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固定液在浆膜腔积液细胞块制作中的应用

汪兆亮;魏永敬;邱文鹏;陈雪;杨举伦

关键词:固定液, 浆膜腔积液, 细胞块, 细胞学检查, 并发症
摘要:浆膜腔积液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有时是唯一的临床表现,炎性疾病、循环障碍、恶性肿瘤是引起浆膜腔积液的常见原因。细胞学检查是判断浆膜腔积液良恶性的常用方法,常规的细胞学涂片常因细胞少、细胞退行性变、涂片厚薄不均匀等因素影响,导致细胞学诊断的阳性率偏低;将胸膜腔积液制成细胞块,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等技术,可以提高细胞学诊断的阳性率[1]。但是,不同固定液对细胞形态及抗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采用4种常用的固定液对同一阳性浆膜腔积液进行固定,发现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效果好,抗原保存也较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Eph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 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Eph)基因作为大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既具有促癌基因作用,增强肿瘤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增殖和增加侵袭性,又能发挥抑癌基因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癌细胞的侵袭性和迁徙能力。近年来关于Eph受体和Ephrin配体的研究进展迅速,Eph基因有望成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及预后的新分子标志物。

    作者:陈肖;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性腺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18岁,因青春期一直无月经来潮,近两年出现周期性下腹胀痛及腰骶部不适入院,临床诊断:原发性闭经。专科查体:第二性征发育差,双侧乳房无明显发育,幼女型外阴,棉签探入盲端长约7.0 cm。彩超示:子宫形态失常,宫腔及阴道上段内见密集光电声像,大小7.3 cm ×1.2 cm。MR示:盆腔内膀胱直肠间巨大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大小8.5 cm ×7.5 cm ×6.0 cm 。腰3、4水平,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间可见增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AFP 8917 ng/ml,HCG 22.7 IU/L。染色体检查:46,XY。行双侧附件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饶金;叶倩;张佳立;张江宇;郭玉娟;彭海艳;郜红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采用新的显色原位杂交法检测尿磷酸盐沉积性间叶瘤中的 FGF23 mRNA

    混合性结缔组织型尿磷酸盐沉积性间叶瘤( PMT)是发生在骨与软组织的一种罕见肿瘤。大多数 PMT 患者因继发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激素产生,该激素能抑制肾近端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导致患者发生持久性骨软化症。既往PMT患者 FGF23 mRNA检测多采用RT-PCR法,但其特异性低,且存在内在的非肿瘤组织污染风险限制了临床应用。该文作者介绍一种新的半定量原位FGF23 mRNA检测诊断PMT的方法,25例出现肿瘤性骨软化症( TiO)的PMTs患者中位年龄52岁(范围5~73岁),肿瘤位于不同骨骼及软组织,肿瘤直径平均3.9 cm(1.4~12 cm)。96%(22/23)的PMTs患者FGF23 mRNA表达:16例评为(-);5例评为(-);1例评为(+)。这些病例中3例伴转移的恶性PMTs 亦检出FGF23 mRNA表达。对照组40例包括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8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8例高级别骨肉瘤和瘤样钙质沉着症,以及其他各种软骨或骨形成肿瘤及软组织肿瘤 FGF23 mRNA 均阴性。

    作者:康锶鹏;余英豪;Dogan A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腭部小涎腺肿瘤345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于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通过回顾345例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其发病部位、性别、年龄、类型以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345例中男性占37.4%,女性占62.6%,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平均年龄48.6岁。患者初发症状以腭部无痛性肿物为主。肿瘤病理类型多样,其中恶性肿瘤12种共126例;良性肿瘤5种共219例。结论腭部小涎腺肿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以中老年人居多,良恶性肿瘤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腭部小涎腺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复杂,以多形性腺瘤为多见,其次为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手术切除为腭部小涎腺肿瘤的治疗首选方法。

    作者:邓润智;郝静;黄晓峰;丁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利用家用智能小茶炉制备快速石蜡的经验交流

    冷冻切片机在日常病理工作中虽然制片时间短,但成本高、投资大,大多数基层医院应用受限,且组织图像与常规切片相比有不同程度失真。快速石蜡切片法主要用于未购置冷冻切片机的中小型医院,或者是组织过小、过碎及活检标本,无法用冷冻切片机制片时,许多大型医院采用快速石蜡切片法做有益补充,其主要优点是切片较真实,接近常规片,质量稳定可靠,且经济适用。因此,快速石蜡切片法有利于病理医师诊断准确率的提高[1-4]。本科室在实践工作中采用智能变频小茶炉进行快速石蜡切片,现介绍如下。

    作者:柯淑惠;王建彪;曾维芬;翁培培;吴文乔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头颈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PEComas)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头颈部PEComa的临床资料,对2例PEComa进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生在喉部(女性,26岁)及鼻腔(男性,56岁)各1例,肿瘤边界尚清,直径2.5~3.5 cm。镜检:上皮样细胞呈巢团状、器官样排列,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颗粒样或透明,细胞核圆形,具轻度异型性。瘤组织富含纤细的纤维血管网。可见核分裂及局灶坏死形成。免疫表型:vimentin(2/2)、HMB-45(1/2)、Melan-A(2/2)、SMA(2/2)、Calponin(2/2)、desmin (1/2)和TFE3(1/2)呈弥漫或局灶阳性,CK、CD10、S-100、CgA、Syn和MyoD1均呈阴性。结论发生于头颈部的PEComa少见,组织形态学与副神经节瘤、恶性黑色素瘤及转移性癌有交叉,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黑色素和肌源性标志物共表达有助于明确诊断。个别病例有局部或远处转移甚至死亡,提示头颈部PEComa的生物学行为具有恶性潜能。

    作者:左敏;赖美娜;张石芬;游淑源;陈灼怀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乳腺组织中PTEN表达及其与PI3 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60例乳腺癌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 PTEN蛋白及 mRNA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其与Akt和P-Akt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PTEN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20%)显著低于正常乳腺(60%)(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 PTEN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0.06、1.38±0.1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显示,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PTE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07、1.76±0.2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乳腺癌组织中,PTEN阳性组P-Akt的相对表达量为0.87±0.09,显著低于阴性组(1.76±0.15)(P<0.05),二者间Akt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腺癌中PTEN表达缺失,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张刚;李中;林晓萌;张军华;崔勇;赵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雄激素受体在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AR)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53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HER-2、CK5/6、CK14表达,并依据免疫表型划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型和Nor-mal-like型5个分子亚型,其分别为84、27、14、11和17例。对比分析AR在5个分子亚型中的分布及其与发病年龄、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结果153例乳腺癌组织中AR的阳性率为73.20%,在5个分子亚型中以Luminal A型为主(62.50%)。在HER-2阴性与阳性乳腺癌中,AR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和68.29%,两者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在153例乳腺癌中有23例(15.03%)三阴型乳腺癌(ER、PR和HER-2均阴性),有15例(9.80%)乳腺癌ER、PR、AR均阴性,有8例(5.23%)四阴型乳腺癌(ER、PR、AR和HER-2均阴性)。 AR在ER/PR阳性与阴性乳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rs =0.874,P=0.024)。 AR在组织学分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 =-0.201,P=0.013)。 AR阳性与肿瘤大小有关,与淋巴结转移(P=0.211)及临床分期无关(P=0.065)。结论 A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进一步改善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提供依据,也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吴兴龙;杨华;曾丽莉;杨永福;王玲;刘华庆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2例

    患者男、女性各1例,年龄均为58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胸闷、气急、咳白色黏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分别于2014年2月、5月入院。 CT示肿瘤组织均位于前中纵隔,呈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不光整,大小分别为80 mm ×60 mm、70 mm ×60 mm,其内密度不均,与胸主动脉分界不清(图1),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中度强化、簇状及点状密集钙化,胸膜、血管、气管均受侵犯(图2)。纵隔可见肿大淋巴结,左肺尖及左肺下叶胸膜下可见少许类圆形小结节影。 CT示恶性胸腺瘤/胸腺癌,伴转移可能。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包膜与胸膜粘连,均浸润大血管、气管,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切除困难,临床分期Ⅲ期。

    作者:石之虎;雷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讨卵巢和子宫的子宫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的免疫表型

    准确的鉴别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部分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可以模拟透明细胞癌。作者评估一组免疫组化标志物能否帮助鉴别这几种肿瘤。64例透明细胞癌(40例来源卵巢和24例来源子宫)、34例内膜样癌(21例来源卵巢和13例来源子宫)及34例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6例来源卵巢和28例来源子宫),免疫组化标记HNF1β、BAF250a、Napsin A、ER和PR,并对免疫组化着色强度和范围进行评估。89% CCCs、41%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及47%内膜样癌表达HNF1β,88%透明细胞癌、12%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及3%内膜样癌表达Napsin A。大多数透明细胞癌对这两种标志物至少中度至弥漫着色,而大多数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仅呈局灶和弱阳性。和HNF1β相比,Napsin A在透明细胞癌与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内膜样癌鉴别上,特异性较强(93.0%vs 55.9%,P<0.0001),而敏感性相似(87.5% vs 89.1%)。20%透明细胞癌、18%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及6%内膜样癌不表达BAF250a。16%透明细胞癌、88%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及97%内膜样癌表达ER,而14%透明细胞癌、77%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及97%内膜样癌表达PR。多数内膜样癌和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对 ER/PR弥漫着色,而大多数透明细胞癌仅局灶阳性。透明细胞癌和内膜样癌/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中,HNF1β、Napsin A、ER及PR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与HNF1β相比,Napsin A是透明细胞癌一种更特异的标记。总之,免疫标记组合在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和透明细胞癌的鉴别上更具有可比性,利用一组免疫标志物,能够帮助从透明细胞癌中鉴别出内膜样癌伴透明细胞改变。

    作者:魏建国;许春伟;Cheung A N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结肠癌组织中OTU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OTUB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OTUB1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OTUB1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高3.5倍,癌组织中OTUB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呈现癌旁组织、腺瘤、结肠癌逐渐递增的趋势(P<0.05)。 OTUB1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OTUB1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姜维娜;黄维清;刘鑫;刘红云;孔庆暖;韩增磊;陈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iRNA-199 a-5 p通过SP1调节ERK5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的机制

    目的:探讨miR-199a-5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转染miR-199a-5p mimic至MDA-MB-231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199a-5p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分子标志物 E-cadherin、vimentin 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99a-5p mimic及其LNA-siRNA对ERK5、pERK5、EGF、SP1表达的影响。染色体免疫共沉淀(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技术检测SP1是否与ERK5启动子区结合。结果 miR-199a-5p能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降低vimentin的表达,增强E-cadherin的表达。同时,miR-199a-5p降低ERK5表达并抑制其磷酸化;EGF、SP1的表达也相应减少。相反,应用LNA-siRNA抑制miR-199a-5p后,ERK5、pERK5、EGF、SP1的表达上调。 CHIP结果显示SP1能与ERK5启动子区结合。结论 miR-199a-5p通过调节EGF、SP1下调ERK5的表达并抑制其磷酸化,进而发挥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作者:翟丽敏;杨硕;李文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PTEN、p53和 EGFR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PTEN、p53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20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0例良性乳腺病变中PTEN、p53、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过表达率为57.9%、55.0%和38.3%,与良性乳腺病变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 PTEN、p53及EGFR蛋白表达均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和PR状态、分子分型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PTEN、p53表达与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TEN、EGFR表达与HER-2状态有显著相关性。 EGFR、p53表达与PTEN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p53表达与EGFR呈显著正相关(P=0.000)。 PTEN、EGFR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相关,但不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具有PTEN-/p53+/EGFR+组合表达的乳腺癌生存率低于其他组合(P=0.008)。结论 PTEN低或失表达、p53突变和EGFR过表达可能协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三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可能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李新军;付丽梅;付明霞;薛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对9例SPC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行AB-PAS染色和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染色,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跟踪随访、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SPC患者年龄32~83岁,平均69.2岁,其中以乳头溢液发病3例;9例核级别为低~中级别,7例细胞内和细胞外伴黏液分泌,2例伴钙化,3例伴粉刺样坏死。9例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均>70%),HER-2均阴性。9例SPC中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呈弥漫阳性(8例)、灶阳性(1例);CgA有4例呈弥漫阳性,1例部分阳性,4例呈阴性;6例有部分区域肌上皮标志物表达缺失,3例肌上皮标志物连续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3%~20%。9例SPC中有1例伴小灶性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大径2 mm),其余8例均不伴其它类型乳腺癌,前哨和(或)腋窝/锁骨下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9例中有8例进行乳腺癌保乳根治术,1例为局部肿物切除过程中偶然发现微小病灶,未行根治术;9例中有1例因伴有IDC,行4周期TC方案化疗,化疗耐受可,目前处于化疗后恢复期;其余8例术后口服内分泌药物治疗,临床密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61个月(平均19.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结论9例SPC均表现为核级别较低、常伴细胞内外黏液分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淋巴结转移率低等特点,随访未发现复发,提示SPC临床预后较好。

    作者:张立英;皋岚湘;丁华野;许春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儿童颅咽管瘤术后继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术后继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颅咽管瘤术后继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及特殊染色进行观察。结果镜下见肝小叶结构紊乱,呈肝硬化组织学形态,大部分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弥漫以大泡性为主的混合性脂肪变性,可见点灶状坏死。免疫表型:CD34染色未见异常, CK7染色显示胆小管增生显著。特殊染色:Masson染色显示纤维组织增生并围绕肝细胞呈结节样,可见显著的窦周纤维化现象,网织纤维局部破坏。结论垂体功能低下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儿童颅咽管瘤的术后并发症,属于少见病因,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特征;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同时可进行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辅助诊断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该类型脂肪性肝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旭春;郭苗;晏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腺淋巴体质婴幼儿接种疫苗后猝死2例尸体解剖分析

    目的:探讨预防接种后猝死病例的原因,提高对胸腺淋巴体质的认识及避免公众对预防接种的恐慌。方法对2例猝死患儿进行常规尸体解剖,每例均行系统解剖及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2例患儿均按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接受卡介苗接种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实施过程符合要求,生前均未发现致死性疾病;尸检发现胸腺肥大、肾上腺萎缩、心脏较小、肝、脾及肠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内脏器官缺氧表现,均符合胸腺淋巴体质改变。结论胸腺淋巴体质性婴幼儿猝死原因可能为轻微外界刺激下(如疫苗接种)诱发超敏反应性猝死或心源性猝死,同时肥大胸腺压迫气管加速死亡进程,及时尸检能明确死因,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消除公众对预防接种的恐慌。

    作者:杨晓荣;郑洪;黄佳佳;谭娜;张苏园;姚晋;黎成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肾穿刺活检石蜡切片厚度对淀粉样蛋白刚果红染色的影响

    在肾穿刺活检实验中,应用淀粉样蛋白刚果红染色已成为诊断淀粉样变性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1]。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在HE染色中呈嗜伊红的均质、无结构的团块状沉积物,刚果红染色呈砖红色,将其置于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呈苹果绿色的双折光性[2]。本组采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进行淀粉样蛋白染色时,发现染色结果与切片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着重探讨应用刚果红染色淀粉样蛋白切片厚度对染色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肾穿刺活检制片提供参考。

    作者:李敏;吴在增;曾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19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1)样本的算术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 q检验用英文小写q;(9)概率用英文大写P( 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F值等);(10)比值比用英文大写OR;(11)95%可信区间用95% CI表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乳腺梭形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梭形细胞癌( spindle cell carcinoma, Sp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对3例乳腺SpCC进行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63和71岁。肿瘤大小分别为4.0 cm ×3.0 cm ×3.0 cm、3.0 cm ×2.0 cm ×2.0 cm和3.5 cm ×2.8 cm ×2.3 cm,切面囊性变,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可见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带,且伴鳞状上皮化生。免疫表型:梭形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 CK ( AE1/AE3)、高分子角蛋白 CK (34βE12)、CK14、CK5/6、p63及vimentin均阳性,ER、PR及c-erbB-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20%、25%和20%。结论乳腺SpCC是乳腺化生性癌的罕见类型,具有出现囊性变趋势,临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明确诊断。

    作者:官忠燕;丰宇芳;干振康;史良;侯英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无血清培养有效富集乳腺癌干细胞

    目的:探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有效富集乳腺癌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无血清和有血清两种培养技术分别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观察并收集两种细胞,对CD24、CD44标志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该标志物的表达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亚群细胞的比例,并检测两种细胞周期的差异。结果无血清培养的细胞以大小不等的微球体形式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有血清培养的细胞以类似多边形的形式在培养液中单层贴壁生长。 CD44在悬浮微球体细胞和贴壁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CD24在悬浮微球体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减少;悬浮微球体细胞和贴壁细胞中CD44+/CD24-/low表型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6.93±0.53)%和(19.98±0.62)%(P<0.05),CD44+/CD24+表型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2.68±0.59)%和(79.90±0.57)%(P<0.05)。分裂期(S)细胞在悬浮微球体细胞和贴壁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18.85±2.26)%和(43.91±1.81)%(P<0.05);静止期(G1)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4.92±2.07)%和(39.82±1.77)%(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富集CD44+/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

    作者:尹燕雪;李传伟;于爱莲;王学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