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王甜甜;陆建波;普苹;王春艳;习杨彦彬;付红梅

关键词:结肠肿瘤,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微环境, 增殖, 侵袭
摘要:目的 观察结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癌细胞微环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结肠癌手术标本CAF及结肠正常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及纯化培养.观察HCT-116细胞被CAF及成纤维细胞作用后其形态学、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结肠CAF较成纤维细胞异型性明显,接触抑制和密度抑制丧失.结肠CAF及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K(AE1/AE3)均(-),成纤维细胞和CAFα-SMA均(+);CAF条件培养基组HCT-116增殖活性增高,CAF间接共培养HCT-116细胞G2期和S期所占比例明显增加,CAF作用下HCT-116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 CAF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CAF条件培养基中可能存在可溶性活性物质,具有促进HCT-116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作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257例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组织中HPV感染的基因分析

    目的 探讨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病变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别及临床意义.方法 从257例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CA)石蜡组织标本中提取23种HPV DNA,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其组织的23种HPV基因型别进行检测,并对其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257例肛门及肛管CA病变组织中检出HPV阳性者183例,HPV感染率为71.21%(183/257).其中一重HPV感染139例,阳性检出率为54.09%(139/257),多重HPV感染44例,阳性检出率为17.12%(44/257).一重HPV感染中HPV6型66例,阳性检出率为25.68%(66/257),HPV6型是主要的感染型别;其次是HPV11型,共有64例,其阳性检出率为24.90%(64/257).多重HPV感染中,HPV6+11型23例,占多重感染的52.27%(23/44),是多重感染的主要型别;其次是HPV6+11+16型3例,占多重感染的6.82%(3/44).结论 HPV6型、11型、6+11型、6+11+16型感染是肛门及肛管CA的主要致病类型.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进行高、低危HPV分型检测的诊断方法,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好.

    作者:张金浩;耿建祥;樊志敏;王旭波;刘飞;吴崑岚;王小峰;赵雪;王宏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吸细胞学诊断毛母质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针吸细胞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7例术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毛母质瘤的临床资料,镜下观察穿刺涂片、组织切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6.5岁,平均病程1.9年,头颈部占12例,临床诊断100%误诊,术前穿刺细胞诊断符合率88%.穿刺涂片主要为丰富密集成团分布的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组织切片易明确诊断.结论 毛母质瘤临床极易误诊为表皮样囊肿、淋巴结炎、结核甚至转移癌等病变,根据其独特的细胞学特点结合病史资料可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因误诊引起扩大性手术.

    作者:张弘;赵涓涓;徐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伴有自体种植的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1例

    患者,26岁,因停经4个月,发现双侧卵巢囊性肿物2个月入院.无锡市人民医院B超示宫内妊娠囊19 cm×18 cm大小,内见卵黄囊,见胚芽,胎心,双侧附件区囊实性混合性包块,较大者88 mm×72 mm大小,内见乳头状隆起,包膜完整,CA125 213.5 U/ml,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无阴道出血,无食欲减退,白带正常,未予特殊治疗;2012年3月20日本院B超示单胎头位,双顶径35 mm,股骨长16 mm,右侧中下腹髂血管旁见一103 mm×77 mm大小囊性为主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囊壁见多个乳头状高回声突起,左侧盆腔见一79 mm×61 mm大小囊性暗区,内部回声不均,遂入院治疗.

    作者:金琳芳;杨文涛;吴玉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影响.方法 将B16细胞分别与C57小鼠和P-选择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PDGF的浓度.结果 B16细胞与C57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的血清中PDGF-AA、PDGF-AB、PDGF-BB的浓度与P-选择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的血清中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PDGF无影响.

    作者:亓翠玲;王丽京;叶杰;郭四美;周秦;韩露;魏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上腭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上腭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等多脏器转移病例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上腭原发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肝脏等多脏器转移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上腭原发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中瘤细胞形态多样,类似肉瘤样病变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转移灶中的瘤组织形态与原发灶不完全一致、胞质有色素,转移至肝脏中的瘤组织形态与肝细胞肝癌较难鉴别.免疫表型:上腭S-100蛋白(+),HMB-45(-);乳腺转移灶中S-100蛋白和HMB-45均(+).结论 上腭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等多脏器转移病例少见,易误诊,确诊需密切结合HE形态、免疫表型及病史等.

    作者:蔡媛;蔡云;王楠斌;王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SCC-S2的表达及其在肺癌增殖侵袭的作用

    目的 探讨SCC-S2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SCC-S2对肺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6例NSCLC组织中SCC-S2蛋白表达.通过siRNA干扰SCC-S2基因表达,观察SCC-S2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146例NSCLC中SCC-S2阳性率为74.65%(109/146),其阳性与NSCLC的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在NSCLC细胞中用siRNA干扰SCC-S2后,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SCC-S2在肺癌中高表达且与肺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SCC-S2有望成为肺癌诊断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韩丽华;苏秋香;王恩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卵巢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腺纤维瘤1例

    患者,60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1天入院.B超示:右侧卵巢肿瘤.妇科检查:右侧下腹部扪及一直径约6.0 cm包块.追问病史,患者伴有双侧乳房胀痛1月余.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 眼观:右侧附件,结节状标本,大小5.5 cm×4.5 cm×3.0 cm,包膜完整,切面囊实性,囊性区域2.0 cm×1.5 cm大小,内含清亮液体,实性区域灰黄分叶状,肿瘤内无出血及坏死.上附输卵管1条,约5 cm长,直径0.5 cm,切面未见特殊.镜检:条索状和梭形细胞的间质间见大量分布不均的腺管结构,似子宫内膜样腺体,腺管上皮增生明显,呈假复层排列,3~5层,部分细胞极性消失,异型明显,偶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腺体共壁及筛状结构;部分区域腺体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囊性区域可见囊内壁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未见内容物,上皮下见纤维性间质(图1).送检组织取材7块,均未见明显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腺上皮CKpan(图2)、CK7、EMA、ER(图3)和PR均(+),CEA腔缘(+),Ki-67增殖指数5%~10%(图4),纤维性间质:vimentin(+),SMA(-).

    作者:池堂春;周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上皮样滋养叶细胞肿瘤误诊为子宫内膜鳞癌1例

    患者女性,36岁,17年前产子后至今未孕.因月经过多就诊于当地门诊.子宫颈活检示慢性子宫颈炎,有糜烂.B超显示子宫体下段有一稍强回声的境界清楚的团块.临床考虑为黏膜下平滑肌瘤,药物治疗后未见缓解.子宫腔镜下行肿块摘除术,术中见一肿块位于子宫腔与子宫颈管之间.

    作者:兰智华;刘保安;唐灿;粟占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缺氧诱导因子-1在肿瘤学中的研究进展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在维持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s,CSCs)的特性、诱导血管生成以及调控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并影响肿瘤治疗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更好地认识HIF-1的功能及意义,对进一步认识疾病本质以及研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静;孙保存;刘易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U14-CBE脂质体瘤苗诱导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目的 探讨脂质体瘤苗诱导的免疫应答,以探明细胞表面抗原(crude butanol extraction,CBE)-脂质体瘤苗诱导抗癌免疫的效应机制.方法 采用正丁醇法提取子宫颈癌U14-CBE,以卵磷脂(e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胆固醇(Chol)制成大单层脂质体,将CBE包裹入脂质体,制成CBE-脂质体瘤苗.分别于第0、7、14天将CBE-脂质体瘤苗腹腔接种于免疫Km小鼠体内,在免疫后的第7、14、24天处死小鼠,取组织称湿重,并行组织学、组织化学观察脾脏中由该脂质体瘤苗诱导的T细胞和B细胞的反应.结果 经U14-CBE脂质体和单纯CBE免疫的小鼠脾脏重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脂质体组(P<0.05),且CBE脂质体组脾重呈持续性增长,而单纯CBE组脾重于第14天达高峰,第24天又有所回落.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脾脏中细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PALS)和免疫母细胞数量增多、嗜派若宁大细胞增多以及淋巴小结增多、生发中心活性加强和浆细胞数量增多.结论 CBE-脂质体瘤苗既可引起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也可引发体液免疫反应.

    作者:唐丽华;徐方云;姚伟荣;温淦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骨桥蛋白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3年12月乳腺癌患者239例.原发灶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OPN的表达.结果 OPN的阳性率为54.39%,其表达与ER(P=0.004)、PR(P=0.008)相关,单因素分析OPN阳性组的无瘤生存低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Log-rank检验,P<0.01),在患者年龄、原发灶大小、组织学分级、组织病理学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E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多因素Cox模型预后分析中,OPN表达、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其危险比为2.55(95% CI为1.26~5.17).结论 检测OPN表达有助于乳腺癌预后的判断.

    作者:漆楚波;王明伟;龚益平;陈琼荣;邵军;程洪涛;夏和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结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癌细胞微环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结肠癌手术标本CAF及结肠正常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及纯化培养.观察HCT-116细胞被CAF及成纤维细胞作用后其形态学、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结肠CAF较成纤维细胞异型性明显,接触抑制和密度抑制丧失.结肠CAF及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K(AE1/AE3)均(-),成纤维细胞和CAFα-SMA均(+);CAF条件培养基组HCT-116增殖活性增高,CAF间接共培养HCT-116细胞G2期和S期所占比例明显增加,CAF作用下HCT-116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 CAF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CAF条件培养基中可能存在可溶性活性物质,具有促进HCT-116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作用.

    作者:王甜甜;陆建波;普苹;王春艳;习杨彦彬;付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精索双相型滑膜肉瘤1例

    患者男性,41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侧精索肿物1年入院.患者无任何不适,既往体健.查体:左侧精索肿物,血清学检测及其它检查未见异常.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 眼观:灰黄结节状肿物1枚,大小2.5 cm×2 cm×1.5 cm,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地中等.镜检:肿瘤由上皮和梭形细胞两种成分组成(图1),上皮细胞形成腺样和乳头状结构,细胞呈单层,胞质丰富,略呈嗜酸性,细胞核大,浅染,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易见.腺乳头结构间为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略呈束状结构,胞质稀少,核椭圆形,核仁不明显,核质比大,核分裂象易见(约15个/10 HPF).

    作者:赵雪琴;杨邵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FineFix固定液与福尔马林固定液对组织保存及固定的比较

    随着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以及分子遗传学分析在病理诊断上的普遍应用,对标本组织处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固定是标本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固定液选择不当、浓度不均、固定时间与温度不合适以及固定液过少等均会使组织固定不良而影响制片质量、免疫标记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从而影响病理诊断.福尔马林是一种有毒、致敏及致癌物,废液处理成本较高,经其固定的组织抗原蛋白的氨基与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封闭抗原决定簇,使免疫组化着色效果减弱[1].本实验采用FineFix固定液(以下简称FF)与福尔马林液固定的组织进行对比,经FF固定的组织形态结构完整,尤其在提取DNA和RNA的质和量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2].

    作者:张丽荣;朱筱娟;杨绍娟;袭宁;马洪喜;譙元;王雪梅;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Fabry病2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Fabry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Fabry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其肾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及超微结构观察,对皮肤活检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2例患者均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皮肤黏膜出现散在出血点;光镜下见肾小球足细胞空泡变性,体积增大;肾小管上皮及间质亦出现泡沫样变;电镜下见肾小球足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含大量具有嗜锇性髓鞘样包涵体,表现为髓样小体和斑马小体,足突部分融合,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可见上述现象.结论 Fabry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伴有肾外表现.肾小球足细胞内出现嗜锇性髓鞘样小体是Fabry病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确诊需依靠电镜及测定血清α-半乳糖苷酶A(α-GalA)水平.

    作者:袁玲玲;汤显斌;张健;陈新河;张庆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Arterm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Artermin(ARTN)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组织微阵列平台,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2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和4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ARTN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阳性率为83.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和复杂型增生(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子宫肌层浸润均有相关性(P<0.01,P<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表达失调,其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鹏;吴正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TKTL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转酮醇酶样基因1(transketolase-like1,TKTL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breast,ID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54例IDC和10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TKTL1的表达,比较其差异并分析IDC中TKTL1的表达与ER、PR、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TKTL1在IDC、DCIS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IDC中TKTL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P=0.047),与ER、PR、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无相关性(P>0.05).结论 TKTL1在IDC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

    作者:崔力方;张继新;昌红;曲丛玲;郭洋;沈兵;高颖;张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7例PLAM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自发性气胸,X线及CT示双肺弥漫性、多发性小囊肿,镜下见异常平滑肌样细胞围绕支气管、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向周围延伸;HMB-45、SMA、ER和PR可均阳性.结论 PLAM是一种罕见的肺疾病,以平滑肌细胞样的异常增生及浸润为特点,根据临床和组织形态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HMB-45对该病具有诊断意义.

    作者:杨国仪;周婧;周志毅;夏钰弘;虞敏红;洪建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spindle cell tumor with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SETTLE)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甲状腺SETTL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 镜下肿瘤组织主要为梭形细胞成分与腺样成分互相融合的双相分化表现.免疫表型:CK、EMA和vimentin均阳性.结论 甲状腺SETTLE的诊断依靠形态学及免疫表型,需与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癌、异位错构瘤型胸腺瘤等进行鉴别.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岳振营;董艳光;吴起嵩;胡营营;张洪艳;徐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激酶(anaplastic large-cell kinase,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与乳腺植入物的关联.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1例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ALCL,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肿瘤组织瘤细胞呈弥散分布,形态多样,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核形态多样,可见切迹,核仁较清晰.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0、CD3、CD43、EMA,Ki-67增殖指数约80%,不表达ALK、CD20、CD10、CD56、PAX-5、TIA及MPO.结论 ALK阴性的ALCL是一种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仁杰;吴颖虹;张珏;刘小景;余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