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起源于胸腺囊肿的腺癌2例及文献复习

李松梅;谈伟;李媛

关键词:胸腺肿瘤, 腺癌, 囊肿,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胸腺囊肿恶变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2例胸腺囊肿恶变为腺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4岁和50岁,肿块均位于前纵膈。镜检:例1,纤维囊壁组成的囊腔内异型细胞呈腺状、管状结构排列,与囊壁内单层柱状上皮有移行。周围可见残余胸腺组织;例2,单层柱状上皮形成的囊肿,良性上皮移行为异型上皮排列成复层、腺样结构。周围梭形细胞被粗大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分隔成实性团块状或拼图玩具样,实性细胞周边可见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实性细胞团内可见腺样结构。免疫表型:例1,CK7在囊壁内单层柱状上皮中(+),与之移行的异型上皮中(-),CK20、Villin的表达则与之相反。例2,异型腺样细胞CD5、EMA和TTF1均(+),Ki-67增殖指数约10%,梭形细胞p63和TTF1均(+),CD20和CD117均(灶+),Ki-67增殖指数约1%。结论胸腺腺癌非常罕见,可起源于胸腺囊肿,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成人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大多仅镜下可见,1例大者则占据整个阑尾全长。镜下见癌细胞大小、形状一致,呈巢状、腺泡状排列。免疫表型:32例CgA均阳性。30例仅行阑尾单纯切除术。1例行回盲部切除术,1例术后半个月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论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标记。早发现、早诊断并行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期和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辛芝;孔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MICROM HM550恒温箱式冷冻切片机中静电的产生和处理

    冷冻切片机作为医院病理科常见的必备大型设备之一,在国内医院病理科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冷冻切片诊断是手术过程中为临床手术医师鉴别肿瘤类型、明确病变性质、选择手术方式和确定手术范围的快速可靠方法之一。冷冻切片机在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些小问题,如冷冻切片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就是其一(尤其在胃镜、子宫颈活检等小标本制作中)。静电生成后,技术员在粘片过程中极易造成组织薄片重叠、皱褶,从而影响切片质量和病理诊断。

    作者:田密;赖建明;高爱民;毛仁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腺黏液表皮样癌1例

    患者女性,24岁,主因发现纵隔占位10余天就诊。查体:两肺呼吸音清晰,均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CT示:前上纵隔囊实性病变,考虑来源于胸腺。术中见肿物位于前上纵隔,由实性成分构成并伴有液体流出,完整切除肿瘤。术中送快速冷冻病理检查。镜检:镜下可见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呈基底样或立方状的中间细胞呈巢状排列,形成囊样腔隙,细胞界限不清,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术中冷冻病理诊断报告为:(纵隔)胸腺肿瘤,考虑B3型胸腺瘤。

    作者:贾雯;马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分子表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与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分子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及CK5在165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每例均包含DCIS和IDC病变。结果165例乳腺癌组织中,IDC与DCIS中ER、PR、HER-2及CK5表达呈正相关,IDC中基底细胞样型18例(10.9%),HER-2过表达型19例(11.5%),腺腔A型102例(61.8%),腺腔B型20例(12.1%),空白型6例(3.6%);DCIS中基底细胞样型19例(11.5%),HER-2过表达型20例(12.1%),腺腔A型104例(63%),腺腔B型17例(10.3%),空白型5例(3.0%)。IDC与DCIS表达一致者157例(95.2%),不一致者8例(4.8%),其中3例腺腔A型DCIS分别发展成为1例HER-2过表达型和2例空白型IDC,3例HER-2过表达型DCIS发展成为腺腔B型IDC,1例空白型DCIS发展成为1例腺腔A型,1例基底细胞样型发展成为HER-2过表达型IDC。结论绝大多数DCIS进展为具有相同分子表型的IDC,少数可转化为其他类型。

    作者:陈健;田茹;刘艺;董红梅;郭瑞峰;梁化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状腺异位胸腺瘤B3型伴副肿瘤性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甲状腺异位胸腺瘤伴副肿瘤性脑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发生于71岁男性甲状腺的异位胸腺瘤伴有副肿瘤性脑炎,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初表现为进行性声音嘶哑、边缘性脑炎等症状。影像资料显示,甲状腺右叶下极有一明显的肿块,肿瘤与纵膈胸腺之间没有直接的连续性。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圆形或多边形的上皮细胞构成,有轻至中度异型,其中有少数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肿瘤呈片状生长,侵及甲状腺实质,切缘阴性,肿瘤周围甲状腺组织有桥本甲状腺炎的典型特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 AE1/AE3)、HCK (34βE12)、CAM5.2、CK5/6、CK9、p63和CD57(Leu7)均阳性,CD5阴性。肿瘤中浸润的淋巴细胞CD1a、CD4、CD5、CD8、CD99和TdT均阳性。结论甲状腺内异位胸腺瘤极为罕见,而伴有副肿瘤性脑炎者未见报道。该类肿瘤形态及免疫表型与源于胸腺B3型胸腺瘤相同,但其部位及临床表现有差异。

    作者:刘洁;闫爱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混合血清封闭降低石蜡切片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非特异性荧光背景的应用

    间接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staining)是用未标记荧光素的两种不同种属一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再用两种不同荧光素标记的荧光二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在普通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光进行观察,从而对两种抗原分别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方法。目前,随着Alexa Fluor 新型窄谱染料[1]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2],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研究表明石蜡切片组织血管腔内红细胞、血浆蛋白因甲醛残留,易出现非特异性强荧光,对实验结果造成明显干扰[3]。作者以小鼠胰腺石蜡切片组织胰岛素(Insulin)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蛋白进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为例,首次用混合血清封闭的方法降低石蜡组织内非特异性荧光背景,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丽;曹德宏;陈菲;杨群;步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制作方法

    目的:探讨胃内镜下黏膜剥离(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28例胃ESD标本的取材及制片流程,将标本全部规范取材,多组织块有序摆放加固脱水,顺序包埋制片。结果28例中,前期10例标本全部取材,每个脱水盒独立包埋1个组织块,单病例蜡块数多16个;后期18例采用每个脱水盒多个组织块顺序包埋,单病例蜡块数多6块;18例中有4例同一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包埋后组织块未在同一平面,切片显示组织部分缺失,其余14例每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脱水包埋后组织平整,切片显示组织切缘完整,胃黏膜层次清晰。结论胃ESD标本的规范化取材、制片有利于准确病理诊断。

    作者:杨京彦;管冰心;王海涛;王晓映;滕国鑫;季昌华;于洁;张廷国;周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尿脱落细胞学73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尿脱落细胞学与膀胱镜活检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探讨尿脱落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10年11月~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病理科先后接受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活检病例735例,尿脱落细胞行巴氏染色,活检标本行HE染色。将所有病例按照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分为三组:阴性组(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和非典型细胞)、可疑组(发现非典型细胞)和阳性组(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并与对应活检结果进行对比,用ROC曲线分析、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分析尿脱落细胞诊断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组间关系以及与患者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结果735例中,男性551例,女性184例,年龄28~91岁,中位年龄69岁。细胞学阳性组187例,其中184例恶性,3例为假阳性;可疑组186例,其中67例恶性,119例为良性反应性改变;阴性组362例,其中90例恶性。细胞学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00(0.767~0.834),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细胞学诊断阴性、可疑、阳性组级别的增加,癌的比率增加,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83,P<0.001);以组织学诊断结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细胞学诊断分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癌的发生率有影响,每增加1岁,组织学确诊癌的风险提高1.04(1.03~1.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结论随着分组级别的增加,尿脱落细胞诊断阳性率增加;同时,患者年龄与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掌握详细的临床资料能提高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作者:赵晓丽;王云帆;岳常丽;刘红刚;金玉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苯胺蓝染色在黑素瘤免疫组化复染中的应用

    临床常规免疫组化检测通常采用辣根过氧化酶显色系统(即DAB显色),阳性反应呈棕黄色颗粒。但在黑素瘤组织中,免疫组化阳性的棕黄色颗粒常与组织原有黑素颗粒混淆,难以鉴别,若黑素颗粒较多,结果判断较困难。既往有文献报道,采用Giemsa染液进行后续复染能够很好的使组织内黑素颗粒显示为墨绿色,以区分DAB显色阳性的棕黄色颗粒[1]。本文采用甲苯胺蓝染料在苏木精复染的基础上进行双重复染,背景细胞清晰,黑素颗粒取得与Giemsa染液复染相似的结果,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琼;李阿梅;邵雪宝;程伟;姜祎群;孙建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肾脏原发性淋巴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淋巴瘤( primary renal lymphoma, PR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PR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19例PRL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37~85岁,平均55岁。以单侧肾脏发病为主,腰痛为常见的首发症状。13例行肾脏切除术,6例行肾脏肿物穿刺活检,其中17例接受化疗。病理检查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 s lymphoma, NHL),其中14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占73.684%(14/19);4例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占21.053%(4/19);1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占5.263%(1/19)。15例获得随访资料,12例存活,生存时间1~78个月;3例死亡,生存时间3~3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23个月(1例死于脑梗)。结论 PR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肾癌,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分型;组织学类型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以DLBCL多见;治疗方式推荐手术切除+化疗。预后可能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特点、肿瘤分型和治疗方式有关。

    作者:刘芳;王璇;王建军;涂频;程凯;陆珍凤;余波;饶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晋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在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扩展库之后,成功晋级2015~2016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RKIP低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RKIP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RKIP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技术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RKIP的甲基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KI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RKIP的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 P<0.05),RKIP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 P<0.05);RKIP低表达与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相关( P<0.05);RKIP蛋白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KIP蛋白阴性组( P<0.01);RKIP表达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 RKIP 低表达的原因之一,RKIP低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子治疗的靶点。

    作者:张付美;李冬霞;朱芳恒;叶历;秦栓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微波快速组织处理仪在不同组织处理中的应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规定,病理学诊断报告发放时间要求自接收标本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然而现在很多单位的临床科室因其诊疗的需要,对病理报告周期的要求越快越好,目前常规组织处理技术在一定范围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因而微波快速组织处理技术被很多病理科应用到常规工作中。微波快速组织处理技术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常规组织处理技术,但是微波快速组织处理对不同组织的处理效果不同。本文现就微波快速组织处理仪在不同组织处理中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施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置:大脑半球5例,右丘脑2例,小脑蚓部2例,鞍区2例,脊髓1例。瘤组织由大小较一致的圆形细胞构成,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周空晕常见,可见神经毡样结构、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节样细胞分化、血管周围假菊形团、钙化、微血管壁增厚及透明变性等病理改变。免疫表型:Syn弥漫强阳性,7例瘤组织Ki-67增殖指数≤2%,5例Ki-67增殖指数为3%~8%。3例行染色体1p/19q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p和19q均不缺失。随访4个月~4年,1例术后2年肿瘤复发并播散。结论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组织学表现虽相似,但其更复杂,多见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节样细胞分化,钙化、血管壁增厚及透明变性常见,神经毡样结构少见。需与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染色体1p/19q缺失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治疗以手术全切除为主,对于次全切除、非典型及复发病例术后应辅以放疗。

    作者:徐丽;刘朝霞;方静宜;王军梅;杜江;李桂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金黄地鼠诱发性肝内胆管癌中 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利用BOP[N-亚硝基双(2-氧丙基)胺]创建金黄地鼠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模型并探讨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蛋白在金黄地鼠ICC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1)采用57只8~9周龄雌性金黄地鼠(实验组39只,对照组18只),实验组动物皮下注射BOP,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取肝脏组织制作石蜡切片。(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中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39只大鼠中29例发生了ICC,8例发生了胆管不典型增生,1例发生了灶性胆管增生,1例无胆管增生。(2)4种标志物在金黄地鼠ICC组织、胆管不典型增生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Wisp-1,79.3%、87.5%和5.0%;β-catenin,96.6%、100.0%和15.0%;Smad4,96.6%、100.0%和25.0%;TGF-β1,62.1%、12.5%和5.0%。 Wisp-1、β-catenin及Smad4在金黄地鼠ICC组织及胆管不典型增生组织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P<0.001),TGF-β1蛋白在金黄地鼠ICC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及胆管不典型增生组织(P<0.001)。结论 BOP可以诱导金黄地鼠发生ICC,为研究ICC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β-catenin、Wisp-1、TGF-β1、Smad4蛋白在金黄地鼠ICC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ICC的发生、发展、侵袭相关。

    作者:陈筱莉;蹇顺海;文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19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1)样本的算术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 q检验用英文小写q;(9)概率用英文大写P( 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F值等);(10)比值比用英文大写OR;(11)95%可信区间用95% CI表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NKX6-1是胰腺及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新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WDNETs)及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PDNECs),前者通常进行手术切除和(或)分子靶向治疗,而 PDNECs通常采用化疗。NKX6-1是一种同源框转录因子,参与胰岛内分泌功能的发生和调节。由于WDNETs目前尚无特异性标志物,为此,本研究评估NKX6-1作为WDNETs诊断标志物的潜在价值。作者对包括胰腺、十二指肠、胃、阑尾、肺等不同组织来源的共178例原发性和26例转移性WDNETs进行NKX6-1、TTF-1、CDX2、ISL1和多克隆性PAX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6例(82%,36/44)胰腺原发性WDNETs和12例(67%,12/18)原发性十二指肠WDNETs均表达NKX6-1,并且几乎不表达于肺、胃和阑尾的WDNETs中。 NKX6-1作为胰腺及十二指肠WDNETs标志物的特异性为93%。在26例转移性WDNETs中, NKX6-1仅表达于胰腺起源的病例中(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100%)。由此可见,NKX6-1可作为胰腺及十二指肠 WDNETs 的新免疫组化标志物,组合使用NKX6-1、CDX2、TTF-1和ISL1鉴别不同组织来源的WDNETs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提示在免疫组化套餐中加入NKX6-1将有利于判定转移性WDNETs的来源,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胡舜(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钙黏蛋白17是后肾腺瘤的敏感和特异标志物

    后肾腺瘤( 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上皮样为主型肾母细胞瘤( e-WT)和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有重叠。钙黏蛋白17(CDH17)主要在正常小肠、消化道肿瘤中表达,而在包括肾肿瘤在内的其他部位肿瘤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作者首次对CDH17在MA、e-WT和s-PRCC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分析CDH17、CD57、AMACR、WT-1和CDX2在17例e-WT、15例s-PRCC、21例MA以及3例胎儿及2例婴儿肾脏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正常成人肾实质不表达CDH17。在胎儿肾脏发育后期其肾小球和近端肾单位连接部开始出现CDH17的表达。大多数MA(81%) CDH17呈膜阳性表达,而e-WT和s-PRCCs均不表达CDH17(P<0.0001)。 WT-1在所有MA、e-WT中均阳性,在s-PRCC中阴性。 CD57在所有MAs均呈强演戏,在35%的 e-WT 和13%的 s-PRCC 中呈中度阳性。AMACR在所有 s-PRCC中呈强阳性,但仅17%的 e-WT和10%的MA呈中度阳性。由此可见,CDH17是MA的敏感和高度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与其他具有相似形态学的肾脏肿瘤鉴别。

    作者: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PTPRO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酶O(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O, PTPRO)是一种新型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细胞分裂、分化、凋亡、迁移、骨架动态平衡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 PTPRO 是一个抑癌因子,在肝癌、结肠癌、淋巴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探索PT-PRO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对诊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该文就PTPRO在食管癌、肝细胞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现简要综述。

    作者:张德元;刘繁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淋巴结制片的优化方案

    淋巴结制片是常规石蜡切片石蜡制片技术的难点之一。由于淋巴结具有完整的被膜,阻碍固定液、脱水剂、透明剂及蜡液的渗透,且细胞丰富、致密而间质成分少,这些特点均影响淋巴结制作出优质石蜡切片。高质量的淋巴结切片应具备以下条件:(1)淋巴结包膜完整,无挤压;(2)皮、髓质充分展现;(3)切片厚薄均匀,染色适中,细胞核微细结构清晰[1]。在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有组织收缩、变脆和硬化;切片厚、裂隙多;HE 染色结构不清;免疫组化染色定位不准确,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等。本文主要探讨淋巴结制片的优化方案。

    作者:陈莹;陈琼霞;刘丽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