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李向红;吕亚莉;宋欣
患者女性,40岁,因白带增多8个月到当地医院就诊.妇科检查示:子宫颈灶状糜烂,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报道为子宫颈黏膜慢性炎.遂行抗炎治疗(外用栓剂).现因偶尔出现接触性出血,淋漓不尽而再次就诊于外院,病理诊断考虑淋巴瘤,为明确诊断来我院会诊.妇科检查示:子宫颈局灶伴有糜烂,有压迫性出血.未见明确肿物,宫旁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子宫颈出血原因待查.
作者:陈定宝;沈丹华;虞有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MNs)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一系列病变,组织学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上皮型和嗜酸细胞型等亚型,本文从临床病理学角度对IPMNs的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作者:滕晓东;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胰腺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分布特征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检测42例胰腺癌和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肾小球足突细胞黏蛋白(Podoplanin)的表达.结果 42例胰腺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61.9%,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58.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 2=0.050,P>0.05).VEGF-C阳性率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χ 2=4.822,P<0.05),而与胰腺癌大小、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及临床病理分期无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可见明确的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其数目和分布具有明确的异质性.肿瘤边缘组织中淋巴管数多,其次为肿瘤表浅部,而肿瘤中心区少;在形态上,肿瘤边缘可以见到较多管腔扩张的淋巴管,而肿瘤中心及表浅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或点状.癌旁胰腺中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分布在呈慢性炎症的胰腺组织周围,多数呈扩张状态.42例胰腺癌组织中LVD为7.67±1.25,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LVD为7.85±0.93,二者差别无显著性(t=0.639,P>0.05).胰腺癌组织中LVD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t=7.076 , 6.803,P<0.01),而与胰腺癌大小、组织学分级和神经浸润无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LVD间呈正相关性(r=0.509,P<0.05).结论 胰腺癌及癌旁胰腺组织中VEGF-C高表达,促进淋巴管增生,可能是临床上胰腺癌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玉军;郭嫦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患者均为年轻人,临床以小腿疼痛或无痛性肿胀为主,病程较长,影像学均示胫骨骨干病变.光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散在的新生编织骨组成,梭形细胞密度较高,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纤维组织间见少数巢团状或裂隙状的上皮样细胞巢,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巢表达CKpan、CK14和CK19,但不表达CK8、CK18.EGFR阳性表达主要见于上皮样细胞,Ki-67在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均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 长骨骨纤维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年轻人胫骨骨干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根据影像学、光镜及免疫组化确诊,应与骨纤维结构不良、转移癌、滑膜肉瘤等相鉴别.
作者:王宁;马捷;周晓军;许健;孟奎;黄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各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肝肿大、体重减轻等.大体肿瘤呈实性,境界清楚;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波浪状排列,其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及散在分布的大的多形性细胞,核仁明显.肝脏炎性假瘤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均与肝脏炎性假瘤十分相似,但肿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嗜酸性,除R-S样细胞外,还可见到不少形态怪异的巨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 (EBV-encoded RNA原位杂交)阳性.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诊断时需注意与肝脏梭形细胞肿瘤甚至霍奇金淋巴瘤鉴别,树突状细胞免疫标记CD21、CD35阳性,特别是EBER原位杂交阳性有助于诊断.
作者:袁静;李向红;吕亚莉;宋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国人女性患者腹膜假黏液瘤的组织学起源.方法 复习1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对每例患者腹膜、阑尾及卵巢的病变进行PV-6000法免疫组化标记,抗体有CK7、CK20、MUC-1、MUC-2、CA-125、ER及PR.结果 18例腹腔内均见大量胶状黏液性肿瘤,17例患者有阑尾切除病史,其中黏液性病变15例,阑尾炎1例,1例外院手术病理不详;11例卵巢见黏液性肿瘤,7例为双侧,2例为右侧,2例为左侧;2例卵巢未见著变,5例术中未见病变,未予切除.18例中15例腹膜病变呈CK20及MUC-2阳性,而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阑尾与卵巢表达方式与腹膜病变相同;1例CK20、CK7及MUC-2阳性,MUC-1、CA125、ER及PR阴性;卵巢未予切除,阑尾为外院手术,未得到组织块;1例腹膜病变未获得组织块,影像提示双侧卵巢萎缩,而阑尾活检CK20及MUC-2阳性,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另1例术中见阑尾正常,未切除,腹膜及卵巢病变CK20、MUC-2、CK7、MUC-1、CA125、ER及PR均为阴性.结论 腹膜假黏液瘤是一种以腹膜大量胶冻样黏液播散种植为特征的病变,患者往往具有阑尾黏液性病变,或曾行阑尾切除史.在女性患者,虽然部分病例卵巢同时有病变,但多数双侧卵巢受累,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考虑大部分腹膜假黏液瘤起源于阑尾,卵巢肿瘤应为种植而非原发,对腹膜假黏液瘤患者外科手术时应常规切除阑尾.
作者:郭爱桃;宋欣;韦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术中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后确定非常重要.由于风险较大,术中病理诊断是病理工作的难点之一.寻找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新方法,一直是病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常规石蜡切片,而在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较少.为此,我们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术中病理诊断,并探讨其可行性.
作者:谢丽微;周伶俐;王宗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6岁,因进食梗噎、胸骨后停顿感1个月入院.胃镜示:距门齿26 cm处,食管左侧壁2.0 cm×3.0 cm大小息肉状肿物,表面糜烂,附白苔,局部呈暗紫色(图1a),下段黏膜条片状充血,考虑胃肠道间质瘤,未行咬检.钡餐摄片示:食管中段见直径约4 cm的龛影,管壁略不光整.造影示:食管中段占位性病变,食管癌可能性大.行食管中段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管腔内,息肉状,蒂位于左后壁,肿瘤3 cm×2 cm×2 cm,质韧,基底部周围食管黏膜正常.术中送冷冻病理切片,术后送常规病理检查.
作者:陈士超;何春年;张学东;石卫东;张建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肠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 采用光镜结合免疫组化SP法对6例小肠肉瘤样癌标本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例小肠肉瘤样癌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3~72岁,平均61.3岁.肿瘤平均直径为5.5 cm,呈菜花状或息肉状.光镜下可见3种肿瘤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间变性细胞,多呈片状或束状排列,偶呈巢状排列.免疫组化显示:6例vimentin、CKpan、EMA 及CK7均为强阳性;CK20有两例弱阳性;CEA有1例弱阳性;NSE及Syn在6例均为阳性表达,CgA 3例阳性,阳性强度为弱阳性~中等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37%~73%,平均值为51.6%.随访4例患者在术后2~7个月内死亡.结论 小肠肉瘤样癌罕见,多发于老年男性,免疫组化证实有上皮及神经内分泌分化,预后很差,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很重要.
作者:姜勇;江贤萍;张秀辉;阳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COX-2的一般生物学性质环氧合酶cycloxygenase(COX)是一种膜结合蛋白,具有环氧合酶和过氧化物合成酶双重功能,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前列腺素PG起始步骤和形成血栓素A2的限速酶,也是非类固醇抗炎药作用的靶酶,催化产生的PG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高水平的PGE2则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等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耿艳华;陈培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35岁,因发现右侧颈包块2年、颈前包块2个月余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右侧颈耳后触及一花生米大小质硬无痛性包块,2个月前发现颈前包块并明显增大.查体:颈软,气管居中,右侧甲状腺Ⅱ度,质硬,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右耳下颈后三角触及3枚肿大质硬淋巴结.颈部CT示:右侧甲状腺内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向下延伸至胸廓入口处,颈部见数枚肿大的淋巴结,初步诊断为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次日于颈丛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右甲状腺下极有5.5 cm×4 cm质硬包块,境界不清,与气管粘连致密,右侧颈部有数枚肿大的淋巴结,行右甲状腺根治术及左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作者:吴义春;吴强;吴继锋;杨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涎腺肿瘤概述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tin、CEA(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表达,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calponin(图1)和actin只表达于肌上皮.但是在涎腺肿瘤中,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此外,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alcin阳性)和基膜样物质(PASD阳性).
作者:陈国璋;刘晓红;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属于醛-酮还原酶超家族成员,种类多且组织分布广,具有极广泛的底物 [1].AR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以NADPH为辅酶,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继而在山梨醇脱氢酶(SDH)作用下,进一步将其氧化为果糖.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高血糖条件下,AR以及多元醇通路被激活,引起山梨醇蓄积于多种组织中,如晶状体、血管、神经及肾脏等,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2].
作者:邹丽萍;张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 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方义湖;黄琼;邓红;徐芳英;吕炳建;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肾上腺皮质异位(ectopic adrenocortical tissue)或肾上腺皮质残留(adrenal cortical rest)常于腹股沟手术中偶然发现,其发生率为3%~10%.现报道5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作者:牛会林;张美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瘤(clear cell myomelanocytic tumor,CCMMT)是一种少见肿瘤,常累及子宫、肝镰状韧带和肠道 [1].近年Folpe等 [2]报道7例、邢晓皖等 [3]报道1例CCMMT,均发生于肝圆/镰状韧带.我们遇到2例原发于结肠的CCMMT,现就其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探讨如下.
作者:王洁;赵宋礼;姜红飞;王晨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儿女性,9岁,腹部疼痛1周,发现腹部包块2天后入院.B超检查示左上腹有包块.查体:左上腹扪及一质硬、界限清楚的包块,伴轻度压痛.入院后行腹部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后,呈囊实性.肿块与胰腺头部及腹主动脉、肝、胃、十二指肠粘连紧密,致腹主动脉偏移.血供丰富.
作者:李俊伟;张文燕;张尚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入院.体检:肛周见暗红色斑块状隆起,占据大半肛周,该处延伸至肛管外皮肤2~3 cm,向肛内至齿状线.病理检查见肛周皮肤表皮内见灶状分布的印戒样细胞,考虑Paget病,后反复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患者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患者恢复佳.
作者:李小静;张杰;陈兰悦;藤昊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文献报道在超薄切片收集过程中可使切片产生皱褶,尤为多见使用有膜载网的贴片法收集切片,因而时常影响超微结构的观察和拍照 [1~4].虽然用环套法或打捞法捞片可以减少皱褶,但比较麻烦或难度较大.为了能够简单易行地解决捞片皱褶问题,我们经过反复试验,认为采用Tween-20配制刀槽液和进行有膜载网的拖片法收集切片可以得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金立强;张东生;林陵;万美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2 )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规律.方法 以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造成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R组)、改构体aFGF治疗组(F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于缺血45 min后于2、6、12、24 h活杀,取小肠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FGFR的表达规律.结果 在正常大鼠,FGFR分布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肠腔侧、侧壁和小肠隐窝朝向隐窝腔的一侧的细胞膜上.缺血和再灌注的初期,FGFR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FGF使FGFR的表达有明显的增强和提前表达.缺血和再灌注使FGFR mRNA的表达迅速增加,在再灌注后6 h达到高峰.F组FGFR mRNA的表达较R组相应时间点显著增加(P<0.05).结论 FGFR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中起积极作用.
作者:翁立新;付小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