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蜡块在淋巴结细针针吸标本免疫组化和EBER检测中的应用

万丽;王小玉;卢山珊;何秋香

关键词:细针吸取细胞学, 细胞蜡块, 免疫组织化学, EBER
摘要: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是一种简便快速、创伤性小并较为准确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细针吸取采集标本,对人体实质性器官的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筛查有极大的临床意义.由于其具有诊断准确、快速、简单易行、创伤性小等特点,很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传统做法通过离心、涂片、染色的切片进行基本初筛,目前应用很广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中,如EB病毒检测(EBER检测)应用中,传统涂片的细胞有时较少,易出现假阴性;涂片厚薄不均而致阳性物质定位不清出现假阳性;更不能连续切片及永久性保留标本[1];细胞学涂片面积大,容易造成试剂浪费;细胞蜡块可弥补上述不足.细针穿刺微小组织的双重包埋制片法已有报道[2].因此,本文采用细针吸取的细胞标本利用Histogel(组织胶)-石蜡双重包埋切片法,效果良好,提高了淋巴组织病变的确诊率,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与大肠癌多药耐药性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和多药耐药基因LRP、GST-πr、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自噬对大肠癌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2例大肠癌中Beclin1、LC3、LR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1和LC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90.10%、86.63%)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48.0%、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C3蛋白在中+低分化大肠癌中的表达(92.52%、90.00%)高于高分化大肠癌(72.73%),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94.3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GST-π和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55%、71.78%和97.03%,且TopoⅡ在大肠癌男性患者中的表达(100%)略高于女性患者(93.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大肠癌中,Be-clin1蛋白表达与LC3、LRP及GST-π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140和0.160(P <0.05);LC3蛋白表达与LRP、GST-π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和0.142(P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eclin1阳性、LC3阳性、GST-π阴性、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高于Beclin1阴性、LC3阴性、GST-π阳性及淋巴结转移者,多因素分析显示,LC3、GST-π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Beclin1、LC3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MDR有关;检测Beclin1、LC3蛋白表达对判断大肠癌的预后以及合理筛选有效的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胡金龙;何双;孙晨博;吴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伊玛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相关miRNA的初步筛选

    目的 探讨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耐药相关的微小RNA(miRNA).方法 收集4例伊玛替尼耐药GIST和3例恶性GIST,运用Agilent人miRNA寡核苷酸基因芯片V3.0(955个已知miRNA)进行检测,选取耐药组与恶性组间3个差异表达明显的miRNA,再应用RT-PCR技术在21个扩大样本中验证基因芯片筛选的结果.结果 耐药组与恶性组相差倍数2倍以上(P<0.05),差异表达的miRNA有13个,上调者5个,下调者8个.其中差异明显的3个分别为miR-15a、miR-1280、miR-320a,前者在耐药组中上调,后两者下调.RT-PCR技术在扩大样本中验证后发现miR-320a在两组中的差异与基因芯片的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通过miRNA芯片初步筛选和在扩大样本中的验证,发现miR-320a在耐药组与恶性组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提示miR-320a可能与GIST在甲磺酸伊玛替尼治疗过程中的耐药性有关.

    作者:石园;王翠众;侯英勇;何德明;沈坤堂;谭云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HIF-1α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Wnt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β-catenin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0例胃癌标本中HIF-1α、B-catenin、APC、vimentin和E-cadherin的表达,同时检测5种蛋白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IF-1α、β-catenin、APC、vimentin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或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1%、100%、24%、36%和46%,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或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6%、0、80%、3%和31%.5种蛋白在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β-catenin核阳性率为30%.β-catenin的核表达及HIF-1α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无明显相关性.HIF-1α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β-catenin核表达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胃癌组织中HIF-1α的高表达与APC的反常性低表达存在相关性,β-catenin的核表达亦与APC的低表达密切相关;HIF-1α、β-catenin核表达与vimentin在胃腺上皮的反常性高表达及E-cadherin的反常性低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胃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β-catenin核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HIF-1α、β-catenin在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IF-1α可能通过抑制APC表达,使β-catenin累积,促进EMT的发生,从而促进胃癌的转移,抑制HIF-1α的活性可能是防止胃癌浸润、转移的治疗新手段.

    作者:倪小晴;张佐阳;吴继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嗜酸细胞性胆囊炎1例

    患者男性,33岁,5天前进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痛.遂去当地医院就诊,腹部B超:脂肪肝,胆囊炎;诊断为“胆囊炎”,并积极予以补液抗炎、抑酸等对症治疗,症状仍未缓解,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巩膜无黄染;腹稍平坦,左右对称,无静脉曲张,未见胃肠蠕动波;全腹软,未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辅助检查:腹部B超:轻度脂肪肝,胆囊炎.上腹部CT: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当日查血常规:嗜酸细胞百分比55.5%(0.5%~5%),嗜酸细胞计数6.79×109个/L[(0.2 ~0.5)×109个/L].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484 U/L(0 ~55 U/L),谷草转氨酶471 U/L(0 ~37 U/L),谷氨酰转酞酶1 090 U/L(8 ~58 U/L),总胆红素137.4μmol/L(3~21 μmol/L),直接胆红素102.5μmol/L(0~ 7.5 μmol/L).术中见胆囊张力大、囊壁水肿增厚明显,胆道狭窄,胆囊三角处炎症水肿,胆囊内胆泥淤积,肝脏呈胆汁淤积样改变,肝内各级胆管见大量蜘蛛网样粗细不一纤维样物.胆囊及胆总管未见结石及虫卵,行胆囊切除术并在肝脏边缘取组织行病理活检.

    作者:刘香;曹广亚;欧阳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IGF-1R、IGFBP-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 R)、IGFBP-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3例CRC组织和6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IGF-1R、IGFBP-3的表达.结果 (1)IGF-1R在CRC中的阳性率(69.4%)显著高于对照组(26.2%),P<0.001;IGFBP-3在CRC中的阳性率(78.1%)显著低于对照组(95.1%),P =0.003;(2)IGF-1R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IGFBP-3在CRC中的表达与CR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与其它因素无关(P>0.05);(3)IGF-1R与IGFBP-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5).结论 IGF-1R和IGFBP-3在CRC中的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参数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IGF-1R、IGFBP-3有望成为CRC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为CRC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康军朋;郭淑芹;张云良;朱春英;张英福;李倩;候燕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鞍区浆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70岁.因“头痛6个月伴复视呕吐3个月”入院.有糖尿病病史6年,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渐感头痛,以左侧顶部明显,近3个月逐渐加重,伴有反复呕吐,双眼视力下降,有复视现象.外院头颅MRI示鞍区占位,病程中患者无四肢抽搐,无意识障碍.临床诊断拟为垂体瘤,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杜军;李恒;王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药物性肝损1例

    患者女性,48岁,2年前左胸部不适,外院胸部CT检查示:双肺慢性炎症,肝占位性质待查.复查增强CT示:肝右叶占位,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可能.2007年患者体检发现右肾占位,于当地医院行右肾癌根治术.肿块直径约4 em.术后病理检查示:肾透明细胞癌.术后白介素药物治疗.患者幼年时曾有急性肝炎病史,后未随访.

    作者:胡爱艳;侯英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形态学指标测量与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观察

    目的 观察人脾破裂和大鼠脾锐器创损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学指标的变化,寻求推断损伤时间的形态学方法和分子指标.方法 选取118例外伤性脾破裂标本,按破裂损伤时间分为10组;建立大鼠脾锐器创模型.HE染色后分别观察人和大鼠脾破裂损伤中央区、纤维素渗出带和损伤外周区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法检测人脾破裂损伤中央区、纤维素渗出带和损伤外周区MPO、CD68、α-SMA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脾破裂损伤组织形态学变化经历炎症期、增生期、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形成期.免疫组化标记示MPO阳性细胞数在脾伤后6~12h开始升高,12~24 h阳性细胞数多,随后逐渐下降,0~5天相邻各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68阳性细胞数在伤后12~24 h开始升高,第7天阳性细胞数高,之后开始下降,12 ~24 h以后相邻各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α-SMA在损伤24 h之内无阳性表达,第2天开始出现少量表达,随后依次升高,损伤24 h后各损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O、CD68及α-SMA在脾破裂损伤后组织中表达呈时序性改变;多指标综合应用结合脾破裂组织形态学改变有望更加精确推断人脾破裂损伤时间.

    作者:万阳;孟刚;杨苗苗;陈林;赵元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宫、结肠同时性二重癌合并输卵管异位妊娠1例

    患者女性,41岁,因“阴道排液伴异味,性交后阴道出血2个月”入院.B超示:子宫腔及子宫颈内中等回声,性质待定.遂行子宫腔诊刮术,诊刮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腺癌.近2天右下腹胀痛,为求进一步治疗而入院.术中所见:子宫如孕6周大小,表面光滑,右侧输卵管壶腹部肿大增粗,左侧输卵管及双侧卵巢外观正常.术中探查右半结肠回盲部可见一7cm×6cm×5 cm大小肿物,肝、脾、胃、肾及大网膜表面光滑无结节.考虑回盲部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行筋膜外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右半结肠切除术.

    作者:刘洪博;韩轶超;张文超;张宪军;宋永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滤泡性淋巴瘤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合并转移性鳞癌1例

    患者男性,75岁,因“喉癌肿物切除术后7年,呼吸困难2个月”入院.纤维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有菜花状肿物.颈部增强CT示:喉部软组织占位,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喉癌术后复发.临床摘取右侧颈部肿大淋巴结2枚送检.

    作者:刘晓刚;蔡辉;吴艳;王丽宁;马郁琳;薛慧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纵隔髓脂肪瘤伴直肠类癌1例

    患者男性,54岁.因“发现后纵隔肿物半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半天”入院.查体:右侧胸廓略饱满,右后背部叩击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 g/L,红细胞3.84×1012/L,白细胞6.9×109/L,血小板161×109/L.生化检查:总胆红素58.70 μmol/L,直接胆红素11.79 μmol/L,尿酸457.7μmol/L,余无异常.CT检查示:T9-T11水平脊柱右侧后纵隔旁见一大小28 mm×70 mm长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下缘分离,呈结节状改变(图1),增强扫描有强化.直肠远端内部可见小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可见强化.

    作者:张梅;黄文斌;郑后珍;袁菊;史志丹;张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例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进行染色,镜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7岁.眼观:肿瘤位于左侧甲状腺内,3cm ×2.5 cm×2 cm大小,由一层厚而完整的纤维包膜包裹,切面实性,灰褐色,质韧.镜检: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强嗜酸性,胞核大小不等,核仁明显且嗜酸性;瘤细胞以滤泡状排列为主;包膜被肿瘤组织全层穿透,包膜内和包膜外的静脉血管内见肿瘤细胞团.结论 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罕见,依据组织学特征即可做出诊断.该病需与结节性或腺瘤性甲状腺肿的嗜酸细胞结节、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腺瘤、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亚型及嗜酸细胞性髓样癌相鉴别.

    作者:汪晓庆;石之虎;吴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癌中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和P-gp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lucosylceramide synthase,GCS)和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及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CS和P-gp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GCS和P-gp mRNA的表达.结果 (1)胃癌组织中GCS、P-gp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2)胃癌组织中GCS与P-gp表达呈正相关(P<0.001).(3)胃癌组织中GCS和P-gp 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1).(4)胃癌中GCS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P-gp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GCS不仅和P-gp与多药耐药有关,且可提示肿瘤的浸润、转移.

    作者:胡萍萍;房栋;陈淼;陈谦;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一种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

    小白鼠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其作为实验载体广泛用于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1],但对于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制作的方法鲜有报道.本文结合常规病理切片制作方法,通过对其中关键步骤——脱水、透明和浸蜡处理时间上的改进与优化,得到适合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可实现连续3~5 μm厚切片的制作,制备的切片蜡带连续、切面平整.经HE染色后观察,切片中组织形态完整、染色均匀、对比清晰.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金聚;王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树鼩肝枯否细胞的分离及鉴定

    目的 建立对树鼩枯否细胞(Kuffer cells,KCs)进行分离、原代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方法 经肝活检手术分别获取6只树鼩的肝组织,后采用胶原酶体外灌注结合机械法分离肝脏细胞,经差速离心法、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纯化KCs后进行原代培养,后通过细胞免疫组化、墨汁吞噬实验及透射电镜对KCs进行鉴定.结果 树鼩肝组织分离获得的KCs数量为(1.2±0.2) ×106个/g肝组织,细胞活力为90%,细胞纯度达85%以上.结论 本组建立的胶原酶体外灌注结合机械分离树鼩KCs的方法稳定实用,为同一研究个体的KCs进行多次分离培养和动态观察奠定基础.

    作者:阮萍;杨春;欧超;骆成漂;秦虹;孙雯;李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伴髓样特征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

    1 临床资料本次读片资料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6-16.患者女性,56岁,1年前发现右乳外上方有一似“花生米”大小、可活动、无疼痛的包块,当地医院行包块切除术.4个月后患者右侧腋下出现一包块,3 cm×2 cm大小,与周围界清,可活动,患者伴隐痛不适,遂来我院就诊.乳腺钼靶摄片:双侧乳腺体退化不全,内可见点状钙化,右侧乳腺外上方有类圆形高密度肿块影,腋窝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韩铭;郭双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胞蜡块在淋巴结细针针吸标本免疫组化和EBER检测中的应用

    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是一种简便快速、创伤性小并较为准确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细针吸取采集标本,对人体实质性器官的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筛查有极大的临床意义.由于其具有诊断准确、快速、简单易行、创伤性小等特点,很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传统做法通过离心、涂片、染色的切片进行基本初筛,目前应用很广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中,如EB病毒检测(EBER检测)应用中,传统涂片的细胞有时较少,易出现假阴性;涂片厚薄不均而致阳性物质定位不清出现假阳性;更不能连续切片及永久性保留标本[1];细胞学涂片面积大,容易造成试剂浪费;细胞蜡块可弥补上述不足.细针穿刺微小组织的双重包埋制片法已有报道[2].因此,本文采用细针吸取的细胞标本利用Histogel(组织胶)-石蜡双重包埋切片法,效果良好,提高了淋巴组织病变的确诊率,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万丽;王小玉;卢山珊;何秋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肺SR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FISH技术检测其中2例肿瘤组织EML4-ALK基因融合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瘤细胞胞质内富含黏液,胞核偏于一侧呈印戒状.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性表达TTF1和CK7,2例局部表达p63.2例瘤组织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容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SRCC有特异性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和基因改变,提示其可能为腺癌的一种亚型,与其他腺癌相比预后差.

    作者:李桂梅;杨志慧;梅佳;曹晓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LASS2/TMSG-1基因沉默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LASS2/TMSG-1基因沉默对PC-3M-2B4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仅转染PBS的PC-3M-2B4细胞)、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及LASS2/TMSG-1 siRNA转染组.首先针对LASS2/TMSG-1基因,设计并合成siRNA;在脂质体介导下瞬时转染人前列腺癌PC-3M-2B4细胞24h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 和RT-PCR技术检测细胞内LASS2/TMSG-1蛋白及ATP6L mRNA表达水平;使用BCECF AM H+敏感荧光探针检测转染24、36、48、96 h后3组细胞的细胞内H+浓度;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分别检测PC-3M-2B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转染LASS2/TMSG-1 siRNA 24 h后,LASS2/TMSG-1 siRNA组LASS2/TMSG-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下降65%,ATP6L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提高75%.通过BCECF AM荧光探针检测LASS2/TMSG-1 siR-NA转染组细胞内H+浓度明显下降,且与空白对照组及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显示,PC-3M-2B4细胞在转染24、48 h后,3组细胞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转染72 h后LASS2/TMSG-1 siRNA转染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划痕修复试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显示,转染LASS2/TMSG-1 siRNA 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及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相比,能显著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 体外合成的siRNA能有效沉默LASS2/TMSG-1基因表达,同时上调V-ATPase质子泵中关键性亚基—ATP6L mRNA的表达水平,且基因沉默后其细胞内H+浓度下降,提示LASS2/TMSG-1基因可能与ATP6L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细胞内pH值的影响,导致肿瘤细胞内外微环境的改变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作者:徐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黏液样脂肪肉瘤15例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黏液样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例黏液样脂肪肉瘤进行染色,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患者术前CT显示肿物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MRI显示SE T1WI上为低信号,而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类似于水的密度或信号,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不易分辨肿物性质.组织学形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脂肪母细胞、黏液样基质及毛细血管网组成,部分区域具有“肺水肿样”特征.免疫表型:脂肪母细胞S-100阳性,免疫组化标记CD34可见“鸡爪样”的小血管.结论 黏液样脂肪肉瘤影像学特征往往表现为低密度水肿样影像,诊断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作者:张继新;崔力方;昌红;张建英;沈兵;郭洋;曲丛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