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婷;张庆慧;张廷国;周志强;刘文君;李红;王妍
目的 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3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做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表现为微小浸润、中度浸润和弥漫浸润三种形式,主要根据骨髓造m组织与肿瘤成分的比例和分布而定,其中微小浸润常需行CgA/NSE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结论 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诊断需结合临床、光镜及免疫组化,以提高检出率并鉴别于横纹肌肉瘤、骨Ewing肉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作者:王凤华;张美德;夏健清;曾荣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Min基因突变小鼠模型是研究人类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经典动物学模型,并且具有贫血、黑便、巨脾、高脂血症等特征,雌性小鼠可伴自发性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该小鼠由于Ape(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两条链中其中一条链的第850号密码子发生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TTG)转变成终止密码子(TAG),形成截断蛋白,引起肠道多发性腺瘤,故而被称之为Min(multiple intestinal neoplasia)小鼠.因其模型有着非常明显的表型特征,适合于包括人类FAP模犁在内的多种疾病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1].
作者:魏吉清;周卫民;陈民利;盛弘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室肌致密化不全(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VN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技术对1例心窒肌致密化不全的尸检材料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左、右心室肌增厚、疏松,心内膜完整、光滑,向心室肌内凹陷,形成小裂隙,未见其他心脏畸形.镜下见心室肌近心内膜处多量不规则扩张的腔隙,内衬扁平上皮,上皮细胞下为薄层疏松纤维组织,与正常心内膜结构相似.累及左、右心室,以左室为更明显.结论 VNC是一种少见但很重要的疾病,有特殊的病理学改变,诊断可以依靠超声心动图;病变常有遗传学的背景,早期准确诊断对治疗及家族筛查均十分重要.
作者:殷敏智;张忠德;马靖;吴湘如;奚政君;储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2007年WHO CNS肿瘤分类标准,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5~2007年间16岁及其以下儿童颅内和椎管内肿瘤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CNS肿瘤共330例,占同期全部4 788例CNS肿瘤的6.89%.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34例.病理组织学类型前3位依次是:星形细胞瘤94例(28.48%),胚胎性肿瘤58例(17.58%)和颅咽管瘤49例(14.85%).299例颅内肿瘤中,幕上192例,幕下107例.椎管内31例.结论 星形细胞瘤、胚胎性肿瘤和颅咽管瘤是常见的儿童CNS肿瘤组织学类型.男性好发.随着年龄增长,CNS肿瘤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前卜位CNS肿瘤中除胚胎性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外,均以低级别肿瘤多见.
作者:桂婷;张庆慧;张廷国;周志强;刘文君;李红;王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16INK4A 蛋白在子宫颈鳞癌(SCC)和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IN)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在25例子宫颈癌、45例CIN及10例慢性子宫颈炎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p16INK4A 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与慢性子宫颈炎相比,CIN Ⅱ级、CIN Ⅲ级、浸润癌HPV16/18杂交信号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2)子宫颈鳞癌组织、CIN Ⅰ级、CIN Ⅱ级、Ⅲ级及慢性子官颈炎标本中p16INK4A 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20.0%、46.7%、100.0%和10.0%;(3)在子宫颈鳞癌及CIN HPV16/18感染的标本中p16INK4A 蛋白表达均是阳性.结论 子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感染、p16INK4A 蛋白过表达是呈正相关关系,p16INK4A蛋白可能作为子宫颈鳞癌及CIN的标志物,对子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岩;刘晓霞;邓卉;张少华;毕晓芳;陈利平;马秀萍;贾支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阑尾管状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2例阑尾管状类癌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阑尾管状类癌均为女性,分别为16岁和23岁,临床表现均为右下腹痛,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肿瘤均位于阑尾尖部,直径分别为2 mm和3 mm,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排列成不连续的管状和短索状结构.免疫表型:CD56、NSE及CgA均呈局灶性阳性,Syn及CK20均为阴性,1例CK7为局灶性阳性,CEA均为弥漫性阳性.随访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阑尾管状类癌极为罕见,体积很小,上皮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均有表达,局部切除即可治愈,须与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
作者:姜勇;何度;肖坚;张秀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部位发生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复习2例多部位发生的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和37岁,CT示双肺及肝弥漫结节影.病理学检查发现肝和肺结节的镜下形态相同,即在黏液样的间质背景中可见条索样、小巢状或单个散在分布的上皮样瘤细胞,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伴胞质内管腔形成,腔内偶见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内皮标记(CD34、CD31和F8),不表达CK、CD68、ER、PR.结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肿瘤,多部位同时发生者容易被误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作者:张芬;刘艳辉;庄恒国;罗东兰;骆新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上皮干细胞样细胞(stem-like cells,SIC)在乳腺部分良恶性病变中的数量及分布.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了89例乳腺良性病变及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SLC的密度及分布部位.结果 ①SLC在良性病变中主要分布于乳腺腺管的腔面顶层上皮和肌上皮细胞之间;②在实质增生区SLC密度多于纤维腺瘤及实质减少区(P<0.05);③MUC-/ESA+细胞在IDC中数量差异较大.结论 SLC的数量及分布随病变不同而异.
作者:吕新全;索振河;马长路;赵阿红;宋一民;李惠翔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53岁,颈前一杏仁大小肿物3月余.B超示:左、右叶甲状腺增大,形态欠规则,表面不平,内回声粗糙不均,可见大小不等、边界欠清晰的回声团,大约9 mm×7mm,团内回声不均匀.峡部增宽,可探及结节性回声团,其内回声欠均匀.左叶甲状腺及峡部均可见大小不等的钙化回声斑.体检:一般情况良好,颈部甲状腺弥漫性肿大(Ⅱ),质中,表面光滑,峡部可触及一约3 cm×2 cm×2 cm肿物,质硬,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临床初步诊断:(1)结节性甲状腺肿?(2)甲状腺癌?手术所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左、右叶有颗粒样结节,峡部肿大明显,质硬与气管紧密粘连,甲状腺周围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行甲状腺峡部、左叶全切,右叶次全切除术.
作者:张晚鱼;赵运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上,尼美舒利主要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治疗风湿痛、头痛、外伤痛,癌症疼痛等,而且因消化道副作用较小而被临床广泛接受,尤其是在小儿解热镇痛剂的应用上比较广泛[1].由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机制该药曾被认为是一个安全性好(胃肠道反应少),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非甾体抗炎药.但近年来,其严重肝毒性反应,国外多有报道.国内的研究报道较多的是有关尼美舒利对于食管癌、结肠癌和肝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抗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2],但有关尼美舒利引起肝脏损害的报道则非常罕见.近年来,国外已陆续报道了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病例报告,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死亡[3].现将2007年11月我们在尸检工作中遇到的1例冈服用尼美舒利引起严重肝损害而死亡的病例报道如下,希望能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作者:韩松瑛;刘树森;玄延花;任香善;宋京郁;林贞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3%~1.5%,占全身淋巴瘤1%以下,不向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播散[1].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收集了8例PCNSL,结合文献报道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赵时梅;孙奇;郑妮;林海兰;吴美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心肌局灶性纤维化(focal myocardial fibrosis)所致猝死并非罕见,国外已有文献报道[1],目前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我们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16岁,学生.晚自习后回家途中倒地死亡.死者平素体质不好,脸色较苍白,经常自称乏力,步行一段路就喘粗气,需休息才能缓解.
作者:郑娜;任亮;朱少华;刘良;黄光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LAT和CD99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recursor 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中表达的价值.方法 对37例T-LBL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进行LAT和CD99标记.同时选取15例其他病例作为对照:3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4例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3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果 37例T-LBL均表达LAT和CD99;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3例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弥漫表达LAT,不表达CD99;3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99,但不表达LAT;5例反应性增牛淋巴结的T细胞区LAT阳性,淋巴结皮、髓质区均不表达CD99.结论 联合检测LAT和CD99有助于T-LB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汪春年;张正祥;石群立;马捷;周航波;陆珍凤;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报道1例肾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5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出汗、心慌、气短1年,以低血糖原因待查入院.CT示左肾上方及左肾前下方见3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与肾分界不清,大小分别为9 cm×8 cm×7 cm、7 cm×7cm×7 cm和4 cm×4 cm ×4 cm.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中心不均匀强化.临床、CT检查考虑为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术.眼观:左肾上、下极分别见一肿块,切面灰白色,部分区见有坏死,与肾界限不清.镜检:肿瘤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排列成束状、旋涡状或不规则状.部分区域血管丰富,细胞密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区域细胞稀疏伴纤维化、黏液变性.肿瘤超过60%的区域内(尤其是肾下极肿块)瘤细胞丰富密集,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4个/10 HPF),边缘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可见出血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弥漫阳性,CD99、bcl-2阳性,Ki-67增殖指数>20%.病理诊断:左肾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低度恶性).术后随访24个月情况良好.结论 肾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非常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应与肾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治疗以手术完全切除为主,并注意长期随访.
作者:赵大华;田东;吴淑华;朱玉红;吕增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Kikuchi病(KD)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方法 复习31例原病理诊断KD的HE切片,并对其中的20例进行结核病相关的病原学榆测.结果 31例原病理诊断为KD的病例中,13例(41.94%)改诊为结核病,12例仍诊断为KD.结论 淋巴结碎屑性坏死并非KD特有病变,诊断KD需先除外有明显碎屑性坏死的淋巴结结核病,后者主要表现:①碎屑性坏死虽明显,但趋于干酪样坏死;②坏死区内或同时在淋巴窦(主要边缘窦)内,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增生,并演变为上皮样细胞和趋于肉芽肿形成;③坏死灶内、外可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④抗酸杆菌/结核杆菌病原学检测阳性;⑤缺乏KD的典型临床过程.
作者:杨晶;朱均;张乃鑫;马鸿达;赵天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新柏氏液基薄层制片技术(TCT)在妇科细胞学检查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其相对于传统涂片的优越性也很明显;但液基细胞学在非妇科领域的应用仍存有争议,尚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对本院1 100例胸腹水、气管刷片的TCT制片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并从中取部分与传统涂片对照,探讨TCT制片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作者:杜芸;刘鹿宁;王珩;苏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9岁.3天前右侧膝关节处突发疼痛.CT平扫示:右侧股骨下端后缘见局限骨质缺损改变,大小约1.31cm×1.29 cm,边缘骨质密度增高且不齐整(图1),提示为干骺端纤维件缺损,行肿瘤切除术.
作者:薛松;孟刚;吴正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子宫颈炎组织和子宫颈鳞癌组织中MHC-Ⅰ类抗原呈递相关蛋白(TAP1、TAP2、β2-MG、HSP70)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子宫颈炎组织以及子宫颈鳞癌组织中HPV抗原呈递相关蛋白TAP1、TAP2、β2-MG和HSP70的表达和HPV16的感染情况.结果 TAP1、TAP2和β2-MG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1%、60%和61%),均低于子宫颈炎组织(77%、95%和96%,P均<0.05).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维、汉族问TAP1、TAP2和β2-MG阳性表达有差异(P<0.05).在子宫颈炎组织中,维、汉族间TAP1、β2-MG阳性表达有差异(P<0.05).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中β2-MG表达与HPV16感染关系为正相关(r=0.216,P<0.05).汉族子宫颈鳞癌中,TAP2与β2-MG间存在正相关(P<0.05).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中,TAP1与β2-MG、TAP1与HSP70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子宫颈鳞癌中TAP1、TAP2和β2-MG的表达量下降,导致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表达降低,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的一种机制,且在维吾尔族和汉族间相关性呈现差异,提示不同蛋白在不同民族问子宫颈鳞癌的发病机制方面可能存在不一致.
作者:海米提·阿布都力木;杜靖;拉莱·苏祖克;郝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Akt/PKB信号通路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环节,参与腚细胞代谢、生存/凋亡、分化和增殖等过程.细胞内Akt/PKB活性状态依赖于其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之间的平衡.蛋白磷酸酶PP2A使Akt/PKB去磷酸化而失活,而Ser/Thr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可以增加活化的Akt/PKB.Akt/PKB信号通路调节异常可见于肿瘤、糖尿病甚至精神分裂症等.肿瘤组织中Akt/PKB活性水平高可以是Akt/PKB信号通路上游调节异常造成的,如P13K亚基或:PTEN的基因突变,或者Akt/PKB基凶扩增造成的.Akt/PKB被认为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近年Akt/PKB信号通路正逐渐成为肿瘤发牛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Akt/PKB异常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勇;戴艳枝;路名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基底细胞样癌(basal-like carcinoma,BL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乳腺BLC 12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vimentin、CK8、ER、PR及c-erbB-2等.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0.4岁.12例乳腺BLC均为组织学Ⅲ级.肿瘤表现为无腺管的富于细胞的实性结构,周围有较少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大多数表现为推进式生长方式,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排列呈实性巢状、片状、团块状及粗大带状结构伴有片状地图样坏死,肿瘤中央可出现无细胞结构的纤维瘢痕.肿瘤细胞胞质少呈合体状,核为圆形、卵圆形,胞核胞质比例高,核分裂象活跃.12例乳腺BLC的免疫表型均为ER、PR及c-erbB-2阴性,而CK5/6、CK8及vimentin阳性.结论 乳腺BLC是一种新的乳腺癌类型,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认识.
作者:张安民;李莉;田玉敏;张兰仙;王进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