出肝癌切除术后发生SSI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预防的关键是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到术前精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管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徐锋;唐斌;戴朝六;王超;刘晓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冷激光联合胆道镜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79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周行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碎石成功,治愈率100%.68例未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术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观察后自行缓解;4例术后出现畏冷、寒颤,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均未出现胆管损伤、胆道穿孔、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好、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哲龙;潘凡;吕立志;江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