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龙;陈橼;张一心;邵冰峰;张素青;徐爱兵;何松;李拥军;田思源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结局,并与肝脏相关事件及远期预后相关;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启动抗病毒治疗、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抗病毒疗效和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半定量组织学评分系统是公认的肝纤维化程度评估方法,是乙型肝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疗效监测的普遍手段,而形态学和结构学全定量方法可提供更客观的组织学肝纤维化评估,可望弥补传统半定量评分的主观性不足;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可减少而不会完全替代肝组织学检查,其作为启动治疗决策的界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可提供更丰富的疗效及远期预后信息.
作者:梁携儿;陈永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7岁,以“发现肝脏囊性占位4年”为主诉于2014年5月4日收入本院.患者4年前至当地医院体检腹部彩超示肝左叶囊性回声,大小约10 mm×20 mm,未予处理,2个月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左叶囊性回声(50 mm×60 mm),内透声欠佳,无腹痛、腹胀,无反酸、暖气,无呕血、黑便,无腹泻、便秘及里急后重,无食欲减退等,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本院.
作者:郝乔;薛建锋;田向永;胡俊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临床特点,为诊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n=51)和阴性组(n=2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起病,ALT水平为523 ~2940 U/L,表现为黄疸型肝炎64例(86.49%),4周内临床治愈65例(87.84%).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HBeAg阴性组患者的TBil水平[(141.1±132.9) μmol/L]较阳性组[(80.1 ±68.8)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5,P=0.00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发病过程类似于急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的TBil水平较高,肝细胞损伤较重.
作者:阮建文;高丽娟;苏汝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ⅡPS)联合脾动脉栓塞(SAE)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肝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行TIPS治疗的患者共24例,根据是否联合SAE分为TIPS组(n=14)和TIPS联合SAE组(n=10),分别在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测量肝动脉和门静脉直径、血流速率和血流量,检测术前及术后肝功能(ALT、AST、TBil),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肝性脑病、脾脓肿)的发生情况.各组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2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TIPS联合SAE组术后5d较术前肝动脉血流速率[200.00(168.25~224.75) cm/s vs91.35(76.00 ~ 113.25) cm/s]、门静脉血流速率[60.30(49.85~ 75.70) cm/s vs 28.30(21.20 ~ 30.00) cm/s]、肝动脉血流量[188.00(172.00 ~232.00) ml/min vs 79.10(61.15~89.75) ml/min]显著增加(Z值分别为2.803、2.666、2.803,P值分别为0.005、0.008、0.005),门静脉压力[29.50(24.50 ~34.00)cm H2O vs 38.00(34.00 ~41.75)cm H2O]显著下降(Z=-2.668,P=0.008);ALT[61.30(28.55 ~ 139.60) U/L vs 21.10(14.00~26.95) U/L]、AST[43.70(22.67 ~ 106.27) U/L vs 23.20(20.97 ~ 36.87) U/L]、TBil[31.75(17.95 ~ 36.92) μmol/L vs 15.35(13.10 ~ 18.62) μmol/L]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2.429、2.599、2.803,P值分别为0.015、0.009、0.005).术后30 d AST较术前显著升高[49.00(26.10 ~58.35) U/L vs 23.20(20.97 ~36.87) U/L](t =2.100,P=0.036),ALT、TBil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PS组术后30 d TBil显著高于TIPS联合SAE组[35.00(24.00 ~51.25) μmol/L vs 18.30(12.55 ~31.00) μmol/L](Z=-2.371,P=0.017).术后3个月,TIPS组发生肝性脑病1例(2级);TIPS联合SAE组发生肝性脑病l例(3级),脾脓肿2例.结论 TIPS术后肝动脉入肝灌注显著增加,联合SAE不能进一步增加TIPS术后肝脏入肝灌注,且可能加重术后短期内肝功能的损伤,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晓华;张峰;诸葛宇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黑便、呕血2年余,上腹部不适2周”于2011年2月4日首次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患者于2009年9月起开始出现反复呕血、黑便,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于2009年11月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术后1周因继发性PLT增多,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波利维75 mg/d抗PLT聚集.
作者:袁伟;张宇一;张正国;邹颖;王介非;钱志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婴幼儿疾病,大约每2500个同年龄段的新生儿中就有1例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并且很难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鉴别.目前治疗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方案,因此在新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同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提出了2016年关于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疗评估指南.该指南包括四大部分: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讨论.
作者:马霖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特利加压素可以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增加肾脏灌注,是一线治疗药物.近年来陆续报道了部分患者在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期间发生了低钠血症.由于肝硬化患者本身容易发生低钠血症,使用特利加压素可能不利于患者血钠水平的管理.总结了特利加压素治疗期间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主要介绍了特利加压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期间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以及低钠血症的处理原则,若能控制低钠血症的发生,特利加压素则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作者:游佳;江家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长春市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血清标志物及肝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5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702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并检测HBV DNA载量、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分析基因型与临床检测项目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HBV基因型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702例HBV感染者中成功分型664例,其中C基因型484例(72.9%),B基因型168例(25.3%),B+C基因型12例(1.8%).HBV基因型分布无性别、年龄差异.C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载量为(6.68±1.20) log10拷贝/ml,显著高于B基因型(5.15±1.37) 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4,P<0.001);C基因型HBsAg(+) +HBeAg(+)+抗-HBc(+)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87,p<0.001);但HBsAg(+)+抗-HBe(+)+抗-HB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24,P=0.145);B基因型HBsAg和抗-HBc双阳性率显著高于C基因型(,=28.780,P<0.001).C基因型感染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307.6±113.4)U/L vs(285.8±96.2) U/L,(211.1 ±96.4) U/L vs(192.7 ±89.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9、2.172,P值分别为0.026、0.030).C基因型感染者Alb水平(37.6 ±9.1)g/L低于B基因型(39.9±1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7).C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264例,肝硬化202例,肝癌18例,B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142例,肝硬化20例,肝癌6例,前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 894.000,P <0.001).结论 长春市HBV感染者以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次之.HB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差异无关.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较为活跃,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高于B基因型.
作者:袁野;于雪娇;卢念红;张明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microRNA(miRNA)可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在调控HBV转录、复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总结了肝细胞内具有抗HBV作用的miRNA及4种调控机制,HBV通过HBx及自身编码miRNA等影响肝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促进复制的机制.分析表明,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相互竞争调控的结果,决定了HBV转录的活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深入研究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对探索新的抗HBV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邱华;孙学华;周振华;李曼;张鑫;高月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28例),其中A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较A组长[(135.27±15.13) min vs(118.35±12.56) min],住院时间较A组短[(14.28±2.95) dvs(16.37±3.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3、2.516,P值分别为<0.001、0.007).术后1个月,B组患者的IgG、IgM和IgA水平明显高于A组[(14.98±3.12) vs (12.51 ±2.75)、(2.79±1.13) vs(2.25±1.02),(2.42±0.79) vs(1.87±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60、-1.945、-2.636,P值分别为<0.001、0.028、<0.005).术后1个月,A组PLT水平增加较B组明显[(302.46土15.08)×109/L vs(80.25±5.68)×109/L,t=73.481,P<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5%vs 17.86%,x2 =0.008,P=0.929).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可使患者维持较好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桂龙;丁海华;丁志清;邓先仁;夏静波;李宏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细胞内铜离子的跨膜转运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肾脏、大脑、角膜等部位,引起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其中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为少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如下.
作者:崔园园;杨以良;王莎莎;华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EARS)在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行Ⅰ期缝合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按其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不同分为EARS组(n=32例)和对照组(n=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观察项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ERAS组患者较对照组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停止输液的时间明显缩短[(1.6±0.9)d vs (2.7±1.0)d,(5.1±1.0)dvs (6.8±1.1)d,(3.8±1.0)dvs (4.9±1.2)d,t值分别为-5.675、-5.910、-3.923,P值均<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提前[(1.0±0.3)dvs(1.6±0.7)d,(1.1±0.4)dvs(1.8±0.6)d,t值分别为-4.313、-4.842,P值均<0.01],住院总费用降低[(17433.5 ±1411.3)万元vs(26 651.6±2945.8)万元,t=-15.942,P<0.001],且术后疼痛例数少于对照组[4(12.5%) vs13(40.6%),x2=6.490,P=0.011],术后ERAS组患者ALT和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5 ±35.34) U/L vs(179.00 ±48.64) U/L,(50.78±12.60) μmol/L vs(79.70±18.56)μmol/L,t值分别为-5.973、-7.090,P值均<0.05].结论 EARS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围手术期治疗实用性高,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刘进衡;王妍亭;易斌;高原;陈安平;张胜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冷激光联合胆道镜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79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周行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碎石成功,治愈率100%.68例未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术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观察后自行缓解;4例术后出现畏冷、寒颤,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均未出现胆管损伤、胆道穿孔、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好、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哲龙;潘凡;吕立志;江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诊断技术,近年来在慢性肝脏疾病的诊断、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及分类、不同类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指出超声弹性成像具有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组织硬度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超声成像的不足,丰富了诊断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晓彤;郭丽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以这两类药物为基础所制订的现有治疗方案均不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随着对HBV复制周期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互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上述过程中不同的作用靶点,对抗HBV新药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作者:高沿航;刘培焱;高普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PEG-IFNα-2a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血清学应答不佳序贯应用替诺福韦酯(TDF)治疗24周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6月-2016年2月就诊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经PEG-IFNα-2a 180 μg/周治疗48周HBeAg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的CHB患者共21例.其中11例患者加用TDF 300 mg/d,12周后停用PEG-IFNα-2a,继续予TDF单药治疗12周;10例患者序贯阿德福韦酯(ADV) 10 mg/d单药治疗24周.治疗12、24周时检测HBV DNA,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对比两组疗效.两组计量资料比匕较,满足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治疗12、24周时,两组患者的HBsAg、HBe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HBeAg转换率(18.2%,2/11)与ADV组(10.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患者治疗12、24周时HBeAg分别为(1.75±0.59) log10 S/CO、(1.61±0.70) log10S/CO,较基线[(1.86±0.58) log10S/CO]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27);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ALT水平低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15.0 ~27.0)U/L vs 33.0(21.5-63.5) U/L;U=-2.616,P=0.046].两组患者eGFR水平在治疗12、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PEG-IFNeα-2a单药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应答不佳的CHB患者,加用TDF 12周后再单用TDF 12周较直接序贯ADV治疗,短期内更有助于降低血清ALT和HBeAg水平.
作者:吕莹;陈晓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该指南的推荐代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的观点,并且是基于可用证据、认真考虑后得出的意见.在临床实践判断时,期望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这份指南,结合个人需求、倾向(偏好)和对患者或者使用者的价值.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并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而制订合适的医疗策略.
作者:柳涛;张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提高.通过检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等特异性抗体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诊断.熊去氧胆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对熊去氧胆酸生化学应答欠佳者疾病进展快,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加用布地奈德、非诺贝特、苯扎贝特或奥贝胆酸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作者:段维佳;田秋菊;尤红;贾继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苦参碱的抗氧化作用,并观察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疗效.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ASH组和苦参碱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并给予苦参碱36 mg· kg-1·d-1灌胃治疗.观察所有大鼠体质量、肝重变化,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SH组、苦参碱组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加(p值均<0.001),肝重均明显减轻(P值均<0.001).苦参碱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NASH组亦明显减轻.苦参碱组大鼠ALT、AST水平与NASH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0±3.0) U/Lvs(41.8±3.7) U/L;(233.6±9.4) U/Lvs (170.1±1.8)U/L,P值均<0.001)].苦参碱组与NASH组比较,大鼠肝组织SOD、GSH水平明显升高[(17.7±2.0) μg/mg vs(27.0±3.6)tμg/mg;(16.5±1.6) U/mg vs(28.5 ±2.1) U/mg],MDA水平明显降低[(22.9±1.9) nmol/mg vs(17.8±1.8)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苦参碱在治疗NASH大鼠中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对NASH大鼠的治疗作用显著.
作者:艾正琳;谢步善;姚树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HBeAg阳性HBV感染者的HBsAg、PTA和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并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92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n=24)、肝硬化代偿组(n=38)和肝硬化失代偿组(n=30).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HBsAg定量、PTA及肝脏储备功能ICG R15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矿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三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2±0.43) log10 IU/ml vs(2.88±0.36) log10 IU/ml vs(2.60±0.27) log10 IU/ml,F=25.19,P<0.001];三组患者的ICG R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3.10)%vs (9.57±8.18)% vs (24.13±14.28)%,F=24.00,P=0.001];三组患者的PTA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81.00 ±17.62)% vs (83.08±9.64)%vs (62.32±16.90)%,F=13.42,P =0.009].相关分析显示三组间PTA与ICG R15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8、-0.602、-0.735,P值均<0.01);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HBsAg与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0.473,P值均<0.05),与ICG R1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7、-0.768,P值均<0.01).结论 在HBeAg阳性条件下HBsAg、PTA与ICG R15有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作者:范文海;赵正斌;陈青锋;张立婷;王霏霏;王琼;王珊;魏昕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