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60例临床病理分析

隋燕霞;党诚学;张勇;宋永春;刁冬梅;张晓智;韩苏夏;高莹;赵东利

关键词: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P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依据WHO(2010)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标准对60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PNEN进行形态学评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60例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男女比为1∶1.61。发病年龄19~69岁,平均(49.38±11.60)岁。肿瘤大径0.5~16 cm,平均(3.29±3.53) cm。30例位于胰头部,27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位于胰腺颈部。组织学分级:G1级24例,G2级25例,G3级9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MANEC)2例。免疫表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NSE、CgA、Syn、CD56多呈弥漫阳性。本组4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0个月,死亡7例,其中G2级1例,G3级4例,MANEC 2例。结论原发性PNEN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准确详细的病理学评估对指导临床治疗和提示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硬化性血管瘤与鳞状细胞癌碰撞于同一肺叶1例

    患者男性,64岁,因“痰中带血1个月余,加重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左肺呼吸音较右侧稍弱。胸部CT示:左肺上叶近肺门处可见一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欠清,大小5 cm ×3 cm ×3 cm,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左肺上叶舌段可见一直径1 cm的类圆形结节影,内部密度均匀,边缘可见微小钙化影。诊断:(1)左肺上叶肺门处占位,恶性可能;(2)左肺上叶舌段占位,考虑良性病变。术前气管镜下取左肺上叶肺门处肿物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左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大小4 cm ×3 cm ×3 cm,肿瘤侵犯心包,侵及并包绕左上肺静脉,纵膈内多发肿大淋巴结,无法行手术切除。另在左肺上叶舌段见一大小1 cm ×1 cm ×1 cm的结节,予以楔形切除。

    作者:赵园园;郗彦凤;王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起源于胸腺囊肿的腺癌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胸腺囊肿恶变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2例胸腺囊肿恶变为腺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4岁和50岁,肿块均位于前纵膈。镜检:例1,纤维囊壁组成的囊腔内异型细胞呈腺状、管状结构排列,与囊壁内单层柱状上皮有移行。周围可见残余胸腺组织;例2,单层柱状上皮形成的囊肿,良性上皮移行为异型上皮排列成复层、腺样结构。周围梭形细胞被粗大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分隔成实性团块状或拼图玩具样,实性细胞周边可见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实性细胞团内可见腺样结构。免疫表型:例1,CK7在囊壁内单层柱状上皮中(+),与之移行的异型上皮中(-),CK20、Villin的表达则与之相反。例2,异型腺样细胞CD5、EMA和TTF1均(+),Ki-67增殖指数约10%,梭形细胞p63和TTF1均(+),CD20和CD117均(灶+),Ki-67增殖指数约1%。结论胸腺腺癌非常罕见,可起源于胸腺囊肿,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松梅;谈伟;李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WT-1、AR和Ki-67在睾丸穿刺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睾丸穿刺活检标本中Sertoli细胞和生精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方法选取3例经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行去势治疗的正常睾丸组织及15例临床诊断为无精症的睾丸穿刺活检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WT-1、AR和Ki-67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WT-1和AR在3例正常睾丸组织和15例睾丸穿刺活检组织曲细精管内的Sertoli细胞胞核均呈棕黄色,阳性率均为100%,生精细胞胞核的阳性率为0。15例睾丸活检组织中生精细胞的Ki-67阳性率为100%。结论 WT-1、AR和Ki-67可做为睾丸穿刺活检组织中Sertoli细胞和生精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为睾丸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吴惠;孟宇宏;路平;宁浩勇;洪柳;康筱玲;段敏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敬告作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肾集合管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CDC)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 CDC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D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 CK、CK ( H)、CK8/18、CK19、CK34βE12、EMA、CAM5.2、vimentin 及Ki-67,不表达TTF-1、AFP、CK7、CD10、Villin、SMA及desmin。结论肾CD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CT、MRI和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肉瘤样肾细胞癌、转移性癌等鉴别。

    作者:苏丽丽;晋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微波快速组织处理仪在不同组织处理中的应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规定,病理学诊断报告发放时间要求自接收标本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然而现在很多单位的临床科室因其诊疗的需要,对病理报告周期的要求越快越好,目前常规组织处理技术在一定范围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因而微波快速组织处理技术被很多病理科应用到常规工作中。微波快速组织处理技术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常规组织处理技术,但是微波快速组织处理对不同组织的处理效果不同。本文现就微波快速组织处理仪在不同组织处理中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施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结直肠癌中 K-ras基因突变与 Fasci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和Fascin-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在CRC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NA测序法检测86例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cin-1的表达。结果86例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34.88%,Fascin-1阳性率为60.47%;有淋巴结转移组和发生远处转移组的K-ras基因突变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及未发生远处转移组( P<0.05);侵犯浆膜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有远处转移组的Fascin-1蛋白阳性率高于未侵犯浆膜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P<0.01);CRC组织中K-ras突变和Fascin-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rp =0.236,P<0.05)。结论 K-ras突变的CRC更容易发生转移,表达Fascin-1的CRC更容易侵犯浆膜和发生转移;K-ras突变的CRC更容易表达Fascin-1。

    作者:李晟;蔡琳;刘启玲;周伊;张润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个字;2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3“前言”是否简明扼要,与“讨论”部分有无重复,“材料与方法”和“结果”的内容有无交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钙黏蛋白17是后肾腺瘤的敏感和特异标志物

    后肾腺瘤( 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上皮样为主型肾母细胞瘤( e-WT)和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有重叠。钙黏蛋白17(CDH17)主要在正常小肠、消化道肿瘤中表达,而在包括肾肿瘤在内的其他部位肿瘤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作者首次对CDH17在MA、e-WT和s-PRCC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分析CDH17、CD57、AMACR、WT-1和CDX2在17例e-WT、15例s-PRCC、21例MA以及3例胎儿及2例婴儿肾脏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正常成人肾实质不表达CDH17。在胎儿肾脏发育后期其肾小球和近端肾单位连接部开始出现CDH17的表达。大多数MA(81%) CDH17呈膜阳性表达,而e-WT和s-PRCCs均不表达CDH17(P<0.0001)。 WT-1在所有MA、e-WT中均阳性,在s-PRCC中阴性。 CD57在所有MAs均呈强演戏,在35%的 e-WT 和13%的 s-PRCC 中呈中度阳性。AMACR在所有 s-PRCC中呈强阳性,但仅17%的 e-WT和10%的MA呈中度阳性。由此可见,CDH17是MA的敏感和高度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与其他具有相似形态学的肾脏肿瘤鉴别。

    作者: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19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1)样本的算术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 q检验用英文小写q;(9)概率用英文大写P( 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F值等);(10)比值比用英文大写OR;(11)95%可信区间用95% CI表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状腺微小侵袭性滤泡癌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例

    患者女性,48岁,1个月前发现左侧颈前有一拇指大小肿物,后逐渐增大,无疼痛及其它不适。体检:左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可触及一肿块,大小4.0 cm ×3.0 cm,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好,边界清,无触压痛,随吞咽运动而上下移动。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右叶上段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0.4 cm ×0.6 cm,纵横比﹥1,边缘毛糙,内回声分布欠均匀,结节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异常彩流信号;甲状腺左叶可见一中等回声团,大小3.9 cm ×2.5 cm,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团块周边见环状血流信号,内部见短条状血流信号。诊断:甲状腺右叶上段实性结节,恶性病变待排;甲状腺左叶囊实性占位(实性为主),考虑甲状腺腺瘤可能。

    作者:叶长华;罗纯;刘友斌;王名法;陈桂妃;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RKIP低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RKIP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RKIP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技术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RKIP的甲基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KI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RKIP的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 P<0.05),RKIP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 P<0.05);RKIP低表达与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相关( P<0.05);RKIP蛋白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KIP蛋白阴性组( P<0.01);RKIP表达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 RKIP 低表达的原因之一,RKIP低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子治疗的靶点。

    作者:张付美;李冬霞;朱芳恒;叶历;秦栓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PH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HNEN患者的临床病史、影像学、HE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中8例患者以腹部胀痛起病,腹部彩超、CT均提示多发性肝脏占位,7例提示肝细胞癌或转移性癌,2例提示肝囊肿,1例提示为血管瘤。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腺样或菊形团样,瘤细胞形态多为单一性,胞质红染,胞核圆形,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Syn恒定阳性表达(100%),支持神经内分泌肿瘤,Ki-67增殖指数2%~30%。随访4~140个月不等,2例死亡,8例带瘤存活。结论 PHNEN是一种进展相对缓慢、罕见的恶性肿瘤,腹痛是其共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常提示多发性占位,确诊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需与其他脏器神经内分泌转移瘤相鉴别。

    作者:李桂梅;杨志慧;梅佳;殷正进;潘书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前列腺癌中TMPRSS2、ERG及ETV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TMPRSS2、ERG及ETV1在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 P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70例PCa、1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IN)、18例良性前列腺组织( benign prostatic tissue, BPT)中TMPRSS2、ERG、ETV1的表达。结果 TMPRSS2在PCa、PIN及BPT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G在PCa的阳性率(81.4%)高于PIN组(30.0%)和BPT组(0.0)(P<0.05);ETV1在PCa的阳性率(68.6%)高于PIN组(50.0%)和BPT组(22.2%)(P<0.05)。 TMPRSS2、ERG及ETV1在PCa中的表达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 TMPRSS2与ERG在PCa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465,P<0.01);TM-PRSS2与ETV1在PCa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590,P<0.01);ERG与ETV1的表达无相关性(rs =0.151,P>0.05)。结论ERG 和ETV1有望成为PCa 的治疗靶点;TMPRSS2、ERG、ETV1联合标记对PCa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PCa 的新分子标志物。

    作者:周华山;朱德茂;罗海军;蒋莎莉;王志敢;谢晋予;刘爱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D5阳性的滤泡性淋巴瘤:8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关性和结局

    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的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典型者缺乏 CD5的表达。作者描述88例CD5+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男性53例,女性35例;中位年龄60岁;范围31~86岁)。66例淋巴结和22例结外部位初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81例患者有淋巴结病,66例有多个累及位点,46例累及骨髓,7例伴脾肿大。84例患者可获得分期信息:52例Ⅳ期,18例Ⅲ期,12例Ⅱ期,2例Ⅰ期。61例分级为级别1或级别2,27例为级别3。Ki-67的中位增殖指数为30%。69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5的表达,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采用两种方法检测。28/44(64%)病例中检测到 t (14;18)( q32;q21)/IGH-BCL-2或其它BCL-2易位。38(43%)例患者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同时并发者20例,继发于滤泡性淋巴瘤之后者13例,之前者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12例并接受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0.5~207个月),15例患者死亡,46例患者带病生存,20例患者临床缓解。与CD5-的滤泡性淋巴瘤对照组相比, CD5+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通常国际性预后指标>2(35/80 vs 10/99, P <0.001),更易进展成弥漫性大 B细胞性淋巴瘤(38/88 vs 17/99;P<0.001),并且中位存活期较短(44个月 vs 89个月,P=0.0042)。两组中高Ki-67增殖指数和国际性预后指标均被认为是预后差的因素。总之滤泡性淋巴瘤中CD5的表达与较高的国际性预后指标、较高比率的转换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较短的存活期有关。

    作者:魏建国(摘译);刘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尿脱落细胞学73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尿脱落细胞学与膀胱镜活检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探讨尿脱落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10年11月~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病理科先后接受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活检病例735例,尿脱落细胞行巴氏染色,活检标本行HE染色。将所有病例按照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分为三组:阴性组(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和非典型细胞)、可疑组(发现非典型细胞)和阳性组(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并与对应活检结果进行对比,用ROC曲线分析、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分析尿脱落细胞诊断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组间关系以及与患者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结果735例中,男性551例,女性184例,年龄28~91岁,中位年龄69岁。细胞学阳性组187例,其中184例恶性,3例为假阳性;可疑组186例,其中67例恶性,119例为良性反应性改变;阴性组362例,其中90例恶性。细胞学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00(0.767~0.834),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细胞学诊断阴性、可疑、阳性组级别的增加,癌的比率增加,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83,P<0.001);以组织学诊断结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细胞学诊断分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癌的发生率有影响,每增加1岁,组织学确诊癌的风险提高1.04(1.03~1.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结论随着分组级别的增加,尿脱落细胞诊断阳性率增加;同时,患者年龄与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掌握详细的临床资料能提高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作者:赵晓丽;王云帆;岳常丽;刘红刚;金玉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在解决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0例胸腔积液标本,应用脱落细胞石蜡包埋法制备细胞块,免疫组化法检测CK7、TTF-1、E-cadherin、CEA和Calretinin的表达。结果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的恶性诊断率高于常规离心涂片。 CK7、TTF-1、E-cadherin和CEA和Calretinin在胸腔积液肺腺癌细胞及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积液的肺腺癌细胞中CK7、TTF-1、E-cadherin和CEA呈高表达;增生性间皮细胞中Calretinin呈高表达。结论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在解决疑难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丽花;张婉仪;刘惠娟;李炳权;伍世钢;肖靖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肺癌组织及其肺癌干细胞中FOXO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FOXO3在肺癌组织与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特点,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着手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癌组织中FOXO3的表达,同时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肺癌干细胞中FOXO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比较其在不同分型肺癌中的阴性率。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O3在肺癌组织中呈明显低表达,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肺癌组织及肺癌干细胞中FOXO3 mRNA及蛋白均呈明显低表达,FOXO3蛋白在所有病例中的阴性率为66.7%,且随着癌细胞的分化及转移,其阴性率逐渐升高。结论 FOXO3在肺癌组织及肺癌干细胞中均呈低表达,同时其与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密切相关,或许可成为治疗肺癌的新靶点。

    作者:张志强;杨艳荣;李运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制作方法

    目的:探讨胃内镜下黏膜剥离(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28例胃ESD标本的取材及制片流程,将标本全部规范取材,多组织块有序摆放加固脱水,顺序包埋制片。结果28例中,前期10例标本全部取材,每个脱水盒独立包埋1个组织块,单病例蜡块数多16个;后期18例采用每个脱水盒多个组织块顺序包埋,单病例蜡块数多6块;18例中有4例同一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包埋后组织块未在同一平面,切片显示组织部分缺失,其余14例每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脱水包埋后组织平整,切片显示组织切缘完整,胃黏膜层次清晰。结论胃ESD标本的规范化取材、制片有利于准确病理诊断。

    作者:杨京彦;管冰心;王海涛;王晓映;滕国鑫;季昌华;于洁;张廷国;周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近认识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GIST的广泛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极易将其他一些形态学特征性不明显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过诊或误诊为 GIST。事实上,除 GIST外,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炎性纤维性息肉( 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 IFP)、腹腔和肠系膜纤维瘤病、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PEComa)及腹腔内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等也可发生于消化道。此外,国外文献近相继报道了一些形态学特殊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新病种,如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 clear cell sarco-ma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CS-GI)、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 MG-NET)、微囊/网状型神经鞘瘤、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 EIMS )、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 PAMT)等。由于对这些肿瘤组织学谱系和变异型尚未完全认识,在诊断中可能存在误区。该文对这些新近认识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作一简要阐述,着重强调各自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学特征、鉴别诊断以及生物学特性,以期为临床病理工作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正确诊断这些肿瘤有助于患者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作者:王艳芬;周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