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婷;张庆慧;张廷国;周志强;刘文君;李红;王妍
目的 探讨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脊索样胶质瘤的认识.方法 对3例脊索样胶质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并复习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为女性,1例男性,发病年龄32~46岁,主要症状为记忆力下降、头痛、呕吐、昏睡、短期失去知觉等,女性常有月经不调.肿瘤均位于第三脑室附近,直径3~4 cm.光镜下瘤细胞旱团簇状或条索状分布于空泡状黏液样基质中.瘤细胞圆形到多边形,胞质红染,未见核分裂,尤坏死及血管内皮增殖.肿瘤周边间质内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示所有瘤细胞表达GFAP和vimentin,少数瘤细胞表达S-100及EMA,2例中有灶性瘤细胞表达CKpan及CD34.结论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独特的、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组织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电镜检查.
作者:赵飞行;汪春年;石群立;吴晋蓉;周航波;马恒辉;吴波;李南云;周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3%~1.5%,占全身淋巴瘤1%以下,不向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播散[1].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收集了8例PCNSL,结合文献报道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赵时梅;孙奇;郑妮;林海兰;吴美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心肌局灶性纤维化(focal myocardial fibrosis)所致猝死并非罕见,国外已有文献报道[1],目前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我们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16岁,学生.晚自习后回家途中倒地死亡.死者平素体质不好,脸色较苍白,经常自称乏力,步行一段路就喘粗气,需休息才能缓解.
作者:郑娜;任亮;朱少华;刘良;黄光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新柏氏液基薄层制片技术(TCT)在妇科细胞学检查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其相对于传统涂片的优越性也很明显;但液基细胞学在非妇科领域的应用仍存有争议,尚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对本院1 100例胸腹水、气管刷片的TCT制片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并从中取部分与传统涂片对照,探讨TCT制片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作者:杜芸;刘鹿宁;王珩;苏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阑尾管状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2例阑尾管状类癌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阑尾管状类癌均为女性,分别为16岁和23岁,临床表现均为右下腹痛,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肿瘤均位于阑尾尖部,直径分别为2 mm和3 mm,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排列成不连续的管状和短索状结构.免疫表型:CD56、NSE及CgA均呈局灶性阳性,Syn及CK20均为阴性,1例CK7为局灶性阳性,CEA均为弥漫性阳性.随访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阑尾管状类癌极为罕见,体积很小,上皮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均有表达,局部切除即可治愈,须与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
作者:姜勇;何度;肖坚;张秀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为其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22例ONB进行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与小细胞癌(SCC)进行比较.结果 22例ONB中,组织学分级G1、G2、G,和G4者分别为1、11、8和2例,部分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和vimentin.ONB中CK8和CK18的阳性率分别为41%和46%,阳性细胞呈灶状分布,多表现为核旁点状阳性;而SCC组中,96%的病变呈CK18阳性,且多表现为弥漫性阳性.两种病变中EMA阳性率分别为41%和91%.ONB中神经丝蛋白(NF)的阳性率为64%;检查过的SCC病变均为NF阴性.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例ONB中,无瘤生存8例,复发4例,其中2例带瘤生存,2例死亡.4例ONB复发病例中,3例(75%)CK8及CK18阳性.结论 NF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用于ONB与SCC之间的鉴别;CK或EMA阳性不能完全除外ONB,且CK阳性产物的分布及亚细胞定位有助于ONB与SCC之间的鉴别;表达CK的ONB病变可能预后较差.
作者:黄文亭;杨琳;薛新华;刘秀云;谢永强;苏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基底细胞样癌(basal-like carcinoma,BL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乳腺BLC 12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vimentin、CK8、ER、PR及c-erbB-2等.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0.4岁.12例乳腺BLC均为组织学Ⅲ级.肿瘤表现为无腺管的富于细胞的实性结构,周围有较少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大多数表现为推进式生长方式,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排列呈实性巢状、片状、团块状及粗大带状结构伴有片状地图样坏死,肿瘤中央可出现无细胞结构的纤维瘢痕.肿瘤细胞胞质少呈合体状,核为圆形、卵圆形,胞核胞质比例高,核分裂象活跃.12例乳腺BLC的免疫表型均为ER、PR及c-erbB-2阴性,而CK5/6、CK8及vimentin阳性.结论 乳腺BLC是一种新的乳腺癌类型,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认识.
作者:张安民;李莉;田玉敏;张兰仙;王进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苏木精的报道很多,而有关伊红的文献却较少,从而使许多实验室对伊红配制及染色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无从下手,特别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醇溶性伊红Y这种情况更为常见.由此,我们基于伊红Y的化学性质和染色原理对醇溶性伊红Y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通过实践提出以下方法,有效地提高了HE染色切片的伊红染色效果.
作者:程国平;徐建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部位发生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复习2例多部位发生的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和37岁,CT示双肺及肝弥漫结节影.病理学检查发现肝和肺结节的镜下形态相同,即在黏液样的间质背景中可见条索样、小巢状或单个散在分布的上皮样瘤细胞,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伴胞质内管腔形成,腔内偶见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内皮标记(CD34、CD31和F8),不表达CK、CD68、ER、PR.结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肿瘤,多部位同时发生者容易被误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作者:张芬;刘艳辉;庄恒国;罗东兰;骆新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9岁.3天前右侧膝关节处突发疼痛.CT平扫示:右侧股骨下端后缘见局限骨质缺损改变,大小约1.31cm×1.29 cm,边缘骨质密度增高且不齐整(图1),提示为干骺端纤维件缺损,行肿瘤切除术.
作者:薛松;孟刚;吴正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987年slamon等首次报道HER-2蛋白过表达与乳腺癌及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期缩短及近期复发有关.抗HER-2人源化抗体在乳腺癌基因治疗中已广泛应用,显色原位杂交(CISH)在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方面较为成熟,但在子宫颈病变的研究中报道较少.我们分别采用CISH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子宫颈鳞痛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状况,探讨CISH在检测子宫颈癌HER-2基凶扩增中的作用.
作者:姜长青;于建宪;黄维清;常宏;杨彦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2007年WHO CNS肿瘤分类标准,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5~2007年间16岁及其以下儿童颅内和椎管内肿瘤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CNS肿瘤共330例,占同期全部4 788例CNS肿瘤的6.89%.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34例.病理组织学类型前3位依次是:星形细胞瘤94例(28.48%),胚胎性肿瘤58例(17.58%)和颅咽管瘤49例(14.85%).299例颅内肿瘤中,幕上192例,幕下107例.椎管内31例.结论 星形细胞瘤、胚胎性肿瘤和颅咽管瘤是常见的儿童CNS肿瘤组织学类型.男性好发.随着年龄增长,CNS肿瘤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前卜位CNS肿瘤中除胚胎性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外,均以低级别肿瘤多见.
作者:桂婷;张庆慧;张廷国;周志强;刘文君;李红;王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新的基因和蛋白分子的不断被发现,对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终都将回到组织学水平.因此,先进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即组织芯片(tissue chip)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1].为更好地掌握这一实验技术,我们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尽量减少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制片的成功率.
作者:霍红梅;翟德忠;朱卿;钱志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53岁,颈前一杏仁大小肿物3月余.B超示:左、右叶甲状腺增大,形态欠规则,表面不平,内回声粗糙不均,可见大小不等、边界欠清晰的回声团,大约9 mm×7mm,团内回声不均匀.峡部增宽,可探及结节性回声团,其内回声欠均匀.左叶甲状腺及峡部均可见大小不等的钙化回声斑.体检:一般情况良好,颈部甲状腺弥漫性肿大(Ⅱ),质中,表面光滑,峡部可触及一约3 cm×2 cm×2 cm肿物,质硬,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临床初步诊断:(1)结节性甲状腺肿?(2)甲状腺癌?手术所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左、右叶有颗粒样结节,峡部肿大明显,质硬与气管紧密粘连,甲状腺周围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行甲状腺峡部、左叶全切,右叶次全切除术.
作者:张晚鱼;赵运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Akt/PKB信号通路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环节,参与腚细胞代谢、生存/凋亡、分化和增殖等过程.细胞内Akt/PKB活性状态依赖于其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之间的平衡.蛋白磷酸酶PP2A使Akt/PKB去磷酸化而失活,而Ser/Thr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可以增加活化的Akt/PKB.Akt/PKB信号通路调节异常可见于肿瘤、糖尿病甚至精神分裂症等.肿瘤组织中Akt/PKB活性水平高可以是Akt/PKB信号通路上游调节异常造成的,如P13K亚基或:PTEN的基因突变,或者Akt/PKB基凶扩增造成的.Akt/PKB被认为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近年Akt/PKB信号通路正逐渐成为肿瘤发牛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Akt/PKB异常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勇;戴艳枝;路名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72岁,因不明原因声音嘶哑半年,加重3天就诊.临床以喉部肿物收入院.患者曾于7年前行右颈部肿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膜瘤.病理检查眼观:肿物2.0 cm×1.5 cm×1.5 cm,切面灰白、灰红,质中等,包膜完整,表面可见3个红色小突起,直径0.6-0.8 cm.镜检:瘤位于鳞状上皮黏膜下,局部表而溃疡,黏膜缺失.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致密,被丰富的毛细血管隐约分割成团块状或巢状(图1);少数区域细胞较松散,细胞呈索状或片块状排列.
作者:孔虽英;何春年;陈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Kikuchi病(KD)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方法 复习31例原病理诊断KD的HE切片,并对其中的20例进行结核病相关的病原学榆测.结果 31例原病理诊断为KD的病例中,13例(41.94%)改诊为结核病,12例仍诊断为KD.结论 淋巴结碎屑性坏死并非KD特有病变,诊断KD需先除外有明显碎屑性坏死的淋巴结结核病,后者主要表现:①碎屑性坏死虽明显,但趋于干酪样坏死;②坏死区内或同时在淋巴窦(主要边缘窦)内,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增生,并演变为上皮样细胞和趋于肉芽肿形成;③坏死灶内、外可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④抗酸杆菌/结核杆菌病原学检测阳性;⑤缺乏KD的典型临床过程.
作者:杨晶;朱均;张乃鑫;马鸿达;赵天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上皮内瘤基底细胞的病变特点,为前列腺良恶性上皮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8例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标本,应用光镜、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选择34βE12、p63、P504S、PSA、PSAP抗体检测,观察前列腺上皮内瘤中基底细胞的缺失情况.结果 HE切片中28例前列腺上皮内瘤的基底细胞变化难以确定,但免疫组化显示6例前列腺上皮内瘤病灶周围基底细胞几乎完全缺失,14例基底细胞断续存在,8例病灶周围基底细胞完整.6例基底细胞几乎完全缺失病例P504S阴性.肿瘤细胞P504S阳性4例,均为基底细胞断续存在病例.结论 前列腺上皮内瘤中的基底细胞尽管多数较完整存在,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缺失,提示在日益增多的前列腺穿刺标本中,基底细胞完整并非是前列腺上皮内瘤诊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赵红艳;叶明福;王亚丽;汤金梁;陈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细胞黏附分子CD44v6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黏附分子,是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特异性黏接,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本实验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D44v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意义.
作者:郭云泉;赵峰;房新志;柴敏秀;于安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子宫颈炎组织和子宫颈鳞癌组织中MHC-Ⅰ类抗原呈递相关蛋白(TAP1、TAP2、β2-MG、HSP70)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子宫颈炎组织以及子宫颈鳞癌组织中HPV抗原呈递相关蛋白TAP1、TAP2、β2-MG和HSP70的表达和HPV16的感染情况.结果 TAP1、TAP2和β2-MG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1%、60%和61%),均低于子宫颈炎组织(77%、95%和96%,P均<0.05).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维、汉族问TAP1、TAP2和β2-MG阳性表达有差异(P<0.05).在子宫颈炎组织中,维、汉族间TAP1、β2-MG阳性表达有差异(P<0.05).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中β2-MG表达与HPV16感染关系为正相关(r=0.216,P<0.05).汉族子宫颈鳞癌中,TAP2与β2-MG间存在正相关(P<0.05).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中,TAP1与β2-MG、TAP1与HSP70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子宫颈鳞癌中TAP1、TAP2和β2-MG的表达量下降,导致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表达降低,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的一种机制,且在维吾尔族和汉族间相关性呈现差异,提示不同蛋白在不同民族问子宫颈鳞癌的发病机制方面可能存在不一致.
作者:海米提·阿布都力木;杜靖;拉莱·苏祖克;郝治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