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中ABCG2的表达及其甲基化探讨

周林艳;齐秋锋;万美珍

关键词:胃肿瘤, ABCG2, DNA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摘要:目的 观察胃癌中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ter G2,ABCG2)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6株胃癌细胞株和76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ABCG2 mRNA表达,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BCG2蛋白表达.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ABCG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1)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ABCG2在低分化胃癌细胞系HGC-27、MKN-45中呈高表达,而在高分化胃癌细胞系AGS及低分化胃癌细胞系MGC-803中呈低表达.胃癌组织中ABCG2 mRNA的表达下调,与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但与胃癌分化程度相关.(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ABCG2阳性率为41%,癌旁组织中ABCG2阳性率为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ABCG2阳性率分别为54.5%、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化腺癌与高+中分化腺癌组织中ABCG2阳性率分别为62.5%、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甲基化结果显示仅在胃癌细胞系MGC-803检测到ABCG2基因甲基化,胃癌组织中未检测到甲基化.结论 ABCG2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能力有关,其甲基化不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Exosomes在肿瘤发展与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生物物质的跨膜转运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过程,也是维持正常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部分.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小囊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mRNA、miRNA等生物分子,可在细胞之间转运并介导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研究显示,Exosomes主要通过介导物质转运影响肿瘤相关途径,如缺氧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血管生成以及肿瘤转移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现对Exosome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展、转移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杏丹;贺修胜;吴冬梅;文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ur,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0、64岁.临床均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大小分别为1.5 cm×1 cm×1 cm和4 cm×3.5 cm×2.5 cm.镜下见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胞质为嗜酸性细颗粒状,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呈实性、梁状、腺样、脑回状排列伴有不等量间质和不同程度纤维化.2例瘤组织均表达CgA、Syn、CD56、PGP9.5、S-100及胰高血糖素.而胰岛素、胃泌素、CK7、CK19、CD10、AACT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2%.结论 PNET是一种少见疾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表型.

    作者:黄文勇;王珊珊;徐晓;李婷;周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在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狼疮性肾炎活检肾组织中NF-κB p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狼疮鼠(BXSB鼠)和C57BL/6鼠肾组织中NF-κB p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核转位;将常规培养的小鼠系膜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HMGB1)刺激组和HMGB1+PDTC组,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CNA蛋白表达.结果 (1)狼疮性肾炎活检肾组织中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且定位于细胞核;(2)BXSB鼠肾组织中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肾小球内NF-κB p65核表达明显增强;(3)重组HMGB1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系膜细胞NF-κB磷酸化;(4)PDTC可降低HMGB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结论 狼疮性肾炎发病过程中伴NF-κB信号途径的激活,且可参与系膜细胞的增殖.

    作者:康朋朋;张玉军;张景坤;王冀;刘青娟;陈宁;吴海江;刘淑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全自动脱水机在快速石蜡制片中的应用

    缩短病理活检组织的制片时间,而不影响组织蜡块和制片质量,是所有病理科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为此,本科室近3年来不断摸索,制定新的脱水流程,并将其应用到常规组织处理和快速组织处理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又满足了临床快速报告的要求,快速石蜡制片的应用得到临床医师的一致肯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小兰;骆新兰;武鸿美;姚军;刘雪峰;豆文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CXCL5/CXCR2生物轴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CXCL5是CXC类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一员,由多种细胞产生,具有很强的粒细胞趋化作用.CXCL5识别并与G蛋白耦联受体CXCR2结合通过细胞自分泌或非自分泌途径行使生物学效应.近年研究发现CXCL5/CXCR2生物轴作为肿瘤相关炎性环境的重要成分,具有强烈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及运动,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将肿瘤中CXCL5/CXCR2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郑佳佳;张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枪弹伤导致心血管系统间接损伤的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猪肢体肌肉枪弹伤后伤侧髂动脉、股动脉及心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 挑选实验动物杂种猪15只,高速枪弹致肌肉贯穿伤,相关影像学及生化检查后处死实验动物,取致伤侧髂外动脉、股动脉及心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肢体枪弹伤后,伤侧髂外动脉及股动脉内弹力膜平坦、内皮细胞间断脱落、内皮细胞结构不清.心内膜下和心肌纤维间灶性出血,心肌毛细血管扩张出血,红细胞淤积,间质水肿.光镜观察心血管的间接损伤程度及范围:(1)血管损伤存在距离差异;(2)同一位置的血管损伤存在差异;(3)心血管损伤在不同的猪之间存在差异.结论 猪肢体肌肉枪弹伤后,其心血管系统一系列病理变化提示间接损伤的发生,损伤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提示临床医师对间接损伤的评估要避免以点代面的讨论其损伤程度.

    作者:简燚;邓旦;陈易华;陶杰;曾冬梅;范严严;罗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肌肉活检组织中NADH-TR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

    对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tetrazolium reductase, NADH-TR)染色可区分不同的肌纤维结构,是神经肌纤维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1],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观察肌纤维不同部位蛋白变化而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2].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NADH-TR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可同时显示不同染色成分,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形态学依据.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丛阳;林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热疗对C6胶质瘤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热疗降低胶质瘤侵袭性的作用与细胞自噬的关系.方法 C6细胞分为热疗0、30、60、120、180和240 min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6细胞网格蛋白(Clathrin)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蛋白LC3B的表达;球体细胞培养法迁移实验检测C6细胞侵袭性改变.结果 C6胶质瘤细胞经热疗后,Clathrin表达增多,于热疗120 min时表达多,而自噬相关基因蛋白LC3B的表达亦于热疗后120 min达高峰后开始减少,胶质瘤侵袭性于同一时间点降至低.结论 热疗可能是通过促进Clathrin的表达,引起C6细胞自噬而降低胶质瘤的侵袭性.

    作者:秦丽娟;王艳蕾;张田;孙娜;王银环;赵喜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GFR基因突变与肺腺癌新分类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根据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发布的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简称新分类)标准,评估新分类法与EGFR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2012年肺腺癌标本共292例,其中145例手术标本分别使用新分类和WHO(2004版)分类(简称WHO分类)进行组织分型,并用基因直接测序法对所有标本EGFR基因外显子18~21(E18~21)进行检测.结果有123例(42.1%)标本发生EGFR突变,新分类法中各组织学亚型之间突变情况不同(P=0.006),EGFR突变多发于贴壁、微乳头为主的肺腺癌,含贴壁结构、乳头结构和微乳头结构亚型的肺腺癌,少见于腺泡、实体为主伴黏蛋白型(实体为主)及含浸润变异结构的肺腺癌.按WHO分类各亚型之间EGFR突变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分类表现出与分子诊断的相关性,其提倡的按5%增量的半定量方式将>5%的各组织学亚型及其所占百分比全面计入诊断(5%增量半定量法)的综合分类法应该被推广.

    作者:贺锐;李建民;王跃华;高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炎症性肠病手术切除标本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标本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诊断为IBD的手术切除标本、肠结核及肠白塞病重新阅片,并进行病理形态分析、总结.对疑有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44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9例,其中2例UC伴CMV感染.结论 手术切除标本IBD的病理诊断相对容易,CD需与肠淋巴瘤、肠结核及肠白塞病相鉴别.

    作者:黄艳;姜泽樱;朱亚西;詹焕淼;黄瑞妍;谭伟艳;吴小剑;林汉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BUS-TBNA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在肺门和纵隔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超声内镜引导下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对肺门及纵隔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34例经EBUS-TBNA检查的肺门或纵隔占位性病变,活检标本行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对发现形态学恶性标本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4例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发现恶性病变26例,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其中腺癌14例,鳞状细胞癌6例,小细胞癌6例,肉芽肿性炎2例,良性病变6例.细胞学检查发现恶性肿瘤22例,可疑癌3例,2例见少量类上皮细胞,良性病变4例,3例标本不充足.EBUS-TBNA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敏感度92.86%,特异度100%.结论 EBUS-TBNA是肺癌诊断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特异的方法,对肉芽肿性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可以进一步区分肺癌组织学类型.

    作者:康德勇;吴雪晶;冯昌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形性母细胞型套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多形性母细胞型套细胞淋巴瘤(blastic variant of mantle cell lymphoma,BV-M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颈部淋巴结多形性BV-MCL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2岁.光镜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弥漫生长,由中等大细胞和大细胞混杂组成,多型性明显,部分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见核裂,染色质较细腻,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p53强阳性,CD20、Cyclin D1均阳性,CD5、CD43少量阳性,BCL-6、CD10、MUM1、TdT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80%.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阳性.结论 多形性BV-MCL是套细胞淋巴瘤的一种变型,比较少见.需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Cyclin D1和IGH/CCND1融合基因检测阳性可确诊.

    作者:曾郁;易祥华;梁军;吴运瑾;肖立;丁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非典型脑室外神经细胞瘤3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颅内非典型脑室外神经细胞瘤(atypical extraventricular neurocytoma,AEV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3例罕见发生于颅内的AEVN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电镜下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36及3岁.各位于左额叶、左额颞叶及左侧基底节.组织学上,瘤细胞呈一致中等大小,弥漫分布,大部分细胞胞质透明,细胞间可见小片状分布的神经毡样结构,3例瘤细胞均有异型,核分裂象>3个/10 HPF,均见血管内皮增生,1例见坏死.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Syn均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3%,NeuN呈不同程度的阳性.2例GFAP少量瘤细胞阳性.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间见突触结构.结论 AEVN临床较罕见,组织形态学类似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室管膜瘤等,易误诊.确诊需综合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特征.

    作者:崔华娟;赖日权;彭大云;赖续文;陈敬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特异性DcR3-siRNA对肝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特异性诱捕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的siRNA对HepG2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DcR3的siRNA,用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通过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对DcR3表达的抑制作用;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HepG2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特异性DcR3-siRNA能抑制DcR3 mRNA和蛋白表达(P<0.05);MTT实验结果:转染后24、48和72 h特异性DcR3-siRNA转染组细胞吸光度值低于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及非特异性siRNA转染组(P<0.001),特异性DcR3-siRNA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在24、48和72 h分别为20.71%、35.00%和34.04%;转染后72 h,特异性DcR3-siRNA转染组细胞与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及非特异性siRNA转染组细胞相比,G1期细胞比例增多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特异性DcR3-siRNA转染组细胞凋亡率(22.97%±2.10%)高于空白对照组(1.17%±0.32%)、脂质体转染组(1.44%±0.43%)及非特异性siRNA转染组(1.22%±0.40%)(P<0.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24、48和72 h,特异性DcR3-siRNA转染组细胞的相对迁移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及非特异性siRNA转染组细胞(P<0.001).结论 特异性DcR3-siRNA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系HepG2的DcR3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并能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作者:苏传丽;罗殿中;陈罡;覃新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喉癌切缘组织中PTEN和Survivin表达与局部复发的关系

    目的 探讨喉癌切缘组织中PTEN、Survivin表达与局部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喉鳞状细胞癌原发灶和对应喉癌切缘组织中PTEN、Survivin蛋白的表达,术后对42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42例原发灶组织中PTEN、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为50.0%、69.0%;对应42例手术切缘组织中PTEN、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为83.3%、47.6%.随访期间,发生局部复发20例,复发率为47.6%.喉癌手术切缘组织中Survivin阳性者的局部复发率(75.0%)明显高于阴性者(22.7%)(P<0.05),而PTEN阳性者的局部复发率(37.1%)明显低于阴性者(100.0%)(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切缘组织中PTEN阴性、Survivin阳性,与其局部复发密切相关.结论 喉癌切缘组织中PTEN表达缺失和Survivin阳性者局部复发率高,二者表达可作为预测喉癌局部复发的独立风险指标.

    作者:刘宏侠;孙玉满;曹渤海;梁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胃癌中HIF-1α、EZH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EZH2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明确其在判断胃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50例手术切除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HIF-1α、EZH2的表达.结果胃癌中HIF-1α、EZH2的阳性率分别为72.00%、63.30%,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6.00%和37.30%,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HIF-1α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块大小无明显相关;EZH2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EZH2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s=0.265,P=0.01).结论 胃癌组织中HIF-1α、EZH2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均有一定关系,HIF-1α的激活可能会增强EZH2表达,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磊;孙雪竹;孙景洲;吴继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结肠肝样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1例横结肠肝样腺癌的临床资料,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及17例文献报道(共18例)结直肠肝样腺癌中男性多见,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53岁.血清AFP常明显升高.镜下肝样腺癌常由分化好的管状、乳头状腺癌和肝样分化区组成.肝样分化区瘤细胞呈小梁状或实片状排列,瘤细胞大,多边形,胞质丰富.肿瘤间质血管丰富,常见大量脉管瘤栓.肝样腺癌常表达AFP、CEA、CK19,部分表达Hepatocyte.容易出现肝转移,多在1年内死亡.结论 结肠肝样腺癌少见,有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预后差,临床上应注意与转移性肝细胞癌鉴别.

    作者:张继新;崔力方;周全;昌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腮腺迷芽瘤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腮腺迷芽瘤(choristom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1例腮腺迷芽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童,2岁,右侧腮腺区见一直径1.5 cm、界清、囊实性、无痛性肿块.镜下见肿瘤由非腮腺的上皮和间叶组织构成,囊性区含多量角化物,衬里复层鳞状上皮,周围纤维结缔组织中含有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等,伴慢性炎症反应,并见透明软骨、横纹肌及脂肪组织构成的实性区.细胞分化均成熟,未见明显异型性.肿块切除术后2年未复发.结论 腮腺迷芽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其定义与错构瘤、畸胎瘤不同,发生在涎腺的迷芽瘤病理诊断尤其应注意与多形性腺瘤鳞化、黏液表皮样癌、腮腺角化囊性瘤等鉴别.

    作者:丁洁;李威;廖波;陈湘华;陈盛;黄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子宫颈癌十二指肠转移1例

    患者女性,44岁,无明显诱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周,疼痛无放射,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咳嗽、心悸及气促等症状.查体:体温36.9 ℃,心率80次/min,呼吸18次/ min,血压100/70 mmHg,急性病容,限制呈屈膝蜷卧位,上腹部膨隆.3年前因阴道不规则出血,诊断为子宫颈癌,在外院行子宫颈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行盆腔手术区域放射性治疗及化疗6次.CT检查示:子宫呈术后改变,余盆腔CT增强无明显异常,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管腔较窄,左肾下极小结石,肝胆胰脾CT增强无明显异常.

    作者:张粉娟;董兵卫;何会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L-8基因启动子区rs4073A/T和rs2227306C/T的多态性分析

    目的 观察中国广西人群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基因启动子rs4073A/T和rs2227306C/T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基因多态性数据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DNA测序方法和单碱基延伸PCR技术检测199例广西人群的IL-8基因启动子遗传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apMap)公布的中国北京人、非洲人、日本人和欧洲人的基因多态性数据相比较.结果 IL-8基因启动子区rs4073A/T基因型AA、AT和TT频率分别为20.6%、49.0%和30.4%;等位基因A、T频率分别为45.1%和54.9%;rs2227306C/T基因型CC、CT和TT频率分别为38.7%、50.8%和10.5%;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64.1%和35.9%.中国广西人的rs4073A/T和rs2227306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男女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国北京人及欧洲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日本人和非洲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广西人群IL-8基因启动子区的rs4073A/T和rs2227306C/T多态性,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人群之间的分布有差异.

    作者:胡东海;廖品琥;熊滨;覃纲;李军;黄冰;王海彦;仇晓文;黄孔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