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伟;曹薇薇;刘伟;赵瑾;庞丽娟;王维山;史程辉;曹旭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类癌(strumal carcinoid of the ovary)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以盆腔包块为主要症状.镜下肿瘤由甲状腺滤泡及类癌两种成分构成.免疫表型:甲状腺滤泡上皮CK7、EMA、Tg、TTF-1均阳性,类癌成分Syn、CgA、Calcitonin、TTF-1均阳性.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卵巢单胚层起源的畸胎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作者:丁洪基;李柏成;支全;张传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DAM-1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8例SACC石蜡组织和20例新鲜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和RT-PCR法检测SACC组织中ADAM-1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AM-17蛋白在48例SACC组织中阳性率为72.9%(35/48),ADAM-17mRNA水平在20例SACC中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40±0.18),两者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TNM分期和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有相关性.结论 ADAM-17在SACC中高表达,可能介导癌组织生长、侵袭和转移,其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章建国;张弘;李峰;黄华;施公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I3Kp110β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I3Kp110β在138例结直肠腺癌、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腺瘤、3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腺瘤、10例结肠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PI3Kp110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LGIN腺瘤、HGIN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p110β在结直肠HGIN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LGIN腺瘤、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结直肠癌组织中PI3Kp110β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因素间具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PI3Kp110β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PI3Kp110β对评判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高向前;吴淑华;李扬扬;曹璋;纪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是Ca2+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参与多种细胞病理生理过程.研究发现ANXA1与多种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肿瘤的分化、增殖、侵袭、转移及肿瘤预后关系密切.ANXA1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将为肿瘤的诊断、治疗、预防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刘清华;朱明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烯醇化酶-α(α-enolase)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30例慢性宫颈炎、6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7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α-enolase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70例宫颈鳞癌中HPV感染情况.结果 (1)α-enolase蛋白表达于细胞质和(或)胞核中.在慢性宫颈炎、CIN和宫颈癌中,α-enolase蛋白在胞质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17%(1/24)、18.5%(10/54)和54.3%(38/70),表达依次增强(P=0.000).(2)宫颈癌中HPV总感染率为97.1%(68/70),共检出8种HPV基因型,分别为HPV16、18、58、31、52、59、66、68,构成比为80.0%、14.3%、4.3%、4.3%、2.9%、2.9%、1.43%、1.43%.双重感染10例,占14.3%.HPV16、18为主要致病基因型.(3)宫颈癌中α-enolase蛋白表达的定位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r=0.340,P=0.012).结论 宫颈鳞癌中α-enolase蛋白表达与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在宫颈鳞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作者:赵时梅;党裔武;冯震博;罗殿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腱鞘纤维瘤(fibroma of tendon sheath,F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39例F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男性24例(61.54%),女性15 例(38.46%),男女比为1.6:1,年龄5~69岁,平均34.56岁.74.36%的病例累及上肢,尤以掌指部为主.临床上,66.67%病例表现为局部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33.33%病例伴局部压痛、肿痛症状.10.26%病例曾有局部外伤史,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4.29%.以MRI为代表的影像学成像显示病变与肌腱、腱鞘或关节囊紧密相连.大体上,病变包膜纤薄或无包膜.镜下病变呈分叶状,每个小叶由稀疏散在的纤维母细胞、裂隙状血管腔隙和大量玻璃样变胶原间质所组成.部分病变形态多样,局部与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纤维组织细胞瘤或纤维瘤病、结节性筋膜炎及微静脉型血管瘤病变相似.免疫组化示所有成分均表达vimentin,部分梭形及星形细胞表达α-SMA、calponin及CD163,少数病变局灶弱阳性表达β-catenin(胞质)、CD68、MSA及h-Caldesmon,裂隙状腔隙内衬扁平细胞表达CD34、CD31及FⅧRAg,提示为血管性腔隙.结论 FT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发生于肌腱、腱鞘或关节滑囊的良性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典型的FTS多发生于青年人及成年人,以男性居多,好发于上肢,掌指部占多数,少数病变切除后可复发.
作者:毛荣军;樊长姝;杨克非;郭莉;谢乐;房惠琼;李启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人脾破裂后不同时间内脾脏组织形态学特点、SMA阳性细胞表达规律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为法医实践中脾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切除标本69例,按破裂损伤时间分为0~6 h组、7~12 h组、13~24 h组、25~48 h组、49~72 h组、73 h~7天组、8~14天组、>14天组.常规染色观察破裂出血区边缘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破裂出血区边缘SMA阳性细胞表达规律;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破裂出血区边缘含铁血黄素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1)脾损伤时间6 h内者可见纤维素渗出,个别中性粒细胞浸润;(2)脾损伤时间7~12 h者可见纤维素渗出,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脾损伤时间13~24 h者可见少量SMA阳性细胞稀疏散在分布;(4)脾损伤时间25~48 h者可见较多SMA阳性细胞网状分布;(5)脾损伤时间49~72 h者可见大量SMA阳性细胞自出血区边缘呈放射状长入出血区.经统计学处理,上述各组间SMA阳性细胞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3 h~7天组及8~14天组可见肉芽组织形成;(7)>14天组可见瘢痕形成;(8)正常脾脏组织内可见含铁血黄素,不同破裂损伤时间含铁血黄素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判断脾破裂损伤时间应以破裂出血区边缘组织学变化时为主.纤维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SMA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特点、肉芽组织及瘢痕形成可作为判断脾破裂损伤时间的指标.含铁血黄素沉积对判断脾破裂损伤时间不可靠.
作者:赵元峰;孟刚;陈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塑料包埋技术结合四环素荧光标记制作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的关键步骤及应用.方法 选取四环素荧光标记的兔股骨进行塑料包埋,Leica SP 1600切片机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后用苦味酸品红染色,并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相比较.结果 四环素荧光标记不脱钙骨组织经塑料包埋技术处理后,可清楚地观察类骨质形成、植入体及周围骨组织的整合程度,与常规石蜡包埋相比,染色层次分明,组织移位形变小.结论 应用塑料包埋技术制作四环素荧光标记不脱钙骨组织切片,有利于行骨形态计量分析以及植入体与骨整合的研究.
作者:王勇平;李晓琴;张辉;蒋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对痰液脱落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用以分析肺癌的染色体畸变,探讨FISH技术辅助诊断肺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p16、p53探针对40例疑似肺癌患者痰液的脱落细胞进行FISH研究.结果 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中3、7、17号染色体数目和p16、p53畸变阳性率分别为41.9%、45.2%、41.9%、54.9%、51.6%,其中p16、p53畸变率较高.FISH联合应用五种探针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77.8%,诊断效率为80.0%.结论 肺癌的发生、发展与染色体的畸变有关,应用FISH技术检测肺癌患者痰液细胞染色体数目畸变,可作为肺癌诊断的一项辅助方法.
作者:王飞;章涤;张园;黄艳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P-选凝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1,PSGL-1)在ApcMin/ +小鼠肠道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PSGL-1基因缺失的基因工程小鼠和肠道肿瘤模型ApcMin/ +小鼠杂交后,统计ApcMin/ +小鼠与(ApcMin/ +;PSGL-1-/-)杂交小鼠小肠及大肠肿瘤的数目和总负荷,观测其肠道肿瘤的发生变化.结果 相比ApcMin/ +小鼠,(ApcMin/ +;PSGL-1-/-)杂交小鼠在18周龄时肠道肿瘤数目与总负荷有明显增加.结论 PSGL-1的缺失促进了ApcMin/ +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PSGL-1在人类肠道肿瘤中可能发挥着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
作者:郑力;章倩倩;杨永霞;陈胜霞;雷岩;刘翼龙;丁一;王丽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脊索瘤(chordoma)是起源于胚胎时期残余脊索组织的一种罕见骨肿瘤,呈低至中度恶性,包含上皮和间叶组织两种成分.脊索瘤呈缓慢的侵袭性生长,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高.其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常发生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预后较差.该文现对有关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珊珊;周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肾小球足细胞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TRPC6)和podocalyxin的表达和分布,探讨足细胞蛋白TRPC6和podocalyxin在MN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行免疫荧光双套色染色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TRPC6、podocalyxin在各组肾组织中表达及分布的改变,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肾组织podocalyx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连续均匀分布,阳性荧光信号表达强,MN组表达减弱,且分布不均或节段性缺失,部分呈点状、短线状不连续分布,肾病综合征组较非肾病综合征组减弱更明显;TRPC6在对照组肾小球有一定的表达,沿肾小球基膜呈均匀连续线型分布,MN组TRPC6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增强,且呈点状、团块状不均匀分布,肾病综合征组较非肾病综合征组更明显.结论 TRPC6和podocalyxin在正常肾组织沿肾小球基膜呈连续线状均匀分布;MN患者肾小球内TRPC6表达增加,podocalyxin表达减少,且分布形式亦发生变化,提示TRPC6和podocalyxin等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改变及分布异常可能是MN蛋白尿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
作者:李大勇;曹海霞;范亚平;王锋;达展云;张天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8岁.发现右臀部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物1年.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头颈部正常,影像学双肺阴性,腹部B超各脏器未见肿物.术中见肿瘤位于皮下组织,未累及皮肤、真皮及骨组织,术后未予以治疗.
作者:杜薇;郑智勇;曲利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性,73岁,1993年3月第一次发现左腰部包块,边界清楚,大小为4.5 cm×4 cm×3.5 cm,术后镜下见肿瘤外附纤维性包膜,肿瘤细胞呈短梭形围绕血管排列,核质均匀,细胞温和(图1),可见胶原纤维.2008年8月患者第二次发现左腋窝包块,细胞学穿刺考虑为恶性肿瘤,术后见附皮肤肿块,大小为3.5 cm×3 cm×2 cm.上附梭形皮肤,大小为3 cm×1 cm.镜下肿瘤细胞密集与稀疏交错,密集区细胞丰富呈圆形、卵圆形及短梭形(图2),核分裂2个/10 HPF.稀疏区血管丰富,壁薄,可见鹿角样血管,局灶区域黏液变及脂肪变,少数淋巴细胞浸润.患者开始行MAID化疗方案.2个月后,左下腹壁又发现包块,术后见肿块,4 cm×2.3 cm×2 cm大小;上附梭形皮肤,3.5 cm×1 cm大小;切面可见结节,1.3 cm×1.3 cm×1.3 cm大小.
作者:王大翠;潘华雄;周睿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AIDS患者系统性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马尔尼菲青霉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咳嗽、消瘦、贫血、淋巴结增大、多发性皮下结节等,并出现继发神志不清、四肢痉挛、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等癫痫症状.经皮下结节穿刺液培养、纤支镜肺活检确诊为系统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可系统性全身性播散,在诊断时需与组织胞浆菌病、结核病及肿瘤鉴别,病理活检和真菌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时诊断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刘桂红;顾莹莹;姜桔红;莫明聪;陈国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甲外恶性血管球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甲外恶性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结果.结果 患者女童,13岁,以背部皮肤肿块为主要表现,镜下肿瘤组织由纤维组织或薄壁血管分隔成器官样和结节样结构,与周边组织界限不清,结节中心无大片出血坏死,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胞膜界清,胞质丰富透亮,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深染,核质比增大,小核仁易见,核分裂象10个/10 HPF,可见非典型性核分裂.免疫表型:瘤细胞SMA和CD34均(+)、vimentin和BCL-2均(),而p53、HMB-45、S-100蛋白、Syn、CgA、CK、desmin均(-).肿块扩大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甲外恶性血管球瘤临床罕见且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有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以肿瘤扩大切除为主.
作者:王红霞;陈昊;闫蓉;张昶;江亚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蓝染色阴性的螺旋状、微需氧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尤其是亚洲人的胃液中,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HP的感染率在我国高达50%以上[1],因此,胃黏膜活检后进行HP染色已成为一种常规检测项目,现流行的HP染色是硝酸银法,此银染技术程序复杂.本院现采用的瑞氏染色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此方法简单、背景清晰,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王晓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及ER、PR、p53、c-erbB-2、Ki-67等乳腺癌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乳腺癌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检查,明确其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分期,应用免疫组化MaxVison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c-erbB-2、Ki-67及TK1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TK1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部分细胞核有表达.在100例乳腺癌中,TKl的阳性率为85%(85/100),TKl表达在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中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TKl表达与Ki-67表达(r=0.871)有正相关性,与ER表达(r=-0.374)及PR表达(r=-0.384)有负相关性.结论 TKl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中存在差异,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越高,TK1的表达也就越高,TK1是一个灵敏的反应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指标.TK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Ki-67、ER、PR的表达有相关性,TKl表达水平越高,Ki-67的阳性率也越高,而ER、PR表达水平则降低.
作者:杨雅洁;温文;关弘;许美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载量与宫颈病变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对农村35~60岁女性进行HR-HPV DNA定量检测并记录CT值,2 731例阳性者再进行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分型技术(HybriMax)和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 liquid-based cytologic test,LCT)检查;对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及以上病变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活检.根据LCT及病理活检结果按病变级别分成5组:无上皮内瘤变或恶性病变(non-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neoplasia,NILM)、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cinoma,SCC).在同级别宫颈病变中,按照HPV感染的类型分为4组:HPV52、HPV16、HPV58和多重HPV感染.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组平均CT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CT均值降低,5组CT均值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同级别宫颈病变中,NILM组HPV58和多重HPV差异有显著性(P<0.05),ASCUS组HPV16和多重HPV差异有显著性,其余病变级别各HPV感染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HR-HPV载量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高HR-HPV载量是影响宫颈病变级别的危险因素.
作者:罗招云;杨立业;林敏;陈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spermatocytic seminoma,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双侧睾丸SS组织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双侧睾丸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组织学上肿瘤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肿瘤细胞弥漫分布,黏附性差,由3种类型细胞组成,缺少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肉芽肿反应.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CD117、BCL-2阳性,CK、CD3、CD7、CD20、CD30、inhibin、PLAP、CK18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0%.结论 SS是一种罕见的睾丸肿瘤,与经典性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均不同,好发于老人,双侧发生者更为罕见.其与经典性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和淋巴瘤鉴别非常重要,单纯睾丸切除后不需进一步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张学东;陈士超;杨海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