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铭
目的 探讨MT1-MMP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3例乳腺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中MT1-MMP的表达,并分析MT1-MMP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MT1-MMP在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在乳腺导管癌细胞、癌旁间质中均有表达,乳腺癌细胞质、细胞膜表达MT1-MMP.结论 MT1-MMP的表达与乳腺癌肿块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ER、PR无相关性,可作为判断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一个指标.
作者:曹薇薇;何建伟;刘伟;庞丽娟;曹玉文;王维山;史晨辉;曹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ina5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的作用及Mina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NSCLC中联合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Western blot法检测46例NSCLC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Mina53、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肺组织中Mina53、PCNA表达量均很少,而在NSCLC中均高度表达.Mina53与PCNA表达均与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Mina53、PCNA蛋白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 Mina53、PCNA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王辉;黄晓霞;肖卫;马家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核沟的非特指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specified,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伴核沟的非特指性DLBCL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7岁.发现右腹股沟下方无痛性包块1个月余.肿瘤大小4.0 cm×3.0 cm×2.0 cm,手术切除包块.镜检:肿瘤细胞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排列,间质为少许粗细不均的纤维组织;主要由形态一致的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胞质中等量,嗜酸性,浅染,部分瘤细胞胞质空亮;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具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50%的肿瘤细胞胞核可见核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45、CD20、CD19、CD79a和BCL-6,ALK可疑阳性,CD10、CD99、CD3ε、TdT、BCL-2、MUM1、EMA、MPO、HCG、α-inhibin、PLAP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45%.EBER原位杂交阴性.IgH基因重排约在90 bp处可见一较强重排条带.结论 伴核沟的非特指性DLBCL非常罕见,确诊需要详细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重排相结合.
作者:李娟;涂媛;杨红;张尚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膜式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简称膜式制片法,是通过标准的检查程序和自动化制片设备进行的细胞学检查,可使诊断的准确性大为提高.该方法对操作要求极为严格,否则玻片内易出现空区甚至白片[1,2].液基薄层制片技术(liguid-based cytology technology, LCT)中的自然沉降制片法(自然沉降法)是通过自由沉降的原理,使细胞分布均匀、单层、贴附牢固且无固缩,细胞数量充足,充分去除黏液、红细胞和其它杂质,制片面积符合国际推荐标准.
作者:刘静;朱正龙;曹鹏;周萍;张伟;吴艳;吴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11例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加深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提高确诊率.方法 对11例经纤支镜活检诊断为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女比为9:2,包括气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及血管球瘤各1例;支气管颗粒细胞瘤及多形性腺瘤各1例;支气管平滑肌瘤及腺性乳头状瘤各2例;支气管错构瘤3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表达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结论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发生部位以支气管居多.该类肿瘤多数病理类型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化标记物,故纤支镜活检为可靠确诊手段.为避免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取活检意识.
作者:何萍;姚广裕;顾霞;吴其年;顾莹莹;林云恩;何建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皮肤病理性瘢痕、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x26、Cx32和Cx43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26、Cx32、Cx43 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中所检各项指标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瘢痕癌组中,3项检测指标均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低于病理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2)在病理性瘢痕组中,Cx26及其mRNA的表达比瘢痕癌组和正常皮肤组高;(3)Cx43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种连接蛋白在瘢痕癌中低表达,可能与瘢痕癌的发生均有相关性.(2)Cx26及其mRNA在病理性瘢痕中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上皮细胞的增生.(3)与正常皮肤表皮相比较,病理性瘢痕上皮Cx43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瘢痕癌变的危险信号.
作者:郭瑞珍;王娟;李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遗传印记基因PEG10(p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10,PEG10)与泛素连接酶SIAH2(seven in absentia homologs 2,SIAH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HCC和相应癌旁组织中PEG10、SIAH2蛋白的表达.结果 (1)PEG10和SIAH2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4%和78%,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8%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EG10和SIAH2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有相关性(P<0.01),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HbsAg、AFP水平、是否伴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3)HCC中PEG10、SIAH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2,P<0.01).结论 PEG10、SIAH2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瑶;廖跃光;黄才斌;何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icroRNA-383(miR-383)对人髓母细胞瘤D341细胞系中PRDX3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与凋亡等细胞功能学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髓母细胞瘤D341细胞系、正常脑组织中miR-383及PRDX3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髓母细胞瘤D341细胞系、正常脑组织中PRDX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人工合成miR-383模拟体(mimics)转染MBD341细胞系,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检测转染人髓母细胞瘤D341细胞系后各组D341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变化.结果 人髓母细胞瘤BD341细胞系中miR-383表达水平为正常脑组织的0.524倍,明显下调.而PRDX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正常脑组织的5.214倍,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脑组织明显上调.miR-383 mimics转染D341细胞系24、48 h,实验组miR-38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48 h作用更加明显;而PRDX3基因mRNA、蛋白表达水平48 h较空白对照组降低.cck-8法检测提示实验组中细胞增殖率降低(P<0.05).AnnexinV-FITC法检测转染后24、48 h细胞凋亡结果显示miR-383 mimics实验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高,且24 h作用较明显(P=0.000).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检测结果分别显示,转染后24、48 h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miR-383在人髓母细胞瘤D341细胞系中表达降低,PRDX3基因表达升高.上调miR-383可敲低D341细胞系中PRDX3基因表达,并可抑制D341细胞增殖活性,促进D341细胞凋亡,出现D341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的细胞功能学变化.
作者:王晓玫;张石芬;成志强;彭全洲;胡锦涛;高利昆;许静;金红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aspase-3和caspase-9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 carcinoma,IDC)、23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37例增生症和9例癌旁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caspase-3 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在IDC、DCIS、增生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IDC、DCIS中的表达均高于增生症组(P<0.05).caspase-9 mRNA和蛋白在IDC、DCIS、增生症中的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P<0.05),IDC、DCIS中的表达均低于增生症组(P<0.05).caspase-3、caspase-9蛋白在IDC与DCIS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与mRNA在DCIS和增生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9,r=0.563,P<0.05).caspase-9 mRNA与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均存在相关性(r=0.94,r=0.414,r=0.391,r=0.827,P<0.05).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caspase-3和caspase-9均参与乳腺导管癌的发生、发展.caspase-9蛋白表达降低,而caspase-3表达增高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常见;caspase-9表达降低可能与乳腺组织恶性转化有关.
作者:王进京;孙保存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BCL-2、Bax在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患者骨骼肌中的表达,探讨AMA在LSM中的诊断价值及细胞凋亡在LS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8例患者肌肉组织活检标本进行AMA、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其中经临床、肌肉活检病理确诊的LSM患者10例,正常肌肉组织3例及非线粒体肌病组织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光镜下,LSM患者骨骼肌AMA免疫组化染色可见Ⅰ型肌纤维中有大量棕黄色细颗粒沉积;BCL-2在18例患者的肌纤维和小血管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Bax在5例非线粒体肌病组织中的肌纤维和小血管中有表达.结论 LSM患者的骨骼肌纤维中存在有异常线粒体增多现象,AMA可作为诊断LSM的一个病理学指标.LSM和非线粒体肌病的发病机制中均存在凋亡因素的异常调节.
作者:窦海玲;王金兰;吕海东;陈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Connexin43(Cx43)和CD147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74例HCC和20例正常肝组织中Cx43和CD147的表达.结果 Cx43和CD147在H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7.03%、63.51%,在正常肝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5.00%、30.00%,Cx43在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CC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D147在HCC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x43和CD147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及肝内血管癌栓具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伴肝硬化、门静脉癌栓及术前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无相关性(P>0.05).肝癌组织中Cx43表达下调,CD147表达上调,两者呈负相关(P<0.01).结论 联合检测HCC组织中Cx43和CD147的表达情况,可预测HCC的浸润和转移,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艳霞;李宏;李玉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GS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23岁,多数以淋巴结肿大或其他局部孤立性肿物为首发症状,3例为非白血病性GS,2例为白血病性GS,分别发生于乳腺、膀胱、胸椎管、腰椎及淋巴结.1例形态学误诊为低分化肉瘤样癌,1例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误诊为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5例瘤细胞均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CD45和CD43,2例表达溶菌酶、CD34,CD99、CD68散在表达各1例.2例有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2病史,复发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中位生存期30个月(24~36个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2例患者的12个月(6~18个月).结论 GS在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上容易误诊,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该肿瘤的重要手段.GS预后差,复发率高,高强度的化疗及HSCT治疗有望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
作者:刘文楼;冯强;刘霞;彭森;党宏;卓士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CD24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CLC临床参数、侵袭转移及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5例SCLC原发灶、33例区域淋巴结转移灶CD24表达及CD34-MVD.结果 SCLC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CD24阳性率分别为53.3%(24/45)和60.6%(20/33),CD24阳性癌细胞常在癌巢周围密集分布,多见于侵袭边缘.CD34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呈条索状甚至形成小管腔,主要位于癌巢边缘或癌细胞密集区;CD24、MVD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及胸膜侵袭有关(P<0.05);SCLC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CD24阳性组MVD(33.44±8.51、47.65±14.31)均高于CD24阴性组(20.40±6.44、30.64±10.20)(P<0.05).结论 CD24表达与SCLC侵袭转移行为和MVD有关.
作者:栾雅静;李岩磊;苗亚静;王正岩;仇晓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组织病理技术为医学研究生提供学习和接触先进研究方法的机会[1],目前已成为许多高等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之一.研究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标本的取材、固定、常规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组织芯片等基本知识,为下一步的课题设计及具体完成课题实验奠定基础.
作者:刘华庆;曾丽莉;黄琼;胡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ARK5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乳腺癌组织和1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MMP-2、MMP-9及ARK5表达.应用小RNA干扰技术,将合成的小RNA干扰质粒转染MDA-MB-435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瞬时转染后ARK5蛋白表达情况.通过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转染后侵袭能力的变化.ARK5下降后,再次进行Western blot法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MMP-2、MMP-9和ARK5免疫组化阳性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转染后的细胞株命名:转染ARK5质粒的MDA-MB-435细胞称之为SiARK5/MDA-MB-435,转染对照质粒的MDA-MB-435细胞称之为Scr/MDA-MB-435.转染72 h后,与Scr/MDA-MB-435细胞相比,SiARK5/MDA-MB-435细胞的ARK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RK5表达降低的乳腺癌细胞侵袭并穿透Matrivgel膜基质的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少(P<0.01),且MMP-2、MMP-9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 应用小RNA干扰技术降低ARK5蛋白的表达使MDA-MB-435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降低,同时MMP-2、MMP-9蛋白表达降低,提示ARK5通过MMP-2、MMP-9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姬静;张宝刚;张伟栋;郭爱华;崔若凡;杨兴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6例M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MC分别位于股骨、骶骨、肱骨、锁骨、颈部和腹股沟.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和肿胀.影像学表现与普通软骨肉瘤无明显差别.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原始未分化小细胞和分化较成熟的透明软骨小岛构成,即双相图像.免疫组化显示未分化小细胞CD99呈不同程度的膜阳性,vimentin也有阳性表达,软骨区S-100蛋白可有阳性表达.结论 M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要点是在未分化的小细胞区找到分化较成熟的软骨组织,结合临床资料、免疫组化等特点进行诊断.
作者:陈琳;朱岩;范钦和;宋国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5岁.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全身乏力、咽部不适、鼻塞、流涕、打喷嚏、痰中带血块等症状.入院前4天患者晚上自觉发热,测体温37 ℃.CT及增强CT检查示左肺上叶结节灶,双下肺纹理重,肺癌不能除外(图1).在本院做痰培养,抗酸杆菌染色阴性.临床诊断为左肺上叶结节性质待查.
作者:高涵;于新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位于肾髓质内,镜下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伴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L、CKH及CK7均(+),vimentin部分(+)(2/4),CK20、CD10、RCC均(-).结论 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乔东方;范钦和;朱岩;王震;虞梅宁;宋国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出现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参与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纤维化过程以及肿瘤的形成和转移.目前的研究使人们对EMT的分子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EMT与肿瘤发生和转移间关系的研究对象较多集中于上皮源性的肿瘤和细胞系,而近年研究发现EMT也存在于间叶源性的肿瘤中,其分子调控机制与在上皮源性肿瘤中可能不同.本文就EMT的分子机制及其在间叶源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翠翠;邹泓;刘春霞;齐妍;李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4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原发于骨的EHE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骨EHE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中位年龄24岁,发生部位包括右肩胛骨、腰4~5椎体、胫骨下段和左足.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影像学资料提示溶骨性改变;镜下示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索状或小梁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间或梭形,常见明显的胞质内空泡并伴有周围间质的玻璃样或黏液样变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D31、CD34、α-SMA均阳性(100%),CKpan有1例阳性(25%),EMA均阴性(100%),肿瘤增殖标记Ki-67呈低表达.结论 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它的诊断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其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化特点综合判断,需与骨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等鉴别.
作者:周军;印洪林;张海芳;马捷;余波;金行藻;周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