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紧张素1-7对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的影响

王艳;崔立建;肖红丽;王国兴;阴赪宏

关键词:胰腺炎, 细胞系, 血管紧张素类, Toll样受体4, NF-κB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AR42J中Toll样受体(TLR) 4/核因子(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AR42J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10 nmol/L雨蛙素刺激)、Ang(1-7)组(10-7 moVL、10-6 mol/L、10-5mol/L Ang(1-7) +10 nmol/L雨蛙素)及Ang(1-7)受体抑制剂A779组(10-7 mol/L、10-6 mol/L、10-5 mol/L A779+ 10 nmol/L雨蛙素).对照组为正常生长的AR42J细胞,模型组用10 nmol/L的雨蛙素刺激AR42J分别于15 min、30 min、2h、6h、12 h及24 h收集细胞,Ang(1-7)组为不同浓度Ang(1-7)作用30 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 h收集细胞,A779组为不同浓度A779作用30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h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LR4及NF-κB在AR42J中的表达部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AR42J细胞中可见TLR4及NF-κB均于细胞胞浆中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LR4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先增高后减少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及6h显著升高,12h显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F-κB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现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6h、12h及24 h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g(1-7)浓度为10-5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70±0.046 vs 0.893±0.057,0.520±0.071 vs0.750±0.057,P值均<0.05).A779浓度为10-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680±0.045 vs 0.563±0.088,0.617±0.071 vs 0.453±0.054,P值均<0.05).结论 雨蛙素刺激的AR42J细胞中,Ang(1-7)能够下调TLR4,抑制NF-κB激活发挥作用.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肝泡状棘球蚴病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入本院前半月余发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就诊于临夏州中心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示:符合肝左叶臣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形成.未行特殊处理,建议转院治疗,于2016年5月4日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少量饮酒.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为牧区,家中饲养牛羊及犬类.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胃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柔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扣击痛阴性,肾区扣击痛阴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

    作者:汪志伟;李强;柴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以这两类药物为基础所制订的现有治疗方案均不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随着对HBV复制周期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互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上述过程中不同的作用靶点,对抗HBV新药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作者:高沿航;刘培焱;高普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胃窦异位胰腺误诊为肝囊肿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7岁,以“发现肝脏囊性占位4年”为主诉于2014年5月4日收入本院.患者4年前至当地医院体检腹部彩超示肝左叶囊性回声,大小约10 mm×20 mm,未予处理,2个月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左叶囊性回声(50 mm×60 mm),内透声欠佳,无腹痛、腹胀,无反酸、暖气,无呕血、黑便,无腹泻、便秘及里急后重,无食欲减退等,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本院.

    作者:郝乔;薛建锋;田向永;胡俊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乏力机制与治疗进展

    乏力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PBC乏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研究表明PBC乏力病因包括大脑改变、睡眠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肌肉代谢异常等多种中枢性与周围性因素;而莫达非尼治疗PBC乏力的疗效尚不确切.在PBC乏力的病因与治疗领域还需要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作者:赵健;曹嘉;姚定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细胞内铜离子的跨膜转运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肾脏、大脑、角膜等部位,引起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其中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为少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如下.

    作者:崔园园;杨以良;王莎莎;华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合并腹水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予保肝、退黄、利尿、白蛋白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和恩替卡韦联合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载量、临床疗效及24 h尿量和腹水消退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2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后TBil、ALT、AST、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l:(197.4±47.6)μmol/L vs (287.5 ±150.6) μmol/L,t =2.30,P<0.05;ALT:(189.4-±63.8) U/Lvs (263.4±79.5) U/L,t=2.73,P<0.05;AST:(138.7±87.5) U/Lvs (250.8 ±90.4) U/L,t=3.43,P<0.05;PTA:(63.5±17.0)% vs(45.5±15.1)%,t=2.60,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0.48% vs 28.57%,,=4.32,P<0.05;总有效率:85.71% vs66.67%,,=4.20,P<0.05);治疗组患者腹水消退情况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7.62% vs 23.81%,∥=13.20,P<0.05;总有效率:88.10% vs 52.38%,∥=12.81,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姬会春;张振江;朱芳;刘军权;刘庆德;庞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叉头框蛋白Q1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叉头框蛋白Q1(FOXQ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手术切除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预后的影响,分析FOXQ1在评估肝癌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20例.采用免疫组化分析FOXQ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利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分析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率(DF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Q1在癌组织中呈深褐色,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5年的DFS受肝脏TNM分期[风险比(HR)=0.347,95%可信区间(95% CI):0.210 ~ 0.573,P<0.001]、肝内肿瘤个数(HR=0.294,95%CI:0.176 ~0.490,P<0.001)、HBV感染情况(HR=0.395,95%CI:0.222 ~0.704,P=0.002)、AFP表达水平(HR=0.348,95%CI:0.207 ~0.586,P<0.001)、是否肝硬化(HR =0.414,95%CI:0.244~0.702,P=0.001)、FOXQ1高表达(HR=1.968,95%CI:1.171 ~3.308,P=0.011)等因素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患者术后5年的DFS与TNM分期(HR=0.466,95%CI:0.248 ~0.874,P=0.017)、肝内肿瘤个数(HR=0.427,95%CI:0.216 ~0.844,P=0.014)、FOXQ1高表达(HR=2.896,95%CI:1.628 ~ 5.152,P<0.001)有关,FOXQ1高表达的患者治疗后无瘤生存时间小于FOXQ1低表达患者(18个月vs 26个月,x2=5.006,P=0.025).结论 FOXQ1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价肝癌治疗效果.

    作者:周益龙;陈橼;张一心;邵冰峰;张素青;徐爱兵;何松;李拥军;田思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女性生育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生育因素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8月就诊于西京医院并明确诊断的273名PBC女性患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肝性脑病及经电话回访后资料不全的患者,共纳入有女性亲属配比的54名女性PBC患者(PBC组)加入本次调查研究.同一时间段收集与PBC患者在10岁年龄段内的女性亲属,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经电话回访资料不全者,共纳入88名参与者(亲属组).对所有入选者采用PBC女性生育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BC组平均生育次数显著大于亲属组(2.55±1.84 vs 1.84±0.95;t=2.708,P=0.009).对2组生育次数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连续变量统计分析提示,生育次数与PBC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P=0.002).结论 生育次数可能是PBC发病的相关因素,通过剂量-反应关系参与PBC发病.对于PBC易感性的女性,减少生育次数可能会降低其发生PBC的概率.

    作者:陈晶;郭长存;时永全;周新民;何晓霞;陈瑜;王璐;郭冠亚;韩者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华法林抗凝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血栓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黑便、呕血2年余,上腹部不适2周”于2011年2月4日首次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患者于2009年9月起开始出现反复呕血、黑便,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于2009年11月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术后1周因继发性PLT增多,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波利维75 mg/d抗PLT聚集.

    作者:袁伟;张宇一;张正国;邹颖;王介非;钱志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妊娠期肝病诊治进展

    妊娠期肝病主要分为妊娠特有肝病和非妊娠特有肝病.妊娠期机体特殊的理化状态可使孕产妇肝脏代谢负担加重,一旦发生肝损伤,其程度较为严重,与孕产妇和胎儿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如不能及时诊治可使孕产妇并发症增加、围产儿病死率上升.总结了妊娠期肝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妊娠期肝病提供参考.

    作者:罗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指导临床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指导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IL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解放军三○二医院收治的、按照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推荐的HILI诊断策略诊断为HILI的59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按照《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推荐的HILI诊断标准,595例(100%)诊断为疑似HILI,234例(39.3%)诊断为临床HILI,52例(8.7%)诊断为确定HILI.在临床HILI和确定HILI患者中,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分别占85.0%、94.2%;严重程度分级以重度为主,分别占52.6%、42.3%.疑似、临床、确定HILI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治愈为主,分别占81.5%、82.5%、80.8%.结论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可有效指导HILI诊断,避免临床误诊发生,为中草药的安全应用提供保障,其临床诊断指导价值有待更多前瞻性研究探讨.

    作者:朱云;王睿林;孙雪英;余思邈;景婧;王伽伯;何婷婷;黄奕雪;王丽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6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评估和管理指南》摘译

    该指南的推荐代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的观点,并且是基于可用证据、认真考虑后得出的意见.在临床实践判断时,期望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这份指南,结合个人需求、倾向(偏好)和对患者或者使用者的价值.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并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而制订合适的医疗策略.

    作者:柳涛;张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医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HBeAg阳性CHB的中医证治文献,提取医案的中医诊治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0篇,医案135例.共使用220种中药,其中用药频数较高的中药为柴胡、丹参、甘草、白术、茯苓等;在药物归经中频数较高的为肝经、脾经、胃经等.分析出治疗HBeAg阳性CHB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白术、白芍、郁金、丹参、甘草、茯苓、虎杖、黄芪、茵陈、白花蛇舌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药物核心组合20个;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0个.结论 通过文献挖掘及归纳分析,提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是HBeAg阳性CHB常见证型,总结出了核心药对和新处方,以供临床借鉴.

    作者:焦云涛;李小科;杨先照;叶永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热休克蛋白(HSP) 70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及调节机制尚不清楚,能否为HCC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HSP70来源及家族、在HCC中的异常表达、与HCC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HC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何泽玲;曹建彪;范公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发作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临床特点,为诊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n=51)和阴性组(n=2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起病,ALT水平为523 ~2940 U/L,表现为黄疸型肝炎64例(86.49%),4周内临床治愈65例(87.84%).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HBeAg阴性组患者的TBil水平[(141.1±132.9) μmol/L]较阳性组[(80.1 ±68.8)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5,P=0.00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发病过程类似于急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的TBil水平较高,肝细胞损伤较重.

    作者:阮建文;高丽娟;苏汝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细胞内源性micro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

    microRNA(miRNA)可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在调控HBV转录、复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总结了肝细胞内具有抗HBV作用的miRNA及4种调控机制,HBV通过HBx及自身编码miRNA等影响肝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促进复制的机制.分析表明,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相互竞争调控的结果,决定了HBV转录的活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深入研究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对探索新的抗HBV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邱华;孙学华;周振华;李曼;张鑫;高月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分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临床研究的102例CHB患者,分为持续治疗组(n=54)与停药组(n=48),以SF-36表测量生活质量.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96周接受评估,停药组于停药点与停药48周接受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与抗病毒前比较,持续治疗组患者抗病毒治疗96周后,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均明显升高(94.91 ±7.11 vs 92.13±10.58,81.94 ±24.96 vs 71.76±34.01,87.72±8.64 vs 82.85±12.88,59.63±14.59 vs 53.52±16.79,t=-3.786~-2.623,P值均<0.05).但心理质量除精神健康由67.30±18.94提高至75.56±15.53(t=-3.883,P<0.001)外,其余维度均无明显改善.停药组在停药后48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均有显著提高(84.20±18.97 vs 72.49±24.38,69.28 ±22.94 vs 56.41 ±18.27,75.02-±16.03 vs 68.94±14.07,t=-3.206~-2.078,P值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婚姻状况与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相关(比值比=11.61,95%可信区间:2.28~59.00,P=0.003).未婚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已婚患者,尤其是生理功能(t=-2.176,P=0.034)、生理职能(t=-2.173,P=0.034)与情感职能(t=-2.811,P=0.007).结论 抗病毒治疗能改善CHB患者的生理质量及精神健康,有效的心理干预对CHB患者尤其是已婚患者非常必要.

    作者:钟春秀;蔡少航;尹军花;高钰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提高.通过检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等特异性抗体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诊断.熊去氧胆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对熊去氧胆酸生化学应答欠佳者疾病进展快,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加用布地奈德、非诺贝特、苯扎贝特或奥贝胆酸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作者:段维佳;田秋菊;尤红;贾继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ETV)联合胸腺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科就诊的HBeAg阳性CHB患者10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两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用ETV治疗,观察组应用ETV联合胸腺肽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免疫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Alb/Glo、ALT、AST、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3±0.57)vs(1.50±0.51)、(42.58±14.32) U/L vs(54.26±18.78)U/L、(35.79±10.33) U/L vs(49.97±17.84) U/L、(18.89±6.02) μmol/L vs(25.24±9.06) μmol/L,t值分别为2.210、3.634、5.055、4.290,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片段、Ⅲ型前胶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34±11.02) ng/ml vs(102.57±16.41) ng/ml、(91.68±11.53) ng/ml vs(151.23±16.71) ng/ml、(81.02±12.64) μg/ml vs(118.47土18.01)μg/rl、(70.44 ±13.06) μg/ml vs (91.57±17.16) μg/ml,t值分别为13.840、21.555、12.507、7.200,P值均<0.001];治疗12、24及48周时,观察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29.63%、46.30%、57.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6%、22.22%、25.93%(,值分别为4.475、6.948、11.009,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血清IL-4为(2.69±1.23)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1.44) pg/ml(t =6.558,P<0.001),IFNγ水平为(1.82±0.89)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2±0.56) pg,/ml(t=4.812,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70%,与对照组的1.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3,P=0.558).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能够促进肝功能康复,调节免疫功能,提高HBeAg阴转率并抑制肝纤维化进程.

    作者:黄玲;宁惠明;徐燕华;汤群;欧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展望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包括两大类:IFN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尽管现有药物已经可使大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的HBV抑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实现免疫控制和功能性治愈.未来,随着新靶点药物研发的进展,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像战胜HCV一样,战胜HBV.

    作者:樊蓉;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