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陈柯;王晓秋
患者,男,56岁.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半年,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返酸、嗳气.查体:腹平软,未触及明显肿块,肝、脾肋下未及.临床考虑为消化性溃疡,在门诊行胃镜检查见贲门下壁有一约0.5 cm×0.5 cm息肉,表面光滑,颜色鲜红并突出于胃腔内,余无异常.临床诊断:胃贲门部息肉.胃镜直视下完整切除息肉送病检.
作者:吴绍新;林军;陈德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D2-40与CD34在结直肠腺癌淋巴管、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D2-40、CD34和VEGF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55例结直肠腺癌及1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进行标记,检测D2-40的淋巴管密度(LVD)及CD34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结直肠腺癌、早期结直肠腺癌中D2-40抗体标记的LVD分别为26.49±7.26、13.07±3.13;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53.32±23.05、18.35±13.46,VEGF阳性率分别为82.5%、53.33%.正常结直肠组织D2-40标记的LVD、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3.54±2.69、8.79±8.83,VEGF阳性率为20%.结直肠腺癌与正常结直肠组织之间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两者标记的LVD、MVD与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D2-40标记的LVD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密切相关,为患者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英;张冬娅;王艳芳;刘艳;闫二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19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胫骨近端内侧疼痛肿胀,轻微局部隆起,运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于当地医院按软组织发炎,给于口服药物、外用药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在当地医院行X线检查发现左胫骨近端内侧骨质破坏,转入我院治疗.查体:左下肢无畸形,运动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股部肌肉萎缩,左侧周经较右侧周经少约2 cm,左胫骨近端内侧局部隆起,可触及一个大小约4 cm×3 cm×3 cm肿物,质硬,不动,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局部皮温较高,未见明显静脉怒张,压痛,叩击痛明显.于2008年10月24日行段切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
作者:丁洋;高峰;王晓萌;赵玉峰;王晓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内分泌组织的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由于常规的HE染色不能够很好的显示垂体、肾上腺的组织形态,经常需要对垂体、肾上腺进行特殊染色以显示各组织学形态.垂体特染方法很多,但试剂配制繁琐,染色步骤多,而肾上腺的特殊染色则通常需要用特殊固定液对组织进行早期固定,因此我们尝试用Azan改良方法对垂体及肾上腺进行染色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zan改良法不仅能很好显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各类细胞的组织形态,同时还能清晰显示肾上腺各部分的组织形态,此方法有步骤少、细胞形态清晰、容易诊断等优点,该方法操作方便、容易掌握.
作者:黄澜;代小伟;徐艳峰;秦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 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B-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B-ALL/LBL)在B-ALL/LBL中,有些病例具有频发性遗传学异常,不同的遗传学异常的B-ALL/LBL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和预后意义,且遗传学上互相排斥.2008年WHO(第4版)分类列出7种有频发性遗传学异常的B-ALL/LBL,将它们视为独立疾病,其余无特殊性遗传学异常的病例归为非特指性B-ALL/LBL.
作者:朱雄增;李小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关系以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组织VEGF、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仪对安徽地区238例胃癌患者及425例正常对照组血样进行VEGF rs3025039和rs3025021的多态性测序,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VEGF和COX-2的分布.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胃癌患者VEGF rs3025039TT基因型可能增加胃癌风险性(P=0.047,OR=2.86, 95% CI=1.01~8.08).rs3025021CT基因型显著降低胃癌风险性(P=0.032,OR=0.65, 95% CI=0.44~0.96).胃癌组织VEGF和COX-2的阳性率分别为62.6%及61.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26.7%(P=0.000)和36.7%(P=0.008),并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仅VEGF)及组织学类型(仅COX-2)有关(P=0.001~0.05).VEGF表达与COX-2呈正相关(rs= 0.178, P=0.006).除VEGF rs3025021与肿瘤大小有关(P=0.026)外,VEGF rs3025039和rs3025021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参数及VEGF及COX-2表达均无关.结论 VEGF rs3025039和rs3025021多态性影响安徽地区的胃癌易感性,对胃癌组织VEGF表达无明显影响;VEGF及COX-2表达与胃癌的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二者对胃癌的恶化进展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夏红珍;吴强;刘弋;杨枫;杜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对63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 cm以外的癌旁组织、距癌灶10 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PTTG进行检测.结果 PTTG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和非癌组织(P<0.01、P<0.01);并在不同年龄组(<60岁和≥60岁)、不同组织学分级(高分化和中、低分化)、有或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不同浸润深度(肌层和浆膜层)病例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5,P<0.01).结论 PTTG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有用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郑建云;刘冰;任天顺;王美妮;廖和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浸润性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尿路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非典型内翻性乳头状瘤共69例,严格按照2004年WHO诊断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标准并参照外生性肿瘤的分类标准重新诊断,进行分类,并追踪患者预后.结果 经重新诊断,69例分为内翻性乳头状瘤28例,无复发;非浸润性内翻性尿路上皮癌13例,2例复发;乳头状瘤或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11例,无复发;有争议的17例,争议集中在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还是低级别的非浸润性内翻性尿路上皮癌,1例复发.结论 非浸润性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类型,可分为良性的内翻性乳头状瘤,镜下表现为内生性的成熟的尿路上皮;异型增生的非浸润性内翻性尿路上皮癌,镜下表现为内生性的异型增生的尿路上皮,局灶可伴外生性成分;交界性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镜下表现介于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低级别非浸润性内翻性尿路上皮癌之间,即无法明确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或非浸润性内翻性尿路上皮癌.这样的分类更利于病理医生对内生性的尿路上皮肿瘤的认识及诊断,进而指导临床医生对内生性的尿路上皮肿瘤进行恰当治疗.
作者:田保玲;高霭峰;徐灿;杨向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人乳腺癌石蜡组织及人乳腺癌细胞株中miRNAs的表达情况,初步筛选人乳腺癌miRNAs表达谱.方法 (1)应用组织微阵列平台,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91例人乳腺癌和26例癌旁乳腺组织标本42种miRNA进行检测;(2)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HBL-100,分别抽提细胞总RNA,分离小分子RNA,荧光标记后与miRNAs微阵列杂交,通过芯片扫描和数据分析,获得人乳腺癌miRNAs表达谱.结果 (1)与癌旁乳腺组织相比,14种miRNAs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9种表达上调,5种表达下调.(2)利用miRNAs微阵列,筛选获得71种与人乳腺癌相关miRNAs,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比,34种miRNAs表达上调,37种表达下调.结论 筛选出与乳腺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黄金;吴正升;张晴;张诗武;王艳;徐晓春;吴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DEK和Ki-67基因蛋白检测对宫颈病变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20例正常宫颈上皮、8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87例宫颈鳞状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32例宫颈腺癌(adenocarcinoma)共222例存档蜡块选自延边大学医院、延边妇幼保健院和延边肿瘤医院病理科.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EK和Ki-67蛋白在上述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20例非肿瘤性的正常宫颈上皮组织标本中DEK和Ki-67蛋白表达阴性,而DEK蛋白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SCC中分别为82.8%(72/87)和88.5%(77/87),在子宫颈腺癌标本中分别为84.4%(27/32)和93.8% (30/32),而在CIN-1标本中分别为54.3%(19/35)和57.1%(20/35),在CIN-2标本中分别为69.2%(18/26)和76.9%(20/26), 在CIN-3标本中分别为77.3%(17/22)和81.8%(18/22).DEK和Ki-67蛋白均与宫颈癌分级和分期不相关.结论 DEK蛋白检测可以作为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指标之一,与Ki-67蛋白有着相似的阳性表达部位和表达率,可作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指标,并有望成为宫颈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双萍;金京春;韩艳;吴群英;林贞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83岁,8个月前因发现右乳包块入院.体检发现右侧乳腺内上象限局灶性隆起,可扪及一肿块,大径4 cm,边界不清,质硬;无压痛,皮肤表面光滑.遂行肿块切除并送术中快速病理,快速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随后行右乳改良根治手术.术后未进行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一直服用三苯氧胺治疗.
作者:李东斌;樊祥山;吴鸿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影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浸润性生长范围的主要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确定肿瘤手术切除范围的定量方法.[HTH]方法 将11例确诊DFSP病例按肿瘤生长部位分为躯干部和头颈部,运用体视学原理分别建立两组肿瘤浸润性生长范围(D)与瘤体半径(R)、年龄(age)和性别(sex)等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不同部位关于肿瘤浸润性生长范围的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D1,=0.1746+0.1404 R-1.9351sex+3.0754age1,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65,调整决定系数为0.54,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肿瘤半径的回归系数为0.14 (P=0.001),有统计学意义;躯干部回归方程中肿瘤半径的回归系数为-0.01(P=0.784),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不同部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分析研究,建立关于头颈部DFSP生长范围相对于该肿瘤大小,年龄及性别的数学模型,并对小于40岁男性发生于头颈部的DFSP的生长范围进行预测,当肿瘤大径为1 cm、2 cm、3 cm时,肿瘤的切除范围分别不能小于0.8 cm、1.5 cm、3.1 cm.
作者:王岳君;孟刚;李晓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上皮样细胞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2例上皮样GIST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上皮样GIST男女之比为2 ∶ 1,平均年龄53.5岁.发生部位包括胃3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网膜3例,腹膜后GIST侵犯肾脏1例.除3例活检小标本外,其余9例肿瘤均完整切除.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以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上皮样细胞为主,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略嗜酸,细颗粒状.核圆或卵圆形,多为单核,偶见多核细胞.多数病例还可见多少不等的空泡样细胞或核偏位呈印戒样细胞.肿瘤细胞呈器官样构型(4例)、大的片块状构型(3例)、富细胞性构型(4例)及假乳头状构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绝大多数上皮样GIST表达CD117、CD34或Dog-1,而不表达CK、Syn、Melan-A等.结论 上皮样GIST因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上皮性肿瘤的特点而可能与之混淆,CD117和CK免疫标记可明确诊断.
作者:朱晓静;张新华;周航波;王中秋;周晓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膀胱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50~75岁,均以肉眼血尿入院,其中1例有尿痛.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或侧壁可见菜花样或息肉状肿物,浸润性生长.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检查瘤组织均由明确的癌和肉瘤成分构成.分别构成于腺癌和梭形细胞肉瘤、移行上皮癌和横纹肌肉瘤、移行上皮癌和软骨肉瘤.结论 膀胱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膀胱肿瘤,预后较差.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作者:蒋艳霞;张伟;李玉军;刘燕;王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阐明具有肾脏损害的Fabry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具有肾损害的Fabry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其肾活检组织进行免疫荧光、光镜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出现血尿、蛋白尿;光镜下肾小球足细胞体积增大,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也可出现上述改变;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嗜锇性髓鞘样包涵体-圆形或卵圆形,明暗相间呈板层状,大小为0.3~10 μm,外有单位膜包绕.结论 具有肾脏损害的Fabry病患者临床上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晚期常发展为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出现嗜锇性髓鞘样包涵体是Fabry病肾病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作者:张明辉;刘艳辉;史伟;罗东兰;骆新兰;姚军;庄恒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儿,男,5个月.左耳乳突区、左耳后皮下肿物半月入院.半月前患儿母亲无意中扪及患儿左耳后及颞区1 cm×1.2 cm大小包块,突起于表面,无红肿和皮肤溃烂,后1周包块渐长大,约有2 cm×2.5 cm大小,稍红肿,无发热,无耳内流脓.患儿对声音反应正常.体检:左耳后触及一1.0 cm×1.2 cm类圆形肿块,压之患儿无哭闹,局部皮肤稍红肿、发热,左耳无流脓.入院后1周肿块渐增大.
作者:张星;纳玉萍;江超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PX2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RT-PCR方法检测62例食管鳞癌组织、对应的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TPX2 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TPX2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中不表达或者弱表达,食管癌组织中TPX2的表达率为65.5%(40/62),不典型增生组织为35.5%(11/31),TPX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上皮组织.且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不同分级、性别和年龄患者中,TPX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PX2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及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红春;李莹莹;刘玉含;刘红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iR-143对CasKi宫颈鳞癌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iR-143在人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以及miR-143在CasKi细胞株中表达水平与变化;人工合成miR-143模拟体转染CasKi宫颈鳞癌细胞系,采用流式细胞技术、MTT等实验方法探讨上调miR-143表达对CasKi癌细胞增殖活性与凋亡影响.结果 宫颈鳞癌组织与宫颈鳞癌细胞株CasKi中miR-143表达水平较正常宫颈组织明显下调,其中2例鳞癌组织未能检测出miR-143表达.miR-143 mimics转染组miR-143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MTT检测结果表明miR-143 mimics转染组中细胞增殖抑制明显,且抑制效应自转染48 h开始显现.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miR-143 mimics转染组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调miR-143表达可抑制宫颈鳞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宫颈鳞癌细胞周期和诱导宫颈鳞癌细胞凋亡.
作者:王晓玫;高利昆;成志强;彭全洲;胡锦涛;许静;徐洲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Id1、Id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9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1、Id2的表达情况.结果 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Id1、Id2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Id1表达高分化与低分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d2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成负相关(P<0.05),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结论 Id1、Id2的高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一个重要的分子学改变,Id2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作者:杨维群;吴春林;蔡玉梅;吴晓岚;黄种心;吴佩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例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12例PSH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在光镜下分析其组织学结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K、EMA、TTF-1、Syn、CgA、CR、Ⅷ因子、ER、PR、vimentin.结果 PSH由实性结构、乳头状结构、硬化性结构和血管瘤区组成.主要的两种细胞为立方状表面细胞和圆形间质细胞.立方状表面细胞表达广谱CK、TTF-1、EMA,圆形间质细胞表达EMA、TTF-1、ER、PR、vimentin;两种细胞均无间皮及血管内皮标记的表达,个别病例两种细胞不同程度散在表达Syn、CgA.结论 PSH是一种肺内少见的肿瘤,组织学形态呈多样性,主要以混合型结构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崔丹;齐凤杰;杨静;魏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