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润智;郝静;黄晓峰;丁洁
WHO III级的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预后差。为了对星形细胞瘤进行分子亚组分型或诊断上的重新分类,作者分析160例成人IDH野生型星形细胞肿瘤的分子标志性变异,并行甲基化和拷贝数分析,其中包括120例 WHO III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40例WHO II级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基于分子谱系和标志性变异特征,将这些肿瘤分为四个主要亚型。78%肿瘤诊断为传统胶质母细胞瘤分子亚型。9%为GBM-H3F3A突变(GBM-H3)亚型。8%具有独特的甲基化特征,与GBM-H3-K27相似,但缺乏H3F3A突变,这组肿瘤主要发生在幕下及中线部位,并且预后较好。120例IDH野生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除1例外均可归入上述3种亚型中。40例WHO II级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中7例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其中6例重新归类为其他不同的低级别肿瘤类型。有趣的是,TERT突变只发生在分子亚型的GBM (78%),且预后不良。 GBM-H3组缺乏 TERT突变,然而其预后更差。
作者:李晓玲(译);王行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对9例SPC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行AB-PAS染色和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染色,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跟踪随访、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SPC患者年龄32~83岁,平均69.2岁,其中以乳头溢液发病3例;9例核级别为低~中级别,7例细胞内和细胞外伴黏液分泌,2例伴钙化,3例伴粉刺样坏死。9例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均>70%),HER-2均阴性。9例SPC中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呈弥漫阳性(8例)、灶阳性(1例);CgA有4例呈弥漫阳性,1例部分阳性,4例呈阴性;6例有部分区域肌上皮标志物表达缺失,3例肌上皮标志物连续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3%~20%。9例SPC中有1例伴小灶性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大径2 mm),其余8例均不伴其它类型乳腺癌,前哨和(或)腋窝/锁骨下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9例中有8例进行乳腺癌保乳根治术,1例为局部肿物切除过程中偶然发现微小病灶,未行根治术;9例中有1例因伴有IDC,行4周期TC方案化疗,化疗耐受可,目前处于化疗后恢复期;其余8例术后口服内分泌药物治疗,临床密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61个月(平均19.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结论9例SPC均表现为核级别较低、常伴细胞内外黏液分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淋巴结转移率低等特点,随访未发现复发,提示SPC临床预后较好。
作者:张立英;皋岚湘;丁华野;许春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半乳凝素-7(Galectin-7)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子宫颈炎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PV 16感染、子宫颈癌分化程度、患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Galectin-7在维吾尔族21例子宫颈炎和49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汉族25例子宫颈炎和29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HPV 16感染情况。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IPP)6.0半定量检测子宫颈病变中Galectin-7的累计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值。结果 PCR检测显示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PV 16阳性者20例,阴性者29例;子宫颈炎中HPV 16阳性者5例,阴性者16例。汉族子宫颈癌中HPV 16阳性者2例,阴性者27例;子宫颈炎中HPV 16均阴性。 Galectin-7在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低于子宫颈炎组织(P<0.05),其在维吾尔族HPV 16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HPV 16阴性组织(P<0.05)。 Galectin-7表达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患病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与子宫颈炎组织相比,Galectin-7表达量下降;另外其在维吾尔族HPV 16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低于HPV 16阴性者,这可能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其表达对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贾索尔·肖克热提;阿力甫江·海力力;阿力木·伊力亚斯;海米提·阿布都力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GATA-3主要表达在乳腺癌和尿路上皮癌,而在正常或病变滋养细胞组织中的表达报道甚少。作者选取445例正常/病变滋养细胞组织及其肿瘤进行 GATA-3免疫组化评估,根据着色强弱标记为(-~-),探讨GATA-3在下列组织中的表达意义。这些组织包括孕囊/中晚期妊娠胎盘/异位妊娠、葡萄胎、胎盘结节、正常/异常植入部位、绒毛膜癌、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胎盘滋养细胞肿瘤、非典型平滑肌瘤(含平滑肌肉瘤)、子宫颈和肺的鳞状细胞癌。
作者:许文静;余英豪;Ie-Ming S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PEComas)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头颈部PEComa的临床资料,对2例PEComa进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生在喉部(女性,26岁)及鼻腔(男性,56岁)各1例,肿瘤边界尚清,直径2.5~3.5 cm。镜检:上皮样细胞呈巢团状、器官样排列,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颗粒样或透明,细胞核圆形,具轻度异型性。瘤组织富含纤细的纤维血管网。可见核分裂及局灶坏死形成。免疫表型:vimentin(2/2)、HMB-45(1/2)、Melan-A(2/2)、SMA(2/2)、Calponin(2/2)、desmin (1/2)和TFE3(1/2)呈弥漫或局灶阳性,CK、CD10、S-100、CgA、Syn和MyoD1均呈阴性。结论发生于头颈部的PEComa少见,组织形态学与副神经节瘤、恶性黑色素瘤及转移性癌有交叉,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黑色素和肌源性标志物共表达有助于明确诊断。个别病例有局部或远处转移甚至死亡,提示头颈部PEComa的生物学行为具有恶性潜能。
作者:左敏;赖美娜;张石芬;游淑源;陈灼怀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于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通过回顾345例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其发病部位、性别、年龄、类型以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345例中男性占37.4%,女性占62.6%,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平均年龄48.6岁。患者初发症状以腭部无痛性肿物为主。肿瘤病理类型多样,其中恶性肿瘤12种共126例;良性肿瘤5种共219例。结论腭部小涎腺肿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以中老年人居多,良恶性肿瘤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腭部小涎腺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复杂,以多形性腺瘤为多见,其次为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手术切除为腭部小涎腺肿瘤的治疗首选方法。
作者:邓润智;郝静;黄晓峰;丁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脏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中山医院病理科2000~2012年心外科切除的37例心脏恶性肿瘤,复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制备高产组织芯片,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和 SS18-SSX 融合基因 FISH 检测。结果37例心脏恶性肿瘤中7例为滑膜肉瘤,均为单相纤维型,6例表达EMA,7例SS18-SSX融合基因均阳性。男性5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16~63岁。7例滑膜肉瘤均为手术切除标本,肿瘤原发于心包4例、右心房1例、同时累及右心房和右心室1例及左右心室交界处1例。7例患者均死亡,存活时间12~42个月。结论滑膜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尤其在发生于罕见部位心脏时,易漏检,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诊断根据其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与SS18-SSX融合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
作者:朱娜;宿杰·阿克苏;曾海英;黄洁;侯英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CO2激光切除术与喉裂开手术对治疗早期喉癌效果的差异,探讨喉癌组织中p27、PTEN蛋白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行CO2激光切除术的早期声带癌标本85例( CO2激光治疗组)及行喉裂开手术的早期声带癌标本46例(裂开组),观察两种术式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声带癌组织及切缘组织中p27和PTEN蛋白表达,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其中85例CO2激光治疗组14例出现局部复发,复发率16.5%;46例喉裂开术组6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3.0%;两种术式患者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中无复发组术后未遵医嘱吸烟者10人,复发组术后未遵医嘱吸烟者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27和PTEN蛋白在声带癌、癌旁切缘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3.5%(57/131)、80.2%(105/131)和48.9%(64/131)、83.2%(109/131);p27和PTEN蛋白在声带癌组与癌旁切缘对照组的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声带癌复发组和无复发组中p27和PTE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4/20)、47.7%(53/111)和10.0%(2/20)、55.9%(62/111)。 p27和PTEN蛋白在声带癌复发组与无复发组阳性率差异亦有显著性( 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切缘组织中p27和PTE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0/20)、85.6%(95/111)和40.0%(8/20)、91.0%(101/111),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切缘组织中p27和PTEN蛋白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O2激光手术和传统的喉裂开手术对于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手术后再次吸烟与肿瘤的复发有密切相关性。 p27及PTEN蛋白阴性的患者复发率高,临床应密切随访。
作者:孙玉满;梁振;吴蒙;杨俊泉;刘宏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AR)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53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HER-2、CK5/6、CK14表达,并依据免疫表型划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型和Nor-mal-like型5个分子亚型,其分别为84、27、14、11和17例。对比分析AR在5个分子亚型中的分布及其与发病年龄、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结果153例乳腺癌组织中AR的阳性率为73.20%,在5个分子亚型中以Luminal A型为主(62.50%)。在HER-2阴性与阳性乳腺癌中,AR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和68.29%,两者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在153例乳腺癌中有23例(15.03%)三阴型乳腺癌(ER、PR和HER-2均阴性),有15例(9.80%)乳腺癌ER、PR、AR均阴性,有8例(5.23%)四阴型乳腺癌(ER、PR、AR和HER-2均阴性)。 AR在ER/PR阳性与阴性乳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rs =0.874,P=0.024)。 AR在组织学分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 =-0.201,P=0.013)。 AR阳性与肿瘤大小有关,与淋巴结转移(P=0.211)及临床分期无关(P=0.065)。结论 A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进一步改善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提供依据,也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吴兴龙;杨华;曾丽莉;杨永福;王玲;刘华庆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期,本刊编辑部接到作者举报和投诉,有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冒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征稿并收取高额审稿费或版面费,其行为已触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我们提醒广大投稿作者提高警惕,注意甄别虚假网站,谨防上当受骗。为此,《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严正声明: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单位(网站)和个人为本刊征集论文,也未设立任何个人账户收取相关费用。本刊唯一收稿电邮地址为:lcsybl@163. com,唯一官方网站为www. cjcep. com。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冷冻切片是在低温条件下使组织快速冷冻,达到一定硬度后进行切片的制片方法。妇科手术送检的病理标本主要以子宫、子宫颈及卵巢为主,由于组织质地不同,采用的制片方法也略有不同。影响冷冻切片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取材、冷冻时间与温度、固定液、切片技术、染色等。病理技术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需具备丰富的经验、熟练的技术,在短时间内制出高质量的切片。本科室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出一套提高冷冻切片质量的可行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双珠;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乙酰肝素酶( heparanase, HPA)是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切割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 heparansul-fateproteoglycans, HSPGs)侧链的葡萄糖醛酸内切酶,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重塑,是目前抗肿瘤转移的理想靶点。HPA也表现出非酶活性,如HPA的黏附作用促进肿瘤细胞获得转移能力、HPA介导核内组蛋白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等。该文就现阶段HPA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的非酶活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尚钐钐;马秀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在病理常规工作中,从组织取材到切片制作之间的制片流程涉及诸多的操作环节,人为因素或仪器因素造成的失误,有可能会使组织在数量上发生异常增多或减少的现象,从而增加诊断风险,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因此,本文应用数值标记法对组织的数量进行标识,为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评估风险的严重性提供直观的依据。
作者:吴在增;朱育连;苏哲彬;熊喜生;张丽芳;郑巧灵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TEN、p53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20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0例良性乳腺病变中PTEN、p53、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过表达率为57.9%、55.0%和38.3%,与良性乳腺病变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 PTEN、p53及EGFR蛋白表达均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和PR状态、分子分型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PTEN、p53表达与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TEN、EGFR表达与HER-2状态有显著相关性。 EGFR、p53表达与PTEN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p53表达与EGFR呈显著正相关(P=0.000)。 PTEN、EGFR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相关,但不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具有PTEN-/p53+/EGFR+组合表达的乳腺癌生存率低于其他组合(P=0.008)。结论 PTEN低或失表达、p53突变和EGFR过表达可能协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三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可能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李新军;付丽梅;付明霞;薛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混合性结缔组织型尿磷酸盐沉积性间叶瘤( PMT)是发生在骨与软组织的一种罕见肿瘤。大多数 PMT 患者因继发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激素产生,该激素能抑制肾近端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导致患者发生持久性骨软化症。既往PMT患者 FGF23 mRNA检测多采用RT-PCR法,但其特异性低,且存在内在的非肿瘤组织污染风险限制了临床应用。该文作者介绍一种新的半定量原位FGF23 mRNA检测诊断PMT的方法,25例出现肿瘤性骨软化症( TiO)的PMTs患者中位年龄52岁(范围5~73岁),肿瘤位于不同骨骼及软组织,肿瘤直径平均3.9 cm(1.4~12 cm)。96%(22/23)的PMTs患者FGF23 mRNA表达:16例评为(-);5例评为(-);1例评为(+)。这些病例中3例伴转移的恶性PMTs 亦检出FGF23 mRNA表达。对照组40例包括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8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8例高级别骨肉瘤和瘤样钙质沉着症,以及其他各种软骨或骨形成肿瘤及软组织肿瘤 FGF23 mRNA 均阴性。
作者:康锶鹏;余英豪;Dogan A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ress induced phosphoprotein 1, STIP1)和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 ER-α)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甲状腺乳头状癌54例、淋巴结转移癌18例、桥本甲状腺炎15例、癌旁甲状腺组织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STIP1和ER-α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 STIP1和ER-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55.6%、44.4%)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0%、0)及桥本甲状腺炎组织(8.3%、0,P均<0.05)。乳头状癌组织中STIP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α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TG-Ab值、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STIP1和ER-α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病灶数目、肿瘤大小、侵犯被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TPO-Ab值均无关( P均>0.05);STIP1与ER-α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STIP1和ER-α蛋白可能参与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杨岳;张志勇;房辉;胡耀杰;吴晨鹏;胡月明;张谷月;杨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在肾穿刺活检实验中,应用淀粉样蛋白刚果红染色已成为诊断淀粉样变性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1]。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在HE染色中呈嗜伊红的均质、无结构的团块状沉积物,刚果红染色呈砖红色,将其置于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呈苹果绿色的双折光性[2]。本组采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进行淀粉样蛋白染色时,发现染色结果与切片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着重探讨应用刚果红染色淀粉样蛋白切片厚度对染色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肾穿刺活检制片提供参考。
作者:李敏;吴在增;曾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男性,63岁,因发现腹部包块2年,腹胀6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剑突下包块,呈进行性增大,边缘圆钝,伴轻~中度发热、出汗。查体触及肿大脾脏达脐下10 cm,质硬,肝脏未见明显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实验室检查:患者入院前1个月外院血常规检查显示RBC 1.8×109/L、Hb 56 g/L、WBC 2.5×109/L、PLT 289×109/L。入院时血常规检查 RBC 2.53×109/L、Hb 81 g/L、WBC 4.46×109/L、PLT 332×109/L。乳酸脱氢酶( LDH)显著增高达1053 U/L。 CT示脾脏明显增大,实质内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边界欠清(图1);肝脏稍增大;腹腔及腹膜后未见淋巴结。术中见脾脏大小24.8 cm ×16.5 cm ×7.7 cm,实质内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大者直径6.5 cm。
作者:梁冬妮;徐钢;李娟;李芳华;宋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 midkine, MK)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hR-NA干扰技术降低MDA-MB-231细胞MK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内皮蛋白C受体(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EPCR)的表达;干扰MK和EPCR表达或通过抗体阻断活化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1, PAR1)作用后,制备肿瘤条件培养基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HUVECs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迁移以及Matrigel表面培养检测脉管形成能力。结果干扰MK表达后,EPCR表达随之降低。干扰MK和EPCR低表达后,HUVECs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EPCR干扰组低于MK干扰组(P<0.05)。应用抗PAR1作用后,HUVECs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低于对照组和EPCR干扰组(P<0.05)。结论 MK可通过EPCR/PAR1通路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
作者:王庆苓;刘冬梅;韩正杰;吴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OTUB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OTUB1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OTUB1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高3.5倍,癌组织中OTUB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呈现癌旁组织、腺瘤、结肠癌逐渐递增的趋势(P<0.05)。 OTUB1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OTUB1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姜维娜;黄维清;刘鑫;刘红云;孔庆暖;韩增磊;陈桦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