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窦及窦周隙病变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微循环障碍中担当关键角色

徐长江;严家春;马勇;丁体龙;袁苏娜

关键词:乙型肝炎, 病理学, 肝窦, 窦周隙, 体视学,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微循环
摘要:目的 探讨肝窦及窦周隙病变对肝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 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用HE、组化、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就肝窦及窦周隙病变的形态学、体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作了观察.结果 其病变有狭窄、阻塞、扩张、窦周隙淤血、肝窦毛细血管化表现.体视学示肝窦数目减少,总面积、总周长、平均直径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HB轻与CHB中、CHB重及CHB/LC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电镜观察示窦内皮有撕裂、窗孔减少、窦内皮细胞增生出芽形成血管腔,贮脂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同时伴相关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肝窦及窦周隙病变在肝微循环障碍中担当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盆腹膜弥漫性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1例

    患者女性,54岁.因下腹隐痛6个月,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余入院.B超示:左侧附件区占位4.1 cm×3.0 cm×4.3 cm,右侧附件区查见弱回声团5.8 cm×3.6 cm×5.1 cm,右侧中腹囊实性占位6.7 cm×4.1 cm×6.1 cm,盆腔积液深1.7 cm.术中见:双附件区均可见直径约5 cm肿物,双卵巢与双输卵管形态可见,子宫正常大小,其后壁浆膜面及盆腹膜、直肠、乙状结肠表面均可见弥散分布的灰白色乳头状肿物.

    作者:吴秀丽;徐炼;李雷;杨开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壁错构瘤1例

    患儿男性,10个月.因咳嗽发热行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左侧胸腔内占位性病变两周,于2007年5月入院.体检:胸部体表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示左侧第6肋骨中后段呈膨胀性改变,突入胸腔,为混合密度影,3 cm×3 cm×3 cm,其内见较多软组织密度影(图1).术中见肿物起自第六肋骨,包膜完整,未见周围骨质破坏及淋巴结肿大.

    作者:王凤华;夏健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breast fibroblastic/ myofibroblastic tumors BF/MF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对7例BF/MFT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2例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为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为纤维瘤病;1例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为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结论 BF/MFT非常少见,不同的类型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它们的鉴别诊断主要是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作者:王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miR-145在乳腺癌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一种微小RNA(miR-145)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iR-145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91例乳腺癌和38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包括21例纤维腺瘤,17例乳腺腺病)miR-145表达.结果 乳腺癌miR-145高表达率较乳腺良性病变降低(31.9%和60.5%,P<0.01);乳腺癌miR-145高表达率与肿瘤腋淋巴结转移(P<0.01),TNM高分期(P<0.05),c-erbB-2过表达(P<0.01)状况均相关;乳腺癌miR-145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miR-145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潜在的乳腺癌分子标记物.

    作者:张晴;吴正升;张瑰红;丁向东;黄焰;杨枫;徐晓春;吴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颅骨转移性甲状腺嗜酸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0岁.发现左顶枕部肿物4天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神情语利,颈软.左顶枕部可见一约4 cm×5 cm的半球形隆起,表面头皮光滑,无红肿,触之有波动感.心、肺、腹无异常.

    作者:马小兵;唐军栋;王献华;佟树文;廖松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殊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受到了严格的调控,一旦这种调控机制被破坏,细胞就会无限制地生长、繁殖,形成异常新生物,即肿瘤.因此,人们在干细胞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的概念[1].

    作者:刘婷婷;王媛媛;王丽;陈玥;杨举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类

    肺间质性病变一直是病理医生诊断的难题,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致病原因可以引起共同的形态学改变,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个体,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学改变,类似的组织学表现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过程,该类病变组织学的异质性、非特异性及没有足够的活检标本都是造成诊断困难的原因,缺乏非肿瘤性肺病变的知识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孟凡青;樊祥山;章宜芬;黄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儿童滤泡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ediatric folliculaRlymphoma,PFL)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PFL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PFL进行临床表现分析、对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患儿男,17岁.发现右侧耳屏前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1年.病程中无发热、皮疹、消瘦等症状.临床分期为Ⅰ期.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滤泡部分区域相互拥挤,背靠背.滤泡中心有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数量较少的中心细胞,另一种数量较多的中心母细胞.另外在滤泡中心可见到成对出现的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α、bcl-6,而bcl-2阴性.滤泡树突细胞表达CD21、CD23.淋巴细胞克隆性基因重排发现有IgH基因重排,EB病毒原位杂交阴性.结论 发生于儿童的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较少见,组织学上具有明显的滤泡结构.临床分期多为Ⅰ期,组织学分级为较高级别.其临床表现、预后与成人型FL有较大差别.

    作者:张帆;刘银华;焦南林;汪向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一种用于制作骨骼组织切片的新脱钙液

    在日常病理工作中,对某些骨骼组织需作薄切片观察其细微结构,这就要对骨骼进行脱钙处理.通常使用的脱钙液有以硝酸、盐酸、甲酸为主配制的脱钙液、还有以铬酸和螯合剂配制的脱钙液.

    作者:魏国联;沈贵华;孙耘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尖底离心管再离心技术在清亮尿脱落细胞学制片中应用

    尿送检标本,特别是清亮的尿标本,离心后沉淀很少,制片后显微镜下常常没有细胞,阳性率很低,非常容易造成漏诊.我们经过反复实验,发现用离心后,将沉淀物吸出后放入1.5 ml尖底离心管内再离心制片,可以容易地将细胞集中,提高了阳性率,现介绍如下.

    作者:江晓红;丁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s)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45例BLBCs与15例腔A型乳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使用一抗包括CK5/6、CK14、SMA、CD10、p63、CD117、EGFR、Vim、cyclin E、SKP2、Ki-67等指标. 结果 BLBCs形态学特征主要有:推进性生长方式(P=0.000);肿瘤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P=0.000);地图样坏死(P=0.000);非典型髓样癌特征(P=0.015);泡状核样(P=0.017);核分裂象多见(P=0.000);BLBCs高度表达以下免疫指标:CK5/6(P=0.000)、Vim(P=0.000)、CD117(P=0.018)、cyclin E(P=0.000)、SKP2(P=0.007).结论 BLBCs是经基因表型证实的一种特殊亚型的乳腺浸润性癌,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化特点可替代性诊断BLBCs.

    作者:张伟;张帆;徐国祥;何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低氧诱导因子-1α与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等与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36只Wistar大鼠分2组:关木通组(24只)予关木通水煎剂连续灌胃12周,对照组(12只)予等量自来水连续灌胃12周;在4、8、12、16周末分别处死关木通组6只、对照组3只,留取肾组织.常规HE、Masson 染色,免疫组化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关木通组肾小管间质病变逐渐加重,16周末呈典型的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 VEGF表达短暂上升随后下降;HIF-1α、FN表达逐渐增多,与肾间质面积正相关.结论 在CAAN 中,HIF-1α表达多少引起VEGF的变化与CAAN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关系密切;FN在CAAN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成银;许冬梅;贾晓妍;张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免疫标记在甲状腺结节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变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见且存在困难的部分.目前在甲状腺结节病变良恶性病理诊断存在的难题有:(1)滤泡性腺瘤(FA)与滤泡性癌(FC)微小浸润型鉴别,因FC浸润包膜与血管的改变未取及而漏诊;(2)伴乳头增生FA或甲状腺肿与乳头状癌(PC)鉴别,特别是不典型病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3例膀胱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45、46、5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痛性血尿和排尿困难,无外伤史,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组织学检查:病变主要由松散排列的梭形细胞区,可见节细胞样细胞和致密条束状梭形细胞区,黏液样间质内弥漫分布急慢性炎细胞.分裂象3~5/10 HPF,无不典型核分裂.病变主要发生在膀胱壁浅层,病变累及固有肌,出血明显.免疫表型:3例梭形细胞Vim和SMA弥漫阳性,MSA2/3例+>70%、Des+50%、CK+>70%、EMA+30%、ALK-1蛋白+70%、Ki-67+5%~20%、CD68、S-100蛋白、CD34均-.结论 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一种良性非肿瘤性病变,复发率4.5%,要避免误诊为恶性.

    作者:方仁年;螘国铮;金永海;谢本俊;韩有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unx3和p2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Runx3、p2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 ,检测Runx3、p27蛋白在8例正常胃黏膜、15例异型增生、47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Runx3和p27在正常胃黏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53.3%、36.2%和87.5%、66.7%、44.7%;Runx3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27的表达与胃癌侵袭深度、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2)Runx3与p27在正常胃黏膜(P<0.025,r=0.585 2)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r=0.426 4).结论 Runx3、p27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联合检测Runx3和p27蛋白的表达更能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优于单项检测.

    作者:孙健;郝艳坤;米彦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癌分子亚型中BRCA1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

    目的 研究BRCA1在乳腺癌分子亚型中表达特点及其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1 452例乳腺癌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快捷法检测ER、PR、HER2、CK5/6、EGFR的表达,按照Nielsen标准进行分子分型.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快捷法检测BRCA1的表达水平.结果 腺腔A型,腺腔B型,基底样型,HER2过表达型和裸表达型分别为428例、56例、223例、188例、416例.BRCA1在腺腔A型,腺腔B型,基底样型,HER2过表达型,裸表达型中的表达率分别86.9%(358/412), 87.5%(49/56), 63.0%(136/216), 70.4%(131/186), 60.4%(246/407).BRCA1在基底样型乳腺癌、HER2过表达型和裸表达型中的表达率低于ER阳性乳腺癌腺腔A型(P<0.001)和腺腔B型(P<0.001),BRCA1的阳性表达与ER的阳性表达相关(P<0.001).结论 BRCA1在基底样型乳腺癌和其他ER阴性乳腺癌亚型中的表达下调,其功能异常可能参与ER阴性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发生.

    作者:肖璇;刘慧;范钦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FISH技术在宫颈液基细胞学实验操作中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近几年生物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FISH是运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作为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桥梁[1].

    作者:陈顺平;宋屿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类型及起源

    Skakkebaek(1972)首先发现睾丸原位癌(CIS)/小管生殖细胞肿瘤未定类型(IGCNU).CIS/IGCNU是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GCT)除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以外各型共同的前驱病变,其来源很可能为原始生殖细胞(PGC)/早期生殖母细胞(gonocyte)的恶性转化.流行病学和表型免疫组化检测证据表明IGCNU是一种发生于胎儿期的先天性病变.PGCs及gonocytes在前减数分裂阶段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多能性分化潜能.

    作者:张众;李连宏;范姝君;谢丰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窦及窦周隙病变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微循环障碍中担当关键角色

    目的 探讨肝窦及窦周隙病变对肝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 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用HE、组化、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就肝窦及窦周隙病变的形态学、体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作了观察.结果 其病变有狭窄、阻塞、扩张、窦周隙淤血、肝窦毛细血管化表现.体视学示肝窦数目减少,总面积、总周长、平均直径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HB轻与CHB中、CHB重及CHB/LC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电镜观察示窦内皮有撕裂、窗孔减少、窦内皮细胞增生出芽形成血管腔,贮脂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同时伴相关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肝窦及窦周隙病变在肝微循环障碍中担当

    作者:徐长江;严家春;马勇;丁体龙;袁苏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不典型性乳头状肿瘤

    1 临床资料患者,45岁.因发现右乳包块1年余、近1个月逐渐增大入院.体检:右乳房稍饱满,于外上象限、距乳晕5 cm处触及一肿块,约蚕豆大小,境界尚清,可活动,质地中等.有轻度压痛,无乳头溢液,未见乳头凹陷及桔皮样改变.

    作者:冷冬妮;王海;张曙;周航波;马恒辉;石群立;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