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摘译);王行富(审校)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 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 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网状、海绵或迷路样结构,管腔内壁衬覆小的鞋钉样圆形细胞,局灶管壁上可见外衬鞋钉样肿瘤细胞的乳头样结构突向腔内,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CD31、FⅧRag均呈强阳性,D2-40呈阴性。结论 PILA是罕见中间型脉管肿瘤,其形态学结构较复杂多变,根据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与其它血管源性肿瘤鉴别。该瘤有局部侵袭性且有复发等恶性潜能,建议采取扩大切除,并长期随访。
作者:许进;杜洪;李雯;刘国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ER、PR在PTEN缺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PTEN、ER和PR表达特征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ER和PR表达。结果 PTEN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缺失率为52.0%(52/100);PTEN缺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阳性率分别为15.4%(8/52)和19.2%(10/52), PTEN高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阳性率分别为72.7%(8/11)和63.6%(7/11);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TEN-ER-PR-的比率为42.0%(42/100),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P<0.05)。不同PTEN、ER和PR表达特征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无关。结论 PTEN、ER、PR三者联合检测可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梁艳芳;阮建波;康东平;王玲梅;陈灿;曾今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本次读片资料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7-14。患者女性,54岁(尚未绝经),体检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查体:左乳外上象限扪及一大小5 cm ×4 cm ×3 cm的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乳腺B超示大小5 cm ×4 cm的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包块,遂行左乳肿块切除术并送术中快速病理检查。
作者:孙琦;吴鸿雁;周强;章宜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患儿男童,7岁,因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大6个月余,近日明显增大入院。彩超示睾丸下极有一大小2 cm ×2 cm低回声光团,边界清,不规则,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畸胎瘤可能;CT示睾丸内占位性肿物,密度稍高。查体:左侧睾丸肿大,大小2 cm ×2 cm,无触痛,透光实验阴性,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术前血清AFP 1.4 ng/ml,HCG 0 mIU/ml。术前因考虑为畸胎瘤,未行内分泌检查,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血清硫酸去氢表雄酮31.8μg/dl;雄烯二酮0.374 ng/ml,睾酮6.64 ng/dl;17-羟基孕酮0.24 ng/ml,孕酮0.27 ng/ml,皮质醇8.02μg/dl。
作者:徐红艳;吴艳;曾华;曾松涛;黄慧;杨文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美国BD SurePath液基细胞自动制片系统是应用沉降式液基技术的主要代表,该系统主要行巴氏染色,也可对非妇科标本行HE染色[1]。然而,该系统自动染色过程终止于乙醇异丙醇溶液对EA/OG染液或伊红染液的清洗,清洗后的染色过程需人工操作。技术培训要求人工操作步骤保持湿片状态,否则易导致细胞形态变化,但仪器操作说明书中并未指出该点,少数技术文献即使提及,也未给予详细描述[1,2]。因此,日常工作中易导致玻片出现干片,引起染色质量下降。本文旨在评估干片效应对不同类型细胞染色质量的影响程度,在临床工作中有实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佳文;高丽丽;杨文韬;宋以菊;曾欢;王龙富;平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类似于卵巢性索来源的子宫肿瘤( uterine tumors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rs, UTROSCT)极其少见,绝大部分以上皮样结构模式为特征,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上与卵巢性索肿瘤相似。
作者:魏建国(摘译);刘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标本70例和同期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28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预后差异,并对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期、免疫组化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平均发病年龄(56.17±12.41岁)比非特殊型浸润性癌(52.77±11.07岁)高(P=0.039);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具有更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的ER、PR阳性率(P<0.05);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相比,5年总生存率(P=0.221)和无病生存率(P=0.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P<0.05)。结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与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但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新丽;杨聪颖;陈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浆液-黏液性肿瘤是新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有关卵巢上皮性肿瘤增加的一个新肿瘤。目前,交界性肿瘤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描述,然而很少有浆液-黏液性癌的报道。该文报道19例卵巢浆液-黏液性癌,患者年龄16~79岁,平均47岁;其中16例单侧发生,3例双侧发生;瘤体直径1.8~18 cm,平均10.5 cm;肿瘤分期:Ⅰ期15例,Ⅱ期1例,Ⅲ期3例。12例以乳头状结构为主,含有少量腺管状、微管状和实性成分;6例以腺管状结构为主,1例以实性生长成分为主。典型的特征是两种细胞类型的混合。15例以子宫颈样黏液细胞为主,4例以子宫内膜样细胞为主;另外一些细胞类型,包括鞋钉样细胞、嗜酸性细胞、鳞状细胞、透明细胞及印戒样细胞,可以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多数病例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显著特征。大多数病例呈现伴透明胞质和腔内多形性改变的微管状结构区域,这一特征与子宫颈微腺性增生相似。少数病例可出现间质玻璃样变区、腺纤维瘤样结构和砂粒体。10例卵巢发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且同时有浆液-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成分。采用FIGO分级系统关于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级:1级13例,2级5例,3级1例。1例同时伴有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表型:CK7(17/17)、ER (16/16)、PR(6/7)、CA125(15/15)、Pax-8(8/8)、CEA (8/13)、CA19.9(8/9)、WT1(2/13)、野生型p53(4/4)阳性;p16局灶阳性(5/5);CK20和CDX2在所有检测的病例中均阴性。8例患者获得随访信息,7例无病生存(随访3~74个月),1例ⅡB期肿瘤患者术后192个月死亡。鉴于两型细胞混合的特性及其与低级别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及子宫内膜样肿瘤在形态学重叠的特性,对浆液-黏液性癌的适合的分类仍然未明确。尽管形态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似,本文认为好将其视作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不同的肿瘤,由于其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生物学行为相似,推荐将该肿瘤重新分类。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对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TNBC组织蜡块中BRCA1、p53的表达,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预后评价。结果 TNBC中BRCA1的阳性率为31.6%,阳性患者中位年龄较阴性者明显偏小(P=0.047),且p53表达明显升高(P=0.001),阳性者与阴性者的总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HR=1.110,95%CI=0.552~2.235,P=0.769)。结论 BRCA1蛋白表达与TNBC患者发病年龄、p53表达有关,但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p53通路与BRCA1表达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朱亚宁;吴健;周武碧;张智弘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约50%的普通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IMTs)伴ALK基因重排和过表达。近年来,已证明其它激酶的基因融合,如ROS1和PDGFRB,与IMT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这些新出现的基因型是否与IMT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仍然未知。本文作者对不同临床表现的IMT大样本进行详细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分析基因型-表型之间的潜在相关性。
作者:魏建国(摘译);邰艳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清道夫受体B2(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member 2, SCARB2)和人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PSGL-1)在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患者、正常儿童及成人肺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uperVision两步法检测15例重症HFMD患者、3例正常儿童及8例成人肺组织中SCARB2和PSGL-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SCARB2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正常儿童及成人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上皮、肺泡上皮细胞及炎症细胞,其在三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PSGL-1分布于成人肺组织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但在重症HFMD患者及正常儿童中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0,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肺组织的炎症细胞PSGL-1均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66.7%、100%(P>0.05);PSGL-1在三组的肺泡上皮细胞中均不表达。结论 EV71受体SCARB2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上皮、炎症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PSGL-1仅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肺组织炎症细胞,提示SCARB2可能在重症HFMD的感染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姚莎;潘红波;侯碧海;党裔武;李坤雄;陈罡;罗殿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法与Sanger测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及符合率。方法收集3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real-time 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出BRAF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分别为65.4%(204/312)、63.8%(199/312)。 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无关,与患者年龄相关;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98.4%。结论 real-time PCR法适用于BRAF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邱田;黄文亭;郭蕾;鲁海珍;凌云;山灵;李文斌;吕宁;应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 CC 族趋化因子受体9( C-C chemokine receptor 9, CCR9)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119例NSCLC及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CCR9蛋白的表达,并分析CCR9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CR9在NSCLC中的阳性率(54.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10.1%)( P <0.05);CCR9表达与 NSCLC 病理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p-TNM 分期有关( P <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肺癌中CCR9蛋白表达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呈负相关(Log-rank=9.917,P=0.002)。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CCR9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有关( 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CR9是NSCL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RR=0.447,95%CI:0.201~0.993,P<0.05)。结论 CCR9阳性患者预后较差,其可作为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新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王志维;雷珍牛;林辉;李柏钧;钟永泷;蓝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24例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与278例普通型结直肠腺癌的临床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遗传学特点等。结果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临床分期较晚,Ⅲ+Ⅳ期所占比例(87.5%)及淋巴结转移率(87.5%)均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42.4%,4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脉管侵犯率(87.5%)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性别和分子遗传学KRAS及BRAF突变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易侵犯脉管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晚,预后较差。
作者:张丽华;陈小岩;王晨;陈顺华;曹立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透射电镜广泛应用于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观察,获得质量满意的超薄切片是电镜观察的基础,而选择合适的包埋剂又是基础制样的关键。由于我国南北方环境差异较大,尤其是环境湿度会对包埋剂造成很大的影响。作者就此做了相关的实验,并调整相应的配比,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切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庆宏;何幼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表达,探讨其表达与Ki-67、Caspase-3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10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Ki-67、Caspase-3和VEGF 的表达,分析 HIF-1α表达与 Ki-67、Caspase-3和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 HIF-1α的阳性率在乳腺癌组织(68.6%)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77.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7.7%, P <0.05)。同时乳腺癌组织中伴淋巴结转移(65.3%)与无淋巴结转移(71.4%)的 HIF-1α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HIF-1α阴性组相比, HIF-1α阳性组乳腺癌细胞的Ki-67增殖指数和VEGF表达明显增高,而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 P<0.05)。结论乳腺癌中HIF-1α的表达与 Ki-67、Caspase-3和 VEGF表达密切相关,可能会通过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加快和凋亡减少,为以HIF-1α靶点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牛海艳;郑艺菲;蓝永洪;蒋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将大脑胶质瘤在组织学分类和临床病理上分出Ⅱ级和Ⅲ级,这对WHO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本文作者设想利用大规模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是否能分出更为明确的不同预后类型。作者基于微阵列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方法分析了137例原发大脑胶质瘤,病例来自一个前瞻性的德国胶质瘤网( German Glioma Network),其中包括61例WHO II级和76例WHO III级的肿瘤患者。用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分子亚型,然后将其与组织学、分子生物标记和患者预后相联系,分子生物标志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1或2( IDH1/2),1p/19q联合缺失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通过基因组分析将其分为5个的胶质瘤组,包括3个IDH1/2突变型和2个IDH1/2野生型。通过表达谱分析发现8个不同的转录组(5个IDH1/2突变型,3个IDH1/2野生型),它们与基因组只有部分关联。结合DNA为基础的分子分层和临床预后划分为3个主要预后组,他们有着特异的基因组突变。 IDH1/2突变和1p/19q染色体联合缺失的患者预后好。 IDH1/2野生型胶质瘤和类似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组变异[包括7q染色体获得(+7q),10q染色体缺失(-10q),TERT启动子突变和癌基因扩增]的患者预后差。IDH1/2突变但1p/19q染色体正常的患者(主要是星形细胞瘤)和IDH1/2野生型,但没有+7q/-10q 基因型及 TERT启动子突变的胶质瘤患者处于中间位的生存期。这种分子分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预后组比组织学分类更好。加入基因组分类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并不能更进一步促进预后分层。
作者:陈达阳(译);王行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EGFR基因突变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 ERCC1)、Ki-67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RCC1、Ki-67蛋白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 基因突变率为49.1%(143/291),多见于女性、不吸烟、腺癌患者。 EGFR基因突变在腺癌的不同亚型中差异有显著性(P=0.008);EGFR基因突变组肿瘤直径的中位数小于野生型组(P=0.020);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淋巴结有无癌转移无相关性(P>0.050);鳞状细胞癌中ERCC1阳性率高于腺癌(P=0.039)。 Ki-67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高于高、中分化(P=0.010);ERCC1、Ki-67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无相关性(P>0.050)。结论 EGFR基因突变与NSCLC患者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相关,存在多种突变。 EGFR基因突变与ERCC1、Ki-67表达无相关性。
作者:韩义明;郑杰;姜云惠;沈金花;饶兰;范婉婷;谢军花;邹先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期因子( midkine, MK)表达对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脉管形成能力的变化,分析MK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hRNA法降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MK的表达,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K干扰效果,实验分为MK干扰组、空载体组及对照组;采用制备肿瘤条件培养基模拟肿瘤微环境培养HUVECs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检测内皮细胞脉管形成能力。结果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MK干扰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MK的表达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脉管形成能力,提示MK可能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冬梅;吴永平;王庆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近期,本刊编辑部接到作者举报和投诉,有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冒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征稿并收取高额审稿费或版面费,其行为已触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我们提醒广大投稿作者提高警惕,注意甄别虚假网站,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