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本平
由于医疗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或者不可预测的因素,加之病惠与家属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医疗需求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满足等根本矛盾,使得医疗纠纷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医患关系越发紧张,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医疗人员正常医务活动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对当今医疗纠纷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作者:宋承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典型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骨肽类药物时应重视其不良反应,规范用药,以患者以小的风险获取佳的疗效.方法 记录典型病例.结论 骨肽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较大,临床应谨慎.
作者:王利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喉罩在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静脉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通气,监测麻醉前后及术中SPO、呼气末CO2浓度(PetC02)和动脉血气值.结果 全身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前后SP02、PetC02和动脉血气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喉罩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作者:韩志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在产科的护理管理中对提高母乳喂养和产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在本院本院顺产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教育方法指导母乳喂养,观察组40例应用本院制订的母乳喂养指导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和对相关知识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本院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达97.5%,对相关知识的掌握90分以上的达92.5%,对本院的护理服务满意率达97.5%;对照组的母乳喂养率87.5%,对相关知识的掌握90分以上的75%,对本院的护理服务满意率77.5%;观察组各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李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本文介绍32例食管癌伴糖尿病的患者施行食管癌剖胸根治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合理用药,控制血糖,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加强血糖的监测及调整,合理的饮食指导,做好各种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患者均恢复顺利,康复出院.
作者:陈运彩;王秀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行探讨,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3例止血成功,2例转院,成功率97.65%,止血治疗平均时间为15h.结论 胃镜是诊断及止血治疗的重要工具.
作者:朱东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团肺结核病人痰涂片阳性分布,为我团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将就诊病人痰直接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结果 132例肺结核初诊病人痰涂片总阳性率为25%,男性26.92(%)高于女性17.85(x2=P<0.01%).讨论 男性作为家庭主要成员控制其为传染源显得尤为重要,应加强我团结核病的防控力度,特别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作者:邓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作为观察粗,未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病理特点的不同,在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为27.78%,观察组患者在梗死前多有心绞痛发作,心电图可见异常Q波,溶栓治疗、梗死部位、心功能方面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积极治疗,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8例,3例出现心肌再梗死,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病理特点,对于具有高危因素者应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小剂量尿激酶对预防和治疗再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吴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43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合理的护理方法.结果 43例患儿均康复出院,治愈率达100%.结论 通过对肺炎患儿的治疗以及临床护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富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方法 回顾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椎管内手术48例,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的病例,视破口大小及时缝合修补,止血胶粘贴、凝胶海绵铺垫于缝合口处并放置引流管引流,术后1~3d内发现脑脊液漏的有6例、均持续引流并间断夹闭开放引流管治疗.结果 6例引流时间为7~~15d引流量每天为130~560mL,平均345mL,引流过程中3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均给予补液对症处理症状缓解.术后随访2个月,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 引流管持续引流并间断夹闭引流管及定时开放引流管是防治椎管内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并发脑脊液漏较为适用的措施.
作者:郑本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小儿疝气俗称“脱肠”、“小肠气”,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腹膜鞘状突”.随小儿年龄增大活动量增加,疝气越来越大,腹股沟肿块会增大,甚至降入阴囊,如发生嵌顿会造成肠坏死等严重后果.目前根治小儿疝气唯一的方法是手术.
作者:岳希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应用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对我院32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并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异位妊娠的3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5例治疗失败,治愈27例,治愈率84.4%.结论 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吴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当地农村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剖宫产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采用追踪访视的方法,分别对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2组产妇进行深入调查,将她们的身体恢复及产后哺乳情况记录并汇总成调查表的形式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调查表明剖宫产的产妇泌乳相对较少,出生婴儿需要混合或纯人工喂养的比例较自然分娩者高.结论 大力提倡自然分娩,加强对农村青年妇女孕期保健知识宣传和母乳喂养重要性教育,对必须施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做好术前、术后身心护理,并加强正确哺乳方法的指导,以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作者:公茂桂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宫外孕方联合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104例病例为我院妇产科治疗的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MTx加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宫外孕方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达到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5%(P<0.05);治疗组患者血HCG转阴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71.15%(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外孕方联合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惠琼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并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7例,采用二甲双胍肠溶片口服治疗,500mg/次,每天3次;实验组8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口服治疗,30mg/次,每天1次;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PG、p2h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以及FINS、P2hINS及HOMA-IR等胰岛素指标组间比较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FPG、P2h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以及FINS、P2hINS及HOMA-IR等胰岛素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FPG、P2h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以及FINS、P2hINS及HOMA-IR等胰岛素指标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朱应福;李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本文通过我院对2007年10月至2011年5月收治术后并发出血8例普通外手术后出血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探讨了对于普通外科手术后出血病例,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尤其应重视再次手术治疗.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羊水过多是妊娠的过程中羊水的产生与吸收失衡造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笔者对此进行观察与护理,以期能总结出良好的而经验,对同类病例有所帮助.
作者:鲁外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本文研究目标是为了评估心理抑郁因素对于胃肠疾病的影响与其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通过将(实验组)124例患者和(对照组)91名志愿者(健康)完成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8.6%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对应地只有16.5%的健康志愿者有同样症状.通过分析,将抑郁等心理因素与胃肠疾病的联系清楚的展现出来.结论 通过数据评价发现焦虑抑郁对于胃肠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作者:李红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部位及按压时间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3月在本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12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在静脉拔针后,采取扩充的按压方法按压5min以上,对照组在静脉拔针后,采取传统的按压方法按压1min.观察2组的皮下淤血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静脉输液拔针后,通过不同的按压部位和按压时间,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12%和15.62%,2纽在皮下淤血发生率上有量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静脉拔针后,采取扩充按压5min以上,可以更好的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耳石复位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87例PC-BPPV患者,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颈椎病或肥胖的病人选择PRM法(颗粒复位法),余病人随机选择PRM或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结果 46例患者行PRM法治疗,41例患者采用Semont法治疗.前者治愈41例,好转4例,无效1例,后者治愈37例,好转2例,无效2例.随访至今,复发21例,复发率24.13%,其中复发1次15例,2次3例,>2次3例.复发后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PRM法及semont法治疗PC-BPPV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李子燕;叶放蕾;张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