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欢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结局,并与肝脏相关事件及远期预后相关;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启动抗病毒治疗、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抗病毒疗效和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半定量组织学评分系统是公认的肝纤维化程度评估方法,是乙型肝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疗效监测的普遍手段,而形态学和结构学全定量方法可提供更客观的组织学肝纤维化评估,可望弥补传统半定量评分的主观性不足;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可减少而不会完全替代肝组织学检查,其作为启动治疗决策的界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可提供更丰富的疗效及远期预后信息.
作者:梁携儿;陈永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妊娠期肝病主要分为妊娠特有肝病和非妊娠特有肝病.妊娠期机体特殊的理化状态可使孕产妇肝脏代谢负担加重,一旦发生肝损伤,其程度较为严重,与孕产妇和胎儿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如不能及时诊治可使孕产妇并发症增加、围产儿病死率上升.总结了妊娠期肝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妊娠期肝病提供参考.
作者:罗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临床研究的102例CHB患者,分为持续治疗组(n=54)与停药组(n=48),以SF-36表测量生活质量.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96周接受评估,停药组于停药点与停药48周接受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与抗病毒前比较,持续治疗组患者抗病毒治疗96周后,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均明显升高(94.91 ±7.11 vs 92.13±10.58,81.94 ±24.96 vs 71.76±34.01,87.72±8.64 vs 82.85±12.88,59.63±14.59 vs 53.52±16.79,t=-3.786~-2.623,P值均<0.05).但心理质量除精神健康由67.30±18.94提高至75.56±15.53(t=-3.883,P<0.001)外,其余维度均无明显改善.停药组在停药后48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均有显著提高(84.20±18.97 vs 72.49±24.38,69.28 ±22.94 vs 56.41 ±18.27,75.02-±16.03 vs 68.94±14.07,t=-3.206~-2.078,P值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婚姻状况与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相关(比值比=11.61,95%可信区间:2.28~59.00,P=0.003).未婚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已婚患者,尤其是生理功能(t=-2.176,P=0.034)、生理职能(t=-2.173,P=0.034)与情感职能(t=-2.811,P=0.007).结论 抗病毒治疗能改善CHB患者的生理质量及精神健康,有效的心理干预对CHB患者尤其是已婚患者非常必要.
作者:钟春秀;蔡少航;尹军花;高钰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黑便、呕血2年余,上腹部不适2周”于2011年2月4日首次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患者于2009年9月起开始出现反复呕血、黑便,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于2009年11月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术后1周因继发性PLT增多,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波利维75 mg/d抗PLT聚集.
作者:袁伟;张宇一;张正国;邹颖;王介非;钱志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microRNA(miRNA)可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在调控HBV转录、复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总结了肝细胞内具有抗HBV作用的miRNA及4种调控机制,HBV通过HBx及自身编码miRNA等影响肝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促进复制的机制.分析表明,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相互竞争调控的结果,决定了HBV转录的活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深入研究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对探索新的抗HBV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邱华;孙学华;周振华;李曼;张鑫;高月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包括两大类:IFN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尽管现有药物已经可使大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的HBV抑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实现免疫控制和功能性治愈.未来,随着新靶点药物研发的进展,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像战胜HCV一样,战胜HBV.
作者:樊蓉;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乏力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PBC乏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研究表明PBC乏力病因包括大脑改变、睡眠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肌肉代谢异常等多种中枢性与周围性因素;而莫达非尼治疗PBC乏力的疗效尚不确切.在PBC乏力的病因与治疗领域还需要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作者:赵健;曹嘉;姚定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HBeAg阳性HBV感染者的HBsAg、PTA和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并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92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n=24)、肝硬化代偿组(n=38)和肝硬化失代偿组(n=30).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HBsAg定量、PTA及肝脏储备功能ICG R15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矿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三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2±0.43) log10 IU/ml vs(2.88±0.36) log10 IU/ml vs(2.60±0.27) log10 IU/ml,F=25.19,P<0.001];三组患者的ICG R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3.10)%vs (9.57±8.18)% vs (24.13±14.28)%,F=24.00,P=0.001];三组患者的PTA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81.00 ±17.62)% vs (83.08±9.64)%vs (62.32±16.90)%,F=13.42,P =0.009].相关分析显示三组间PTA与ICG R15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8、-0.602、-0.735,P值均<0.01);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HBsAg与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0.473,P值均<0.05),与ICG R1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7、-0.768,P值均<0.01).结论 在HBeAg阳性条件下HBsAg、PTA与ICG R15有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作者:范文海;赵正斌;陈青锋;张立婷;王霏霏;王琼;王珊;魏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28例),其中A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较A组长[(135.27±15.13) min vs(118.35±12.56) min],住院时间较A组短[(14.28±2.95) dvs(16.37±3.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3、2.516,P值分别为<0.001、0.007).术后1个月,B组患者的IgG、IgM和IgA水平明显高于A组[(14.98±3.12) vs (12.51 ±2.75)、(2.79±1.13) vs(2.25±1.02),(2.42±0.79) vs(1.87±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60、-1.945、-2.636,P值分别为<0.001、0.028、<0.005).术后1个月,A组PLT水平增加较B组明显[(302.46土15.08)×109/L vs(80.25±5.68)×109/L,t=73.481,P<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5%vs 17.86%,x2 =0.008,P=0.929).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可使患者维持较好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桂龙;丁海华;丁志清;邓先仁;夏静波;李宏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AR42J中Toll样受体(TLR) 4/核因子(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AR42J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10 nmol/L雨蛙素刺激)、Ang(1-7)组(10-7 moVL、10-6 mol/L、10-5mol/L Ang(1-7) +10 nmol/L雨蛙素)及Ang(1-7)受体抑制剂A779组(10-7 mol/L、10-6 mol/L、10-5 mol/L A779+ 10 nmol/L雨蛙素).对照组为正常生长的AR42J细胞,模型组用10 nmol/L的雨蛙素刺激AR42J分别于15 min、30 min、2h、6h、12 h及24 h收集细胞,Ang(1-7)组为不同浓度Ang(1-7)作用30 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 h收集细胞,A779组为不同浓度A779作用30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h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LR4及NF-κB在AR42J中的表达部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AR42J细胞中可见TLR4及NF-κB均于细胞胞浆中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LR4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先增高后减少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及6h显著升高,12h显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F-κB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现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6h、12h及24 h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g(1-7)浓度为10-5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70±0.046 vs 0.893±0.057,0.520±0.071 vs0.750±0.057,P值均<0.05).A779浓度为10-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680±0.045 vs 0.563±0.088,0.617±0.071 vs 0.453±0.054,P值均<0.05).结论 雨蛙素刺激的AR42J细胞中,Ang(1-7)能够下调TLR4,抑制NF-κB激活发挥作用.
作者:王艳;崔立建;肖红丽;王国兴;阴赪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婴幼儿疾病,大约每2500个同年龄段的新生儿中就有1例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并且很难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鉴别.目前治疗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方案,因此在新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同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提出了2016年关于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疗评估指南.该指南包括四大部分: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讨论.
作者:马霖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水平对肝硬化腹腔积液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42例.根据是否出现腹腔积液将所有患者分为腹腔积液组(n=81)和无腹腔积液组(n=61),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腹腔积液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无腹腔积液组[290.00(50.82 ~618.40) U/ml vs 15.39 (9.77 ~23.04) U/ml,Z=-8.531,P<0.01].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呈正相关(r=0.812,P<0.01),且对腹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当血清CA12-5取值为35.00 U/ml时具有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和88.5%.结论 血清CA12-5有助于肝硬化腹腔积液的诊断及监测腹腔积液的消长.
作者:张辉;贾雷;吕栋;徐有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热休克蛋白(HSP) 70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及调节机制尚不清楚,能否为HCC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HSP70来源及家族、在HCC中的异常表达、与HCC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HC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何泽玲;曹建彪;范公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细胞内铜离子的跨膜转运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肾脏、大脑、角膜等部位,引起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其中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为少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如下.
作者:崔园园;杨以良;王莎莎;华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诊断技术,近年来在慢性肝脏疾病的诊断、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及分类、不同类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指出超声弹性成像具有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组织硬度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超声成像的不足,丰富了诊断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晓彤;郭丽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该指南的推荐代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的观点,并且是基于可用证据、认真考虑后得出的意见.在临床实践判断时,期望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这份指南,结合个人需求、倾向(偏好)和对患者或者使用者的价值.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并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而制订合适的医疗策略.
作者:柳涛;张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苦参碱的抗氧化作用,并观察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疗效.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ASH组和苦参碱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并给予苦参碱36 mg· kg-1·d-1灌胃治疗.观察所有大鼠体质量、肝重变化,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SH组、苦参碱组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加(p值均<0.001),肝重均明显减轻(P值均<0.001).苦参碱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NASH组亦明显减轻.苦参碱组大鼠ALT、AST水平与NASH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0±3.0) U/Lvs(41.8±3.7) U/L;(233.6±9.4) U/Lvs (170.1±1.8)U/L,P值均<0.001)].苦参碱组与NASH组比较,大鼠肝组织SOD、GSH水平明显升高[(17.7±2.0) μg/mg vs(27.0±3.6)tμg/mg;(16.5±1.6) U/mg vs(28.5 ±2.1) U/mg],MDA水平明显降低[(22.9±1.9) nmol/mg vs(17.8±1.8)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苦参碱在治疗NASH大鼠中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对NASH大鼠的治疗作用显著.
作者:艾正琳;谢步善;姚树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入本院前半月余发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就诊于临夏州中心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示:符合肝左叶臣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形成.未行特殊处理,建议转院治疗,于2016年5月4日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少量饮酒.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为牧区,家中饲养牛羊及犬类.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胃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柔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扣击痛阴性,肾区扣击痛阴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
作者:汪志伟;李强;柴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BV逆转录酶区A181T(rtA181T)位点突变对Huh7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别转染1.3merHBV野生型质粒(WT组)、1.3mer HBV rtA181T突变型质粒(181T组)及1∶1共转WT和rtA181T突变型质粒(WT+ 181T组).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BV表面蛋白(HBs)表达水平,EUSA检测细胞外HBsAg表达水平;Westem Blot分析内源性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及P62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的转录水平;同时转染绿色荧光蛋白LC3后,免疫荧光检测自噬颗粒.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观察181T组、WT组及WT+181T组细胞内均有HBs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81T组细胞内的HBs表达高于WT组和WT+181T组.ELISA检测3组细胞培养上清的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39,P<0.001),其中181T组细胞外的HBsAg水平(0.111 ±0.056)远远低于WT组(3.157±0.490)和WT+ 181T组(2.240 ±0.797)(P值均<0.001);WT组、181T组和WT+181T组均可见LC3-Ⅱ自噬颗粒聚集,181T组LC3-Ⅱ表达水平高于WT组和WT+ 181T组,而P62水平低于WT组和WT+ 181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81T组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WT组和WT+ 181T组(P值均<0.05).结论 HBVrtA181T突变可导致HBsAg分泌障碍,并增加Huh7细胞的自噬水平.
作者:时景仁;郭向华;王洁琳;王珊珊;乔录新;陈德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胆道外科手术过程中发现肝吸虫病的临床特点,为肝吸虫病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诊疗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胆道手术中及术后发现的15例肝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5例患者全部为男性,其中5例患者明确曾生食淡水鱼虾,8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7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均于术中或术后引流液中发现成虫.15例患者规律驱虫治疗后治愈.结论 胆道探查术中发现灰黑色或鲜红色瓜子样絮状物,应高度怀疑肝吸虫,并建议术中留置T管引流;腹腔镜胆道探查术T管引流术后或ERCP鼻胆管引流术后发现可疑肝吸虫,需进一步行微生物学检查;已经明确的肝吸虫病,需杜绝生食鱼虾并行规律的驱虫治疗.
作者:亓文磊;张若岩;柴文刚;柳明江;杜晓宏;叶军锋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