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中CXCL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立武;贺海珍;朱从伦;沈慧;彭鲁璐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趋化因子, CXCL9,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检测趋化因子CXCL9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5例CRC及55例癌旁组织中CXCL9的表达.结果 CRC中CXCL9高表达51例(53.7%,51/95),癌旁组织中高表达11例(20.0%,11/55).CXCL9在CRC中高表达发生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CXCL9高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高、未达浆膜浸润、淋巴结无转移及TNM低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CXCL9高表达CRC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 CXCL9可能参与CRC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提示CRC患者预后较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分型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EBV原位感染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各项实验室检查、淋巴结活检病理数据,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和EBER原位杂交双重标记检测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9例患者平均年龄22岁,起病急,病程短,发热、肝脾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多数EBV CAV-IgM抗体阳性,EBV-DNA载量均增高,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肝功能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大于10%.外周血免疫表型为高表达全T细胞标记及CD8,而CD4表达明显减低甚至不表达,CD4+/CD8+比值倒置.淋巴结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呈斑驳状,可见B细胞分化谱,无包膜增厚及间质纤维增生;病变以CD3阳性的淋巴细胞为主,CD20及CD30阳性的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散在分布,强弱不等;EBER原位杂交阳性的部位主要在T区.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V引起的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工作中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误诊,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张会超;陈砚凝;黄晨;王芃堉;张红;丁雅雯;刘丽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发生于蒙古族的经典型Kaposi肉瘤1例

    患者男性,61岁,蒙古族.因双下肢皮疹样改变,右下肢肿胀3个月余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发现有脚踝皮肤肿物,成片、结痂、流脓,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伴肿胀,于当地医院手术,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1个月前出现双侧踝关节红肿、斑片状改变,并向胫前蔓延,双小腿胫前皮肤局部增生隆起、局部破溃,可见脓血性液渗出,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临床诊断为假性Kaposi肉瘤,行病理学检查示:经典型Kaposi肉瘤.目前患者出现有下肢肿胀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血管外科就诊,门诊以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经典型Kaposi肉瘤收入院.患者一直居住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否认疫区居住史;无输血、吸毒及冶游史.

    作者:王音;赵蒙;童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长链非编码RNA-HOTAIR对子宫内膜癌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HOTAIR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 收集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20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0例,采用RT-PCR检测lncRNA-HOTAIR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各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HOTAIR-siRNA转染Ishikawa细胞;分别采用MT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对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相比,lncRNA-HOTAIR在各期子宫内膜癌组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ln-cRNA-HOTAIR在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不典型性增生子宫内膜组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HOTAIR-siRNA靶向抑制组的细胞增殖水平、侵袭能力与迁移能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lncRNA-HOTAIR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转移侵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明娟;周晓慧;刘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肾脏横纹肌样滑膜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罕见的肾脏横纹肌样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横纹肌样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形态,对其原发灶和转移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查及SS18-SSX融合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31岁,2014年11月影像学检查发现右肾肿瘤,行右肾根治性手术,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短梭形,弥漫排列,胞质丰富,可见嗜伊红团块样物,初次病理诊断为肾脏横纹肌样瘤.2015年10月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及膈肌间占位,行肝脏肿瘤及部分膈肌切除,镜下见肿瘤细胞均呈长梭形,细胞密集,交叉束状排列,细胞质较少,胞质内未出现嗜伊红团块样物,该形态学为典型滑膜肉瘤.免疫表型:EMA、TLE1、vimentin、CD56均阳性,INI1阴性.FISH检测SS18-SSX融合基因,原发灶和转移灶均为阳性,终证实原发灶即为滑膜肉瘤.结论 肾脏横纹肌样滑膜肉瘤罕见,易误诊为肾脏横纹肌样瘤,该例肾脏横纹肌样滑膜肉瘤拓宽了肾脏横纹肌样肿瘤的鉴别诊断瘤谱,即使为典型的横纹肌样形态,也需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别诊断.SS18-SSX融合基因检测阳性是确诊滑膜肉瘤的依据.

    作者:袁伟;陈伶俐;侯英勇;侯君;纪元;曾海英;黄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软组织肿瘤分子病理进展

    软组织肿瘤分布广、类型多、形态结构复杂多变,且不同类型的软组织肿瘤在组织形态上相互重叠;良性软组织肿瘤较常见,但恶性软组织肿瘤——肉瘤相对少见(约占恶性肿瘤的1%).近十年由于免疫组化新抗体的不断出现和分子病理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一些软组织肿瘤有了新的认识,并相继报道一系列软组织肿瘤的新病种、新类型或亚型.本文简要介绍软组织肿瘤分子病理进展和展望,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作者:韩安家;石慧娟;李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回盲部复发的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

    患者男性,15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伴包块5个月入院,伴体重减轻,曾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并予输液治疗,疼痛稍好转但包块未缩小.2015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查体触及右下腹肿物,质韧,无触痛,边界清,活动度可CT检查发现包块位于回盲部(图1、2),大小5 cm×4 cm×4 cm,未突破浆膜,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膜壁及盆腔未见种植及转移.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左半端侧吻合术.

    作者:韩明芳;金树;王春龙;曾晓锋;杨根梦;李利华;薛凤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肺腺癌中PD-1、PD-L1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肺腺癌程序性死亡分子-1 (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蛋白的表达与K-RAS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PD-1、PD-L1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RAS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 肺腺癌组织中PD-1、PD-L1的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病变肺组织(P<0.01),PD-1、PD-L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36例肺腺癌样本中发生K-RAS基因突变者8例(22.2%),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PD-1、PD-L1蛋白表达与K-RAS突变无关(P>0.05).结论 PD-1、PD-L1蛋白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肺组织,但两者表达程度与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K-RAS基因突变无关.

    作者:王珊;董丽儒;任会强;刘爱东;熊艳杰;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

    目的 探讨TNF-α和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38例DLBCL患者及77例健康对照者TNF-α和IL-10基因6个位点SNPs,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浆TNF-α和IL-10浓度.结果 DLBCL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8个候选的SNPs位点中,TNF-α-863 C/A多态性分布在DLBCL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其中CA/AA基因型携带者罹患DLBCL的风险为CC基因型的2.280倍(95% CI=1.091 ~4.765,P=0.028),其余7个SNPs多态性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排除患病状况对血浆TNF-α和IL-10水平的影响后,各基因多态性对其相应血浆浓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TNF-α-863C/A位点多态性与DLBCL易感性有关,IL-10可能在DLBCL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沈艳;顾霞;富玲;邹红云;石雨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界限清楚,由硬化性脂肪肉瘤、脑膜上皮样漩涡状、骨化生和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等成分构成,脑膜上皮样漩涡状成分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呈漩涡状排列构成,与其它成分界限清楚.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MDM2、CDK4、p16、CD10和CD56均呈弥漫强阳性;CK、EMA、CD34、Caldesmon、PGP9.5和PR均呈阴性;S-100、Ki-67 和p53在不同成分中表达不一致.遗传学检测显示MDM2 扩增.结论 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属于罕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脑膜上皮样漩涡状成分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与其它脂肪肉瘤成分大致相同,提示漩涡状结构为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去分化成分,结合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可与其它具有漩涡状结构的肿瘤鉴别.

    作者:熊中堂;彭娟;熊汉真;陈娟;陈辉;江庆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消化后AB-PAS染色法在黏液染色中的应用

    AB-PAS是一种常见的特殊染色法,其能较好地显示中性黏液和酸性黏液,但有时组织内含有的糖原也会显示,且无法区分中性黏液,从而影响染色结果的判断.本科室根据糖原可被淀粉酶分解破坏的原理1,在染色前用淀粉酶消化切片中的糖原,再进行AB-PAS染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已知AB-PAS染色阳性标本,每份标本石蜡切片2张,厚4 μm,分为两组:(1)常规AB-PAS染色(对照组),(2)消化后行AB-PAS染色(实验组).

    作者:陈敬文;张伟;王天娲;程俊;罗金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长链非编码RNA AFAP1-AS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AFAP1-AS1基因位于人类基因组4号染色体、蛋白质编码基因AFAP1的反义链上,其转录本即AFAP1-AS1长度为6 810 nt.AFAP1-AS1在鼻咽癌、食管癌、肺癌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表达失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现有研究证实AFAP1-AS1表达量失调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Rho/Rac蛋白家族相关信号通路、上皮细胞-间质转化、AFAP1蛋白水平的调节等有关.随着相关分析的不断深入,AFAP1-AS1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会日益突出.

    作者:胡昌昌;刘芳腾;匡天佐;张福杨;朱鸿超;黄明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ECOG评分、CYFRA21-1、NSE与外科手术预后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相关病理及检验指标与外科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 208例NSCLC患者中男性120例、女性88例,平均(70.27±19.33)岁.收集患者一般病理资料及检查结果,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SCLC患者的CYFRA21-1、CEA、CRP、CA125、NSE、SCC-Ag、TGF-α在术前组和术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单因素分析表明,NSCLC患者年龄、ASA分级、肿瘤大小、ECOG评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CYFRA21-1、CRP、CA125、NSE、TGF-α与患者3、5年的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2分(OR=2.39,95%CI=1.12~8.35,P=0.022)、临床分期Ⅲ+Ⅳ(OR =9.36,95% CI=3.24 ~ 27.84,P=0.044)、淋巴结转移N3(OR =4.88,95% CI=1.57 ~ 7.77,P=0.017)、CYFRA21-1 ≥3.5 ng/mL(OR=8.66,95% CI=2.03 ~ 20.64,P=0.011)和NSE≥15 ng/mL(OR=3.23,95%CI=1.84~6.11,P=0.023)是影响NSCLC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CYFRA21-1、NSE及ECOG在NSCLC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的预测中起重要作用,且术后CYFRA21-1、CEA、CRP、CA125、NSE、SCC-Ag、TGF-α指标的监测,有助于预后进展的评判.

    作者:于亚波;丛占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细胞块在宫颈液基细胞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细胞块(cell block,CB)在宫颈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preparation,LB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LBP阳性标本285例,其中高危HPV 16型45例、HPV 18型58例,HPV高危其他型(31、33、35、39、45、51、52、56、58、59、66、68型)182例,同时制作成CB并行阴道镜活检247例,终均以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结果 对于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ASC),应用LBP与LBP+ CB检测同时阳性的组织学阳性符合率差异有显著性(72.3%±2.3%w 83.2%-±1.1%,P<0.01),其中诊断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的(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标本中,LBP与LBP+ CB同时阳性的组织学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6.28%(57/86)、78.85%(41/52);诊断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exclude hsil,ASC-H)标本中,LBP与LBP+ CB同时阳性的组织学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2.98%(39/47)、89.74%(35/39).对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LBP+ CB同时阳性的组织学阳性符合率比LBP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和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LBP与LBP+ CB同时阳性的组织学阳性符合率一致;在62例LBP诊断LSIL标本中,CB诊断分别为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egative fo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or malignancy,NILM) 2例、ASC-US 7例、ASC-H 10例、LSIL 33例、HSIL 10例;对于50例LBP诊断HSIL标本中,CB诊断分别为ASC-US 2例、ASC-H 11例、LSIL 5例、HSIL 30例、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2例.HSIL、NILM、LSIL组中p16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p16在HSIL组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LSIL组.结论 CB在LBP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宫颈癌筛查的组织学阳性符合率,也可作为临床高度怀疑有病变或高危HPV而LBP未见阳性的一种补充,值得在临床细胞病理学中推广.

    作者:周立;李绍刚;殷伟杰;徐海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对血液和肿瘤组织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

    目的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循环肿瘤DNA (ctDNA)和肿瘤组织样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分析两者关系及检测ctDNA EGFR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2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血液样本和肿瘤组织样本,提取相应血浆游离DNA(cfDNA)和肿瘤组织DNA(tDNA),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分别检测EGFR第18 ~21号外显子突变,并将两种样本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2例NSCLC中,8例血液样本存在EGFR突变,突变率36.4% (8/22);13例肿瘤组织样本有EGFR突变,突变率59.1%(13/22);16例血液样本和肿瘤组织样本EGF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以tDNA检出结果为标准,ctDNA诊断EGFR基因突变敏感度为61.5%,特异度为100%;与tDNA结果的一致率为72.7%.结论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ctDNA的EGFR基因突变,为无法获取肿瘤组织标本患者提供新的检测机会.

    作者:王铭;张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结直肠癌中CXCL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趋化因子CXCL9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5例CRC及55例癌旁组织中CXCL9的表达.结果 CRC中CXCL9高表达51例(53.7%,51/95),癌旁组织中高表达11例(20.0%,11/55).CXCL9在CRC中高表达发生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CXCL9高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高、未达浆膜浸润、淋巴结无转移及TNM低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CXCL9高表达CRC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 CXCL9可能参与CRC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提示CRC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方立武;贺海珍;朱从伦;沈慧;彭鲁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

    患者,36岁,因侵蚀性葡萄胎治疗后3年、血清β-hCG升高9个月入院手术.患者2006年因侵蚀性葡萄胎在外院住院行清宫及静脉化疗3次.B超示:子宫肌层欠均,伴异常高回声.血清β-hCG:276.2 mIU/mL.病理检查 眼观:子宫底部肌层见一肿块,大小2 cm×1.5 cm×1.5 cm,呈灰红、灰黄及暗红色,颗粒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镜检:子宫肌层内见肿瘤呈结节状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肿瘤细胞呈实性片块状、巢团状分布,中央区伴大片嗜伊红色颗粒状坏死,呈地图状(图1).增生的肿瘤细胞上皮样,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多见,伴广泛出血、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CG(图2)、p16、p63均(+),E-cadherin、EGFR、SMA均(+++),CK (pan)(++),Ki-67 (60%+),EMA、PLAP、hPL、Inhibin、desmin均(-).

    作者:冯帅;王嘉园;赵华;印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ibromatosis-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FL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乳腺FL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42~ 53岁,平均(46.6 ±4.67)岁,肿块直径平均37 mm.肿瘤细胞呈梭形,少量呈上皮样,平行排列,或呈束状、波浪状排列,核分裂少见.肿瘤间质为胶原化间质,也可为水肿性间质.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侵犯乳腺实质和脂肪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角蛋白标记和肌源性标记,特征性表达p63,不表达ER、PR、HER-2、S-100、CD34.结论 乳腺FLMC属于罕见肿瘤,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明确诊断.

    作者:李晶;丁向东;李丹;梁小曼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自噬基因LC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自噬状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基质细胞(n=31)及正常子宫内膜基质细胞(n=31)行原代培养,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组织中细胞自噬泡超微结构变化;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L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在位及异位内膜细胞的自噬泡数目较少.RT-PCR及Westem blot法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的LC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与异位内膜的LC3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位内膜的LC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在位内膜(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内膜基质细胞的自噬活性降低,自噬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作者:章龙玉;魏兆莲;徐福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先天性血管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s,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9例CH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19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4个月,中位年龄48个月.9例位于四肢及躯干,10例位于头面部;其中1例为多发病灶.病理大体标本为0.4~7 cm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皮肤表面可见形状不规则的灰红、暗红色实性肿块,表面平坦或局部隆起,部分病例中央出血及坏死.镜下肿瘤组织由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排列成小叶状.部分患者病变中央有退化区域.小叶之间为丰富的纤维组织,部分有胶原变性,可见较粗大的引流血管.19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D31、CD34和WT1;GLUT1、D2-40均阴性.所有病例手术切除治疗,随访时间1~ 24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CH属于少见的小儿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临床病理特及组织学形态均较为特殊,对该少见类型的血管瘤明确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有很重要意义.

    作者:马靖;沈萍;陈洁枫;金晓婷;张忠德;吴湘如;殷敏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消化道转移性乳腺癌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乳腺癌消化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例胃转移性乳腺癌、1例结肠转移性乳腺癌进行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胃或肠黏膜固有腺体间散在或巢团状分布异型肿瘤细胞,部分细胞呈印戒样.免疫表型:肿瘤细胞GATA3、CK7均阳性,CK20阴性,复查病史及乳腺手术切片,可见胃或肠黏膜固有层肿瘤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相同,提示消化道肿瘤为乳腺癌转移.结论 消化道转移性乳腺癌与原发性消化道肿瘤临床表现及胃镜所见缺乏特异性,结合CT、MRI等辅助检查亦无法区分,需行活检鉴别诊断.病理诊断中组织形态学特异性较差,需借助免疫组化标记进行鉴别.与消化道原发性肿瘤不同,转移性乳腺癌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建议以系统性治疗为主,辅助化疗.

    作者:张雪莉;邵云;邰艳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