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肺腺癌ROS1表达的对比

梁小芹;王玲;刘凤磊;王卓;赵凤辉;郭应芳;王金穗

关键词:肺肿瘤, 肺腺癌, ROS1,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摘要:目的 比较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检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评估IHC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IHC和FISH技术对332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并探讨ROS1融合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32例肺腺癌中FISH阳性者13例,阴性者319例,RC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9%;ROS1蛋白表达结果:0者312例,1+者2例,2+者5例,3+者13例,ROS1蛋白过表达率为6.0%;经FISH检测312例RCS1蛋白表达为0的标本无ROS1融合基因,2例1+的标本中也无ROS1融合基因;5例2+的标本中有2例ROS1融合基因,13例3+的标本中11例有ROS1融合基因;IHC检测0和1+、2+、3+标本FISH检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0/314)、40%(2/5)和84.6%(11/13);IHC检测ROS1蛋白为2+~3+的标本中72.2% (13/18)显示ROS1融合基因,0~1+患者中无1例有ROS1融合基因(Kappa系数=0.831,P<0.01);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100%和98.4%.结论 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和FISH检测ROS1融合基因,两种方法有较高的符合率,一致性较好,IH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检测肺腺癌ROS1融合基因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Twist1在结直肠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Twist1在结直肠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结直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SW620/OxR),构建带G418抗性的Twist1-shRNA质粒转染SW620/OxR细胞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转染带G418抗性阴性对照质粒的SW620/OxR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并在转染成功后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W620/OxR细胞中Twist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间接法检测细胞中Twist1、p-STAT3、P-gp、Survivin蛋白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Twistl、STAT3、p-STAT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Twist1-shRNA干扰质粒能够明显降低SW620/OxR细胞Twist1 mRNA及蛋白水平.且实验组的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viment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5.08%,实验组则明显增高至30.69%.流式细胞术间接法检测实验组中P-gP、Survivin、p-STAT3及Twist1阳性率分别为5.25%、1.93%、2.51%、3.58%,阴性对照组中P-gp、Survivin、p-STAT3及Twist1阳性率分别增加至21.98%、22.36%、19.42%、53.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Twist1、STAT3、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wist1可能是结直肠癌多药耐药机制中的关键因子,其可能通过逆向调控STAT3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程家平;文坤明;黎江;曾庆良;陈正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盆腔腹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1例

    患者女性,29岁,因左侧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术后化疗1个疗程后于2016年1月19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2015年1 1月在外院行腹腔镜下左侧卵巢畸胎瘤剔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左侧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Ⅱ级,于2015年12月给予BEP方案化疗.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及异常,腹部平坦,压痛反跳痛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1)左侧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术后;(2)BEP化疗1个疗程后.现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直肠侧方盆腔腹膜处见一大小0.5cm×0.5 cm及芝麻大菜花样病灶2处,切除后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文书;杨庆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25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 BRAF、PIK3CA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的常见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252例CRC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提取,采用Sanger测序法对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各个基因的突变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统计各个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 252例CRC中,KRAS、BRAF、NRAS和PIK3CA突变发生率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阳性突变共140例(55.5%),其中KRAS 113例(44.8%),NRAS 1例(0.4%),BRAF 19例(7.5%),PIK3CA 28例(11.1%),包括PIK3 CA与KRAS、NRAS、BRAF基因发生双突变21例(8.3%);KRAS的主要突变类型包括G12A、G12C、G12D、G12R、G12S、G12V、G13D、T20M、A59T、Q61H、Q61L、Q61P;NRAS仅有1例突变为G12D;BRAF的主要突变类型为V600E、D594G、K601E;PIK3CA的主要突变类型包括E542K、E545K、Q546K、Q546P、Q546R、M1043I、H1047R.PIK3CA与KRAS、NRAS、BRAF之间会发生交叉突变,但KRAS、NRAS、BRAF三者之间基本不存在交叉突变.结论 CRC中KRAS阳性突变率居高,PIK3CA次之,BRAF、NRAS突变率低,且PIK3CA常与KRAS、NRAS、BRAF发生交叉突变.对CRC患者行KRAS、NRAS、BRAF、PIK3CA等多基因检测,可正确指导并选择抗EGFR单抗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靶向治疗.

    作者:刘影;郑细闰;朱亚珍;何青莲;郑广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空肠转移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

    患者男性,40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伴黑便6天入院.3天前外院腹部增强CT示:左上腹小肠占位,肠套叠.患者16个月前在外院行左髋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术后行放、化疗.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临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空肠距屈氏韧带60~70 cm处肠套叠,长约5.0 cm,复位后内扪及直径4.0 cm的肿瘤,局部见浆膜层受侵、牵拉.切除部分空肠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慧;徐滨;岳振营;董艳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胶质瘤诊断与预后的一些常用分子标记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与预后分子标记的发掘与临床应用进展甚多.2016年即将出版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不但将纳入多项分子检测,甚至将部分标记作为主要诊断指标[1].形态特征与分子检测结合的“整合诊断”(integrated diagnosis)将成为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主要方向.病理医师需熟悉这些标记的意义和应用.本文择要介绍胶质瘤中有较明确诊断或预后价值的主要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作者:陈铌;周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乳腺低级别腺鳞癌1例

    患者女性,43岁.因发现左侧乳腺无痛性肿物7天入院.B超示左侧乳腺内菲匀质低回声结节(BI-RADSⅣa类).外科检查:双侧乳腺对称,乳头无抬高、内陷及溢液;双乳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左侧乳腺内上象限可触及一质硬区,大小3 cm ×2 cm,边界不清,质略硬,活动度较差,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乳腺肿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左侧乳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结果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局部考虑恶变伴鳞化.遂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刘洪博;王文智;邱雷;刘艳彩;刘学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MPF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8、p21、E2F-1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变过程中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hase promoting factor,MPF)(Cyclin B1/CDK1复合物)及其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8、p21、E2F-1的变化与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35例食管鳞癌组织(同一病例包括食管鳞癌、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分别观察各组中Cyclin B1、CDK1、p18、p21及E2F-1的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Cyclin B1及CDK1蛋白阳性率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逐渐升高,MPF(Cyclin B1/CDK1复合物)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68.6%.p18、p21及E2F-1蛋白表达在正常食管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组织中逐渐升高,在食管鳞癌中均呈高表达.在食管鳞癌中,Cyclin B1表达与CDK1、p18、p21及E2F-1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CDK1与p21表达分别与p18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食管癌变的过程中,G2/M期转换阶段重要的分子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Cyclin B1/CDK1复合物)呈高表达.MPF与p18、p21、E2F-1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p21蛋白过表达应在食管上皮内瘤变早期阶段引起重视.联合检测Cyclin B1、CDK1、p18、p21及E2F-1蛋白表达有助于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病变发生发展的评估.

    作者:李丽;李雅琴;李雪婷;陈晓赛;张振华;王全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两种改良脱水程序在小白鼠不同组织处理中的应用比较

    人体标本与动物标本的组织处理,以及不同动物脏器的处理程序,已有过一些报道,但说法不一[1-4].本文取材小白鼠不同脏器组织,分别用改良的“常规送检标本通用脱水程序”与“小标本脱水程序”处理,并比较这两种程序处理的小白鼠各脏器在常规制片、免疫组化片中的差异,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伟;刘亚军;陈倩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子宫脂肪瘤1例

    患者女性,58岁,绝经5年,患者20年前体检时发现子宫肌壁间有约2 cm的结节,考虑为平滑肌瘤.之后一直未再检查.半年前行CT检查时发现结节增大至鸡蛋大小,定期复查.2014年12月彩超检查示绝经后子宫前位,大小67mm×69mm×5 mm(图1),肌层回声不均匀,后壁可见一大小62 mm×46 mm偏强回声团,边界清楚,内膜线样居中,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回声.MRI检查示子宫呈前倾后屈位,子宫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于子宫后壁见一大小48 mm ×61 mm×65 mm,短T1长T2,T2压脂呈低信号,周围可见长T1、T2信号,考虑子宫后壁肌瘤并肌瘤脂肪变性可能性大.子宫内膜厚3 mm,子宫腔内未见异常信号,子宫颈形态及信号未见异常.双侧附件未见异常信号.入院后行子宫全切术并送病理检查.

    作者:居红格;霍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豚鼠前列腺Cajal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鉴定

    目的 探索豚鼠前列腺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原代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前列腺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含干细胞因子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和形态,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c-Kit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 培养24 h后的细胞贴壁良好,可见胞体为梭形,有2个或多个突起.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突起彼此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结构.该类细胞c-Kit抗体荧光染色阳性.结论 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和培养成年豚鼠前列腺ICCs,可用于前列腺ICCs的电生理学研究.

    作者:李应龙;马路平;王江平;王勤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原发性下段直肠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44岁,数月前出现小腹胀痛,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便后自觉排不尽和肛门坠胀感,大便带黏液和鲜血,偶有排便困难感.患者自行按照“痔疮”治疗数日,未见好转后遂到外院就诊.外院肛门镜检查提示“直肠癌”,于肠镜下取病理活检提示“直肠恶性肿瘤,考虑神经内分泌癌,建议行免疫组化检查”.为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治疗,患者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直肠癌收入院.入院查体:患者精神一般,食欲差,体重减轻.

    作者:全勇;陈敬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贲门胃底癌神经旁浸润与CIP2A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 检测神经旁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在人贲门胃底癌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CIP2A)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贲门胃底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85例贲门胃底癌组织中PNI的发生及CIP2A的表达,分析PNI与CIP2A表达和贲门胃底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贲门胃底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PNI阳性者30例(35.3%),PNI的发生与T分期、癌栓、N分期、TNM分期及CIP2A表达均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贲门胃底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与T分期、癌栓、N分期、TNM临床分期、PNI和CIP2A有关(P均<0.01);PNI阳性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4.3个月,低于阴性组的48.5个月(P<0.01).CIP2A阳性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2.7个月,低于阴性组的45.6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NI和CIP2A阳性表达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NI与贲门胃底癌的进展有关,贲门胃底癌术后检测PNI和CIP2A可以提示患者预后,CIP2A可能在PNI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张洪兰;陈昊;张春芳;张昶;齐冬雪;刘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原发于骨的透明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于骨的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C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1例原发于骨的CCS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5岁,肿瘤位于左股骨近端,镜下见肿瘤呈巢状生长,巢之间见纤维分隔.细胞上皮样,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酸或透明,核呈泡状,核仁大而明显.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100、Melan-A、HMB-45,不表达CD30、CD99、CD117、CK、CK7、CK8、CK19、EMA、desmin、MyoD1、Myogemn、Syn、CD56、Inhib-in-α及AFP,Ki-67增殖指数为3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提示EWSR1基因易位重排.结论 原发于骨的CCS非常罕见,确诊需结合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生物学行为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兰;张铭;孙晓淇;刘宝岳;丁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合并胃壁间质瘤1例

    患者女性,67岁,因间歇性嗳气,腹胀3个月余,黑便2周入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幽门前区可见一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色泽如常,有长蒂,为防止病灶出血,故未行活检.上腹部CT平扫示胃窦腔内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27~31 HU,病变与胃窦大弯侧胃壁相连,局部胃壁稍厚,胃周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术中所见:切除约2/3胃,于胃窦大弯近幽门管处可见一大小4 cm×4 cm×3 cm的包块.质韧,包块有蒂,蒂根部侵及胃壁肌层.另于胃体中部浆膜面下见一大小0.6 cm ×0.6 cm质硬包块,界清.

    作者:马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ARID1A及PIK3CA突变在EBV相关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新的胃癌分子分型中的EBV相关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与EBV感染有关.近年研究发现,ARID1A(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A)基因和PIK3CA(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catalytic alpha)基因在EBVaGC中的突变率较高,其可能与EBV感染和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该文就近年来ARID1A和PIK3CA在EBV相关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红;谈顺;林香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网状血管内皮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网状血管内皮瘤(ret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R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组织中CD31、CD34、FⅧRAg、D2-40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主要由细长、分支状类似睾丸网的血管网组成,内皮细胞呈鞋钉样,侵犯皮肤附属器和皮下脂肪组织.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1、CD34、FⅧRAg,不表达D2-40.背景中的淋巴细胞表达CD3.结论 RH是一种极少见的具有复发倾向的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少数病例可出现转移及死亡.RH应与血管肉瘤、Dabska瘤、鞋钉样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等鉴别.

    作者:刘芳;郭莉;张良运;胡维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对8例结直肠IMPC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结直肠IMPC微乳头成分主要见于肿瘤浸润边缘部分,脉管浸润较常见,8例均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EMA呈特征性外侧缘阳性及癌周空隙存在.8例中除2例分别存活24、28个月外,其他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结直肠IMPC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具有较高的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预后差;应与其他结直肠腺癌区分鉴别.具有微乳头结构的黏液腺癌也应引起重视,黏液癌与前者可能是处于相同谱系的不同阶段,预后同样较差.

    作者:王全志;许晶晶;秦志强;路德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肺腺癌ROS1表达的对比

    目的 比较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检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评估IHC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IHC和FISH技术对332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并探讨ROS1融合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32例肺腺癌中FISH阳性者13例,阴性者319例,RC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9%;ROS1蛋白表达结果:0者312例,1+者2例,2+者5例,3+者13例,ROS1蛋白过表达率为6.0%;经FISH检测312例RCS1蛋白表达为0的标本无ROS1融合基因,2例1+的标本中也无ROS1融合基因;5例2+的标本中有2例ROS1融合基因,13例3+的标本中11例有ROS1融合基因;IHC检测0和1+、2+、3+标本FISH检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0/314)、40%(2/5)和84.6%(11/13);IHC检测ROS1蛋白为2+~3+的标本中72.2% (13/18)显示ROS1融合基因,0~1+患者中无1例有ROS1融合基因(Kappa系数=0.831,P<0.01);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100%和98.4%.结论 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和FISH检测ROS1融合基因,两种方法有较高的符合率,一致性较好,IH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检测肺腺癌ROS1融合基因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小芹;王玲;刘凤磊;王卓;赵凤辉;郭应芳;王金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3种特殊染色在肺慢性肉芽肿性炎中的应用

    肺部肉芽肿性炎症通常由于肺部感染了特殊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形成有相对诊断意义的特征性肉芽肿.常见的病原体有结核杆菌、伤寒杆菌、梅毒螺旋体、真菌等.本文采用过碘酸-Schiff(PAS)染色法、Grocott六胺银染色法、Zie-hl-Neelesn抗酸杆菌染色法,并改良其染色技术,以帮助鉴别这些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肺部疾病.

    作者:叶敏;赵兰香;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胃癌中HER-2表达异质性的病理学分析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扩增情况,定量分析HER-2表达和分布特征的异质性,探讨其在判读中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并观察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水平及分布特征,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运用欧式距离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73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HER-2蛋白阳性率(3+)为12.33%,与基因扩增情况显著相关(P<0.001).98例有HER-2蛋白表达的标本总异质性、组内异质性及组间异质性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1、0.040);组内异质性大小明显低于组间异质性.根据标准判读为HER-2蛋白为2+及3+的病例异质性大,1+病例小.HER-2蛋白表达分布较均一的病例近乎为零,而同时具有阴阳脸及花斑样特征的病例多.根据标准判读HER-2蛋白为0的病例中,有7例具有明显异质性.结论 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的异质性较大且类型多样,判读时首先要增加观察视野,选择至少2个组织块进行HER-2蛋白检测;其次无论HER-2蛋白表达水平高低,均需同时检测基因扩增情况,以确保判读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王岳君;王娜娜;杨苗苗;韩彪;孟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