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PDGF表达的影响

石玉香;袁静萍;官阳;杨木兰;徐惠;罗波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 罗格列酮, 生物学特性, PDGF
摘要: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超微结构及表达α-SMA、PDGF-B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罗格列酮对HSC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罗格列酮对HSC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罗格列酮对HSC表达α-SMA、PDGF-B的影响;电镜观察罗格列酮对HSC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显示罗格列酮对HSC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着罗格列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FCM检测:罗格列酮作用后,HSC的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浓度组凋亡率的增加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SC中α-SMA、PDGF-B的表达水平随着罗格列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且两者的表达具有紧密相关性(r=0.971);电镜观察显示HSC的生长状态受到抑制,部分细胞呈现凋亡相关的超微结构改变.结论 罗格列酮能抑制HSC的增殖、活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HSC于G0/G1期、诱导HSC凋亡及降低HSC的PDGF表达有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疾病(primary pigmented nodular adrenocortical disease,PPNAD)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 对1例双侧PPNAD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以库欣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CT检查发现双侧肾上腺内外支结节状增粗伴不均匀强化.眼观双侧肾上腺表面呈弥漫细小结节状改变,结节直径0.1~0.8 cm,切面呈黄褐色至黑褐色细小结节状.镜检见肾上腺皮质呈多结节状增生,结节间皮质萎缩,增生结节主要由较大的颗粒状嗜酸性细胞构成,胞质内含不等量脂褐素.免疫组化特点为增生结节内细胞α-inhibin、Syn弥漫阳性,结节周围萎缩的皮质细胞则呈阴性.患者行后腹腔镜右肾上腺全切和左肾上腺次全切术,随访3个月余未见复发.结论 PPNAD是ACTH非依赖性的库欣综合征的罕见病因和表现形式,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陈中;段光杰;李苏;章容;阎晓初;郭乔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ur,C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CFT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肉眼观察见黏膜下结节,大径1 cm.镜下表现为胶原背景内散在分布少量梭形细胞,伴钙化或砂砾体形成,间质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vimentin强阳性,SMA、desmin、CD34、CD117、ALK、S-100、GFAP均阴性.结论 胃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性病变,需与胃其他间叶源性肿瘤鉴别.

    作者:吴影;管桂杰;刘云双;代海平;李淑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9、TIMP-1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NSCLC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MP-9、TIMP-1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肺癌组织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MMP-9、TIMP-1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NSCLC中MMP-9、TIMP-1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病理分型无关(P>0.05).结论 检测NSCLC中组织的MMP-9、TIMP-1的表达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徐洪波;陈晓宇;黄大可;黄学应;王栋;霍前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COPD大鼠肺树突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的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肺实质中的表达及其与肺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熏烟80天的方法制作COPD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肺实质的DCs表面分子标记物CD11c、S-100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及T细胞的数量,同时测定血清中IL-10、IL-18的水平.结果 COPD组大鼠肺实质DCs和T细胞数量、血清IL-10及IL-18的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100和DCs数量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CD80、MHCⅡ类分子、CD4+T细胞与血清IL-10以及IL-18水平均有相关性.结论 COPD大鼠肺DCs可能通过T细胞、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参与了COPD的发病机制.

    作者:蔡雪敏;宋卫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病理科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其解决的对策

    病理科是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多种有害因素并存.病理科工作者长期接触大量携带潜在感染性的组织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甚至还可以造成感染的扩散.

    作者:万鸿飞;周全;刘红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左上唇皮肤微囊性附属器癌1例

    患者女性,41岁,因发现左上唇唇红上缘肿物2年余入院,肿物略高于正常皮肤表面,颜色稍红,无疼痛、破溃.口内外双合诊,可扪及一2.5 cm×2.0 cm×1.0 cm肿物,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不活动,无触痛.行左上唇病灶扩大切除术,术后予抗炎治疗.

    作者:张玮;宋晓陵;陈盛;王三锡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瘢痕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疙瘩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各32例中TGF-β1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患者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4%和90.6%,与正常对照组TGF-β1表达阳性率28.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生性瘢痕组与瘢痕疙瘩组患者TGF-β1阳性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丁凤云;兰建云;刘洪;宋祥和;卞勇华;余宏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软骨肉瘤中MMP-1及TIMP-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软骨肉瘤组织中MMP-1及TIMP-1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软骨肉瘤间质浸润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32例软骨肉瘤标本和10例内生性软骨瘤标本,分别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MP-1、TIMP-1及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1和TIMP-1在软骨肉瘤中高表达,并随软骨肉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加强(P<0.01);Ⅱ型胶原在软骨肉瘤中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 MMP-1在软骨肉瘤中通过对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的降解,来增加软骨肉瘤的侵袭能力.

    作者:高峰;刘淑霞;郝军;王晓萌;赵玉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FOXL2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一种敏感和特异性标记物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SCST)相对少见,约占所有卵巢原发性肿瘤的8%.根据细胞来源,SCST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由于SCST形态学变异非常大,有时可有非典型性,且其发病率低,因而仅凭形态学难以对这类肿瘤进行明确诊断和分类.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嗜酸细胞性胃炎的组织学特征以及与正常胃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的量化对比研究

    一直以来,人们对正常胃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S)的量化信息知之甚少.因此,本文作者研究了60例胃黏膜活检中ES显著增多标本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还观察计数了135例(均经性别、年龄和地区匹配)正常对照组(胃黏膜活检无明显异常改变)、93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以及53例克罗恩病患者胃黏膜活检中的ES数量.

    作者:孙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鼻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鼻眶沟通性肿瘤相对少见,对此类肿瘤的观察和研究也较少,而全身的多种类型肿瘤都可出现在鼻眶沟通性肿瘤中.本文对它们的发病情况、病理学类型、特征及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作一介绍,以提高病理医师对鼻眶沟通性肿瘤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

    作者:储杨;刘红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作者:涂金花;姚丽青;余英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后基因组时代病理样品库的建立及其意义

    后基因组时代基因谱研究的重要技术与设备有DNA和cDNA微阵、蛋白质组、基因表达系列分析、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激光显微切割、组织微阵、生物样品库和生物信息系统等.

    作者:Xiao Gary Guishan;李连宏;王琪;张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肝细胞癌中ZHX2、NF-YA及AFP表达的相关关系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ZHX2、NF-YA及AFP mRNA和蛋白表达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C组织中ZHX2、NF-YA及AF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ZHX2 mRNA在AFP mRNA阴性的25例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2.0%,明显高于AFP mRNA阳性组织中的表达率(26.3%,P=0.038),ZHX2 mRNA与AFP mRNA表达呈负相关(OR=0.33);NF-YA mRNA与ZHX2 mRNA表达呈正相关(OR=31.429),而与AFP mR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OR=0.308).AFP蛋白阴性的142例HCC组织中,ZHX2蛋白的表达率为23.9%,明显高于在AFP蛋白阳性组织中的表达率(12.8%,P=0.034);HCC组织中ZHX2蛋白与AFP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8,r=-0.153).NF-YA蛋白在HCC组织中与ZH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0,r=0.371),与AFP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00,r=-0.497).结论 联合检测AFP和ZHX2蛋白将提高HCC的诊断率;ZHX2可能是通过NF-YA来调控AFP的表达.

    作者:胡少为;杨海峰;王智园;袁丽娜;文剑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液氮冷冻致兔股骨头坏死病理学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液氮冷冻法制备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无菌条件下手术显露股骨头;采用棉签蘸取液氮,对股骨头软骨面负重区冷冻、复温以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于制模后第3、7天及第2、4、6、8周随机选择模型兔,手术取下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纵切面肉眼观察,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经HE染色后光镜观察.结果 股骨头纵切面4周前各观察时间点,股骨头局灶性坏死区域渐增.制模术后第3天兔股骨头组织切片镜下可见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坏死;术后第7天见坏死区空骨陷窝较多;术后第2周见关节软骨缺损,软骨下区域小血管充血,骨小梁开始断裂、排列紊乱;术后第4周见关节软骨剥脱,髓腔内脂肪细胞坏死,并现增生纤维组织;术后第6周见股骨头塌陷,并出现纤维化骨的匍伏附着;术后第8周见新骨沉积性生长,骺板细胞挤压、变形.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液氮冷冻致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具有典型的病理演变特征,贴近已知人类股骨头坏死病理演变规律,是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研究的理想模型.

    作者:周正丽;张潜;周正平;黄跃;彭笳宸;汤宁宁;章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癌hMSH2基因突变与HP感染的关系

    目的 通过对胃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突变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关系的研究,探讨在胃癌中hMSH2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HP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1)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检测45例胃癌组织中HP感染的情况.(2)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设备直接获取胃癌细胞.(3)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分别检测45例胃癌组织中5个外显子hMSH2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 (1)45例胃癌组织中,HP感染阳性26例(57.78%),HP感染阴性19例(42.22%).(2)45例胃癌组织中,hMSH2基因突变共4例(8.89%),hMSH2基因突变率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进展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3)45例胃癌组织中,19例HP感染阴性的胃癌中,无1例发生hMSH2基因突变;26例HP感染阳性的胃癌中,4例hMSH2基因突变(15.38%),HP感染阴性胃癌组与HP感染阳性组的hMSH2基因突变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胃癌hMSH2基因突变与HP感染可能无关.

    作者:刘连;王丽珍;李春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女性,57岁,因咳嗽10余年、伴胸闷、气促2个月余入院.检查:右下肺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右下肺呼吸音明显减弱,未闻及湿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胸片及CT检查显示:右下肺占位,考虑肺癌.痰脱落细胞检查呈阴性,痰涂片抗酸杆菌阴性.

    作者:彭文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硬化性横纹肌肉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SRMS)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2例SRMS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16、28岁,发生部位分别在左颌下及脊柱旁,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肿块.大体均为灰白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镜下2例组织学形态基本一致,肿瘤内均含有大量嗜伊红色玻璃样变的基质,类似原始软骨样或骨样基质,肿瘤细胞主要由原始小圆细胞组成,呈条索样、梁状、腺管状、微腺泡状和假血管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vimentin(+)、MyoD1细胞核(+).结论 SRMS是一种罕见的肉瘤类型,兼具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部分形态特点,但与二者又不同.熟悉SRMS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升华;康苏娅;吴德明;顾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胰腺癌组织中EGFR和CD3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EGFR和CD3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和CD31蛋白在88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计算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PDAC组织中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01);PDAC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01);胰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EGFR和CD31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并且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永胜;徐龙江;李峰;冯一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肺黏液表皮样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C)临床与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2例PMC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12例PMC中7例行支气管镜活检显示黏膜下肿物,呈息肉样突向管腔,部分表面可见破溃,界限较清.病理形态显示12例PMC均由黏液细胞、鳞状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细胞分化程度较高,PAS、AB-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AM5.2、HCK和p63均(+),Ki-67增殖指数为10%左右.12例均行手术治疗,均未见淋巴结转移,随访其中10例均无复发或死亡.结论 PMC较少见,为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支气管镜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顾伟勇;刘伟;何妙侠;陶立阳;王洋;郑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