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IF-1α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Wnt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倪小晴;张佐阳;吴继锋

关键词:胃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转移, HIF-1α, B-catenin
摘要: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β-catenin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0例胃癌标本中HIF-1α、B-catenin、APC、vimentin和E-cadherin的表达,同时检测5种蛋白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IF-1α、β-catenin、APC、vimentin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或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1%、100%、24%、36%和46%,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或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6%、0、80%、3%和31%.5种蛋白在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β-catenin核阳性率为30%.β-catenin的核表达及HIF-1α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无明显相关性.HIF-1α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β-catenin核表达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胃癌组织中HIF-1α的高表达与APC的反常性低表达存在相关性,β-catenin的核表达亦与APC的低表达密切相关;HIF-1α、β-catenin核表达与vimentin在胃腺上皮的反常性高表达及E-cadherin的反常性低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胃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β-catenin核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HIF-1α、β-catenin在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IF-1α可能通过抑制APC表达,使β-catenin累积,促进EMT的发生,从而促进胃癌的转移,抑制HIF-1α的活性可能是防止胃癌浸润、转移的治疗新手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

    小白鼠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其作为实验载体广泛用于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1],但对于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制作的方法鲜有报道.本文结合常规病理切片制作方法,通过对其中关键步骤——脱水、透明和浸蜡处理时间上的改进与优化,得到适合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可实现连续3~5 μm厚切片的制作,制备的切片蜡带连续、切面平整.经HE染色后观察,切片中组织形态完整、染色均匀、对比清晰.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金聚;王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整合素αV亚基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整合素αV亚基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整合素αV亚基在19例正常结直肠黏膜、14例增生性息肉、26例结直肠腺瘤及209例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亚基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复发和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整合素αV亚基在正常结直肠黏膜及增生性息肉中呈阴性,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5%和57.4%.结直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亚基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密切相关.整合素αV亚基阳性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 整合素αV亚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结直肠癌诊断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刘胜男;孙大伟;崔演;孙凤丹;玄延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原发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对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巴水肿患者继发上肢皮肤CD5+ DLBCL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于1995年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发左上肢淋巴水肿,2006年发现左上肢尺侧肿物,肿物切除后5年于左上肢前侧见另一肿物,再次行肿物切除术,镜下见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免疫母细胞、中心母细胞及中心细胞弥漫增生,并富于淋巴细胞,小血管增生并血管内皮增生.病理诊断为CD5+ DLBCL,术后行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9个月后肿瘤原切口肿瘤复发.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CD5、BCL-2、BCL-6、CD10、Pax-5及MUM1,不表达CD15、CD30、Cyclin D1及EMA,Ki-67增殖指数为30%.原位杂交EB病毒(EBV)阴性,PCR基因重排结果:B细胞重链基因重排阳性.结论 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CD5+ DLBCL极为罕见,目前其治疗及预后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石峰;高颖;陈奕至;周全;张继新;昌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形态学指标测量与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观察

    目的 观察人脾破裂和大鼠脾锐器创损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学指标的变化,寻求推断损伤时间的形态学方法和分子指标.方法 选取118例外伤性脾破裂标本,按破裂损伤时间分为10组;建立大鼠脾锐器创模型.HE染色后分别观察人和大鼠脾破裂损伤中央区、纤维素渗出带和损伤外周区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法检测人脾破裂损伤中央区、纤维素渗出带和损伤外周区MPO、CD68、α-SMA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脾破裂损伤组织形态学变化经历炎症期、增生期、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形成期.免疫组化标记示MPO阳性细胞数在脾伤后6~12h开始升高,12~24 h阳性细胞数多,随后逐渐下降,0~5天相邻各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68阳性细胞数在伤后12~24 h开始升高,第7天阳性细胞数高,之后开始下降,12 ~24 h以后相邻各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α-SMA在损伤24 h之内无阳性表达,第2天开始出现少量表达,随后依次升高,损伤24 h后各损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O、CD68及α-SMA在脾破裂损伤后组织中表达呈时序性改变;多指标综合应用结合脾破裂组织形态学改变有望更加精确推断人脾破裂损伤时间.

    作者:万阳;孟刚;杨苗苗;陈林;赵元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R-21抑制剂在5-FU抑制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miR-21抑制剂在5-氟尿嘧啶(5-FU)抑制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肠癌细胞的增殖活力;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TEN和AKT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 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利用miR-21抑制剂联合5-FU处理肠癌细胞HT-29和LoVo,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低于单独使用5-FU处理组(P <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miR-21抑制剂联合5-FU处理细胞后,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水平升高,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miR-21抑制剂可显著增强肠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龙卫国;郑芳;丁伟;王耀辉;孙军锁;吴建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胞蜡块在晚期腺癌诊断和肺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细胞蜡块在晚期腺癌诊断及肺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细胞学制片后剩余的细胞标本制备蜡块,行HE染色;同时选择TTF1、Napsin A、CK7、CK20、Villin、CDX2等抗体,对来源不明的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对明确诊断肺腺癌的病例,采用ARMS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 72例患者中,64例有恶性细胞,8例有异型腺样细胞.64例恶性细胞中腺癌50例,鳞状细胞癌4例,小细胞癌8例,膀胱癌1例,白血病1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细胞在石蜡切片中具有特征性表现,腺癌细胞呈腺样、乳头状或单个散在排列;鳞状细胞癌呈典型组织学表现,可见细胞间桥;小细胞癌的形态与细胞涂片相似.50例腺癌的免疫组化结果及临床证实为肺腺癌29例,胃腺癌4例,大肠癌3例,卵巢腺癌5例,乳腺癌2例,胆囊癌1例,睾丸卵黄囊瘤转移1例;1例临床提示肺占位,但免疫组化标记不表达任何抗体;4例起源不明.8例异型腺样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异型细胞为增生的间皮细胞.29例肺腺癌中,22例采用ARMS法进行EGFR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XON-19 E746_A750del(1)(2)突变和EXON-21 L858R突变各5例,突变阳性率为45.4% (10/22).结论 利用细胞学剩余标本制备蜡块,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和分子病理技术有助于晚期肿瘤的诊断,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张丽华;王雪晴;王国庆;徐迎红;郝悦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伴有广泛性索样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伴有性索样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在子宫、卵巢、盆腔的伴有广泛性索样分化的ESS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不规则阴道出血、自觉下腹包块1月余.镜检: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大小一致,排列紧密,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浅伊红色,胞界不清,胞核卵圆形或梭形,核分裂象可见< 10个/10 HPF,瘤组织内可见丰富的子宫内膜螺旋样小动脉,未见坏死.灶性区伴少量平滑肌细胞分化.部分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卵圆形,呈互相吻合的梁状、索状及小巢状排列,类似性索分化.免疫表型:经典ESS区域CD10弥漫阳性,SMA及desmin阴性;性索样分化区CD99阳性,CD10阴性.结论 伴有性索样分化的ESS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表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密切随访.

    作者:蹇顺海;文彬;黄一凡;刘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黏液样脂肪肉瘤15例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黏液样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例黏液样脂肪肉瘤进行染色,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患者术前CT显示肿物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MRI显示SE T1WI上为低信号,而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类似于水的密度或信号,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不易分辨肿物性质.组织学形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脂肪母细胞、黏液样基质及毛细血管网组成,部分区域具有“肺水肿样”特征.免疫表型:脂肪母细胞S-100阳性,免疫组化标记CD34可见“鸡爪样”的小血管.结论 黏液样脂肪肉瘤影像学特征往往表现为低密度水肿样影像,诊断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作者:张继新;崔力方;昌红;张建英;沈兵;郭洋;曲丛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睾丸转移性肺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睾丸转移性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睾丸转移性肺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于睾丸间质,大部分为腺样,局部呈乳头样或单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的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曲细精管减少、萎缩,玻璃样变.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呈上皮样,不规则形,胞质丰富,肿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瘤细胞CK7、CK8/18、Napsin A、BerEP4和EMA均呈强阳性,TTF-1呈弱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当睾丸出现肿块时,应考虑转移性肿瘤的可能,结合临床病史并根据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分析其来源.

    作者:刘玉艳;齐兴四;马永权;孙博;黄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针吸取细胞学在增生性肌炎诊断中的价值

    增生性肌炎是一种自限性、良性反应增生性疾病.病变常发生于横纹肌间质,主要影响躯干及肩胛带的扁平肌,特别是胸肌、背阔肌等.由于病变发展快,常在数天~2周内发展到高峰,且病变均由不成熟的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构成,并可见核分裂象,故临床及病理诊断方面均可能误诊为恶性肿瘤.而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作为一种简便、快速且相对微创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对大多数增生性肌炎可进行准确诊断,以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增生性肌炎应用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的特点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龚平;张玲;郭华雄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LASS2/TMSG-1基因沉默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LASS2/TMSG-1基因沉默对PC-3M-2B4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仅转染PBS的PC-3M-2B4细胞)、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及LASS2/TMSG-1 siRNA转染组.首先针对LASS2/TMSG-1基因,设计并合成siRNA;在脂质体介导下瞬时转染人前列腺癌PC-3M-2B4细胞24h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 和RT-PCR技术检测细胞内LASS2/TMSG-1蛋白及ATP6L mRNA表达水平;使用BCECF AM H+敏感荧光探针检测转染24、36、48、96 h后3组细胞的细胞内H+浓度;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分别检测PC-3M-2B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转染LASS2/TMSG-1 siRNA 24 h后,LASS2/TMSG-1 siRNA组LASS2/TMSG-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下降65%,ATP6L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提高75%.通过BCECF AM荧光探针检测LASS2/TMSG-1 siR-NA转染组细胞内H+浓度明显下降,且与空白对照组及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显示,PC-3M-2B4细胞在转染24、48 h后,3组细胞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转染72 h后LASS2/TMSG-1 siRNA转染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划痕修复试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显示,转染LASS2/TMSG-1 siRNA 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及无关阴性对照siRNA组相比,能显著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 体外合成的siRNA能有效沉默LASS2/TMSG-1基因表达,同时上调V-ATPase质子泵中关键性亚基—ATP6L mRNA的表达水平,且基因沉默后其细胞内H+浓度下降,提示LASS2/TMSG-1基因可能与ATP6L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细胞内pH值的影响,导致肿瘤细胞内外微环境的改变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作者:徐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肺SR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FISH技术检测其中2例肿瘤组织EML4-ALK基因融合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瘤细胞胞质内富含黏液,胞核偏于一侧呈印戒状.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性表达TTF1和CK7,2例局部表达p63.2例瘤组织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容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SRCC有特异性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和基因改变,提示其可能为腺癌的一种亚型,与其他腺癌相比预后差.

    作者:李桂梅;杨志慧;梅佳;曹晓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胞蜡块在淋巴结细针针吸标本免疫组化和EBER检测中的应用

    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是一种简便快速、创伤性小并较为准确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细针吸取采集标本,对人体实质性器官的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筛查有极大的临床意义.由于其具有诊断准确、快速、简单易行、创伤性小等特点,很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传统做法通过离心、涂片、染色的切片进行基本初筛,目前应用很广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中,如EB病毒检测(EBER检测)应用中,传统涂片的细胞有时较少,易出现假阴性;涂片厚薄不均而致阳性物质定位不清出现假阳性;更不能连续切片及永久性保留标本[1];细胞学涂片面积大,容易造成试剂浪费;细胞蜡块可弥补上述不足.细针穿刺微小组织的双重包埋制片法已有报道[2].因此,本文采用细针吸取的细胞标本利用Histogel(组织胶)-石蜡双重包埋切片法,效果良好,提高了淋巴组织病变的确诊率,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万丽;王小玉;卢山珊;何秋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鞍区浆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70岁.因“头痛6个月伴复视呕吐3个月”入院.有糖尿病病史6年,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渐感头痛,以左侧顶部明显,近3个月逐渐加重,伴有反复呕吐,双眼视力下降,有复视现象.外院头颅MRI示鞍区占位,病程中患者无四肢抽搐,无意识障碍.临床诊断拟为垂体瘤,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杜军;李恒;王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结肠透明细胞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结肠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原发性结肠CCA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另选取5例经典结肠管状腺癌和5例肾透明细胞癌作为对照.结果 患者男性,56岁,临床因黑便入院.全身检查未见结肠外其他器官占位性病变.结肠肿瘤是位于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的隆起型肿物,肿物周围伴息肉样隆起,镜下见肿瘤由胞界清楚、胞质丰富的透明细胞组成,肿瘤细胞长柱状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空泡状,细胞核多位于基底部,胞核卵圆形或多角形、泡状,部分可见较明显的核仁.瘤细胞呈腺管状排列或相互融合呈筛状结构,部分瘤巢中央可见坏死.肿瘤侵及肠壁黏膜下层邻近肌层,未见脉管内癌栓,未见肠周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CK20、CEA、CDX-2均呈阳性,CK7、CD10、RCCa、Pax-2、TTF-1均呈阴性.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未见缺失(MLH1、MSH6、MSH2、PMS2均呈阳性).病理诊断为原发性结肠CCA.结论 原发性结肠CCA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结肠癌,与普通结直肠腺癌及其他器官的透明细胞癌有某些形态上的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云帆;赵晓丽;王淑芳;马淑芳;饶晓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癌中上皮-间质转化路径及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及复杂的分子机制,同时幽门螺旋杆菌、miRNAs及胃癌干细胞在胃癌EMT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探讨胃癌细胞EMT的发生机制,寻找胃癌侵袭和转移可能的靶点,将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卫杰;周家华;张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滤泡性淋巴瘤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合并转移性鳞癌1例

    患者男性,75岁,因“喉癌肿物切除术后7年,呼吸困难2个月”入院.纤维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有菜花状肿物.颈部增强CT示:喉部软组织占位,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喉癌术后复发.临床摘取右侧颈部肿大淋巴结2枚送检.

    作者:刘晓刚;蔡辉;吴艳;王丽宁;马郁琳;薛慧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胰岛母细胞增生症伴高胰岛素血症低血糖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胰岛母细胞增生症伴高胰岛素血症低血糖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新生儿胰岛母细胞增生症行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HE染色见病变胰腺组织中,弥漫或局灶胰岛数量增多,部分体积增大,形状及大小不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示大量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的细胞分布于胰岛或单个散在分布于胰腺组织.结论 新生儿胰岛母细胞增生症伴有高胰岛素低血糖,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困难,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能够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挽救新生儿生命.

    作者:马靖;殷敏智;沈萍;陈洁枫;金晓婷;张忠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与大肠癌多药耐药性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和多药耐药基因LRP、GST-πr、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自噬对大肠癌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2例大肠癌中Beclin1、LC3、LR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1和LC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90.10%、86.63%)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48.0%、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C3蛋白在中+低分化大肠癌中的表达(92.52%、90.00%)高于高分化大肠癌(72.73%),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94.3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GST-π和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55%、71.78%和97.03%,且TopoⅡ在大肠癌男性患者中的表达(100%)略高于女性患者(93.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大肠癌中,Be-clin1蛋白表达与LC3、LRP及GST-π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140和0.160(P <0.05);LC3蛋白表达与LRP、GST-π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和0.142(P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eclin1阳性、LC3阳性、GST-π阴性、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高于Beclin1阴性、LC3阴性、GST-π阳性及淋巴结转移者,多因素分析显示,LC3、GST-π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Beclin1、LC3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MDR有关;检测Beclin1、LC3蛋白表达对判断大肠癌的预后以及合理筛选有效的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胡金龙;何双;孙晨博;吴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树鼩肝枯否细胞的分离及鉴定

    目的 建立对树鼩枯否细胞(Kuffer cells,KCs)进行分离、原代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方法 经肝活检手术分别获取6只树鼩的肝组织,后采用胶原酶体外灌注结合机械法分离肝脏细胞,经差速离心法、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纯化KCs后进行原代培养,后通过细胞免疫组化、墨汁吞噬实验及透射电镜对KCs进行鉴定.结果 树鼩肝组织分离获得的KCs数量为(1.2±0.2) ×106个/g肝组织,细胞活力为90%,细胞纯度达85%以上.结论 本组建立的胶原酶体外灌注结合机械分离树鼩KCs的方法稳定实用,为同一研究个体的KCs进行多次分离培养和动态观察奠定基础.

    作者:阮萍;杨春;欧超;骆成漂;秦虹;孙雯;李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