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交设计试验在免疫组化检测琥珀酸脱氢酶条件优化中的应用

张炜明;贡其星;宋国新;平国强;王聪

关键词:正交设计, 免疫组织化学, 优化
摘要:免疫组化染色已成为病理学临床诊断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之一,其染色是否成功受抗原修复、一抗浓度、孵育时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检测一些新抗体时需从众多影响因素的不同水平去摸索佳的检测条件,费时费力。为了减少实验次数和劳动量,降低实验成本,本文将正交设计试验引入免疫组化检测条件优化实验中,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琥珀酸脱氢酶(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以便于寻找一种经济、简易、可行的免疫组化检测条件优化方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PTEN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hosphoinositide 3 kinese/protein kinase B,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PTEN与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DN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24 h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患者尿液中足盂蛋白( podocalyxin, PCX)的水平;肾活检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根据肾小球病变将DN患者分为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小球内p-Akt和PTEN的表达。结果 DN患者尿液中PCX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随肾小球病变加重其水平逐渐上升;p-Akt和PTEN在DN患者肾小球的表达有所上调,但随着肾小球病变的加重其表达逐渐减少;DN患者尿液中PCX水平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与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PTEN表达下调可能通过改变Akt的活化状态,从而在DN患者足细胞损伤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邢玲玲;傅淑霞;杨林;姚芳;王建荣;于连英;刘青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薄切片自动染色机应用体会

    随着超微病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超薄切片自动染色机已逐步取代传统超薄切片的双面染色手工工艺。大庆油田总医院病理科自2003年开始使用超薄切片自动染色机,不仅加快了实验进程,而且规范了染色结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胃浆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胃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胃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 CK、CD38、CD138、CD79a、CK8/18、CK8、CAM5.2、Ki-67,不表达EMA、CK20、CgA、Syn、CD3、CD20、κ及CEA。结论胃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CT、MRI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诊断上应与低分化腺癌、浆细胞肉芽肿、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转移性癌等相鉴别。

    作者:苏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腮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涎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low-grade crib-riform cystadenocarcinoma, LGC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例LGCCC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LGC-CC中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1、60、65岁,肿物均发生在腮腺。组织学特征与乳腺不典型增生至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相似,由多个囊及邻近的导管内增生构成,囊内及导管内增生的导管上皮呈筛状、微乳头状和实性结构。(2)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AE1/AE3)、S-100均弥漫阳性, CEA、EMA部分腔内细胞阳性;癌巢周围细胞示肌上皮标志物如 p63、SMA、Calponin、CK5/6呈连续的阳性。结论LGCCC临床罕见,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应注意与其它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作者:杨宣琴;李静;步鹏;解立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软骨样脂肪瘤1例

    患者男性,47岁,右前臂肘关节外侧有一肿物10余年,无压痛,可活动,生长缓慢。 CT示右侧肘关节外侧皮下脂肪间隙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大小45 mm ×63 mm;密度不均匀,内有脂肪密度影、细小点状钙化及纤细分隔;肿块边缘清晰,相邻肌肉略受压移位,邻近皮肤无增厚。诊断:脂肪肉瘤?(图1)。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浅筋膜内,大小8 cm ×7 cm ×5 cm,境界清楚,切面灰黄色有砂砬感,质地中等。

    作者:张兰凤;肖学文;叶薇;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阑尾黏液性肿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10例阑尾黏液性肿瘤中阑尾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adnoma, MA)3例,黏膜上皮呈高柱状,分泌黏液,无明显异型性。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low grade a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 LAMN )5例,管壁可见无细胞或含少量细胞的黏液扩散至阑尾壁各层甚至阑尾外,其中1例伴有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 low grade of peritoneal pseudomyxoma, PMP-L),腹膜病变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学特征与阑尾相同。阑尾黏液性囊腺癌( mucinous adnocarcinoma, MAC)2例,管壁可见腺管或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较大,呈浸润性生长,1例伴有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high grade of peritoneal pseudomyxoma, PMP-H),腹膜黏液湖内可见多量异型性显著的黏液上皮细胞。结论阑尾黏液性肿瘤是一系列肿瘤谱系,其生物学行为取决于肿瘤性质和类型,准确且规范的病理诊断对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黄利华;桂华伟;雷德利;赵晓玲;刘冬玲;张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颞下颌关节滑膜肉瘤1例

    患者女性,48岁,因“左侧颞下颌疼痛不适5个月,加重伴肿胀半个月”入院。5个月前自觉左侧颞下颌关节疼痛不适,不伴发热,行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近半个月来发现左侧颞下颌关节处肿胀,压痛,咀嚼时疼痛明显,张口受限,开口度约1.0 cm。查体:左侧颞部肿胀,皮肤无充血红肿,无破口。左耳前骨性饱满隆起,压痛明显,张口时压痛加重,通过外耳道有压痛。 CT检查示:左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广泛不规则骨质破坏,密度不均匀,可见斑块状低密度影,关节间隙增宽,髁突向外下移位,周围软组织高密度影(图1)。 PET检查示:右侧颈部及双肺可见转移瘤。手术所见:左侧髁突骨质破坏至髁突颈部,肿物质地呈鱼肉状,界限不清,向前、下、内扩展,内界至蝶骨翼突外板,上界至颅底,外界至关节,关节囊完整,无明显破坏。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提示腺癌浸润。遂行肿物切除术。

    作者:刘艳丽;张文;赵慧玲;刘琳;刘亮;刘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5.8岁(22~82岁)。肿瘤平均直径5.2 cm(1.7~11.5 cm)。1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病理分期:pT1aN0M0者10例,pT1bN0M0者8例, pT2aN0M0者9例, pT2bN0M0者1例, pT3bN0M0者1例, pT2aN1M0者1例;Fuhrman分级: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2例。免疫表型:26例弥漫性表达CK7,21例表达P504s,19例表达vimentin。30例PRCC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72个月,5例因病变转移死亡;1例肺转移,行靶向治疗,存活至今;其余2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PRCC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主要通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治疗首选手术切除,Ⅰ型预后较好。

    作者:曲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AIRE基因与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调节因子( autoimmune regulator, AIRE)是一种具有转录活化潜能的结合蛋白,该基因在生理状态之下可能对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起关键作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75%胸腺异常,其中15%表现为胸腺瘤。95%胸腺瘤中AIRE基因表达缺失,该文对AIRE基因、重症肌无力及胸腺瘤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郑神英;田云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子宫平滑肌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子宫平滑肌肿瘤( smooth muscle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 STU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2例STU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48、49岁;肿瘤边界清楚,质地细腻;镜检:肿瘤细胞呈梭形、无异型,编织状排列,核分裂象罕见(0~1个/10 HPF),灶性区存在凝固性肿瘤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16、p53均(+);随访:1例于术后6个月发现腹壁转移,1例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STUMP的病理学改变介于良性平滑肌瘤与恶性平滑肌肉瘤之间,依据一般应用的标准难以确定良恶性,其具有复发风险,术后需密切随访。

    作者:牛多山;杨杰;姚丰;陈海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桥本甲状腺炎伴不典型细胞与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伴不典型细胞与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桥本甲状腺炎153例,分为桥本甲状腺炎伴不典型细胞组(32例)、桥本甲状腺炎伴PTC组(49例)、桥本甲状腺炎对照组(72例)。采用HE及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桥本甲状腺炎伴不典型细胞与PTC有形态学差异。伴PTC组Galec-tin-3、CK19阳性率高于伴不典型细胞组,CD56阳性率低于伴不典型细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Ki-67阳性率在伴不典型细胞组与伴PT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组织形态学特征为基础,联合应用CD56、CK19、Galectin-3、Ki-67可有效鉴别桥本甲状腺炎伴不典型细胞与PTC。

    作者:张洪艳;胡营营;陈晋明;支全;徐斌;张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yclinD1表达和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Cyclin D1表达上调和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分析二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PTC和5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桥本甲状腺炎15例、滤泡性腺瘤12例)中Cyclin D1的表达;采用PCR法及DNA测序法检测上述标本中BRAF(V600E)突变状况,分析Cyclin D1表达上调和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2例PTC中Cyclin D1阳性率为84.6%,免疫反应评分(4.6±2.4)与甲状腺良性病变(1.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5,P<0.01);Cyclin D1表达上调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肿瘤分期(Ⅲ+Ⅳ期)及BRAF(V600E)突变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结节数目及直径无关。52例PTC中BRAF(V600E)突变率63.5%,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突变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AF(V600E)突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及肿瘤分期(Ⅲ+Ⅳ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结节数目及直径无关。 BRAF(V600E)突变组中Cyclin D1表达强度更强,阳性率显著高于野生组(突变组100%,野生组57.9%),免疫表达评分均值高于野生组[突变组(5.7±1.6),野生组(4.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P<0.05)。结论 Cyclin D1表达上调与BRAF(V600E)突变呈正相关,二者与PT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PTC侵袭转移能力的指标。

    作者:侯卫东;胡学信;刘艳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淀粉样变性肾病3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淀粉样变性肾病( amyloid nephropathy, AN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ANP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1例ANP占同期全部肾脏穿刺活检的1.19%(31/2603),其中女性15例,男性16例。年龄36~77岁,平均(61.28±10.95)岁。临床分期:单纯蛋白尿期4例(12.90%),肾病综合征期21例(67.74%),肾功能衰竭期6例(19.35%)。镜下见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基膜和小动脉壁,严重时可沉积于肾小管基膜和肾间质。高锰酸钾氧化刚果红染色示:AL型27例,AA型4例。免疫荧光检测部分病例可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程度较弱的沉积,部分为阴性。 AL型ANP免疫组化标记示免疫球蛋白轻链κ和λ不同程度表达,其中以λ轻链多见。电镜下在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上皮下可见淀粉样纤维。结论 ANP好发于中老年肾病患者,临床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肾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对疑似病例应尽早行肾脏穿刺活检,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隋燕霞;蒋娜;解立怡;赵东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clear cell sarcoma, PGI CCS)的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2例PGI CCS患者临床病史及随访资料,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呈弥漫性或膨胀性浸润生长,细胞呈片、巢状,部分呈条束状排列,细胞大小一致,细胞核仁突出,胞质嗜酸性,少量核分裂象,伴破骨样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 S-100、HMB-45、Melan-A、PNL-2、DOG1、CD117、CD34、desmin、SMA、PCK、CD56、Syn、CgA 等均呈阴性, Ki-67增殖指数约5%,破骨样多核巨细胞表达CD68、PNL-2;分子生物学FISH检测EWSR1基因重排。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21个月死亡。结论 PGI CCS罕见,侵袭性高,预后差,确诊需结合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 PGI CCS需与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神经鞘膜瘤、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有待进一步分析。

    作者:郭芳;冯曦;方娜;金苏;王明伟;夏和顺;漆楚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正交设计试验在免疫组化检测琥珀酸脱氢酶条件优化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染色已成为病理学临床诊断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之一,其染色是否成功受抗原修复、一抗浓度、孵育时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检测一些新抗体时需从众多影响因素的不同水平去摸索佳的检测条件,费时费力。为了减少实验次数和劳动量,降低实验成本,本文将正交设计试验引入免疫组化检测条件优化实验中,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琥珀酸脱氢酶(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以便于寻找一种经济、简易、可行的免疫组化检测条件优化方法。

    作者:张炜明;贡其星;宋国新;平国强;王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敬告作者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稿件处理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编辑部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并在排版后用E-mail发送校对样稿和缴纳版面费通知。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MMP-9和MMP-1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MMP-9和MMP-13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二者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8例NSCLC和18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MP-9、MMP-13的表达。结果 MMP-9与MMP-13在NSCLC中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 P<0.05)。 MMP-9表达与患者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MP-13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NSCLC中MMP-9与MMP-1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 MMP-9和MMP-13阳性组的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MMP-13阳性表达与NSCLC的预后密切相关( P<0.05)。结论 MMP-9与MMP-13均与NSCLC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MMP-13可能主要通过激活MMP-9途径来参与NSCLC的侵袭、转移。

    作者:徐晓艳;裴陆田;李秀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组织病理技术室在CAP认证工作的体会

    随着医学实验室认证工作在全国推进,医学病理实验室开展了ISO15189实验室认证(国内实验室认证)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实验室认证(国际实验室认证)。 CAP是美国的一个非赢利性临床实验室认可机构,依据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 CLSI )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指南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规范(CLIA’88,1998)的要求,对病理实验室各学科制定详细的核查表,严格要求确保实验符合其质量标准,加之持续性教育,使CAP实验室水准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7000多家实验室通过CAP实验室认可[1,2]。我院病理科于2010年启动CAP国际实验室认证工作,于2013年11月通过CAP实验室现场审核,2014年2月获得CAP实验室认可证书,为全国综合性医院病理科首家获得CAP国际实验室认证的实验室,现将组织病理技术室在CAP认证工作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秦巍笈;唐源;艾武;罗添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胃癌组织中TSL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物1(tumor suppressor in lung cancer 1, TSLC1)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SLC1蛋白在20例正常胃黏膜、30例胃上皮内瘤变和5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TSLC1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14.00%,低于胃上皮内瘤变(46.67%)及正常胃黏膜(95.00%)( P<0.05)。 TSLC1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胃黏膜( P<0.05)。 TSLC1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癌中 TSL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TSLC1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作者:阳帅;胡华;王晓瑜;赵强;张小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大肠癌中Beclin1、LC3和mTOR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Beclin1、LC3和mTO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Beclin1、LC3和mTO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1、LC3和mTOR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50%、87.19%和46.28%,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0.05),且LC3蛋白在中+低分化大肠癌中的表达(91.34%、89.58%)高于高分化大肠癌(77.6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95.4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45%), mTOR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57.8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5.33%)(P<0.05),Beclin1过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 LC3与Beclin1在大肠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s =0.593,P<0.01),与mTOR表达呈负相关(rs =-0.165,P<0.01),Beclin1和mTOR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eclin1和LC3均阳性、mTOR阴性、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Beclin1和LC3均阴性、mTOR阳性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LC3、mTOR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eclin1、LC3和mTO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和mTOR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联合检测Beclin1、LC3和mTO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评估进展程度和预后判断。

    作者:吴淑华;胡金龙;何双;温菲菲;孙晨博;田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