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输卵管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王磊;郁林;颜云;王艳芬;王正

关键词:输卵管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FTC,对患者就诊时的临床体征、相关检查、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总结.结果 PFTC以绝经后女性为多,单侧为主;伴有阴道排液、腹痛和盆腔包块中的一项或多项症状;血清CA125与B超检查对术前诊断具有提示意义;病理类型以浆液性腺癌多见,需与转移性输卵管癌等其他病变鉴别;治疗采取手术根治及术后化疗(铂类药物为主).结论 PFTC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恶性肿瘤,以浆液性腺癌多见,诊断时需结合镜检特征、临床症状、血清CA125和B超检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LES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资料.结果 7例LESS患者临床表现均为不规则阴道流血,3例病变突入宫腔生长,2例突向浆膜下,1例位于宫颈管内口,1例位于子宫肌壁间.镜下见肿瘤组织均呈巢团样,并向周围组织间浸润,局部可见脉管受累,肿瘤细胞由类似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呈小圆形或短梭形,肿瘤间质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10、vimentin均呈弥漫性阳性,PR阳性,其中4例LESS伴平滑肌分化,平滑肌分化区Caldesmon阳性.本组7例患者术后随访平均时间39个月.结论 LESS为子宫间叶肿瘤,具有多分化潜能,易误诊、漏诊,病理诊断主要依靠HE染色及免疫表型;诊断时应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平滑肌瘤、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等肿瘤相鉴别.

    作者:汪勤;刘辉;赵彩霞;张和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tous dematofibrosarcom protuberans,FS-DFS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FS-DFSP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8例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2岁,中位年龄44岁,年龄27~55岁.肿瘤部位:2例位于腰背部,2例位于肩部,2例位于大腿,前额部、枕部各1例.临床表现与经典型DFSP相似,表现为皮下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其中4例短期内生长迅速.8例中7例为原发性,1例为复发性.肿瘤直径2.0~7.5cm,平均4.3 cm.镜检:肿瘤境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除查见经典型DFSP区域外,还可见FS区域.免疫表型:所有病例经典型DFSP区域瘤细胞均表达CD34,FS区域瘤细胞表达CD34明显减弱.随访结果:8例中5例局部复发.结论 FS-DFSP是DFSP常见亚型之一,FS-DFSP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均与经典型DFSP明显不同,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作者:蒋洪棉;朱世龙;李辛辛;李春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电动冻结破碎法提取组织蛋白和RNA的实验观察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检测肿瘤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助于揭示肿瘤的发生、分子机制和寻找相关分子标志物.转录水平上可利用RT-PCR或cDNA芯片技术检测基因表达、转录组改变以及克隆肿瘤相关基因.蛋白水平上可利用Western blot法、2D电泳和飞行质谱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蛋白表达和蛋白质学改变.这对提高检测敏感度和增加结果可信性,获得高质量RNA或蛋白样品十分关键.本组实验比较手动冻结破碎器具SK-100和普通电泳旋转匀质器在蛋白提取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手动冷冻粉碎法更方便有效[1].

    作者:赵爽;勾文峰;杨雪峰;宋来;郑华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子宫性索样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性索样肿瘤(uterine sex cord-like tumors,USCLT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复习3例USCLT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均为成年女性,肿瘤组织呈巢状、梁索状排列,也可呈小腺泡状或微小乳头状结构,其中1例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轻度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免疫表型:通常瘤细胞表达2种性索肿瘤标志物,也可表达上皮、平滑肌或间叶组织标志物.结论 USCLTs是一种罕见的、含性索结构的多表型肿瘤,具有不确定恶性潜能,术后应密切随访观察.

    作者:吕艳婷;吴楠;余波;夏春;章如松;王建东;石群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IL-17和IL-10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滑膜被覆细胞及滑膜下组织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及分布状况,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1例RA患者、10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滑膜被覆细胞及滑膜下组织中IL-17和IL-10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结果 IL-17在RA、OA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5.7%和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RA、OA组中阳性率分别为53.7%和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与IL-10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25,P<0.05).结论 IL-17在RA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IL-10在RA滑膜组织中的表达相对降低,且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IL-17、IL-10表达失衡在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周大兵;王瑞琳;徐瑾;申健;徐丽娜;熊光宜;尹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子宫黏膜下脂肪平滑肌瘤1例

    患者,59岁,因阴道少量出血2次入院.查体: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全腹扣诊呈鼓音.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子宫颈光滑,无接触性出血;子宫稍大,质中,无压痛;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B超示子宫增大,质地不均匀,子宫实质性占位.诊刮送病理检查:子宫内膜囊性萎缩性改变,于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术中冷冻检查示:子宫黏膜下良性肿瘤,考虑脂肪平滑肌瘤.

    作者:邹亮;周建洪;张芸;许丽萍;高慧淳;欧阳莉;朱敏媛;刘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GT基因在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SGT(small glutamine-ric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对SGT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对照鼠进行下腔静脉结扎建立DVT模型,观察建模后两种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情况,测定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栓重量及长度.HE染色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特点,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表达.结果 与野生型对照鼠相比,SGT基因敲除小鼠在建模48 h后,裸血栓重量长度比明显减小,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均显著延长,形成的血栓中纤维蛋白所占比例较小;SGT基因敲除小鼠血清中sICAM-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鼠,IL-6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GT基因敲除能有效抑制DVT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受影响及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顾取良;黄韧;胡曦文;勾红菊;周晓明;郑凌云;王丽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肌样错构瘤

    1临床资料本例读片资料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3-16.患者女性,45岁,发现左乳包块5年余.临床查体:左乳右下象限距乳头1 cm处扪及一大小4 cm ×3 cm×3 cm质硬包块,边界清楚,活动度好,无压痛.乳腺彩超示:左乳实性占位.遂行左乳包块切除术.眼观:分叶状组织1个,大小4cm×3.5 cm×2.5cm,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偏硬,似有黏液变.

    作者:杨雯娟;魏兵;步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中MFG-E8和ER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ilk fat globule EGF factor 8,MFG-E8)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MFG-E8和ER的表达水平,并对二者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FG-E8、ER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均高于其在癌旁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例乳腺癌中,MFG-E8与ER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0,P=0.002).MFG-E8和E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24,P=0.001).结论 MFG-E8和ER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展有关,联合检测MFG-E8、ER的表达可为乳腺癌预后的判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姚华宁;邹积骏;张家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间变性室管膜瘤腮腺及颈淋巴结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室管膜瘤颅外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发生腮腺及颈淋巴结转移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该例颅内手术后8个月发生腮腺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前后经历4次手术,术后16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复习文献报道的7例幕上室管膜瘤颅外转移病例,为经1至多次手术后发生的颅外转移.结论 室管膜瘤发生颅外转移绝大多数可能与手术相关,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房爱菊;于琼;李丽;孟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眼附属器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眼附属器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B-ALL/B-L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眼附属器B-ALL/B-LBL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男童,10岁,因右眼红肿2个月入院;查体:右眼结膜充血(+),颞侧结膜可见条状红肿状物.例2,男童,13岁,发现右眼肿物半个月人院;罹患白血病3年,曾在儿童医院行化疗.镜检:2例均表现为肿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胞质少,核呈圆形、卵圆形,带凹陷或扭曲,染色质细而分散,核分裂象从不明显到易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间质成分少.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AX5 、TDT、CD34及CD10,不表达CD20、C D3、CD5、CD117和CD30.结论 眼附属器B-ALL/B-LBL罕见,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赵连花;肖华亮;林俐;杜娟;牟江洪;罗清雅;马强;李艳青;曾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松果体实质肿瘤25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观察松果体实质肿瘤(pineal parenchymal tumors,PP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PPTs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等,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25例PPTs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3~63岁,中位年龄42岁.其中,13例为松果体细胞瘤(52%),4例为中分化松果体实质肿瘤(pineal parenchymal tumors of intermediate differentiation,PPTID)(16%),8例为松果体母细胞瘤(32%).结论 PPTs以松果体细胞瘤常见,多见于成人,其次为松果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PPTID罕见.PPTs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和免疫表型,电镜检查对确诊有一定帮助.肿块完整切除是PPTs适宜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楠;彭李博;吴晋蓉;余波;陆珍凤;马恒辉;石群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异质性及其临床意义

    1 肿瘤异质性概述异质性是哺乳类动物在体内生长与体外培养细胞群表现的普遍特征.小鼠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群在佳培养条件下,由多能性与部分定向性细胞组成.成体器官干细胞含有多种不同再生能力的细胞亚群.干细胞的分化后代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发育的可塑性[1].可见,胚胎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既具自我更新及繁殖分化后代的共同干性,也在一定条件下表达干细胞的多能性与分化后代的可塑性,从而形成异质性的细胞群体.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与其分化后代也保有相应正常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作者:张众;王华新;谢丰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良恶性淋巴组织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HCⅡ类分子阳性率(49.5%,61/123)显著低于RH淋巴组织(86.7%,26/30);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like,ABC)型DLBCL中MHCⅡ阳性率(38%,27/71)显著低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 (65.3%,34/52).DLBCL中MHCⅡ类分子的低表达与患者结外病灶受累多、体能状态评分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高危组有关(P均<0.05).在ABC型DLBCL患者中,MHCⅡ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HCⅡ高表达组患者.ABC型DLBCL中MHCⅡ类分子表达与MUM1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HCⅡ类分子在DLBCL中存在低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在DLBCL发生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丢失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王昭晖;张瑰红;丁凯阳;涂义姚;杨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9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根据WHO(2012)乳腺肿瘤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9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中原位实性乳头状癌7例、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2例.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可见神经及脂肪组织内浸润.结节内瘤细胞常见假菊形团及细胞核围绕脉管轴心呈栅栏状排列,7例见较明显黏液产生.9例癌组织巢内细胞CK8、ER均弥漫阳性,巢周及巢内肌上皮SMA、p63、CD10均阴性.8例Syn阳性,3例CgA阳性.2例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浸润成分类似浸润性导管癌,但细胞形态类似原位癌,且免疫组化标记Syn阳性.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呈结节状生长,可见结节浸润神经及脂肪组织内,癌巢周围肌上皮SMA、p63、CD10均阴性.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可能是呈推挤性生长的浸润性癌.

    作者:杨苗苗;翁海燕;孟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HC-Ⅰ类分子抗原呈递相关蛋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正常肝组织与肝纤维化中ERP57、GRP78、GRP94、TAP2、β2-MG、HSP90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肝纤维化S1、10例肝硬化和12例肝血管瘤石蜡包埋肝组织中ERP57、GRP78、GRF94、TAP2、β2-MG、HSP90蛋白的表达.结果 ERP57在肝硬化组中的表达高于血管瘤组,低于肝纤维化组(P<0.05);TAP2在肝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的表达均低于血管瘤组(P<0.05),β2-MG在肝硬化组的表达低于血管瘤组(P<0.05),且TAP2、β2-MG在肝纤维化组的表达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β2-MG与HSP90表达在对照组肝血管瘤组织中呈负相关(r=-0.704,P=0.011).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化损伤时ERP:57表达增强,TAP2、β2-MG表达显著降低,并且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ERP57、TAP2、β2-MG表达降低,提示ERP57、TAP2、β2-MG通过影响MHC-Ⅰ类分子抗原处理及提呈过程,对肝纤维化的演变有一定作用.

    作者:海力曼·衣拉洪;贾索尔·肖克热提;阿力木·伊力亚斯;阿力甫江·海力力;海米提·阿布都力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谈病理检查后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病理诊断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诊断的质量控制管理是病理科的工作重点.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中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的服务是对患者医疗保健的基础,应满足所有患者及负责患者医疗保健的临床人员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受理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样品的处理和检验以及结果的确认、解释、报告和提出建议”[1].分析后质量控制是为分析前和分析中所产生的错误进行后纠正,是全程质量管理的后关口,是质量保证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病理检查服务于临床的延伸,具体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

    作者:司明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男性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

    患者男性,71岁,因右乳腺肿块1周就诊.检查:乳晕下可触及一2 cm×1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欠光滑,无压痛,乳头无溢液,稍内陷,皮肤无破溃乳头.门诊彩超提示:右侧乳腺实质性包块,双侧乳腺增生,乳腺穿刺组织活检提示为乳腺癌,遂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检查眼观:乳腺组织大小12 cm×10 cm×3 cm,乳头下可见一大小1.5 cm×1.0cm灰白色肿块,界限不清.

    作者:袁修学;袁静萍;杨月红;谢永辉;邓雅尹;梅启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

    患者女性,55岁.一月前因胸部不适行CT检查发现后纵隔占位.CT检查示:后纵隔脊柱左侧(胸8~10平面)软组织影,大4.8cm×3.8 cm(图1),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遂入院诊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 g/L(正常参考值120~160g/L).贫血四项检查其中两项异常:促红细胞生成激素31.20 IU/ml(正常参考值4.3~29IU/ml)、铁蛋白175 ng/ml(正常参考值35 ~55 ng/ml).

    作者:唐雪峰;郭乔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上皮-间质转化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和病理性改变,在肿瘤浸润转移中起关键作用,深入研究EMT信号转导通路调节机制有利于对肿瘤浸润转移调控的了解,为设计新的抗肿瘤转移治疗策略提供依据.现将近年来EMT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姜晓玲;乔峰;徐维;许敏;刘秀芝;王晓燕;韦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