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丽;王云帆;岳常丽;刘红刚;金玉兰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与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分子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及CK5在165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每例均包含DCIS和IDC病变。结果165例乳腺癌组织中,IDC与DCIS中ER、PR、HER-2及CK5表达呈正相关,IDC中基底细胞样型18例(10.9%),HER-2过表达型19例(11.5%),腺腔A型102例(61.8%),腺腔B型20例(12.1%),空白型6例(3.6%);DCIS中基底细胞样型19例(11.5%),HER-2过表达型20例(12.1%),腺腔A型104例(63%),腺腔B型17例(10.3%),空白型5例(3.0%)。IDC与DCIS表达一致者157例(95.2%),不一致者8例(4.8%),其中3例腺腔A型DCIS分别发展成为1例HER-2过表达型和2例空白型IDC,3例HER-2过表达型DCIS发展成为腺腔B型IDC,1例空白型DCIS发展成为1例腺腔A型,1例基底细胞样型发展成为HER-2过表达型IDC。结论绝大多数DCIS进展为具有相同分子表型的IDC,少数可转化为其他类型。
作者:陈健;田茹;刘艺;董红梅;郭瑞峰;梁化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在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涉及恶性B细胞的迁移和播散。尽管研究发现CXCR4在血液系统肿瘤过表达,但该受体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中的作用仍未可知。 CXCR4在多种肿瘤中是预后不良的标记,与肿瘤转移及患者生存降低相关。作者研究了CX-CR4在体外细胞迁移和体内播散过程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94例活检DLBCL患者中CXCR4表达对预后的意义。作者观察到在体外DLBCL细胞系中,CXCR4的表达水平与细胞迁移呈正相关,且CXCR4高表达能促进NOD/SCID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并降低生存时间。更重要的是,给予特异性CXCR4拮抗剂AMD3100,能降低DLBCL细胞在小鼠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播散。此外,作者发现CXCR4的表达是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率短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以上结果表明CXCR4介导DLBCL细胞的播散,并首次确定了其作为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标记的价值。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邰艳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后肾腺瘤( 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上皮样为主型肾母细胞瘤( e-WT)和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有重叠。钙黏蛋白17(CDH17)主要在正常小肠、消化道肿瘤中表达,而在包括肾肿瘤在内的其他部位肿瘤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作者首次对CDH17在MA、e-WT和s-PRCC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分析CDH17、CD57、AMACR、WT-1和CDX2在17例e-WT、15例s-PRCC、21例MA以及3例胎儿及2例婴儿肾脏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正常成人肾实质不表达CDH17。在胎儿肾脏发育后期其肾小球和近端肾单位连接部开始出现CDH17的表达。大多数MA(81%) CDH17呈膜阳性表达,而e-WT和s-PRCCs均不表达CDH17(P<0.0001)。 WT-1在所有MA、e-WT中均阳性,在s-PRCC中阴性。 CD57在所有MAs均呈强演戏,在35%的 e-WT 和13%的 s-PRCC 中呈中度阳性。AMACR在所有 s-PRCC中呈强阳性,但仅17%的 e-WT和10%的MA呈中度阳性。由此可见,CDH17是MA的敏感和高度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与其他具有相似形态学的肾脏肿瘤鉴别。
作者: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 Smad4和 p53蛋白在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 PCa)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表达与PCa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PCa和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BPH)组织中Smad4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Smad4蛋白在 PCa中的阳性率低于BPH(P<0.01),p53蛋白在PCa中的阳性率高于BPH(P<0.01);PCa中Smad4蛋白阳性率的降低及p53阳性率的增高与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临床分期的升高以及骨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Smad4、p53蛋白异常表达与PCa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Smad4和p53有可能成为PCa个体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丹丹;王迎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P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依据WHO(2010)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标准对60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PNEN进行形态学评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60例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男女比为1∶1.61。发病年龄19~69岁,平均(49.38±11.60)岁。肿瘤大径0.5~16 cm,平均(3.29±3.53) cm。30例位于胰头部,27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位于胰腺颈部。组织学分级:G1级24例,G2级25例,G3级9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MANEC)2例。免疫表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NSE、CgA、Syn、CD56多呈弥漫阳性。本组4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0个月,死亡7例,其中G2级1例,G3级4例,MANEC 2例。结论原发性PNEN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准确详细的病理学评估对指导临床治疗和提示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隋燕霞;党诚学;张勇;宋永春;刁冬梅;张晓智;韩苏夏;高莹;赵东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女性,18岁,因“体检发现右侧肋骨肿瘤10余天”入院。患者于2014年3月22日体检时( CT)发现右前胸壁第4肋区有一直径约4.2 cm的团块状混合密度影,突向肺区,与肺边界较清,有多量钙化密度影(图1)。术中见右侧第4肋骨有一大小4 cm ×4 cm肿瘤,质地硬,向胸腔内突出,病变局部与右中肺和心包外脂肪组织紧密粘连,余肺探查未见异常,遂切除部分右侧第4肋骨及肿瘤、部分右中肺和心包外脂肪组织。
作者:李霞;杨树东;孙荣超;蔡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利用BOP[N-亚硝基双(2-氧丙基)胺]创建金黄地鼠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模型并探讨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蛋白在金黄地鼠ICC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1)采用57只8~9周龄雌性金黄地鼠(实验组39只,对照组18只),实验组动物皮下注射BOP,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取肝脏组织制作石蜡切片。(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中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39只大鼠中29例发生了ICC,8例发生了胆管不典型增生,1例发生了灶性胆管增生,1例无胆管增生。(2)4种标志物在金黄地鼠ICC组织、胆管不典型增生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Wisp-1,79.3%、87.5%和5.0%;β-catenin,96.6%、100.0%和15.0%;Smad4,96.6%、100.0%和25.0%;TGF-β1,62.1%、12.5%和5.0%。 Wisp-1、β-catenin及Smad4在金黄地鼠ICC组织及胆管不典型增生组织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P<0.001),TGF-β1蛋白在金黄地鼠ICC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及胆管不典型增生组织(P<0.001)。结论 BOP可以诱导金黄地鼠发生ICC,为研究ICC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β-catenin、Wisp-1、TGF-β1、Smad4蛋白在金黄地鼠ICC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ICC的发生、发展、侵袭相关。
作者:陈筱莉;蹇顺海;文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睾丸穿刺活检标本中Sertoli细胞和生精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方法选取3例经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行去势治疗的正常睾丸组织及15例临床诊断为无精症的睾丸穿刺活检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WT-1、AR和Ki-67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WT-1和AR在3例正常睾丸组织和15例睾丸穿刺活检组织曲细精管内的Sertoli细胞胞核均呈棕黄色,阳性率均为100%,生精细胞胞核的阳性率为0。15例睾丸活检组织中生精细胞的Ki-67阳性率为100%。结论 WT-1、AR和Ki-67可做为睾丸穿刺活检组织中Sertoli细胞和生精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为睾丸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吴惠;孟宇宏;路平;宁浩勇;洪柳;康筱玲;段敏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40岁,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术后10年,腹痛、腹胀1周入院。腹部CT示:左下腹有一巨大混杂密度团块影,考虑恶性畸胎瘤可能性大,伴肝、脾、盆腔多发结节肿块,肠系膜周围淋巴结肿大,大网膜部分增厚,伴小结节灶,转移可能性大。肠管扩张积液,部分肠壁水肿,粘连性肠梗阻可能。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巨大肿块,大小10 cm ×10 cm,质硬,境界欠清,无明显触痛。血清学检查:AFP、CA125、CA199等均正常。既往史:2004年因卵巢肿瘤行卵巢肿瘤减灭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网膜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左侧卵巢实性未成熟性畸胎瘤,阴道壁及网膜见未成熟畸胎瘤成分,盆腔见多处结节,示未成熟畸胎瘤成分。术后患者行6周期化疗。此次剖腹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中下腹,直径约15 cm,与左侧壁层腹膜、后腹膜、空肠、回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粘连。腹腔内见散在粟粒状结节。
作者:万美珍;周林艳;陈玉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腺瘤样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上腺腺瘤样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病理形态特征与发生于生殖系统的典型腺瘤样瘤相似,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呈腺样、管网状、小梁状、乳头状等排列,可见印戒样细胞;免疫表型:CK、vimentin、CK5/6和MC均呈阳性,CD34、CEA和FⅧRAg因子均阴性。结论肾上腺腺瘤样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方面易与腺癌混淆,结合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可鉴别诊断。
作者:张采欣;韩增磊;高涵;张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PH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HNEN患者的临床病史、影像学、HE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中8例患者以腹部胀痛起病,腹部彩超、CT均提示多发性肝脏占位,7例提示肝细胞癌或转移性癌,2例提示肝囊肿,1例提示为血管瘤。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腺样或菊形团样,瘤细胞形态多为单一性,胞质红染,胞核圆形,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Syn恒定阳性表达(100%),支持神经内分泌肿瘤,Ki-67增殖指数2%~30%。随访4~140个月不等,2例死亡,8例带瘤存活。结论 PHNEN是一种进展相对缓慢、罕见的恶性肿瘤,腹痛是其共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常提示多发性占位,确诊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需与其他脏器神经内分泌转移瘤相鉴别。
作者:李桂梅;杨志慧;梅佳;殷正进;潘书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肝脏穿刺活检在慢性肝炎、感染性疾病等肝脏疾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虽然取材标本较小,但病理诊断结果常被视为肝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2]。在组织制片过程中,脱水、包埋、切片等环节尤为重要,组织处理不当会造成制片的质量下降,影响诊断结果。本科室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对组织脱水、透明、浸蜡的时间及包埋切片等步骤进行严格控制,终使切片优良率明显提升。
作者:徐开军;孙涛;缪应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冷冻切片机作为医院病理科常见的必备大型设备之一,在国内医院病理科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冷冻切片诊断是手术过程中为临床手术医师鉴别肿瘤类型、明确病变性质、选择手术方式和确定手术范围的快速可靠方法之一。冷冻切片机在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些小问题,如冷冻切片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就是其一(尤其在胃镜、子宫颈活检等小标本制作中)。静电生成后,技术员在粘片过程中极易造成组织薄片重叠、皱褶,从而影响切片质量和病理诊断。
作者:田密;赖建明;高爱民;毛仁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CDC)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 CDC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D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 CK、CK ( H)、CK8/18、CK19、CK34βE12、EMA、CAM5.2、vimentin 及Ki-67,不表达TTF-1、AFP、CK7、CD10、Villin、SMA及desmin。结论肾CD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CT、MRI和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肉瘤样肾细胞癌、转移性癌等鉴别。
作者:苏丽丽;晋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1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个字;2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3“前言”是否简明扼要,与“讨论”部分有无重复,“材料与方法”和“结果”的内容有无交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常规免疫组化检测通常采用辣根过氧化酶显色系统(即DAB显色),阳性反应呈棕黄色颗粒。但在黑素瘤组织中,免疫组化阳性的棕黄色颗粒常与组织原有黑素颗粒混淆,难以鉴别,若黑素颗粒较多,结果判断较困难。既往有文献报道,采用Giemsa染液进行后续复染能够很好的使组织内黑素颗粒显示为墨绿色,以区分DAB显色阳性的棕黄色颗粒[1]。本文采用甲苯胺蓝染料在苏木精复染的基础上进行双重复染,背景细胞清晰,黑素颗粒取得与Giemsa染液复染相似的结果,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琼;李阿梅;邵雪宝;程伟;姜祎群;孙建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间接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staining)是用未标记荧光素的两种不同种属一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再用两种不同荧光素标记的荧光二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在普通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光进行观察,从而对两种抗原分别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方法。目前,随着Alexa Fluor 新型窄谱染料[1]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2],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研究表明石蜡切片组织血管腔内红细胞、血浆蛋白因甲醛残留,易出现非特异性强荧光,对实验结果造成明显干扰[3]。作者以小鼠胰腺石蜡切片组织胰岛素(Insulin)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蛋白进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为例,首次用混合血清封闭的方法降低石蜡组织内非特异性荧光背景,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丽;曹德宏;陈菲;杨群;步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女性,24岁,主因发现纵隔占位10余天就诊。查体:两肺呼吸音清晰,均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CT示:前上纵隔囊实性病变,考虑来源于胸腺。术中见肿物位于前上纵隔,由实性成分构成并伴有液体流出,完整切除肿瘤。术中送快速冷冻病理检查。镜检:镜下可见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呈基底样或立方状的中间细胞呈巢状排列,形成囊样腔隙,细胞界限不清,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术中冷冻病理诊断报告为:(纵隔)胸腺肿瘤,考虑B3型胸腺瘤。
作者:贾雯;马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淋巴结制片是常规石蜡切片石蜡制片技术的难点之一。由于淋巴结具有完整的被膜,阻碍固定液、脱水剂、透明剂及蜡液的渗透,且细胞丰富、致密而间质成分少,这些特点均影响淋巴结制作出优质石蜡切片。高质量的淋巴结切片应具备以下条件:(1)淋巴结包膜完整,无挤压;(2)皮、髓质充分展现;(3)切片厚薄均匀,染色适中,细胞核微细结构清晰[1]。在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有组织收缩、变脆和硬化;切片厚、裂隙多;HE 染色结构不清;免疫组化染色定位不准确,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等。本文主要探讨淋巴结制片的优化方案。
作者:陈莹;陈琼霞;刘丽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