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健荣;姚卫康;冯一中
患儿男,出生1个月17天,因发现胸腹包块1个月入院.家长诉患儿1个月前发现胸、腹各有一包块,逐渐增大.系第2胎,第2产,足9个月,出生体重3.3 kg,Apgar评分不详.混合喂养,生长发育同适龄儿,按时预防接种.父母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体查:T 36.8℃,P 100次/min,R 30次/min,体重4.2 kg.精神可,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肋下1 cm,质软,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专科检查:左侧胸部见一隆起包块,大小3 cm×2 cm,表面皮肤发红,无破溃,无液体渗出,质地稍硬,边界清楚,无触压痛.
作者:吴艳;杨文萍;徐红艳;曾松涛;黄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女性,30岁.出生时右侧髋部见一约黄豆大小深褐色斑点,平时无明显变化,近2年逐渐增大,生长迅速,且颜色加深,表面破溃糜烂,时有出血渗出,遂于2012年10月来院就诊.系统检查: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择期大限度的切除病区皮肤并行植皮术,术后组织送病理活检.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腹部彩超均未发现异常.
作者:杜萍;张彩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胃癌组织微阵列中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的一致性.方法 将80例胃癌组织制成组织芯片,采用FISH和IHC法分别检测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的表达,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80例胃癌组织芯片中,HER-2基因扩增的阳性率为7.5%,蛋白过表达(IHC(H))阳性率约为6.3%.FISH和IHC结果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0.92(P <0.001),IHC检测可以很好地反映FISH结果.结论 FISH和IHC法检测胃癌组织微阵列中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
作者:于雪梅;李新军;吴戈;付明霞;张建;赵松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长骨恶性釉质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1例恶性釉质瘤镜下的组织学及其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恶性釉质瘤的病理组织特点为肿瘤细胞的多样化.免疫表型:CK、EMA、CK14、CK5、CK34βE12、p63、α-AT均阳性,vimentin、S-100蛋白、SMA均阴性.结论 恶性釉质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根据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有助于病理诊断.
作者:陈健;黄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29例M-HP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9例M-HPC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14~82岁,中位年龄48岁.肿瘤位于幕上17例,小脑幕4例,幕下5例,其余3例位于脊髓.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四肢和(或)头面部麻木、视力下降等.组织学观察,首发病灶中21例(72%)为WHOⅡ级,8例(18%)为WHOⅢ级.肿瘤特征性的富于细胞,由圆形、卵圆形至梭形瘤细胞构成,间质富含“鹿角形”薄壁分支血管,部分肿瘤组织内尚见小灶性分布、疏松水肿样的少细胞区.Ⅲ级病例瘤细胞异型性及细胞密度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并可见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CD99,灶性弱表达CD34,部分病例表达BCL-2,个别病例表达SMA、EMA及S-100,不表达GFAP,Ki-67增殖指数2% ~ 45%,平均10%.网状纤维染色示肿瘤富含网状纤维并包绕在瘤细胞周围.结论 M-HPC属少见脑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征性,病理诊断时须与伴有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的其他肿瘤相鉴别,生物学行为属WHOⅡ/Ⅲ级,术后复发率高且易转移.
作者:陈远钦;吴玲玲;张锦;石群立;周晓军;马恒辉;马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CD109是一种细胞表面抗原,为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 syl phosphatidylinositol,GPI)联结的糖蛋白,属于含硫酯的α2巨球蛋白/补体C3、C4、C5超家族.CD109是TGF-β/Smads信号通路中新的辅助受体,在人类角质形成细胞中CD109可负性调节TGF-β信号.新研究表明,CD109在某些肿瘤和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刘欣欣;冯爱平;陈善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食管胃交界部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原发于食管胃交界部的46例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中包括小细胞癌35例、非小细胞癌11例.免疫表型:Syn、CgA、CD56和NSE均呈弥漫强阳性.结论 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的生物学行为独特,恶性程度高,临床罕见,因对其认识不足,导致早期诊断困难.深刻认识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是早期诊断的基础.
作者:王占东;杨杰;王小玲;杨会钗;王永军;郭明;吴国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pathologY,FNAC)检查因其简便快捷安全、不需要特殊设备以及价格低廉而被临床广泛使用,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但也有其局限性,因穿刺针较细,较小肿瘤不易准确到达病变组织,诊断准确率较低,与病理组织学相比,对病变组织结构和细胞层完整性判断存在一定差距[1].本文现介绍一种注射针刀用于体表肿块穿刺切吸组织及细胞病检的方法,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洪英;邓纯敏;梁崇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肺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5例肺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5例原发性肺肠型腺癌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6~ 74岁,平均63.3岁.其中右上肺多见(4例,80%),其次为左下肺(1例,20%).镜下见肿瘤组织呈腺样和(或)乳头样排列,有时形成筛状结构,分化差时可呈实性结构.肿瘤细胞常为高柱状,呈假复层排列,胞质丰富红染,有时管腔内可见粉尘样坏死和明显的核碎裂.肺肠型腺癌常显示组织学的异质性,并混合其他常见的肺腺癌组织学类型,免疫组化显示5例肺肠型腺癌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K7,其中3例TTF-1、CK7呈一致性表达,4例表达Napsin A,4例表达SP-B,4例表达MUC2,3例表达CDX-2,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K20.结论肺肠型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浸润性肺腺癌的组织学变异类型,其形态学特征与结直肠原发腺癌相似.临床详细病史、组织学的异质性以及免疫表型是肺原发性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
作者:王彩霞;徐艳;刘标;张锦;余波;时珊珊;周晓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anaplastic hemangiopericytoma,AHPC)的临床、影像、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AHPC合并肺及骨多部位转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AHPC合并肺及骨多部位转移病例罕见.颅脑MRI显示混杂信号,部分病例可见“硬膜尾征”,其内有明显血管流空征象,脑DSA检查示肿瘤血供丰富.临床、影像学特征易与脑膜瘤混淆.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围鹿角样血管周生长.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支持AHPC,合并肺及骨多部位转移.结论 颅内AHPC是少数可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颅内原发肿瘤,具有高复发和高转移倾向,包括肺、骨、肝等易转移靶器官,病灶应彻底切除并辅以放、化疗.
作者:闫风彩;周全;昌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增生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1例全身多发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淋巴结结构正常,弥漫增生的上皮样细胞充满扩张的淋巴窦腔,细胞黏附性差,胞界清晰,胞质丰富嗜酸,小泡状核,核仁小而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Calretinin、CK5/6、D2-40、MC及CKpan均阳性,S-100、HMB45、Melan-A、TTF-1、CDX-2、Villin、ALK、CD30、CD20、CD3、CD1a及CD68均阴性.对患者随访26个月,未见原发恶性病灶,预后良好.结论 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十分罕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诊断时需紧密结合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刘霞;彭李博;卓士超;党宏;周晓军;沈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耳原发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耳原发脑膜瘤临床病理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诊断为耳原发皮细胞型脑膜瘤.镜下见肿瘤主要由脑膜合体细胞构成,例2诊断为耳原发化生型脑膜瘤,肿瘤主要以脑膜皮细胞型为主,多个区域可见软骨和骨化生.免疫表型:2例脑膜瘤vimentin和EMA呈弥漫阳性,S-100灶性阳性.结论 耳原发脑膜瘤病理形态类型与颅内脑膜瘤相同,多为WHO Ⅰ级,完整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刘艳丽;张文;刘琳;安杰;刘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及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170)、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TopoⅡ)和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60例胃癌组织中EGFR、P170、TopoⅡ及GSTπ的表达以及EGFR在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研究EGFR在胃癌及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各因子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预后的关系.结果 EGFR在160例胃癌标本中89例阳性,在2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2例弱阳性,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对照组(P<0.05).EGFR与Topo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EGFR表达与肿瘤的远处转移相关(P<0.05).P170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GST-π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TopoⅡ表达与病理分级、侵袭深度、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病理分级、侵袭深度、淋巴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EGFR、TopoⅡ、GST-π均与预后有关(P<0.05).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分级、TNM分期、EGFR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EG-FR在胃癌中高表达,与多药耐药蛋白TopoⅡ表达相关,是预测肿瘤预后的独立因素,可能参与化疗耐药.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可能使化疗或辅助化疗耐药,EGFR阳性胃癌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帆;杨兴无;李连宏;孙闯;王波;陈鑫;王乃玉;于晓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14-3-3蛋白各亚型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4-3-3蛋白各亚型在80例人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脑组织中14-3-3蛋白7个亚型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但是ε、ζ和θ亚型在胶质细胞中弱表达.大部分胶质瘤组织中β、ε、ζ、η和θ亚型均有表达,且它们的免疫反应评分随着肿瘤的级别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 β、ε、ζ、η和θ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β和η亚型.
作者:曹磊;安凤莲;曹卫东;别小华;王涛;黄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在病理科工作中,快速冷冻切片是病理工作中一项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病理医师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出病理报告,对切片的要求较高,不容许有差错.本文就针对冷冻切片的制作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体验做一些探讨.
作者:张同海;黄文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Formins蛋白是细胞蛋白骨架中微丝组成的重要成分,通过调控微丝的成核活动、改建肌动蛋白骨架而影响细胞分裂、细胞黏附、细胞迁移等运动,与大肠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重点阐述Formins蛋白在肿瘤及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佳;章敬成;刘繁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qRT-PC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TP1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P1B蛋白表达并分析PTP1B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P1B在不同胃癌细胞和胃癌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在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1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PTP1B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在原发部位的浸润显著相关(P<0.05),PTP1B在TNM分期较晚(Ⅲ+Ⅳ)和有淋巴结转移(N1 +N2+N3)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TNM分期较早(Ⅰ+Ⅱ)和无淋巴结转移(N0)的胃癌组织.结论 PTP1B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类似原癌基因的作用,其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汪进国;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胸壁SPTCL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0岁,发现右胸壁皮下暗红色结节1个月.眼观:灰黄色不规则形肿物1枚,大小3.0 cm×2.0 cm×1.5 cm,切面灰黄、实性.镜检:肿瘤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呈小叶性脂膜炎样生长,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瘤细胞围绕脂肪细胞呈花环状排列,偶见散在大细胞,核碎裂易见,并可见“豆袋细胞”.免疫表型:CD3、TIA-1、CD8均(+),CD4、CD20、CD56、CD30均(-).结论 SPTCL罕见,具有惰性临床行为,应与良性脂膜炎及其它累及皮下组织的皮肤淋巴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对其确诊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舒向芳;徐庆华;李新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前列腺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re-epithelialization)的可能来源细胞.方法 选择15只成年家犬行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分别于术后3天、1~4周序贯取材,行HE染色观察犬前列腺部尿道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34βE12)、p63、PSA及尿斑蛋白(Uroplakin)表达.结果 术后3天手术创面未见上皮覆盖,创面凝固性坏死下见前列腺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标记CK34βE12、p63及PSA提示增生细胞主要为前列腺基底细胞;术后1周创面下见增生的前列腺基底细胞并鳞状化生,部分区域可见增生的前列腺基底细胞向创面迁移并覆盖创缘致创面再上皮化形成,未见创缘周围膀胱颈尿路上皮向创面中心增殖爬行现象;术后2周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基本完成,并于术后3~4周向尿路上皮分化.结论 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可能来源于残余的前列腺组织,前列腺基底细胞可能是该修复过程的主要细胞.
作者:曹颖;罗光恒;罗蕾;杨秀书;刘军;孙兆林;夏术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 deteted from chromosome 10,PTEN)、iNOS、COX-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三者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大肠癌中PTEN、iNOS、COX-2的表达,分析PTEN与iNOS、COX-2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结果 (1)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率为46.6%(27/58),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iNOS、COX-2阳性率分别为79.3%(46/58)、79.3%(46/58),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2) PTEN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iNOS表达之间呈负相关(P<0.05),PTEN的表达与COX-2表达之间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PTEN与iNOS、COX-2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TEN基因表达的缺失可能会上调iNOS、COX-2的阳性率,对肿瘤血管的形成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增加大肠癌发生转移的机率.
作者:包健荣;姚卫康;冯一中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