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及转移性结直肠腺癌中TTF-1的表达

刘卉;李忠武;薛卫成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腺癌, 甲状腺转录因子-1,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方法 结直肠腺癌160例,其中原发119例和发生肺转移4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TTF-1的表达.结果 TTF-1阳性者15例,其中原发结直肠腺癌12例(10.1%)和肺转移腺癌3例(7.3%).TTF-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黏液、发生部位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除甲状腺癌和肺腺癌外,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表达,临床医师判断TTF-1阳性肿瘤的来源时,应考虑结直肠腺癌的可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长骨恶性釉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长骨恶性釉质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1例恶性釉质瘤镜下的组织学及其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恶性釉质瘤的病理组织特点为肿瘤细胞的多样化.免疫表型:CK、EMA、CK14、CK5、CK34βE12、p63、α-AT均阳性,vimentin、S-100蛋白、SMA均阴性.结论 恶性釉质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根据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有助于病理诊断.

    作者:陈健;黄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雷帕霉素诱导自噬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后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自噬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印记法检测LC3水平,Boyden小室观察细胞的侵袭,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 RAPA处理后结肠癌细胞发生自噬,且自噬水平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RAPA诱导自噬组侵袭能力增强(P<0.01),且迁移能力增加(P<0.05);RAPA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增高.结论 RAPA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自噬,使细胞侵袭力增强、迁移力增加,且涉及胞内ROS水平的改变.

    作者:向琳;杨爱军;刘伟;王晨昱;张春雨;田莉;李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胸壁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胸壁SPTCL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0岁,发现右胸壁皮下暗红色结节1个月.眼观:灰黄色不规则形肿物1枚,大小3.0 cm×2.0 cm×1.5 cm,切面灰黄、实性.镜检:肿瘤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呈小叶性脂膜炎样生长,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瘤细胞围绕脂肪细胞呈花环状排列,偶见散在大细胞,核碎裂易见,并可见“豆袋细胞”.免疫表型:CD3、TIA-1、CD8均(+),CD4、CD20、CD56、CD30均(-).结论 SPTCL罕见,具有惰性临床行为,应与良性脂膜炎及其它累及皮下组织的皮肤淋巴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对其确诊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舒向芳;徐庆华;李新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D109的研究进展

    CD109是一种细胞表面抗原,为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 syl phosphatidylinositol,GPI)联结的糖蛋白,属于含硫酯的α2巨球蛋白/补体C3、C4、C5超家族.CD109是TGF-β/Smads信号通路中新的辅助受体,在人类角质形成细胞中CD109可负性调节TGF-β信号.新研究表明,CD109在某些肿瘤和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刘欣欣;冯爱平;陈善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脑胶质细胞瘤中凋亡分子14-3-3蛋白亚型的表达

    目的 探讨14-3-3蛋白各亚型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4-3-3蛋白各亚型在80例人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脑组织中14-3-3蛋白7个亚型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但是ε、ζ和θ亚型在胶质细胞中弱表达.大部分胶质瘤组织中β、ε、ζ、η和θ亚型均有表达,且它们的免疫反应评分随着肿瘤的级别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 β、ε、ζ、η和θ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β和η亚型.

    作者:曹磊;安凤莲;曹卫东;别小华;王涛;黄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伴有腺管状结构未分类肾细胞癌4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腺管状结构的未分类肾细胞癌(unclassified renal cell carcinoma,U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4例U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URCC均位于肾实质内,其中3例肿瘤区呈实性,1例呈囊实性.组织学形态:肿瘤组织均由腺泡样及小管样结构组成,囊壁被覆单层上皮伴钙化或骨化.其中1例伴少量肉瘤样区域,位于肿瘤内部,细胞中等异型.免疫表型:4例肿瘤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及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Cadherin);不表达CK7、CD10、CD117、WT-1及TFE3等蛋白;Ki-67增殖指数1% ~8%.结论 (1)URCC并非一类真正的疾病单元,本组4例U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均好于以往报道的组织学分级高和临床分期晚的URCC.(2)URCC也会出现肉瘤样分化,肉瘤样成分使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增加,提示预后偏差.

    作者:徐国蕊;沈勤;石群立;周晓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成人脾脏多发淋巴管瘤1例

    患者女性,3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入院.CT示:脾脏明显增厚,内有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周边清晰(图1),CT值约18 Hu.临床诊断:脾脏占位,考虑脾多发淋巴管瘤.患者全身麻醉行开腹探查术,术中所见:脾脏大小12 cm×8 cm×6 cm,内触及3枚质硬圆形肿物,大者直径4 cm,边界清,考虑脾脏占位,行脾脏切除术.

    作者:刘洪博;刘树荣;侯素平;王林娜;邱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合并肺及骨多部位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anaplastic hemangiopericytoma,AHPC)的临床、影像、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AHPC合并肺及骨多部位转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AHPC合并肺及骨多部位转移病例罕见.颅脑MRI显示混杂信号,部分病例可见“硬膜尾征”,其内有明显血管流空征象,脑DSA检查示肿瘤血供丰富.临床、影像学特征易与脑膜瘤混淆.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围鹿角样血管周生长.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支持AHPC,合并肺及骨多部位转移.结论 颅内AHPC是少数可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颅内原发肿瘤,具有高复发和高转移倾向,包括肺、骨、肝等易转移靶器官,病灶应彻底切除并辅以放、化疗.

    作者:闫风彩;周全;昌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骨巨细胞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其固有特征包括浸润性生长、细胞增生活跃、凝固性坏死、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及出现反应性骨,依据形态学难以预测GCT的生物学行为.Campanacci和Enneking影像学分级虽有助于判断骨GCT的局部浸润,但不能预测其侵袭、复发与转移的关系.该文现对骨GCT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冉祥英;张惠箴;蒋智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2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cral-lentiginous melanoma,ALM)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组织发生、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27例ALM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40 ~ 82岁,平均年龄65岁,男女比为1.7∶1.病变位于足端23例,手端4例,肿块直径0.2 ~8 cm.在水平生长期异形的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进展期则浸润真皮深部.通常肿瘤细胞核大、可见核仁,染色质较粗,胞质嗜酸性,其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HMB-45、Melan-A、BCL-2、Nodal和cyclin D1均呈强阳性.结论 ALM主要见于无毛发被覆的肢端部位,如手掌、足底和甲下区,是黄种人与黑种人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高峰发病年龄70~80岁.ALM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作者:徐新运;王益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目的 观察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前列腺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re-epithelialization)的可能来源细胞.方法 选择15只成年家犬行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分别于术后3天、1~4周序贯取材,行HE染色观察犬前列腺部尿道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34βE12)、p63、PSA及尿斑蛋白(Uroplakin)表达.结果 术后3天手术创面未见上皮覆盖,创面凝固性坏死下见前列腺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标记CK34βE12、p63及PSA提示增生细胞主要为前列腺基底细胞;术后1周创面下见增生的前列腺基底细胞并鳞状化生,部分区域可见增生的前列腺基底细胞向创面迁移并覆盖创缘致创面再上皮化形成,未见创缘周围膀胱颈尿路上皮向创面中心增殖爬行现象;术后2周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基本完成,并于术后3~4周向尿路上皮分化.结论 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可能来源于残余的前列腺组织,前列腺基底细胞可能是该修复过程的主要细胞.

    作者:曹颖;罗光恒;罗蕾;杨秀书;刘军;孙兆林;夏术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先天性色素痣恶变1例

    患者女性,30岁.出生时右侧髋部见一约黄豆大小深褐色斑点,平时无明显变化,近2年逐渐增大,生长迅速,且颜色加深,表面破溃糜烂,时有出血渗出,遂于2012年10月来院就诊.系统检查: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择期大限度的切除病区皮肤并行植皮术,术后组织送病理活检.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腹部彩超均未发现异常.

    作者:杜萍;张彩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未脱钙耳蜗组织树脂包埋与切片方法

    耳蜗是一螺旋形骨管,与外壁的螺旋韧带相连,含有弹性纤维基膜、蜗轴的骨螺旋板等骨质结构.传统的制样方法是对耳蜗组织进行逐级脱钙[1,2],但脱钙的样品制备操作费时,难度较大,脱钙后组织成分有部分丢失,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会导致膜性结构病理假象,给耳蜗样品观察带来困难.一些学者对未脱钙骨的制作技术进行改进[3-6],但对未脱钙耳蜗电镜技术探讨较少.本文在传统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基础上进行改进,省去脱钙操作步骤,采用未脱钙方法,以多聚甲醛与戊二醛的混合液灌注固定大鼠,增强固定液在耳蜗的渗透力,保证良好固定;用环氧树脂Epon混合包埋剂梯度浸透包埋、钻石刀连续大切片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文丽;李倩;郭静;王瑞敏;杨方;田发明;刘业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全身多发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增生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1例全身多发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淋巴结结构正常,弥漫增生的上皮样细胞充满扩张的淋巴窦腔,细胞黏附性差,胞界清晰,胞质丰富嗜酸,小泡状核,核仁小而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Calretinin、CK5/6、D2-40、MC及CKpan均阳性,S-100、HMB45、Melan-A、TTF-1、CDX-2、Villin、ALK、CD30、CD20、CD3、CD1a及CD68均阴性.对患者随访26个月,未见原发恶性病灶,预后良好.结论 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十分罕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诊断时需紧密结合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刘霞;彭李博;卓士超;党宏;周晓军;沈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肺原发性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肺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5例肺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5例原发性肺肠型腺癌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6~ 74岁,平均63.3岁.其中右上肺多见(4例,80%),其次为左下肺(1例,20%).镜下见肿瘤组织呈腺样和(或)乳头样排列,有时形成筛状结构,分化差时可呈实性结构.肿瘤细胞常为高柱状,呈假复层排列,胞质丰富红染,有时管腔内可见粉尘样坏死和明显的核碎裂.肺肠型腺癌常显示组织学的异质性,并混合其他常见的肺腺癌组织学类型,免疫组化显示5例肺肠型腺癌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K7,其中3例TTF-1、CK7呈一致性表达,4例表达Napsin A,4例表达SP-B,4例表达MUC2,3例表达CDX-2,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K20.结论肺肠型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浸润性肺腺癌的组织学变异类型,其形态学特征与结直肠原发腺癌相似.临床详细病史、组织学的异质性以及免疫表型是肺原发性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

    作者:王彩霞;徐艳;刘标;张锦;余波;时珊珊;周晓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15b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microRNA-15b(miR-15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46例经病理证实为O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分别提取组织内的mRNA,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miR-15b的表达;分析OSCC癌灶组织内miR-15b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OSCC癌灶组织内miR-15b表达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明显下降(P=0.004 1);OSCC癌灶组织内miR-15b表达与患者WHO病理分级有关(P =0.042),而与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吸烟、淋巴结转移及癌灶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miR-15b在OSCC癌灶组织内低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相关;miR-15b有望成为OSCC早期诊断的潜在指标.

    作者:泥艳红;黄晓峰;侯亚义;胡勤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原发及转移性结直肠腺癌中TTF-1的表达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方法 结直肠腺癌160例,其中原发119例和发生肺转移4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TTF-1的表达.结果 TTF-1阳性者15例,其中原发结直肠腺癌12例(10.1%)和肺转移腺癌3例(7.3%).TTF-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黏液、发生部位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除甲状腺癌和肺腺癌外,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表达,临床医师判断TTF-1阳性肿瘤的来源时,应考虑结直肠腺癌的可能.

    作者:刘卉;李忠武;薛卫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EB病毒感染相关的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中miR-127和miR-155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miR-127、miR-155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阴性的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qRT-PCR技术检测40例儿童BL及15例扁桃体组织2株细胞株(Raji和Ramos)的EBER及miR-127、miR-155表达情况.结果 (1)40例BL儿童中16例EBER阳性,15例扁桃体EBER均阴性.(2)miR-127在EBV阳性的BL中的表达(2.68±2.95)比EBV阴性的BL(0.36 ±0.24)及扁桃体组织(1.23±4.09)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Raji和Ramos比较,miR-127表达显著升高(t=-13.038,P=0.000).(3)miR-155在EBV阳性BL(22.50 ±56.84)和阴性BL(15.89 ±51.57)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扁桃体组织相比表达(0.31±0.54)上调(P<0.05);Raji和Ramos比较,miR-155表达显著升高(t=-3.337,P=0.008).结论 miR-127和miR-155的高表达与儿童BL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miR-127高表达与EBV感染相关,可能起着类似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林云;杨文萍;黄慧;徐红艳;吴艳;曾松涛;熊枫;肖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RAIL对SNK-6和SNT-8细胞株的作用及其与TRAIL受体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对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SNK-6和SNT-8的作用及其与TRAIL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 以Jurkat细胞株为阳性对照,采用不同浓度的TRAIL分别作用于SNK-6和SNT-8细胞,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TRAIL受体的表达.结果 TRAIL作用导致Jurkat细胞株生存率显著下降;对SNK-6和SNT-8细胞株生存率有一定影响,但变化较小,且其变化与TRAIL作用时间和浓度无依存关系;TRAIL死亡受体DR4和DR5在SNK-6细胞表面均有表达,SNT-8细胞表面只有DR5表达,无DR4表达,Jurkat细胞表面仅有轻度DR5表达(弱于SNK-6和SNT-8),三株细胞表面均无欺骗受体(decoy receptor,DcR)的表达.结论 SNK-6和SNT-8为TRAIL耐受细胞株,其耐受原因与其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和欺骗受体表达无关.

    作者:张迎春;于建渤;唐源;王威亚;杨群培;刘卫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肾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男性,20岁,外伤后左侧腰部疼痛半个月就诊.B超示左肾混合性回声区,大小14.1 cm ×10.2 cm,边界尚清,结合病史疑肾挫裂伤.肾脏增强CT显示:左肾囊性巨大占位(图1),性质待排.临床考虑肾囊肿并出血可能,于2011年2月18日行腹膜后镜左肾探查+囊肿去顶术,术中见:左肾中极背侧一8 cm× 10 cm大小囊状肿物,包膜光滑,囊液浑浊、呈暗红色,内见机化血凝块.

    作者:陈佳菁;邱建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